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季凤梁,陈筱彦

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季凤梁,陈筱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性风险,在险价值,指令驱动市场,BDSS模型

订单驱动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季凤梁,陈筱彦[1](2013)在《衡量订单驱动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衡量指令驱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本文采用隐含价差和成交量加权最优买卖报价中值,改进了BDSS-LVaR模型。该模型包括叁种形式:假定流动性保持当前水平不变的模型一、假定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发生的模型二和采用总风险实际发生时的流动性水平的模型叁。运用上证180指数成分股的高频交易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回溯检验的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叁种形式都有效,但模型二的有效性不及模型一和模型叁;在95%置信水平下,沪市的总体风险(LVaR)为3.05%,流动性风险占总体风险LVaR的1.33%。(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3年12期)

陈筱彦,魏嶷,许勤[2](2010)在《运用高频数据衡量订单驱动市场的买卖价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频交易数据,运用指令簿价差、隐含价差和交易价差叁种6个指标,综合衡量沪市买卖价差,发现:交易价差的时序波动明显异于其他指标,指令簿加权价差显着大于其他价差指标,其衡量结果偏大,隐含价差指标相对为优;买卖价差存在显着的价格效应,在市场剧烈波动阶段存在显着的规模效应;以相对买卖价差衡量的流动性在市场剧烈波动阶段好于市场平稳阶段。(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0年04期)

赵威,王春峰,房振明[3](2008)在《订单驱动市场流动性风险与新股发行抑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现代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动态博弈理论,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上市初期均衡价格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过程,发现发行前私有信息出现的可能性,量值,分布及其形成的投资者间看法差异是形成上市初期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发现新股流动性风险的"卖方成分"是形成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发行抑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流动性风险及其卖方成分均与新股发行抑价正相关.最后采用上海股市实时分笔交易数据,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提取"卖方成分"验证理论分析结论,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赵威[4](2007)在《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抑价(又称IPO抑价)是存在于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自1975年美国学者Ibbotson和Jaffe提出以来,吸引了诸多学者利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制度经济学等等学说对其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定论。IPO抑价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的十大谜题之一。同时,伴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流动性风险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证明流动性风险具有系统性。本文在订单驱动市场条件下,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对IPO抑价问题进行研究。全文核心内容如下:1.本文对国际、国内新股发行制度和IPO抑价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国际新股发行制度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各成熟市场中发行制度的共性机理,及不同发行制度下IPO抑价现象的差异,并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和IPO抑价现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新股发行制度的差异是造成我国IPO抑价显着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相关建议。2.本文从流动性四维角度和量价结合的角度,通过分笔交易数据深入分析了新股流动性风险的变动特征。在日内变动特征方面,新股上市首日流动性风险呈“L”形;在日间变动特征方面,新股上市初期逐日流动性风险仍然呈“L”形。这表明上市初期,新股具有较高流动性风险。采用统计检验方式发现,不同股票的流动性风险与IPO抑价正相关。3.本文从信息非对称角度,提出了订单驱动市场中股票流动性风险形成过程,并分别针对固定价格发行制度和询价发行制度,推导了不同发行制度下,流动风险对IPO抑价的影响。针对固定价格发行制度,本文采用“两阶段模型”描述新股发行过程,结合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建立新股二级市场均衡报价模型,并与新股投资者决策相结合,构建了新股流动性风险影响IPO抑价的关系模型,以及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关系模型估计方法。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订单驱动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针对询价发行制度,本文基于询价制度揭示信息程度不同,分别探讨了完全和非完全信息揭示条件下的新股定价过程,发现非完全信息揭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询价发行制度无法完全揭示私有信息,我国询价发行股票的流动性风险仍然是影响IPO抑价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12-01)

王春峰,卢涛,房振明[5](2007)在《基于订单驱动市场下信息结构与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我国证券市场订单驱动连续竞价交易机制,在引入信息结构及投资者看法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序贯交易理论模型,研究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并研究信息结构各方面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信息存在、信息分布和信息组成对买卖价差产生不同影响,其影响结果不仅取决于信息结构自身,也受到投资者构成、看法差异以及信息量值的影响。随后基于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宋逢明,谭慧[6](2005)在《订单驱动型市场的系统流动性:一个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沪深两市股票为样本,检验中国这个订单驱动型新兴市场中系统流动性的存在,并与报价驱动型市场和订单驱动型成熟市场的实证结果作对照,发现与美国股市和香港股市相比,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着更为显着的系统流动性。此外,不同于香港股市的实证结果,中国股市个股流动性受系统流动性的影响比美国市场更大。(本文来源于《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高频交易数据,运用指令簿价差、隐含价差和交易价差叁种6个指标,综合衡量沪市买卖价差,发现:交易价差的时序波动明显异于其他指标,指令簿加权价差显着大于其他价差指标,其衡量结果偏大,隐含价差指标相对为优;买卖价差存在显着的价格效应,在市场剧烈波动阶段存在显着的规模效应;以相对买卖价差衡量的流动性在市场剧烈波动阶段好于市场平稳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1].季凤梁,陈筱彦.衡量订单驱动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J].经济论坛.2013

[2].陈筱彦,魏嶷,许勤.运用高频数据衡量订单驱动市场的买卖价差[J].经济论坛.2010

[3].赵威,王春峰,房振明.订单驱动市场流动性风险与新股发行抑价关系[J].系统工程学报.2008

[4].赵威.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王春峰,卢涛,房振明.基于订单驱动市场下信息结构与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

[6].宋逢明,谭慧.订单驱动型市场的系统流动性:一个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订单驱动市场论文-季凤梁,陈筱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