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孔河流域论文-汪小钦,邱鹏勋,李娅丽,茶明星

开孔河流域论文-汪小钦,邱鹏勋,李娅丽,茶明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孔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遥感,作物,分类,时间加权的动态时间规整(TWDTW)

开孔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汪小钦,邱鹏勋,李娅丽,茶明星[1](2019)在《基于时序Landsat遥感数据的新疆开孔河流域农作物类型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类别信息对农业部门的生产管理、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基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农作物分类主要是采用长时间序列的中低分辨率影像,大量的混合像元限制了农作物的分类精度。在农作物分类的特征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而其他特征量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该文以新疆开孔河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的Landsat7 ETM+、Landsat8 OLI影像数据集,基于时间加权的动态时间规整(time weighted dynamic time warping,TWDTW)方法开展农作物类型识别研究,主要包括香梨、小麦、辣椒、棉花等。根据野外采集的样本点构建主要农作物的NDVI和第一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1,PCA1)时间序列,以反映不同农作物间的物候差异。基于NDVI数据分别利用DTW和TWDTW算法计算各未知像元序列与标准序列间的相似性程度,得到农作物的分类结果,2种方法的分类精度分别为65.69%、82.68%,表明时间权重的加入提高了DTW算法识别不同农作物的能力。结合NDVI与PCA1后,TWDTW的分类精度又提高了2.61个百分点,部分农作物的误分现象明显减少,说明PCA1能够进一步扩大作物间的差异性,提高分类精度。同时,还通过选取有限时相的影像组合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TWDTW算法在中高分辨率数据较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分类结果,说明TWDTW算法在中高分辨率影像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刘薇[2](2019)在《开孔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又是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开孔河(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为研究靶区,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土地转移矩阵、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归因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孔河流域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整体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趋势在冬季尤为显着,降水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降雨增加。(2)开孔河流域1995-2015年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活动和农业投入整体呈显着上升的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的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整体变化不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分别由2.79%、0.14%增加到4.47%、0.34%。从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来看,这35年来,开孔河流域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2010-2015年耕地面积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72.39 km~2/a;林地面积在2000-2005年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达到61.05 km~2/a;水域面积1995-2000年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6.29 km~2/a;而建设用地在2010-201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19.47km~2/a。(4)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分析表明,1980-2015年的35年间,开孔河流域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自然植被)的量小于林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的量,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的面积远远大于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且主要是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成。(5)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绿洲面积总体表现为“扩张”的趋势,其贡献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建设用地增长。(6)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阿依努尔·买买提,玉米提·哈力克,娜斯曼·那斯尔丁[3](2017)在《基于3S技术的开孔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选择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自然生态环境因子,运用3S技术,在1 km×1 km的栅格尺度上,进行投影转换、遥感解译、信息提取与分析,定量定性地反映了开孔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规模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开孔河流域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4.4~83.9之间,人居环境适宜性从研究区中部平原区向西北天山高山区和东南塔克拉玛干沙漠区逐渐递减,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与限制。2)根据适宜性指数的大小整个开孔河流域可分为高适宜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以及最不适宜区5个区域,其面积分别为124、2456、2 526、23 104、46 301 km~2,分别占全研究区面积的0.2%、3.3%、3.4%、31%、62.1%。3)高适宜区、适宜区与一般适宜区的面积总和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6.9%,而研究区总人口的98.8%居住在这6.9%区域内。不适宜区与最不适宜区面积总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3.1%,总人口的1.2%分布在这93.1%的区域内。研究结果表明,开孔河流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态环境质量相当脆弱,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情况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田霖,孟凡浩,刘铁,包安明,巴乌龙[4](2017)在《干旱典型山区CFSR降水数据的偏差校正方法研究——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CFSR降水数据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存在较大偏差,需要寻求合适的偏差校正方法。基于新疆开孔河流域内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雨量站1981—2010年日观测数据,与同期CFSR降水数据对比分析后,分别采用LOCI法、Gamma分布映射法以及这2种方法的耦合(gamLOCI法)对CFSR降水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和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开孔河流域内原始CFSR降水数据表现出低估强降水、高估弱降水的特征,且春秋两季与观测值的相关性优于夏冬两季,高海拔山区的相关性优于平原地区,夏秋两季的偏差小于春冬两季,山区和低海拔平原区的偏差大于较低海拔平原区;gamLOCI法综合了LOCI法和Gamma分布映射法的优点,既能校正CFSR降水数据的湿日频率和湿日降水强度,又能保留降水序列中的极值;在平原区,3种校正方法的效果均较好,无显着差别,而在高海拔山区,gamLOCI法校正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7年02期)

王辉,刘海隆,包安明,郭辉,赵文宇[5](2016)在《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估算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MODIS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分类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结果]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年均NPP呈逐渐增长趋势;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以开孔河为高值中心呈带状分布;NPP年内变化较大,夏季最高,占全年的65.30%,冬季仅有2.13%,为各季最低;Hurst指数与Slope趋势空间耦合图表明流域内未来NPP将呈增长趋势。[结论]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的态势且季节差异明显、区域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魏光辉[6](2016)在《基于遥感的新疆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开孔河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年、2000年与2010年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其他林地、裸土地、耕地、滩涂湿地、盐碱地和城镇用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其它建设用地、其它未利用地、灌木林地与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利用转移矩阵可知,流域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和沙地.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慧疆[7](2014)在《坚决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首席张慧疆)今年开春以来,我州开都河上游来水较往年持续偏少,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旱情已显现,给中下游县市春季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水情形势和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今年(本文来源于《巴音郭楞日报(汉)》期刊2014-03-24)

唐宏,杨德刚[8](2011)在《新疆开—孔河流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比较优势原理,构建了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计算模式,计算新疆开—孔河流域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了该区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状况。结果表明,和全疆平均水平相比,2004-2008年开孔河流域的工业用水具有比较优势,农业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处于比较劣势,用水效益是影响比较优势的关键;受自然生态环境、降水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其中工业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源于降水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01)

李勇[9](2011)在《新疆开孔河流域污染源现状调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等标污染负荷的评价方法,按评价流域内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和污染源确定为开孔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1年01期)

石瑞花[10](2009)在《开—孔河流域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都河(焉耆盆地)-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分布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08年植被、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的现地调查数据及2007年生长季ALOS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以植被数量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地统计分析、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开都河河畔地下水矿化度0.62g/l左右,地下水埋深0.5~2.4m时,乔、灌、草植被生长良好。土壤含盐量0.46g/kg~1.59g/kg,乔木和草本植被随土壤含盐量增加,盖度呈减小趋势。焉耆盆地荒漠区西、北西区土壤含盐量均小于3g/kg。在此范围内随土壤盐分增加,植被盖度呈增加趋势。南区土壤含盐量6g/kg~10g/kg,随土壤含盐量增加,植被盖度降低,植被种类明显减少。对焉耆盆地水盐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河畔区、焉耆盆地荒漠区、博斯腾湖湖畔区叁区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具有中强度变异性,地下水矿化度具有弱空间相关性。叁区土壤含盐量均呈正态分布,土壤盐分决定系数均在0.7以上,其变异曲线分别符合指数、高斯、球形模型,拟合效果均极显着。博斯腾湖湖畔区,随离湖距离增加,土壤含盐量增加,以红柳为主的灌木层植被及草本植被盖度逐渐减小。地下水矿化度<0.6g/l,灌、草植被生长良好;地下水矿化度3~5g/l时,红柳及盐漠植被生长良好;地下水矿化度5~10g/l时,以生长耐盐碱植被为主,群落盖度在20%左右;地下水矿化度达到10g/l以上时,植被稀疏,盖度逐渐减小。植被盖度、多度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和土壤盐分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开都河流域植被指数(NDVI)与水、盐关系的分析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加,流域草本、农田、盐碱地植被NDVI下降。地下水埋深1~2m、矿化度<1.1g/l为草本和农田的适宜生长范围:地下水埋深3~4m、矿化度<3g/l为林地植被适宜生长范围。土壤含盐量<3g/kg,各种植被生长较好(盐碱地植被除外);土壤含盐量>3g/kg,地表仅有少数耐盐碱植被或几乎无植被覆盖。对孔雀河流域不同断面、不同离河距离地下水及土壤盐分条件与天然植被多样性关系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3.6m、土壤PH值<8.56是适合当地天然植被生长的两个临界指标;沿孔雀河纵向和横向,土壤盐分含量均>20g/kg,属重度盐渍化土,植物多样性总体较低。对孔雀河流域水盐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孔雀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服从正态分布,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土壤盐分变异曲线均符合指数模型,其决定系数(R~2)均在0.88以上,拟合效果均极显着。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空间相关性较弱,地下水矿化度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开孔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又是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开孔河(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为研究靶区,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土地转移矩阵、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归因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孔河流域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整体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趋势在冬季尤为显着,降水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降雨增加。(2)开孔河流域1995-2015年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活动和农业投入整体呈显着上升的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的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整体变化不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分别由2.79%、0.14%增加到4.47%、0.34%。从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来看,这35年来,开孔河流域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2010-2015年耕地面积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72.39 km~2/a;林地面积在2000-2005年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达到61.05 km~2/a;水域面积1995-2000年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6.29 km~2/a;而建设用地在2010-201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19.47km~2/a。(4)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分析表明,1980-2015年的35年间,开孔河流域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自然植被)的量小于林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的量,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的面积远远大于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且主要是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成。(5)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绿洲面积总体表现为“扩张”的趋势,其贡献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建设用地增长。(6)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孔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汪小钦,邱鹏勋,李娅丽,茶明星.基于时序Landsat遥感数据的新疆开孔河流域农作物类型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刘薇.开孔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阿依努尔·买买提,玉米提·哈力克,娜斯曼·那斯尔丁.基于3S技术的开孔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7

[4].田霖,孟凡浩,刘铁,包安明,巴乌龙.干旱典型山区CFSR降水数据的偏差校正方法研究——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J].干旱气象.2017

[5].王辉,刘海隆,包安明,郭辉,赵文宇.2001—2013年开孔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6

[6].魏光辉.基于遥感的新疆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特征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

[7].张慧疆.坚决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4

[8].唐宏,杨德刚.新疆开—孔河流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分析[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9].李勇.新疆开孔河流域污染源现状调查评价[J].内蒙古水利.2011

[10].石瑞花.开—孔河流域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开孔河流域论文-汪小钦,邱鹏勋,李娅丽,茶明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