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碳利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黍子,光合固碳,AZ,EZ
无机碳利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程苗,吴海一,詹冬梅,绳秀珍,徐智广[1](2015)在《海黍子对外源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海黍子的外源无机碳利用机制,本文以光合放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p H(6.5、8.0和9.5)及添加不同抑制剂(AZ、EZ和DIDS)对海黍子光合固碳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外源碳浓度的增加,海黍子的光合放氧速率逐渐增加,随着p H的升高,藻体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Vmax)逐渐降低,而无机碳半饱和常数(K0.5)逐渐升高。碳酸酐酶抑制剂acetazolamide(AZ)、6-ethoxyzolamide(EZ)及阴离子交换蛋白抑制剂4,4’-diisothiocyano-stilbene-2,2’-disulfonate(DIDS)对海黍子的光合固碳速率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海黍子不仅对海水中的CO2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且还可以利用海水中的HCO3-作为光合作用的无机碳源,且对HCO3-的吸收具备两条途径:既可以通过胞外碳酸酐酶催化转化为CO2后进入细胞,也可通过阴离子交换蛋白直接吸收海水中的HCO3-。(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徐军田,王学文,钟志海,姚东瑞[2](2013)在《两种浒苔无机碳利用对温度响应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温度对大型海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选择了潮间带常见的绿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和浒苔(Ulva prolifer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磺胺(AZ)和己氧苯并噻唑磺胺(EZ)在不同的温度下对藻体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5、10、15、20、25和30℃)。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浒苔都有很强的无机碳利用能力,而温度对此有显着的影响。但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缘管浒苔对温度的依赖性要强于浒苔,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要窄于浒苔,尤其是在高温下(30℃),缘管浒苔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与最适温度相比下降了56%,而浒苔仅为20%,这表明在高温的情况下,浒苔比缘管浒苔具有更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这是浒苔能够在绿潮藻占有绝对优势的原因之一。对缘管浒苔来说,在低温(5℃)和高温(30℃)时,无机碳的转运主要是通过胞外碳酸酐酶的催化作用,而在15℃时,加入胞外碳酸酐酶的抑制剂对无机碳的转运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表明在此温度下其他无机碳转运形式可以有效补偿胞外碳酸酐酶的作用。在其他的温度下,胞外碳酸酐酶和其他无机碳转运方式各占一定的比例。而对于浒苔来说,在低温5℃时,其他无机碳转运形式占主要作用,而从10℃开始,胞外碳酸酐酶作用比例显着增加,并且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24期)
宋世威,李刚,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3](2013)在《芥蓝对有机态、无机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介质中广泛存在无机态氮素和有机态氮素,植物对其吸收利用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氮素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蔬菜特别是叶菜生产中往往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效率较低、产品器官硝酸盐超标等问题。合理氮肥的施用,可以改善蔬菜品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7)
宋世威,李刚,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4](2012)在《芥蓝对有机态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介质中广泛存在无机态氮素和有机态氮素,植物对其吸收利用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氮素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蔬菜,特别是叶菜生产中往往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效率较低,产品器官硝酸盐超标等问题。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改善蔬菜品(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0)
刘玲玲[5](2011)在《叁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是我国叁种常见的大型沉水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被恢复的理想材料。国内外关于这叁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及光合特点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这叁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可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利用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DIC利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蓖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为实验材料,采用pH漂移技术,比较了叁种沉水植物的无机碳利用效率,结合对胞外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活性研究以及胞外碳酸酐酶抑制剂对叁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量的影响的研究,探究了叁种沉水植物DIC利用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对叁种沉水植物DIC整体利用水平的贡献。并探究了不同pH值下的无机碳水平对叁种沉水植物的无机碳利用能力以及生理和生长的影响。pH漂移实验结果表明,叁种沉水植物都存在利用HCO3-的能力,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与蓖齿眼子菜相比,穗花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都表现出较强的HCO3-利用能力。在自然水体条件的碳源水平下,随着pH值升高,叁种沉水植物利用无机碳的能力均显着下降,并且叁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也都随pH的升高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水体中的DIC含量随pH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对叁种沉水植物的生理和生长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加入胞外CA抑制剂,发现叁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率均下降了50%左右,表明胞外CA在叁种沉水植物利用水体无机碳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叁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量的贡献率则不同,对穗花狐尾藻的贡献率最大,其无机碳利用率下降了62%。随着pH值(pH7—10)的升高,叁种沉水植物的胞外CA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H为8时胞外CA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表明此时胞外CA的活性被完全激活,但随着pH的进一步升高和DIC浓度的下降,胞外CA活性均有所下降,表明胞外CA活性受水体中无机碳浓度诱导产生的。通过本实验,证明了穗花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有较强的利用水体中DIC的能力。穗花狐尾藻较宽的pH范围内仍表现出优于其余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速率,表明穗花狐尾藻比较适合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修复的先锋物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邓胤[6](2009)在《丛枝菌根利用无机氮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是一类能够与80%的陆地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真菌。它能够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以此来增强宿主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氮素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AMF能改善宿主植物的氮营养状况。本研究从叁个不同层面探索丛枝菌根吸收、利用无机态氮的利用机理,有助于揭示AMF在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中的作用。通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盆栽及分室培养试验,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以珍珠岩为培养基质,在不同的供氮、磷水平条件下,采用G.intraradices分别接种番茄和黄瓜的盆栽试验表明:同一氮、磷处理水平条件下,菌根与非菌根的番茄和黄瓜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无显着差异。菌根生长发育状况受到不同氮、磷供应水平的影响显着,总体上,提高供氮水平增加了菌根结构的数量,而磷处理对侵染结构的影响因不同供氮水平而有所差异:供氮0.3 mmol·L~(-1)时,提高磷供给水平显着降低了侵染结构的数量;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氮水平达3 mmol·L~(-1)时),菌根侵染结构数量显着增加,但此时磷水平对菌根结构影响不大。氮对菌根的结构的作用不一定是专一性调节机制的反应,而可能源于氮、磷之间的交互作用。(2)在土培条件下,利用两室隔板分室系统,研究了AMF根外菌丝直接吸收氮素的能力。结果显示,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AMF处理显着降低了菌丝室土壤硝态氮含量。AMF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与其根外菌丝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此试验的两个不同接种处理中,Glomus intraradice处理的菌丝室的菌丝密度显着高于Glomus mosseae,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68%和42%。(3)不同供氮形态的半水培试验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的研究表明: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分别在NH_4~+:NO_3~-=3:1和NH_4~+:NO_3~-=1:3处理条件下,提高了宿主植物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接种AMF对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影响不大,但在NH_4~+:NO_3~-=3:1形态下,叁个不同的AMF接种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根系GS活性,相对提高了铵态氮在地下部的同化比例。在铵态氮比例较高时,接种AMF的促生效应较好,且AMF提高根系GS活性作用较大,因而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宿主植物对铵态氮的利用作用较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1)
刘伟[7](2009)在《紫外辐射对硅藻中肋骨条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海洋硅藻,既是引发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也是许多经济海产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迄今的研究发现,阳光紫外辐射(UVR,280– 400 nm)影响浮游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但对其无机碳利用机制与UVR的关系尚缺乏认识。为此,本文研究了UVR对中肋骨条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肋骨条藻具有很高的胞外碳酸酐酶(CAext)活性,能利用海水中的HCO3-,将其催化为CO2,用于光合作用。CAext活性在低CO2浓度下会被进一步诱导。可见光(PAR)条件下,细胞CAext活性与辐射量(dose)相关。与可见光(PAR)相比,在PAR + UV-A或PAR + UV-A + UV-B处理条件下,随着辐射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显示了低辐射诱导,而高辐射抑制的现象。在低辐射条件下,CAext活性在PAR + UV-A条件下比PAR条件下高,显示了UV-A(320 - 400 nm)对CAext活性的促进作用;而在PAR + UV-A + UV-B条件下,CAext活性始终较低,显示了UV-B(280 - 320 nm)导致的抑制作用。高强度的UV-A,也会导致CAext活性下降,显示了其导致的抑制大于其促进作用。另外,UV-B会导致叶绿素a含量的降低和光系统II有效光化学效率的下降。在长期适应阳光UVR的过程中,中肋骨条藻会合成较多的的类胡萝卜素和紫外吸收物质,增加了细胞对UVR的抵御能力。长期实验的结果也证明,UV-A能促进CAext的活性。在PAR被滤除的条件下,单独UV-A既能驱动光合固碳,也能诱导CAext的活性。UV-A可明显地提高光合作用对无机碳的亲和力,影响其CCM(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总之,UV-A通过影响CAext活性进而影响中肋骨条藻对碳酸氢根离子的利用。在阳光辐射较低的情况下(如阴天或较深水层),UV-A可通过促进CAext活性增加其固碳量;而在阳光辐射较高的情况下(如晴天或表层海水),UV-A对CAext的抑制抵消了其对CAext活性的促进作用。显然,UV-A可以调控硅藻的碳浓缩机制。(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9-05-01)
王铭[8](2009)在《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的光合特性及其无机碳利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淡水绿藻,在胁迫条件下,细胞内大量积累虾青素,是生产天然虾青素的理想材料。国内外关于利用雨生红球藻开发生产虾青素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为止,关于雨生红球藻绿色游动细胞对无机碳源利用机制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雨生红球藻CG-11为试验藻株,分析探讨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pH对雨生红球藻绿色游动细胞光合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利用无机碳源的机制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氧电极和叶绿素荧光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pH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绿色游动细胞阶段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为129.25μmol·m~(-2)'s~(-1),适宜光合作用的温度为25-30℃,pH为7.5-8.0。2.采用pH漂移技术,结合分析不同抑制剂对雨生红球藻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了藻细胞利用无机碳的机制。结果显示:雨生红球藻CG-11不存在胞外碳酸酐酶,只有胞内碳酸酐酶;雨生红球藻CG-11具有转运HCO_3~-的作用,但HCO_3~-对藻细胞光合固定无机碳的贡献量较小;通空气培养的雨生红球藻可明显观察到呈规则六面体结构的蛋白核,而在高浓度CO_2培养下藻细胞内观察不到明显蛋白核结构;藻细胞蛋白核结构的这种明显变化,预示其具有二氧化碳浓缩机制。3.通过设置不同环境与营养因子,测定其对雨生红球藻CG-11利用无机碳生长以及碳酸酐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0.5%浓度的二氧化碳、5 mmol.L~(-1)的碳酸氢钠、pH为8.0的条件下能够促进雨生红球藻CG-11的生长;通空气培养、碳酸氢钠浓度低于5 mmol.L~(-1),pH为9.0时能够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氮磷比值为9/2、锌离子浓度为1μmol.L~(-1)能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并且对雨生红球藻CG-11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5-01)
黄瑾[9](2008)在《小新月菱形藻的无机碳利用机制及其碳酸酐酶的环境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海洋低CO_2浓度的环境中能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主要得益于细胞内的无机碳浓缩机制和碳酸酐酶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海洋浮游硅藻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机制和碳酸酐酶的环境调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小新月菱形藻具有较高的胞内外CA活性,胞外CA活性约为胞内CA活性的1.2倍;pH补偿点约为10.2;在碱性条件下,实际光合放氧速率是理论上由HCO_3~-的非催化解离提供的最大CO_2供应速率的1.6倍;P-C曲线的结果显示,在pH6.0和pH8.2时,半饱和CO_2浓度K_(0.5)(CO_2)分别为71.0μM和0.7μM;在碱性条件下,AZ、EZ和DIDS对光合速率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EZ的抑制率最高。小新月菱形藻随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升高比生长速率明显提高。低氮浓度导致胞外CA活性丧失,高氮浓度下胞内外CA均明显升高;磷浓度变化对胞外CA活性并没有明显影响,但胞内CA活性在高磷浓度下明显升高。高氮、磷浓度培养下的小新月菱形藻的V_(max)和K_(0.5)(CO_2)均明显提高。在不同光强培养下,胞外CA活性随光强的升高而升高,但胞内活性只在较强光强下才明显提高,V_(max)和K_(0.5)(CO_2)随光强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小新月菱形藻在20℃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温度对胞内CA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但温度升高导致胞外CA活性明显升高,V_(max)和K_(0.5)(CO_2)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与天然海水中氮浓度(2.1μmolL~(-1))相比,高氮浓度(882μmolL~(-1))下培养的小新月菱形藻ABS/RC、DI_o/RC和V_j明显下降,但ET_o/RC、φ__(Eo)、ψ_o和φ(_(Po)明显升高。与天然海水中磷浓度(0.1μmolL~(-1))相比,高磷浓度(18.1μmolL~(-1))下培养的小新月菱形藻ABS/RC、DI_o/RC、TR_o/RC和V_j明显下降,但φ_(Eo)和ψ_o均明显上升,不同磷浓度对φ_(Po没有明显影响。高光强导致ET/RC、φ_Eo、ψ_o和φ_(Po)明显下降,ABS/RC、DI_o/RC、TR_o/RC和V_j升高。在15-25℃范围内,ABS/RC、DI_o/RC和TR_o/RC先降低后升高,与15℃培养相比,在20和25℃时φ_(Eo)和ψ_o均明显升高,但温度对φ_(Po没有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的方式主要通过胞外CA催化HCO_3~-转化为CO_2,后者自由扩散穿过质膜进入细胞,同时也存在HCO_3~-直接吸收。不同环境条件影响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主要通过调整其对CO_2的亲和力和胞内、外CA活性得以实现。在不同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水平下,小新月菱形藻光合作用主要通过改变吸收的光能和电子传递间的能量流动,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8-06-01)
夏建荣,田其然,高坤山[10](2007)在《红毛菜光合无机碳利用机制与原位光合作用日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毛菜是一种潮间带大型红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其光合无机碳利用机制和原位光合作用日变化,以期为红毛菜的养殖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无机碳利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温度对大型海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选择了潮间带常见的绿藻缘管浒苔(Ulva linza)和浒苔(Ulva prolifer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磺胺(AZ)和己氧苯并噻唑磺胺(EZ)在不同的温度下对藻体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5、10、15、20、25和30℃)。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浒苔都有很强的无机碳利用能力,而温度对此有显着的影响。但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缘管浒苔对温度的依赖性要强于浒苔,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要窄于浒苔,尤其是在高温下(30℃),缘管浒苔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与最适温度相比下降了56%,而浒苔仅为20%,这表明在高温的情况下,浒苔比缘管浒苔具有更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这是浒苔能够在绿潮藻占有绝对优势的原因之一。对缘管浒苔来说,在低温(5℃)和高温(30℃)时,无机碳的转运主要是通过胞外碳酸酐酶的催化作用,而在15℃时,加入胞外碳酸酐酶的抑制剂对无机碳的转运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表明在此温度下其他无机碳转运形式可以有效补偿胞外碳酸酐酶的作用。在其他的温度下,胞外碳酸酐酶和其他无机碳转运方式各占一定的比例。而对于浒苔来说,在低温5℃时,其他无机碳转运形式占主要作用,而从10℃开始,胞外碳酸酐酶作用比例显着增加,并且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碳利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程苗,吴海一,詹冬梅,绳秀珍,徐智广.海黍子对外源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2015
[2].徐军田,王学文,钟志海,姚东瑞.两种浒苔无机碳利用对温度响应的机制[J].生态学报.2013
[3].宋世威,李刚,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芥蓝对有机态、无机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机制[C].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宋世威,李刚,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芥蓝对有机态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机制[C].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5].刘玲玲.叁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邓胤.丛枝菌根利用无机氮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7].刘伟.紫外辐射对硅藻中肋骨条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9
[8].王铭.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的光合特性及其无机碳利用机制[D].暨南大学.2009
[9].黄瑾.小新月菱形藻的无机碳利用机制及其碳酸酐酶的环境调控[D].汕头大学.2008
[10].夏建荣,田其然,高坤山.红毛菜光合无机碳利用机制与原位光合作用日变化[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