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他者欲望的欲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主体,他者,欲望
他者欲望的欲望论文文献综述
卢毅[1](2019)在《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怀涛,白婧[2](2019)在《拉康:欲望是他者的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欲望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拉康建构起全新的主体理论,他提出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而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是他者的话语。拉康还指出,主体总是一个言说性的存在,要通过言说行为来实现自身,主体的"实现"就是主体的欲望的实现,他运用需要、要求及欲望这一叁元组的概念阐述了欲望主体。无意识主体与欲望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主体的命运。拉康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对象a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欲望的原因。"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在他者中被结构的,是由他者的逻辑决定的。(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邹心怡[3](2019)在《欲他者之所欲——勒内·基拉尔叁角欲望理论视角下的《裂缝》》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裂缝》探讨的诸如嫉妒、虚荣、集体暴力等问题与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所阐述的叁角欲望不谋而合,因此本论文将理论与作品结合,具体探讨《裂缝》中所表现出的女孩群体性的模仿欲望、G小姐的虚荣欲望和集体暴力的狂热欲望叁种叁角欲望形式,阐明由这种欲望导致的集体迫害的悲剧,最后得出现代人该如何避免自我丧失的当代生存启示。作品"人性恶"主题的凸显也利于我们认识集体暴力的产生与危害和受迫害者在这之中扮演的无辜角色,引导读者对当今社会集体暴力机制进行反思,冷静地直面自身欲望,纾解莫名的狂热引发的悲剧。(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9年01期)
黄川,王岚[4](2018)在《他者、欲望与身份——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精神分析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短篇小说《逃离》中,年轻的卡拉受自我欲望的引导,在身份建构之路上摸索前行,在经历了两次逃离之后对婚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论文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卡拉逃离父母和逃离丈夫的行为进行分析,关注人物在两次逃离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指出卡拉第二次逃离后的回归并非走投无路之举,而是因为卡拉在逃离中徘徊于象征界和实在界之间,领悟到丈夫作为他者在其身份建构中的不可或缺。卡拉的行为与性格的转变,不仅体现出人物主体构成的多重维度,也反映出门罗对女权主义思想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女主人公的逃离与回归,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判定。这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色彩,代表着门罗对当下女性生存际遇的深入探索与反思。(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徐晓妮[5](2018)在《从自我到他者:《榆树下的欲望》之列维纳斯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中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也是一部伦理悲剧。运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理论,分析剧中夫妻、父子、情人、邻里等几种伦理关系,认为正是各种伦理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复仇、乱伦、弑婴等伦理悲剧的发生,而爱碧与伊本超越物欲与性欲的纯粹爱情最终实现了"为他的责任",实现了列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榆》反映了奥尼尔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关注,通过对"他者"的呈现,呼吁人们对"他者"的同情与尊重。(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向华[6](2018)在《列维纳斯论欲望、无限与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问题上,列维纳斯提出了“欲望”这个重要概念。在列维纳斯那里,“欲望”不同于“需求”。“需求”与人的身体及其缺陷联系在一起,意味着“穷困者的欠缺”,具有“有限性”和可满足性。“需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或者说,在需求的视野当中,只有自我而没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9-25)
展国琰[7](2018)在《拉康他者理论视域下《榆树下的欲望》的欲望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着名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品。奥尼尔是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这部剧作共叁幕十一场,以紧凑简练的情节、粗糙朴实的文字和较少的人物形象,以及强调了奥尼尔深受古希腊悲剧创作完整性观念的影响,而在世界文学戏剧领域独树一帜,并在文学批评界备受关注。剧中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欲望是主人公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他者在场性支配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欲望。奥尼尔用一场欲望悲剧展示了人类在他者影响下的精神危机。通过细读文本分析,《榆树下的欲望》讲述了伊本,老凯波特及爱碧叁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他们同样扮演着他者角色,在“欲望着他者的欲望”驱使下影响着彼此的行为方式,在彼此的折磨中奔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剧中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文字,勾勒出悠闲安适的农场气氛,却承载着作者对人类心理缺陷的深刻思考。本文借用拉康“他者理论”探究人物欲望产生的心理动机,从而剖析他们的悲剧发生的根源。他者环境影响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是欲望滋生的温床,剧中人的悲剧是在他者的影响下主体自我迷失在欲望中的必然结果。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主体部分以剧中叁位主人公各自为一章。第一章为介绍部分,分为叁个小节,分别介绍了尤金·奥尼尔和其作品《榆树下的欲望》,拉康及其理论和文献综述,论文框架。第二章是伊本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式悲剧。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父名理论和母亲他者形象,有助于研究伊本的恋母情结。指出母亲对农庄的欲望是伊本的欲望来源之处。第叁章阐释了老凯波特在大他者环境中的物质欲望悲剧,田庄的能指暗示了他积累财富的欲望。这种能指从妻子转到儿子,然后是邻居。凯波特对周围人的需求本质上是财富欲望的驱使。另外,无意识主体同样是他对他者无意识欲望的体现。第四章分析了爱碧的缺乏悲剧。欲望作为主体-他者理论的核心使人从一出生就带有一种缺乏意识。爱碧的缺乏意识主要来自她早期悲惨的生活经历,这也导致了她对金钱和性的欲望以及安全感的缺乏。第五章结论部分,指出剧中主人公的欲望悲剧主要是由于大他者和小他者环境的影响,他者的存在支配着人物的内部心理活动从而表现为外在欲望行为。通过分析剧中叁位主要人物的欲望悲剧,本论文展现了北美新英格兰移民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考虑到人们仍然深受现代社会膨胀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日渐匮乏的影响,旨在说明欲望是一种“伪我要”,是从他者之处寻求缺失对象以满足追求真实自我的欲望。他者诱惑使主体失去自我并导致自我悲剧。只有理性对待他者影响,人们才能避免异化危机找到真正自我,实现灵魂自由。(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先进[8](2018)在《男权欲望支配下“他者”的创伤——《只爱陌生人》中的创伤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是一个男权统治下受压迫的"他者"创伤的真实记录。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是一位典型的男权主义者,极力捍卫和颂扬男权制社会,对妻子进行性虐待,使家庭成为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领域。更可怕的是,在男权思想的膨胀、乖张驱使下,罗伯特把变态欲望的魔爪伸向来威尼斯度假的科林,把他视为异己的"他者"予以加害。通过对"他者"卡罗琳和科林的创伤叙述,小说展示了男性统治的社会观念发展到极致后引发的恶果。(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冰冰[9](2017)在《阅读他者:作为欲望客体的“少数民族”》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新时期以来,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及社会语境中,以少数民族地域的风俗及生活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愈发多见。本文选取了几部由汉族与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的、题材相似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发现"汉写民"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对于写作者来说如何跨越自身文化的疆界与阈限,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尝试消解、重建、拓展文化疆界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禹磊[10](2017)在《同性欲望叙述中的他者与界限——论郁达夫小说《茫茫夜》《秋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酷儿理论,对郁达夫小说《茫茫夜》《秋柳》进行分析,指出其同性欲望叙述背后的性政治运行轨迹和男性霸权意识,以及同性欲望叙述对作者的工具意义。在对小说的细读中,通过文本中的裂隙一窥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笔下的性别话语和内心的性别意识。这两篇一直被边缘化的作品是现代中国性别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标本。(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7年07期)
他者欲望的欲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欲望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拉康建构起全新的主体理论,他提出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而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是他者的话语。拉康还指出,主体总是一个言说性的存在,要通过言说行为来实现自身,主体的"实现"就是主体的欲望的实现,他运用需要、要求及欲望这一叁元组的概念阐述了欲望主体。无意识主体与欲望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主体的命运。拉康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对象a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欲望的原因。"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在他者中被结构的,是由他者的逻辑决定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者欲望的欲望论文参考文献
[1].卢毅.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怀涛,白婧.拉康:欲望是他者的话语[J].世界哲学.2019
[3].邹心怡.欲他者之所欲——勒内·基拉尔叁角欲望理论视角下的《裂缝》[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9
[4].黄川,王岚.他者、欲望与身份——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精神分析解读[J].深圳社会科学.2018
[5].徐晓妮.从自我到他者:《榆树下的欲望》之列维纳斯式解读[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
[6].王向华.列维纳斯论欲望、无限与他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7].展国琰.拉康他者理论视域下《榆树下的欲望》的欲望悲剧[D].河北大学.2018
[8].郭先进.男权欲望支配下“他者”的创伤——《只爱陌生人》中的创伤叙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王冰冰.阅读他者:作为欲望客体的“少数民族”[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
[10].禹磊.同性欲望叙述中的他者与界限——论郁达夫小说《茫茫夜》《秋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