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视觉空间论文-郝晓露

景观视觉空间论文-郝晓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视觉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道路,视觉空间,设计策略

景观视觉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郝晓露[1](2019)在《试论道路景观功能特性对城市视觉空间塑造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城市道路景观对城市视觉空间塑造价值的基础上,总结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策略与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有效性,更好地满足营造城市视觉空间需要,全面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质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02期)

范榕,李卫正,王亚炜,王浩[2](2018)在《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研究——以玄武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道作为当今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态、交通和游憩主体,其承载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感知入手,基于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机制理论,就南京市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形态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以具有"显性""隐性"和"显—隐性"叁性的"生境斑块""自然骨架"和"生态基底"叁种景观空间类型为载体,分析玄武湖绿道与要素、形态和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解决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着等问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城市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梁凯[3](2014)在《基于视觉空间分析的道路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视觉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并且指导着人类的心理活动。景观设计的产物也就是景观视觉形象,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应当基于视觉空间分析,合理组织景观来满足人们在视觉上对于道路景观的审美需求。论文在研究了道路视觉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后,提出了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同时对不同地段环境的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求营造出一个空间布局合理、景观视觉和谐的城市环境系统。(本文来源于《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05-27)

张肖宁,朱小刚[4](2010)在《珠叁角地区高速公路高架桥段视觉空间特征及景观整备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驾乘人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的视觉行为与心理感知,借助车载数码相机等距自动拍照控制系统对珠叁角地区高速公路相对高程较高的高架桥段进行取样试验,根据控制系统自动连续拍摄的大量相片,计算和分析高速行车条件下驾乘人员视觉空间的围合程度及其分配比例,发现其视觉空间环境特征以开敞空间和空旷空间为主.针对上述试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高架桥段空旷空间的景观整备方法,以避免高架桥内驾乘人员出现不良的心理感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10期)

龙婷[5](2010)在《借鉴与创新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西安桃花岛景区基于西湖景区的视觉空间借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风景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代景观设计者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园林设计。如何在借鉴这些经典设计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创新是我们当代景观设计者需要思考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期刊2010年15期)

朱小刚[6](2010)在《高速公路视觉空间研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通常仅仅考虑“交通通道”的功能。反思高速公路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生态公路”的建设理念开始得到重视。但目前的生态高速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倾向于静态的园林景观,设计师过分强调公路绿化、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的美学设计,除了造价昂贵之外,对高速公路行车的动态观赏特征缺乏考虑,生态绿色走廊式的景观设计往往使得公路景观与路外自然环境不能和谐一致。亟待探索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适应于高速运动的审美主体,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园林或市政道路,其审美方式具有动态特质。审美主体以高速运动的方式接受景观的刺激,以局部细节和观赏尺度为基准的静态景观设计方法并不适用,事实上高速公路景观审美具有动态的“印象流”特点。景观设计研究中首先应了解驾驶员在不同线形条件下的视觉行为特征,掌握驾驶员在高速行车时注视点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找出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区域,高速行车状态下这些区域迅速迭加而构成一个不同于公路空间本身的带状空间,即所谓的视空间。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之前应进行详细的立地调查,准确了解不同线形条件下驾驶员视空间与视点的相对位置情况,视空间里面的景观要素构成情况,进而分析不同视点条件下视空间内景观要素的丰富程度,以此作为眺望点选择的物质基础。这类作为眺望点的视点场其视方向上应该是完全开敞的,对视方向上存在视屏障的视点进行视屏障清理。对于那些由于路面信息过少而存在安全隐患的视点场则需要通过设置视屏障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景观整备,将驾驶员的视线吸引至路内。景观规划中以这种在适当的视点场清除或添置视屏障的方式作为基础进行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显得更加科学,同时也可以作为高速公路景观规划工程化和数量化的基础。在高速公路景观体验的整体节奏的把握方面,强调在充分的立地调查基础上,以重要景观节点(眺望点)和节点间段落的选择与划分作为重点,借助驾乘人员视觉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突出眺望点的景观作用并对不良的视点进行整备,同时加强段落间的景观特色设计,形成符合驾乘人员心理愉悦曲线且富于变化的景观“印象流”。基于以上指导思想,论文首先明确景观是由某一视点处的所见而在头脑中形成的视觉印象,它不是视对象本身,也不受个人好恶和教养水平的影响。视点作为决定审美主体景观体验方式的重要场所,在视觉印象的形成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视点也就没有所谓的景观,同一视对象会由于审美主体所处的视点不同而导致好恶不一的评价。指出公路本身是最重要的视点场,对于公路的景观规划重点在于视点场的整备,而视点场整备的核心便是视方向上视屏障的处治。对于品质好的视对象,在设计中应尽量去除视方向上的所有视屏障,使得视对象更加容易被看到,让它完完全全呈现在审美主体的眼前;对于个别品质不好的视对象,则应通过景观要素的选择适当设置视屏障,将不好的视对象屏蔽在审美主体的视域之外。由于视点场整备的核心便是视方向上视屏障的处治,所以应了解驾驶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的视觉行为特征,找出在不同线形情况下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区域。依据动态视觉的理论基础,驾驶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视行为,即头部相对固定;假定注视过程中视轴线始终保持在行车轨迹的切线方向,且同等车速条件下注视距离为定长。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计算直道和弯道上驾驶员的注视点轨迹,探讨不同线形特征条件下注视点轨迹所决定的景观体验节奏,并进一步分析空间线形对驾驶员注视行为和景观体验节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特征情况下的景观体验,开展对驾驶员视觉空间内景观要素构成比例和变化频率的研究,笔者运用自主开发的用于驾驶员视觉空间客观还原的控制系统,即“车载数码相机等距变距自动拍照控制系统”对几种典型的视觉空间类型进行取样试验。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连续拍摄的大量相片分析不同类型空间里面驾驶员的关注区域情况,计算视空间里面景观要素的构成比例及其变化频率,并分析驾驶员在不同视觉空间内的心理感知状况。从而确定了俯角和弯道空间所在的视点场是设置眺望点的首选场所,仰角、空旷和部分小半径弯道的超高段空间是需要进行针对性景观整备的场所。基于驾驶员视觉空间内景观要素构成比例及变化频率分析结果,结合眺望点的遴选、景观节段的划分与过渡和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研究适宜的高速公路景观整体体验节奏,即“印象流”的形成方法。通过主视点场前后路段的空间围合程度特征规划及不同视点场构成围合界面的景观要素选择,分析主视点场适宜辅助驾乘人员实现眺望的技术手段;针对一些不良的视点场类型提出恰当的景观整备手段,并探讨几种适宜的要素在不良视点场景观整备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6-18)

孙艳秋[7](2009)在《打造魔幻视觉空间——北京欢乐谷游乐园的景观设计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欢乐谷,作为一座重要的主题公园,其园区内无论是大型建筑、还是精巧小品、无论是人工堆砌的山还是自然流动的水都塑造了主题空间、烘托了主题气氛。欢乐谷的景观布局,从大处着眼,妥善处理几组矛盾关系,平衡时空的落差。作为展现体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舞台,北京欢乐谷以公园景观为重要载体,调动感官、制造快乐、传递文化,充分营造多彩的体验空间。(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杨西文[8](2008)在《山水浮雕的视觉空间表现——宝鸡凤县景观墙的创作感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结合,通过宝鸡凤县山水浮雕景观的创作实践,推进了视觉空间的现实转换,论证了视觉空间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视觉空间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相互转换。视觉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待于美术创作者、设计者、理论家和批评家进一步关注,不断丰富其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景观视觉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绿道作为当今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态、交通和游憩主体,其承载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感知入手,基于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机制理论,就南京市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形态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以具有"显性""隐性"和"显—隐性"叁性的"生境斑块""自然骨架"和"生态基底"叁种景观空间类型为载体,分析玄武湖绿道与要素、形态和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解决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着等问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城市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视觉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郝晓露.试论道路景观功能特性对城市视觉空间塑造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9

[2].范榕,李卫正,王亚炜,王浩.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研究——以玄武湖为例[J].生态经济.2018

[3].梁凯.基于视觉空间分析的道路景观设计[C].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张肖宁,朱小刚.珠叁角地区高速公路高架桥段视觉空间特征及景观整备要点[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龙婷.借鉴与创新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西安桃花岛景区基于西湖景区的视觉空间借鉴分析[J].中国林业.2010

[6].朱小刚.高速公路视觉空间研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

[7].孙艳秋.打造魔幻视觉空间——北京欢乐谷游乐园的景观设计评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

[8].杨西文.山水浮雕的视觉空间表现——宝鸡凤县景观墙的创作感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景观视觉空间论文-郝晓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