小花吴茱萸论文-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

小花吴茱萸论文-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花吴茱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花吴茱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

小花吴茱萸论文文献综述

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1](2017)在《湘产小花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花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菌丝生长法进行抗菌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小花吴茱萸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成分,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1)、吴茱萸次碱(2)、去氢吴茱萸碱(3)、二氢吴茱萸卡品碱(4)、吴茱萸卡品碱(5)、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6)、1-甲基-2-[(4Z,7Z)-4,7-十叁碳二烯]-4(1H)-喹诺酮(7)、1-甲基-2-[(6Z,9Z)-6,9-十五碳二烯]-4(1H)-喹诺酮(8)、柠檬苦素(9)、石虎柠檬素A(10)、isolimonexic acid(11)、wuzhuyurutine B(12)、豆甾醇(13)、β-谷甾醇(14)、β-胡萝卜苷(15)。结论化合物5~8和11~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不同类型化合物在10μg/m L质量浓度下对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选择性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10期)

敖茂宏,宋智琴,罗小青,王代谷[2](2010)在《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质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量法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药材浸膏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作对比测定研究,为黔产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敖茂宏,宋智琴,罗小青,王代谷[3](2009)在《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药材的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栽培小花吴茱萸药材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研究,为贵州小花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宫海明[4](2008)在《不同产地吴茱萸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分析研究及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茱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同属的小花吴茱萸也是民间重要药材(现行《药典》中没有收录)。吴茱萸广泛的分布造成了各地吴茱萸的质量差异。由于分析方法与检测标准不同,长期以来对不同产地吴茱萸的质量评价不一。受西药评价模式的影响,现代中药材质量评价过于依赖单一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与比较,然而中药成分比西药复杂得多,因此中药材的功效是多方面的,笼统地以单一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吴茱萸品质优劣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本试验以不同产地吴茱萸及小花吴茱萸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分析方法,通过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中几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其质量评价的指标,对目前我国吴茱萸主产区药材和小花吴茱萸药材的质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及评价,取得了以下结果:1.以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GC-M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汉中、贵州、福建、江西四产地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共含有155种挥发油成分。其中有18种化合物是它们共有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4.74%,91.49%,91.04%,75.31%和77.44%。反式-罗勒烯、β-香叶烯和顺式-罗勒烯叁种成分含量最高,分别占四个产地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总量的89.29%,84.68%、85.42%,68.99%和55.94%。2.以脂肪酸成分种类及含量为指标研究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GC-M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产吴茱萸与汉中产小花吴茱萸的脂溶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四烷二烯酸、棕榈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四种成分总含量分别占贵州产吴茱萸和汉中产小花吴茱萸脂溶性成分的53.273%、62.177%;四种成分在贵州产吴茱萸脂溶性成分中含量依次为13.622%、15.506%、13.992%、10.153%,在汉中产小花吴茱萸中脂溶性成分中含量依次为29.817%、16.411%、9.250%、6.699%。3.以六种微量元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六种微量元素在不同产地的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中含量略有差异,以Ca和Na元素含量最丰富。4.以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为指标研究不同产地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品质差异。吴茱萸碱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陕西城固产吴茱萸和陕西城固产小花吴茱萸,分别为0.311%和0.031%。吴茱萸次碱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是分别是陕西汉中产吴茱萸和陕西城固产小花吴茱萸,分别为1.739%和0.188%。本试验从挥发油成分和含量差异、脂肪酸成分和含量差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差异、7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几个方面为质量标准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地吴茱萸差异及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差异,利用该质量标准对吴茱萸品质进行量化评价时,只需进行成分含量测定工作,大多数基层单位均具备条件,实用性强。由于该指标成分是“有限”和“量化”的,可以排除大量不可控成分的干扰,其专属性与重现性较好。同时各指标成分之间量化的比例又反映了量效信息,更符合中药的客观实际。各地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可能是造成各地吴茱萸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深入开展不同生态因子对吴茱萸品质影响的研究工作。而小花吴茱萸主要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吴茱萸相似,有的成分还高于吴茱萸,因此,应对小花吴茱萸开展细致的研究,以便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宫海明,赵桦[5](2008)在《不同产地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与小花吴茱萸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汉中、贵州、福建、江西4个产地的吴茱萸和汉中产小花吴茱萸的果实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共鉴定出154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酯类及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陕西汉中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相对含量为75.05%,下同)、顺式-罗勒烯(8.10%)、β-香叶烯(6.14%)等;贵州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3种,其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67.04%)、β-香叶烯(9.66%)、顺式-罗勒烯(7.98%)等;福建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57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73.14%)、顺式-罗勒烯(8.41%)、β-香叶烯(3.82%)等;江西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主要种类有β-香叶烯(33.49%)、反式-罗勒烯(30.27%)、β-水芹烯(18.86%)、顺式-罗勒烯(5.23%)等;陕西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化学成分83种,未知成分3个,其主要成分为反式-罗勒烯(40.21%)、顺式-罗勒烯(8.99%)、β-香叶烯(6.74%)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吴茱萸及小花吴茱萸果实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比较接近,但各自挥发油化合物组成又都含有其特有化学成分。(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彭强,赵桦,陈曦[6](2007)在《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鉴别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进行生药鉴别比较,为准确用药和寻找新药源提供依据。方法:原植物特征和药材性状描述,显微观察,TLC比较和理化鉴别反应,HPLC含量测定。结果: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存在差异;二者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有所不同;薄层色谱基本一致,并均检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样品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总量高于小花吴茱萸,小花吴茱萸的多数样品中的含量符合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实验显示的不同结果为二者鉴别提供了依据;显示的相同或相似结果为小花吴茱萸作为新药源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7年12期)

黄光荣,梁玉勇,袁德奎[7](2006)在《铜仁地区小花吴茱萸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初步调查在铜仁地区危害小花吴茱萸的病虫害主要有煤污病、锈病、褐天牛、柑橘凤蝶、小地老虎、红蜡蚧、吹绵蚧等。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06年04期)

黄光荣,梁玉勇,袁德奎[8](2006)在《贵州铜仁地区小花吴茱萸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初步调查,贵州省铜仁地区小花吴茱萸的主要病虫害有煤污病、锈病、褐天牛、桔柑凤蝶、小地老虎、红蜡蚧、吹绵蚧等。介绍了它们的为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13期)

梁玉勇[9](2005)在《小花吴茱萸de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以果实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燥湿、疏肝、止呕、止痛的功能。吴茱萸有大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之分。小花吴茱萸主产于贵州省的铜仁市、玉屏县和江口县。小花吴茱萸最大的特点是雄蕊退化,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只有果皮,不含种子。小花吴茱萸以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05年10期)

黄光荣,梁玉勇[10](2005)在《小花吴茱萸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危害小花吴茱萸的病虫害主要有煤污病、锈病、褐天牛、桔柑凤蝶、土蚕、红蜡蚧壳虫、吹绵蚧, 防治上应采用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综合措施,才能控制其发生。(本文来源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小花吴茱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量法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药材浸膏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作对比测定研究,为黔产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花吴茱萸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湘产小花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17

[2].敖茂宏,宋智琴,罗小青,王代谷.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质量对比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

[3].敖茂宏,宋智琴,罗小青,王代谷.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药材的质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

[4].宫海明.不同产地吴茱萸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分析研究及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对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

[5].宫海明,赵桦.不同产地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与小花吴茱萸的比较[J].西北植物学报.2008

[6].彭强,赵桦,陈曦.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鉴别比较[J].中药材.2007

[7].黄光荣,梁玉勇,袁德奎.铜仁地区小花吴茱萸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06

[8].黄光荣,梁玉勇,袁德奎.贵州铜仁地区小花吴茱萸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

[9].梁玉勇.小花吴茱萸de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5

[10].黄光荣,梁玉勇.小花吴茱萸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小花吴茱萸论文-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