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损伤本构模型,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疲劳损伤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李志伟[1](2019)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刘晖,杨正茂,袁荒[2](2018)在《考虑循环影响的氧化物/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复杂工况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多相性及各向异性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损伤机理及规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模型对复杂载荷状态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描述。本文针对复杂载荷下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考虑材料的各向异性及拉压不对称性,在室温下对面内不同方向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载荷状态对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强化以及损伤演化具有明显影响,同时相较于单调载荷,加载-卸载循环会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产生额外的影响。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基于塑性力学及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框架,建立统一的本构模型描述材料承受面内复杂载荷时的力学行为,在模型中引入载荷敏感参数描述载荷状态对材料应力应变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同时将Bonara损伤模型中的循环损伤概念拓展至各向异性情况,以描述加载-卸载循环中卸载阶段对材料损伤演化的附加影响。使用本文模型对不同载荷下的材料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并结合圆孔试件的单调加载及加载卸载试验结果对比,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对材料的本构行为及损伤演化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徐礼华,李长宁,李彪,池寅,黄彪[3](2018)在《循环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一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36个钢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单轴循环受压试验,研究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性能,分析钢纤维特征参数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试件在循环荷载下破坏特性呈现明显延性特征;钢纤维的掺入显着提高混凝土峰值强度,改善其延性及滞回能耗;钢纤维混凝土循环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包络线与单调荷载下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一致;相同卸载点应变时,混凝土累计塑性应变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逐渐减小。该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钢纤维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损伤演化过程,可为钢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相关规程的修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卢孔汉[4](2018)在《镍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疲劳行为及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C10合金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Ni_3Al基金属间化合物之一,已经被逐渐地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中,而高温疲劳是高温部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材料的高温疲劳行为又与本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在IC10合金单轴拉伸的研究基础上,对其开展高温低周疲劳行为研究及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获得IC10合金600℃不同应变率单轴拉伸试验结果,分析获得不同应变率对其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残余塑性应变下,屈服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叁种应变率的单轴拉伸曲线趋势相近,弹性阶段基本重合,且均只含有应变硬化阶段;在该温度环境下,IC10合金屈服应力对应变率的变化不敏感;2.对IC10合金开展600℃温度环境下,应变水平为0.65%、0.75%、0.85%和1.0%的高温低周疲劳试验研究,获得材料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循环应力响应曲线以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在600℃时,IC10合金疲劳寿命随应变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当应变水平高于0.65%时,材料存在明显循环迟滞特征,且初始循环硬化特征均较为明显;循环迟滞回线基本关于原点对称,应力与应变保持着良好的单调变化关系;四种应变水平下的循环应力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初始循环硬化,随后达到循环稳定,最后发生断裂;3.基于Bodner-Partom(B-P)粘塑性统一本构理论,引入各向异性特征四阶张量建立宏观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并利用ABAQUS软件开发相应数值模拟技术,仿真分析IC10合金600℃不同载荷条件下的高温疲劳力学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单轴拉伸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在弹性阶段非常吻合,在屈服阶段以及大塑性变形区均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不同应变水平下的循环疲劳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在弹性加载、卸载阶段、屈服阶段以及循环顶点均具有较高的吻合程度,验证了考虑各向异性B-P本构模型的可行性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的有效性;4.基于晶体塑性理论,以均匀化单胞模型(Unit Cell)为对象建立细观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发相应数值模拟技术,仿真分析IC10合金600℃不同载荷条件下的高温疲劳力学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单轴拉伸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重合,而不同应变水平下的循环疲劳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细观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IC10合金的高温疲劳非弹性响应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0-01)
何志涛,冯淼林[5](2018)在《室温下镁合金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具有各向异性屈服强度和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动强化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滑移、孪晶以及去孪等不同变形模式下的背应力演化方程,对室温下镁合金板材异常循环硬化行为进行了模拟.选取了AZ31B-O和AZ31B两种镁合金板材,通过拉伸-压缩-拉伸(T-C-T)和压缩-拉伸(C-T)等不同加载路径下的部分实验曲线确定模型的参数,采用叁次插值多项式建立了背应力参数与上一变形模式中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即预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使用本模型对剩下的实验曲线进行了预测,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当前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8年03期)
肖魁[6](2018)在《铝合金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自重轻、易加工、耐腐蚀的优点。同时,铝合金A5083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为准确描述其滞回特性,标定了铝合金A5083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并用于铝合金BRB构件的精细化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加载工况下铝合金BRB的滞回行为,为工程分析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张丽屏,田俊,李建,杨宇,阚前华[7](2018)在《基于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的508-3钢循环塑性变形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开展了508-3钢在200℃下的循环累积塑性变形模拟研究。通过单轴拉伸和循环加载实验获得了试验数据并拟合确定了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然后利用该本构模型模拟了材料的单调加载变形行为和循环累积塑性变形行为。与经典Chaboche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耦合损伤的本构模型能更好地模拟508-3钢的单调拉伸行为、应变和应力控制循环软化变形行为,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为508-3钢制造的核电设备的累积塑性变形模拟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刘秀宇,董亚伟,肖雄[8](2018)在《考虑塑性应变记忆恢复的循环棘轮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统一粘塑性循环本构理论框架下,以Ohno-Abdel-Karim非线性随动硬化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循环本构模型.模型通过引入塑性应变幅值记忆效应,并在塑性应变记忆项中加入恢复系数,提高了对循环硬化材料单轴行为的预言能力.多轴模型中通过引入Tanaka提出的非比例度效应,描述多轴加载中因路径不同产生非比例附加硬化,提高模型对多轴棘轮行为预测能力.通过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论文模型可以合理的描述316L不锈钢的单、多轴棘轮变形,模拟数据均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论文模型可以合理地描述循环硬化材料的棘轮变形.(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秀宇[9](2017)在《基于塑性应变记忆恢复的循环棘轮本构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轮行为指材料在非对称应力循环加载下产生的塑性应变的循环累积现象。工程构件在工作中多会承受非对称应力循环载荷,如压力容器、核反应堆结构、电子封装器件等,棘轮行为将会对这些构件的寿命、结构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材料棘轮行为建立循环本构模型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也推动了固体力学学科的发展。自上世纪以来,作为固体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外学者在棘轮行为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多本构模型,然而目前提出的循环本构模型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局限性,更为合理精确的本构模型仍然有待研究。另外,有限元软件大量应用于工程构件强度校核及变形的模拟,然而有限元软件在材料棘轮应变的预测有明显的缺陷,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将更为成熟合理的本构模型移植到有限元程序中,提高有限元软件预测精度的同时促进棘轮本构模型的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在统一粘塑性循环本构理论框架下,以Ohno-Abdel-Karim非线性随动硬化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循环本构模型。模型通过引入塑性应变幅值记忆效应,并在塑性应变记忆项中加入恢复系数,提高了对循环硬化材料单轴行为的预言能力。多轴模型中通过引入Tanaka提出的非比例度效应,描述多轴加载中因路径不同产生非比例附加硬化,提高模型对多轴棘轮行为预测能力。通过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本文模型可以合理的描述316L不锈钢的单、多轴棘轮变形,模拟数据均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针对工程实际应用,本文提出优化棘轮参数的Ohno-Abdel-Karim模型,虽然预测精度低于含塑性应变记忆效应模型,但其具有更为简化的结构,移植有限元软件中利于程序收敛符合工程实际。将模型使用Fortran编写ABAQUS的用户子程序UMAT,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提高了有限元软件对材料单轴棘轮行为的模拟精度,同时证实了本构模型有限元移植的成功。(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静,李春旺,张忠平[10](2017)在《考虑附加强化效应的多轴稳态循环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试验结果表明,非比例循环加载下应变主轴连续旋转,导致多滑移系开动,阻碍材料内部形成稳定的位错结构,使非比例加载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高于比例加载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从而产生非比例附加强化现象.由此,从应力空间表述的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一般形式出发,建立一个能够反映非比例附加强化效应的稳态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在Armstrong-Frederick模型背应力演化方程的基础上,新模型通过引入非比例度因子和附加强化系数,构建了一个新的背应力演化方程.然后,通过一致性条件建立塑性模量方程与背应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最小法向应变范围,提出一种计算非比例度因子的新方法,并针对一般的多轴加载情形,明确最小法向应变范围的计算步骤.新模型从加载路径和材料本身两个方面来考虑非比例附加强化效应的影响,克服Armstrong-Frederick模型中材料常数确定方法繁琐,且通过单轴疲劳试验数据确定的材料常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非比例附加强化现象的不足.应用新模型时,仅仅需要3个独立的常规力学参量和2个疲劳参数,便于工程应用.利用多种多轴加载路径下S460N钢和304不锈钢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复杂工况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多相性及各向异性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损伤机理及规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模型对复杂载荷状态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描述。本文针对复杂载荷下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考虑材料的各向异性及拉压不对称性,在室温下对面内不同方向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载荷状态对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强化以及损伤演化具有明显影响,同时相较于单调载荷,加载-卸载循环会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产生额外的影响。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基于塑性力学及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框架,建立统一的本构模型描述材料承受面内复杂载荷时的力学行为,在模型中引入载荷敏感参数描述载荷状态对材料应力应变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同时将Bonara损伤模型中的循环损伤概念拓展至各向异性情况,以描述加载-卸载循环中卸载阶段对材料损伤演化的附加影响。使用本文模型对不同载荷下的材料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并结合圆孔试件的单调加载及加载卸载试验结果对比,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对材料的本构行为及损伤演化进行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李志伟.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晖,杨正茂,袁荒.考虑循环影响的氧化物/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3].徐礼华,李长宁,李彪,池寅,黄彪.循环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一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
[4].卢孔汉.镍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疲劳行为及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5].何志涛,冯淼林.室温下镁合金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J].力学季刊.2018
[6].肖魁.铝合金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8
[7].张丽屏,田俊,李建,杨宇,阚前华.基于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的508-3钢循环塑性变形模拟[J].核动力工程.2018
[8].刘秀宇,董亚伟,肖雄.考虑塑性应变记忆恢复的循环棘轮本构模型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8
[9].刘秀宇.基于塑性应变记忆恢复的循环棘轮本构模型研究及有限元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0].李静,李春旺,张忠平.考虑附加强化效应的多轴稳态循环塑性本构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