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行业空间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商银行,小微,金融实验室,金融服务能力,普惠,文化旅游,工银,融资产品,金钥匙,融资支持
银行业空间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华[1](2018)在《山西创客创新创业的“家”》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7日,由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主办的“工银山西·2018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太原隆重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20个创客项目脱颖而出,收获36万元丰厚奖金,这些项目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人工智能、新材料、农副业等前沿热门领域。这些创(本文来源于《山西经济日报》期刊2018-07-19)
彭宝玉,李小建[2](2009)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包括金融服务地理变化和金融资产地理变化。以省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HI、HH指数和区域银行网点、银行资产与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着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部六省明显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着,金融中心效应突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但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服务接近性和信用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会加大区域发展差距。(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09年05期)
彭宝玉[3](2009)在《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及其地方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使得不了解金融系统运行的空间规律,就越来越难以真正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机制。金融空间系统研究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融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演化,也为揭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和调控区域发展差异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的金融空间系统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制度变迁不断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地理模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我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开始在一条新的路径上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业空间系统发生了那些变化?其对不同地方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试图对以上两个问题做出回答,并从中得出一些政策启示。论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尺度和时段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第二章是基本概念探讨和相关研究综述。首先在金融、地理相关概念讨论基础上,对金融、货币研究是否要纳入地理空间要素的争论进行了辨析,认为在经济金融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地理正成为理解金融系统演化的关键要素,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必须关注其空间维度方面的变化。其次对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地理学关于金融系统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特别分析了金融地理学领域,地理学和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观点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是本章的结论和研究启示。第叁章是区域金融空间系统及其与地方发展分析。以金融地理学、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区域金融空间系统的概念、演化动力、演化趋势及其对不同地方发展的影响。区域金融空间系统指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系统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和分散。在金融放松管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金融空间系统的演化表现出四种趋势:主流金融空间一体化,空间等级特征显着,粘性金融地方竞争激烈,另类金融空间形成与出现。从根本上、微观上说,是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对不同空间潜在利润的追逐导致区域金融空间系统的不断变化。同时区域金融空间系统还深受全球化、国家制度、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危机等宏观、外生因素的影响。区域金融空间系统作为一种宏观空间结构力量对不同地方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流的空间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激励”和“滞缓”,信用获得和金融服务接近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是制度变迁与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发展研究。由于中国经济的转轨性质,银行业空间系统的演化开始于制度变迁。按照银行机构网点的空间分布和信用区域分配模式可将我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演进划分为叁个阶段:全国统一计划均衡银行空间时期,地方政府干预下的地区分隔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市场一体化发展与金融空洞出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空间系统的变化主要由各种市场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过程不同,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是自政府的制度变迁开始的自上而下过程。第五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以第叁章对金融空间系统的概念探讨为基础,选择相应变量,以中国大陆一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运用地图分析技术和一些统计指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着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西部、中部地区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着,金融中心效应突出。第六章是省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分析。以河南为研究案例,自不同银行机构网点的空间分布和存贷款地理变化两个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研究表明,省内银行业空间系统比国家层面上的变化更大,突出表现为城市等级现象和空间极化发展。第七章是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与区域金融发展分析。以河南126个县市为截面单元,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金融发展理论预示的相悖,河南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文从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和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过程给予了解释。第八章是结论与讨论。总结论文的主要发现、创新点、研究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4-01)
彭宝玉,李小建[4](2008)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空间系统包括金融资本地理和金融服务地理两种地理。以中国大陆的一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赫芬代尔—赫希曼指数和区域银行服务、资本与区域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指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后,银行空间系统的变化。发现银行资本地理比银行服务地理变化更大,空间集中趋势突出;银行服务地理尽管越来越与(本文来源于《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07-01)
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5](2006)在《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中国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对经济水平较低、受外部影响较小但增长迅速的内陆省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同,中国发展中地区的国有银行业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其中,作为区域中心的地级城市的地位上升最为突出。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制度变化有关;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又是促进该趋势的直接诱因。这一观点通过混合OLS模型模拟得到证明。城市内部的银行业区位变化,具有一些与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心城市的迅速拓展。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又带来了城市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由此形成了银行业区位的不断扩散,新兴快速增长的地区,迅速吸引了一批银行的建立。对郑州市58家银行网点的调查表明,在1978年之前,银行网点设立十分遵循计划体制的安排;而在1979年以后,邻近地段“人均收入水平高:决定着相当一部分银行网点的布局。这从微观角度佐证了河南省的分析结论。金融系统的集中格局,为非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给予关注。(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银行业空间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包括金融服务地理变化和金融资产地理变化。以省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利用HI、HH指数和区域银行网点、银行资产与经济总量的地理联系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份额显着上升,北京、上海在国有银行地理格局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部六省明显下降;网点空间分布模式由计划走向市场,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致;但历史形成的空间模式依然存在。银行资产地理变化较大,信用流动性增强,信贷、存款地理越来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一致;向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显着,金融中心效应突出。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但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服务接近性和信用获得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会加大区域发展差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行业空间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华.山西创客创新创业的“家”[N].山西经济日报.2018
[2].彭宝玉,李小建.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9
[3].彭宝玉.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及其地方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彭宝玉,李小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研究[C].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5].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