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分配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征收,失地农民,农户贫困,风险分配
风险分配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平[1](2017)在《风险分配与转移:土地征收中纯农户贫困的生成逻辑——以河南省W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对失地农民风险研究的叁种主流视角存在着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割裂、结构与行动的分离等问题,且不能回答为何纯农户在征地后更易陷入贫困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风险分配与转移的综合解释框架。河南省W村的个案说明由于固有的城乡分工和职业分工使纯农户在风险分配中承担了较多的贫困风险,同时又由于纯农户群体缺乏相应的资源无法有效转出贫困风险,最后成为贫困风险的流向之处。(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群[2](2017)在《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及其制度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加之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具有复合性,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成果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这两个不同时段的社会问题在同一时间共同呈现的特殊阶段。近年来,各种风险问题也正在不断凸显出来,唤醒人们的风险思维,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制度主义者”贝克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特征,提出“制度不公正”是当代中国风险分配不公正的主要根源,并以几个制度为例具体分析了制度不公正对社会风险分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风险分配的现状。制度不公正导致了风险人在面对社会风险时所拥有的风险应对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风险强势群体和风险弱势群体的分化。那些有权势、有财富、有知识的风险强势群体往往就会利用手中的特权来使得事情总是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进行,或者进行风险的转嫁,他们总是制造风险,再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然而,这些风险制造者最终并不能免于风险的责难,因为全球化时代的风险会逐渐演变为“终极风险”,“终极风险”面前人人平等,那些早期凭借权势、财富与知识进行风险转嫁的人或早或晚都会收到来自风险的报应。因此,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制度性特征,看清风险分配不公正背后的制度不公正本质,对于实现我国社会风险公平再分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从制度角度来解决风险分配不公正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创建制度,而是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再造,使得制度朝着减少风险产生、保证风险权势在风险人之间公平分配、优先化解低层次风险这叁个方向进行,这样的制度才是正义的制度。同时还要保证公民在风险分配方面的话语权,增加其在风险决策方面的参与程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认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社会风险的生成,达到风险社会治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李欢[3](2010)在《浅析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以女研究生就业难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1.网络争议200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应届女硕士,以"大四的师范类女本科生们,你们是不是很郁闷"为题,将自己的"就业难"的切身体会在校园网论坛上提出,随后,腾讯网、大楚网、楚天金报等相继转载该贴,该贴随即成为了热门的(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0年15期)
杜亚灵,尹贻林[4](2008)在《基于模糊逻辑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参与方之间合理地分配风险,对于公共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项目的风险分配标准,借鉴国外基于模糊逻辑的风险分配方法建立了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并对基于模糊逻辑的风险分配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提出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将主观的、模糊的风险分配过程转化为系统化、更加理性的定量分析过程,同时不失人类思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实现公共项目合理的风险分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各公共项目中特有风险或争议性风险的分配具有量体裁衣的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刘群[5](2007)在《透过风险分配的逻辑看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在日益增强之中。工业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也向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逻辑转变。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也要规避风险。(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07年09期)
风险分配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加之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具有复合性,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成果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这两个不同时段的社会问题在同一时间共同呈现的特殊阶段。近年来,各种风险问题也正在不断凸显出来,唤醒人们的风险思维,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制度主义者”贝克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特征,提出“制度不公正”是当代中国风险分配不公正的主要根源,并以几个制度为例具体分析了制度不公正对社会风险分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风险分配的现状。制度不公正导致了风险人在面对社会风险时所拥有的风险应对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风险强势群体和风险弱势群体的分化。那些有权势、有财富、有知识的风险强势群体往往就会利用手中的特权来使得事情总是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进行,或者进行风险的转嫁,他们总是制造风险,再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然而,这些风险制造者最终并不能免于风险的责难,因为全球化时代的风险会逐渐演变为“终极风险”,“终极风险”面前人人平等,那些早期凭借权势、财富与知识进行风险转嫁的人或早或晚都会收到来自风险的报应。因此,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制度性特征,看清风险分配不公正背后的制度不公正本质,对于实现我国社会风险公平再分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从制度角度来解决风险分配不公正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创建制度,而是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再造,使得制度朝着减少风险产生、保证风险权势在风险人之间公平分配、优先化解低层次风险这叁个方向进行,这样的制度才是正义的制度。同时还要保证公民在风险分配方面的话语权,增加其在风险决策方面的参与程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认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社会风险的生成,达到风险社会治理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分配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平.风险分配与转移:土地征收中纯农户贫困的生成逻辑——以河南省W村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王群.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及其制度逻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3].李欢.浅析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以女研究生就业难现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
[4].杜亚灵,尹贻林.基于模糊逻辑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刘群.透过风险分配的逻辑看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