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制吸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劳动争议,体制性吸纳,建制性协商
体制吸纳论文文献综述
谢天长[1](2019)在《体制性吸纳与建制性协商:群体劳动争议的差别化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多发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并非传统意义的集体劳动争议,实质是群体劳动争议,突出表现为以权利争议为主要内容,缺乏工会参与,往往是先停工再协商。群体劳动争议的发生,可以社会燃烧理论进行解释,即特定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群体)未能合法保障劳动者权利是发生群体劳动争议的"社会燃烧物质",相关偶发事件的发生是酿成特定群体劳动争议的"导火索",信息不对称下媒体的不当宣传则是"助燃剂"。对于如何从整体上减少群体劳动争议的发生,应从体制性吸纳和建制性协商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通过政党、人大、政协、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体制性吸纳,促进现行体制与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充分沟通,保持信息透明,消除劳雇间的误解,从而促进劳资和谐。另一方面,则发挥好工会、企联等组织的作用,创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方式和程式,抑制群体劳动争议外溢,促进群体劳动争议的内部消解。(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韩万渠[2](2019)在《从智力吸纳到协商共识:中国决策体制的渐进开放性——基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演进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决策体制的渐进开放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治理亟须技术专家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形成以技术专家为主的智力吸纳阶段;中央顾问委员会及省级顾问委员会撤销,退休官员失去作为政治顾问影响政策的平台,转而选择加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国家治理对社会建设、依法治国、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重视,使得政府吸纳上述领域的专家进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形成各领域专家主导的多元智力吸纳阶段;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后,地方政府探索将社会咨询委员会等公众参与模式整合进决策咨询委员会,形成以共识为导向的协商民主模式。(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杨虎涛,刘方[3](2019)在《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从托克维尔悖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社会稳定性维持往往通过体制性吸纳来实现,将原体制外的精英吸纳到现体制下以达到政治体制权力扩大的目的。但是体制性吸纳可能会由于体制庞大而成本升高,以至于体制性吸纳能力丧失,进而导致政治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政治生态的发展迫切需要体制内的精英与体制外的精英之间的吸纳和协商,即建制性协商,从而更好地维持体制的稳定性,推动现代社会政治的良性发展。通过"托克维尔悖论"探讨精英行为与政治转型,并分析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的关系,明确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的客观性、必然性以及迫切性。(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鹏,刘嘉,李和平[4](2018)在《综合吸纳专业:放管服背景下的食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药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食药安全,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药安全监管体系在合并与拆分的逻辑中,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监管模式。自2013年以来,在放管服的大市场改革思想影响下,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已经由之前的简单拆分与合并,变为如何更好地实现跨越机构界限的综合覆盖与专业监管,主要矛盾在于如何更好地协调与平衡综合覆盖与专业监管之间的关系。论文以横向和纵向两维度,对1998年以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模式变迁逻辑进行分析,并重点从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的关系方面,解读新一轮的食品药品监管模式,探讨综合吸纳专业模式下,我国未来食品药品监管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小蕊,王飞[5](2017)在《自贸区来了首席信息官》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管委会的一间办公室,最近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杜予生。杜予生是一位有着近30年信息服务业从业经历的“业务通”,也曾是我省一家知名信息企业的副总经理。这几年,他一直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全程参与洛阳片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期刊2017-12-11)
舒锐[6](2016)在《吸纳律师进体制,期待实现有凤来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化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招录制度改革,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根据党的十八届叁中、四中全会有关要求和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办法》。律师、立法工作者、法官、(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6-07-02)
舒锐[7](2016)在《吸纳律师进体制,需要后续措施跟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化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招录制度改革,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根据党的十八届叁中、四中全会有关要求和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办法》。法律职业之间良性互动,能(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6-06-29)
夏国锋[8](2016)在《从“吸纳”到“互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剧团体制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剧团,又称艺术表演团体,它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诸如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实行宣传教化;为民众提供文化娱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多种重要功能。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剧团的体制改革,自实行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但从既有研究来看,多数侧重于技术性的讨论,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等则成为广泛研讨的焦点。本文则基于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运用多学科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的知识,试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剧团变革的历史梳理和基层剧团现实个案的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揭示我国剧团体制变革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机制,以拓展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戏改”运动,国家将民间剧团和艺人逐渐纳入控制轨道,建立“文化服务于政治”的运行机制,以维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带有很深的意识形态烙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仍存在超乎于意识形态之外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意图。也就是说,在剧团改造问题上,交织着国家的诸多目标,既有文化性目标(如发展社会主义新文艺)、政治性目标(如争取文化领导权、巩固政权稳定、增加国民文化认同),也有减少财政压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经济性目标。无论是文化性目标、政治性目标,还是经济性目标,都统合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内。正是这些多重目标的交织,主导着建国初期剧团改造中充满矛盾的实践过程。但从剧团改造实践过程来看,不仅体现着国家基于不同目标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存在剧团与政府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的存在也促使了国家不断做出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并在内外压力之下启动了社会各领域的改革。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剧团所经历的从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布局结构调整、双轨制改革,再到内部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最后到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的分类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国家基于不同政策目标对剧团与政府、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从宏观层面看,是受到政府目标追求的内在动力以及主体嵌入之中的结构环境约束;从微观层面,受到政府与剧团之间具体而持续的互动。不可否认,在这种互动中,政府处于一种主导或相对强势地位,无论是政府的诱致性行为还是强制性行为,都对剧团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同时,在微观实践领域,剧团则通过各种自主策略与政府之间进行互动。本文尝试提出理解我国剧团体制变革的一个分析框架:即从结构环境、国家目标调适和主体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变革的内在逻辑。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剧团体制变革过程嵌入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之中,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调整政策目标并追求主导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作为主体的政府与剧团的互动过程。外部结构环境,国家追求的主导目标以及剧团基于内部功能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等形成的合力牵引着政府与剧团之间关系的演变。也就是说,政府与剧团之间的关系及剧团变革过程受到外在结构环境和国家目标取向以及剧团自主性等多重因素的约束,两者的关系状态实是特定外部结构环境下政府与剧团之间互动博弈的结果。因而,剧团体制变革的过程既是国家目标调整与剧团功能转型的过程,也是政府与剧团间关系重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国家文化治理重心和方式转型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郭健坤[9](2016)在《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威权政治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体制吸纳特征,因此,体制吸纳可以为新加坡威权体制的建立与维持提供某种解释。通过构建“体制吸纳—不同派别力量变化一体制转型或维持”的分析框架对新加坡威权政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梳理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历史时,综合运用了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等方法。体制吸纳能够改变各政治派别的力量对比,从而对政治体制的转型或维持产生影响,它分为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在威权政治的形成阶段,当时新加坡民主体制的正向吸纳能力较强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较弱。国会虽然能够吸纳反对党参与竞选,但却不能阻止其退出,这使得各主要政党最终都退出了民主体制——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违反民主原则对反对力量进行打压,迫使反对党退出国会。人民行动党在国会中一党独大,反对党难以对其形成制约,民主体制名存实亡。随着民主体制的崩溃,人民行动党建立起威权体制,实现了新加坡从民主向威权的转型。在威权政治的发展阶段,新加坡保留了形式上的议会民主制,此时威权体制的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都较强。国会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反对党议员,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精英;同时,通过对退出体制的行为进行惩罚和严格的晋升制度,大大提高了退出体制的成本,从而阻止体制内的精英力量流向体制外。这些都让人民行动党在与反对党的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的优势,促进了威权体制的长期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尹广文[10](2016)在《从“行政化控制”到“体制性吸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变迁几经调整和转换,国家对社会组织的治理从一种非正式的、具有可纠错性、较为灵活的行政化控制,向一种正式化、组织化和稳定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治理路径展开。"行政化控制"和"体制性吸纳"作为两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背景下面对不同的现实发展任务而形成的国家对社会组织治理的技术选择,二者之间既存在互相关联、前后相替、继承发展的关联,也存在着国家对社会组织治理的理念、手段、方式和绩效的本质性不同。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将呈现出法治化治理的新常态、项目制运作的新实践、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助推和专业化服务发展的新方向等一些新的进展路向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前瞻性理论研讨和典型性实践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体制吸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决策体制的渐进开放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治理亟须技术专家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形成以技术专家为主的智力吸纳阶段;中央顾问委员会及省级顾问委员会撤销,退休官员失去作为政治顾问影响政策的平台,转而选择加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国家治理对社会建设、依法治国、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重视,使得政府吸纳上述领域的专家进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形成各领域专家主导的多元智力吸纳阶段;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后,地方政府探索将社会咨询委员会等公众参与模式整合进决策咨询委员会,形成以共识为导向的协商民主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制吸纳论文参考文献
[1].谢天长.体制性吸纳与建制性协商:群体劳动争议的差别化治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韩万渠.从智力吸纳到协商共识:中国决策体制的渐进开放性——基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演进的视角[J].学习论坛.2019
[3].杨虎涛,刘方.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从托克维尔悖论谈起[J].宁夏社会科学.2019
[4].刘鹏,刘嘉,李和平.综合吸纳专业:放管服背景下的食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孙小蕊,王飞.自贸区来了首席信息官[N].洛阳日报.2017
[6].舒锐.吸纳律师进体制,期待实现有凤来仪[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
[7].舒锐.吸纳律师进体制,需要后续措施跟进[N].检察日报.2016
[8].夏国锋.从“吸纳”到“互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剧团体制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郭健坤.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尹广文.从“行政化控制”到“体制性吸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