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利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损耗,自我控制,内隐利他,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利他论文文献综述
熊传林[1](2018)在《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在个体毕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良好适应社会、促进自身更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控制的失败也时常出现。根据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观点,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若能量未及时补充,便会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自我控制失败),对后续的任务执行,常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如利他行为的减少。然而,以往对于自我损耗后利他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独裁者任务范式,进行外显层次的利他行为探究,少有对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层次的利他态度进行研究。其次,也缺乏对不同特质个体,自我损耗后内隐利他态度的探索。最后,以往研究证实,共情的诱发能有效改善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那么是否也能改善自我损耗后个体的内隐利他态度?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据此,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经典Stroop范式对被试进行高低自我损耗处理,以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范式,测查被试的内隐利他态度。首先,探讨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影响,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分两组进行高低自我损耗任务,再测其内隐利他态度;其次,探究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筛选高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两组大学生共97名,进行2(高自我控制vs低自我控制)×2(高自我损耗vs低自我损耗)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测量不同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在不同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最后,采用诱发共情的手段,对自我损耗的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筛选高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两组大学生共110名,进行2(高自我控制vs低自我控制)×2(高自我损耗vs低自我损耗)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在被试进行自我损耗任务后,加入共情处理,探究自我损耗后的个体,在共情的作用下对内隐态度的影响。以上述框架为研究导向,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内隐利他态度受到自我损耗的影响,低自我损耗比高自我损耗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内隐利他倾向,且这种影响不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自我损耗条件下的内隐利他不存在性别差异。2.自我控制水平的不同,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倾向也不同,即高自我控制水平的群体表现出,高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显着低于低自我损耗的群体;低自我控制水平的群体,则在自我损耗后的内隐利他态度不存在差异。3.共情条件的诱发后,能够补偿自我损耗所引起的内隐利他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薛曼曼[2](2017)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观点采择与内隐利他倾向关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根据当前或先前的信息,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别开来,进而对他人的观点或思想等作出准确的推断,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观点采择能力不仅能体现个体在自我、社会态度、人际交往质量等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能将个体社会认知的不同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利他主义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利他在本质上指个体作出具有较少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决定,而观点采择能够引发更多的利他主义和更少的自我中心主义,观点采择能否有效预测内隐利他倾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由叁个研究构成:研究一运用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对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的观点采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观点采择灵活性有一定影响,整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采择能力是逐步成熟的,初中阶段是观点采择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在两种实验任务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不同。个体倾向于从自我角度出发作出反应,当转换为从他人的角度作出反应时,就需要观点采择的灵活性,小学生的观点采择灵活性相对较差。研究二同样运用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对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内隐利他倾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隐利他倾向普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显着。研究叁对观点采择和内隐利他倾向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个年龄组,观点采择灵活性和内隐利他倾向呈显着的负相关,以观点采择为预测变量,内隐利他倾向为被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都得到了有效的回归方程模型。(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汪韵迪[3](2017)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心理资本开发和心理契约情境创设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及大学生自我发展、社会进步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对象分别为天津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16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60名、筛选后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80名,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求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及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内隐利他行为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心理资本、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叁者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资本整体状况较好,其六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希望、自信、合作、乐观、韧性;2.心理资本在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学生干部与否、人际关系六个变量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年级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专业在希望、乐观维度上差异显着;性别在自信、乐观、感恩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源地在自信维度上差异显着;独生与否在自信、乐观维度上差异显着;家庭经济状况在希望、自信、乐观、韧性维度上差异显着;家庭成员关系、学生干部与否、人际关系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内隐利他行为,且内隐利他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不显着;4.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情境两变量分别对内隐利他行为具有主效应,即大学生心理资本直接影响其内隐利他行为,心理契约情境直接影响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5.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情境两变量对内隐利他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即心理资本及心理契约情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内隐利他行为。建议: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大学生的希望、自信、合作、乐观、韧性及感恩品质;改善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人际关系,提高实践水平。创设履行心理契约的情境,注重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期刊2017-01-01)
徐恩镇,孙翠翠,顾娇娇,李彩娜[4](2016)在《安全依恋与内隐利他关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依恋理论证实了依恋对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能够解释人际关系背景下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倾向的差异。近年来,安全依恋的拖延建构环理论的兴起则证实了特质和安全依恋的状态激活对个体共情、利他和亲社会行为的显着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检验了安全依恋的启动是否会增强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及特质性依恋风格(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的调节作用。实验一采用依恋相关词汇为实验材料,通过阈下词汇决策任务启动个体的安全依恋(或积极情绪和中性情境),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结果发现:(1)安全依恋启动组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显着高于积极情绪和中性启动组被试;(2)特质依恋回避在安全依恋启动与内隐利他间起显着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安全依恋启动能显着增加低依恋回避个体的内隐利他倾向,对高依恋回避个体则无此效应。实验二采用Stroop色词任务操纵不同的认知负荷,以依恋对象或熟人的名字为实验材料,通过阈下任务启动个体的安全依恋(或熟人启动),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内隐利他倾向,考察了在高低认知负荷下,安全依恋与内隐利他倾向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低认知负荷条件相比,高认知负荷下,特质依恋回避的调节效应消失,高低依恋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内隐利他倾向均显着高于熟人启动组。(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何宁,朱云莉[5](2016)在《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者具有低共情的人格特征,而共情是引发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情境下,自恋对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恋组与非自恋组被试均存在内隐利他倾向,且自恋组的内隐利他倾向显着低于非自恋组;(2)自恋组的共情能力显着低于非自恋组,其中,自恋组在情绪共情上显着低于非自恋组被试,两组在认知共情上差异不显着;(3)共情诱发对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均有显着影响。启动条件下自恋组被试的共情水平与内隐利他倾向显着高于控制条件下自恋组被试,且达到与非自恋组被试相同的水平,而非自恋组被试的共情与内隐利他倾向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差异不显着;(4)共情诱发显着提高了自恋组被试的情感而非认知共情水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亚[6](2015)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外显和内隐利他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他性是指个体基于对他人利益实现与自身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及协调二者关系的前后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在行为上表现出关心他人,考虑他人福祉,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持久倾向。利他性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对利他性的心理学探讨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且较多集中在利他行为上,对中国文化下的利他认知与利他情感的考察则相对缺乏。此外,已有理论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亲疏会影响到个体的利他性,但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仍较少。因此,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自编大学生利他性问卷来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利他性的具体特点;从意识层面将利他性分为外显利他性与内隐利他性,以探索外显利他性、人际关系优先选择顺序、内隐利他性叁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利他性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研究一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外显利他性问卷的编制。经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证明,大学生外显利他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外显利他性由认知、情感和意向叁个维度组成,共包含报、责任感、低自我中心、同情、羞耻、自豪、慈善、助人、分享九个因子。利他性的一阶九因子结构模型的各项指标都符合心理学要求,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具使用。研究二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问卷进一步分析外显利他性、人际关系、内隐利他性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外显利他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外显利他性水平要显着高于男性;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的人口学变量上,外显利他性差异总体不显着,但农村大学生和非独生大学生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大学生外显利他性存在显着的水平差异,问卷可以较好地筛选出不同水平的被试。大学生有内隐利他性,内隐利他性与外显利他性相分离,二者存在不同的认知过程;内隐利他性性别差异不显着,不论男女大学生都有内隐利他性。内隐利他性高低分组差异显着,内隐利他性存在水平差异。大学生外显利他性及其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现实人际关系与外显利他性呈正相关,虚拟人际关系与外显利他性呈负相关;人际关系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外显利他性,其中校友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和虚拟人际关系对利他性的预测效果较显着。内隐利他性与人际关系无明显相关,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外显利他性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叁个维度;外显利他性与内隐利他性相分离;人际关系与外显利他性相关显着;内隐利他性与人际关系不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王明明[7](2015)在《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着,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着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吴睿,郭庆科[8](2014)在《内隐利他态度和自我概念测量的预测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内隐测量与外显行为的关系,有两个解释性的理论模型:双重分离模型和加性模型。本研究采用SC-IAT和EAST两种测量方法对这两个模型进行检验。随机选取187名被试,采用外显方法(自陈量表)和内隐方法(SC-IAT、EAST)测量了被试对亲缘、互惠和纯粹叁种利他的态度和自我概念,以检验叁种利他态度和自我概念能否预测自发性水平不同的利他行为。随机分配一半被试完成内隐利他态度测量,另一半被试完成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全部被试都参加外显态度测量以及随后的叁种利他行为测量。每种利他行为都包括4个指标,第一个指标为被试对利他行为的总体认知,不涉及到具体行为(让被试在7点量表上评定自己去年参加志愿活动是多还是少);第二个指标为被试自我报告的客观利他行为,即回忆过去一个月内志愿者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花费时间;第叁个指标是被试在实验情境中自发产生的帮助行为,是被试在一瞬间的无意识思想的外化表现;第四个指标通过博弈游戏测量,也是测量被试自发产生的利他行为。结果发现:(1)被试对叁种利他的内隐态度都是积极的,但对亲缘和互惠利他的积极性显着强于纯粹利他。(2)被试倾向于用利他来表征自我概念,但在内隐自我概念中,对纯粹利他的偏好显着弱于互惠和亲缘利他。(3)被试对叁种利他的外显态度显着预测了第一个行为指标,而对叁种利他的内隐态度与内隐自我概念显着预测了第叁个、第四个行为指标,验证了双重分离模型。(4)被试对叁种利他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和内隐自我概念都显着的预测了第二个行为指标,验证了加性模型。结论:(1)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预测了不同水平的行为;(2)如果行为本身受潜意识(内隐)和有意识(外显)态度的共同影响,则外显和内隐态度测量都能预测这一行为,二者都具有增益效度。(3)双重分离模型和加性模型都在一定条件下解释了外显/内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二者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赵雅霓,白学军,王馨,邓玉静[9](2014)在《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外显利他行为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外显利他行为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方法通过内隐联结测验(IAT)、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高校7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目标词与属性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825.11±181.47)显着短于目标词与属性词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1162.60±315.18),相容任务的对数值(=2.87±0.08)显着小于不相容任务的对数值(=3.01±0.12),即IAT效应极其显着;2外显利他行为总分与IAT效应值的反应时没有显着相关(r=-0.027,p>0.05),外显利他行为得分与IAT效应值的对数值无显着相关(r=0.025,p>0.05);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内隐利他倾向(t=0.555,p>0.05)与心理控制源得分(t=0.521,p>0.05)上均无显着差异,但在外显利他行为问卷的关心与关注自己因子的得分上具有显着差异(t=-2.545,p<0.05),在其他四个因子上得分无显着差异;4内控组与外控组在IAT反应时(t=-1.483,p>0.05)和IAT对数值(t=-1.513,p>0.05)上无显着差异,在尊重关心他人因子(t=2.441,p<0.05)、关心和关注自己因子(t=2.028,p<0.05)以及利他行为总分(t=2.269,p<0.05)存在显着差异;5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在内隐利他倾向(t=-0.073,p>0.05)、外显利他行为(t=-0.076,p>0.05)及心理控制源的得分(t=0.413,p>0.05)上均无显着差异;6心理控制源与尊重和关心他人因子(r=-0.309,p<0.01)、关心和关注自己因子(r=-0.54,p>0.05)、利他行为总分(r=-0.306,p<0.01)均具有显着相关。结论 1大学生总体利他水平较高;2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内控型的人利他行为水平更高,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型的人利他行为水平更低。(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10](2014)在《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情境(安全情境、危险情境)下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2×2混合设计,综合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以高低移情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对比不同情境刺激下大学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安全情境下,高移情者的内隐利他行为显着高于低移情者(F(1,49)=18.11,P<0.001);在危险情境下,高移情者与低移情者的内隐利他行为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个体的内隐利他行为受到个体本身移情素质和外部环境危险性的影响,相比高移情者,低移情者内隐利他联结网络的启动阈值可能较高且对环境更不敏感,只有在较强的环境刺激下才会表现出利他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内隐利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根据当前或先前的信息,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别开来,进而对他人的观点或思想等作出准确的推断,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观点采择能力不仅能体现个体在自我、社会态度、人际交往质量等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能将个体社会认知的不同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利他主义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利他在本质上指个体作出具有较少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决定,而观点采择能够引发更多的利他主义和更少的自我中心主义,观点采择能否有效预测内隐利他倾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由叁个研究构成:研究一运用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对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的观点采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观点采择灵活性有一定影响,整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采择能力是逐步成熟的,初中阶段是观点采择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在两种实验任务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不同。个体倾向于从自我角度出发作出反应,当转换为从他人的角度作出反应时,就需要观点采择的灵活性,小学生的观点采择灵活性相对较差。研究二同样运用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对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内隐利他倾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隐利他倾向普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显着。研究叁对观点采择和内隐利他倾向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个年龄组,观点采择灵活性和内隐利他倾向呈显着的负相关,以观点采择为预测变量,内隐利他倾向为被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都得到了有效的回归方程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利他论文参考文献
[1].熊传林.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内隐利他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2].薛曼曼.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观点采择与内隐利他倾向关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汪韵迪.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情境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4].徐恩镇,孙翠翠,顾娇娇,李彩娜.安全依恋与内隐利他关系的实验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5].何宁,朱云莉.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
[6].杨亚.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外显和内隐利他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王明明.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8].吴睿,郭庆科.内隐利他态度和自我概念测量的预测效度[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赵雅霓,白学军,王馨,邓玉静.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外显利他行为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10].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