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夹车论文-杨启鹏

钳夹车论文-杨启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钳夹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钳夹车,装载运输,发电机定子,工艺方案

钳夹车论文文献综述

杨启鹏[1](2017)在《运用DQ45型钳夹车装卸运输1000 MW发电机定子的工艺方案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 000 MW发电机定子是电厂用重要设备,铁路运输过程中利用DQ45型钳夹车运输,结合DQ45车型和1 000 MW发电机定子特点,对装载运输工艺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介绍了DQ45型钳夹装载结构及装卸、运输1 000 MW发电机定子的全过程工艺方案。(本文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焦雷浩[2](2017)在《超重载钳夹车多层过约束机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特种货物运输钳夹车承担着特高压输电、原子能设备及航母制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特大工程中超重、超限巨型关键核心设备的运输。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特种货物的运输重量越来越大,而当前我国研制的最大DQ45型钳夹车已满足不了超重载特种货物的铁路运输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重特大工程的实施与进展,因此亟待提升钳夹车超高承载能力。本文面向我国当前铁路特种运输超重载化与高安全性急需,针对超重巨型钳夹车主体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不足,机构稳定性机理、封闭性夹持机理不明等基础科学问题,探索开展这类基于多层并联机构的超重载巨型钳夹式载运装备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内现有钳夹车机构,基于现有机构设计了一种叁层并联过约束钳夹车机构,通过将驱动前置,创新构型了一种新型并联钳夹车机构,并筛选了较优模型。基于复数向量法对筛选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包括提升机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理想情况下力映射关系,并应用Recurdyn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其次,通过建立提升机构的静力学平衡方程以及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了考虑钳夹梁变形情况下的驱动油缸输出力与载荷的关系。在得到的力映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数学中均方差概念定义了用于评价机构均载性的均载系数。依据空间性能图谱理论对钳夹梁做无量纲化处理,并讨论了钳夹梁刚度及偏心量对机构均载性的影响。然后,对影响机构稳定性的挂货钩钳夹机构的稳定夹持机理进行了讨论,基于建立的钳夹机构的夹持力简化模型,分析得到了夹持力平衡方程以及夹持矩阵,并进一步探究了机构的力封闭性夹持原理,给出了稳定夹持的条件。根据Buss等人在夹持方面的发现,将非线性摩擦锥约束等价为等效对称矩阵的正定性,应用线性约束梯度流方法对得到的夹持接触力与接触位置进行了优化。最后,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对钳夹车提升机构进行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包括动力学仿真以及均载性仿真验证,得到了钳夹梁为柔性体情况下的提升机构工作状态,将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理论结果进行修正,通过仿真结果与修正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与仿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赵延治,焦雷浩,王向南,任玉波,魏鸿亮[3](2017)在《钳夹车双层并联过约束机构力学解算与均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钳夹车双层并联过约束起升机构力传递与均载特性,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起升机构钳形梁刚度模型,通过联立该双层并联过约束机构弹性变形协调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对起升机构进行了力学解算,得到了机构分支承载力与机构刚度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不均衡载荷系数,分析得到了机构刚度变化及其载运偏载量对起升机构均载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建立了双层并联过约束起升机构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建模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付兴坤[4](2016)在《钳夹车提升机构的轻量化及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钳夹车的提升机构不仅是实现钳夹车夹持货物方式多样性的关键部分,而且对于提高钳夹车运输速度也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钳夹车的需求会逐渐趋于常态化,如何通过对提升机构的轻量化设计,提高钳夹车运输效率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D38型钳夹车的主要承载部件—钳夹梁为研究对象,利用形状优化以及结构尺寸参数优化实现钳夹梁的轻量化,设计出自重较轻以及材料分布合理的钳夹梁的结构构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1)分析钳夹车提升机构的结构组成及采用压柱油缸驱动型平面五杆机构的优势,建立钳夹梁的叁维模型,分析钳夹梁的受力;建立钳夹梁的有限元模型,完成对钳夹梁各种工况的应力分析,得到钳夹梁的最劣工况,基于此种工况对钳夹梁进行拓扑优化,得出钳夹梁的轻量化的概念模型;依据钳夹梁的概念模型的形状特点以及工程的可造性的原则,确定钳夹梁的形状优化模型。(2)构造以重量最轻,静态应力最小为目标的响应面优化模型,利用目标驱动优化技术进行求解,得出钳夹梁的最优尺寸参数。对比优化前后钳夹梁的结构,分析表明轻量化后的钳夹梁质量明显减轻,承载量不变,优化结果明显。(3)对选用的压柱油缸驱动的平面五杆提升机构进行分析,求解提升机构的自由度;利用解析法推导出货物,钳夹梁以及压柱液压油缸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表达式,画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为合理的选择提升速度提供理论依据。(4)建立钳夹车提升机构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提升过程中重物的位移变化以及作为柔性体的钳夹梁的变形量;设置不同的仿真速度,分析货物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变化规律,为合理的选择压柱油缸的输出速度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将提升机构作为整体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研究随着钳夹车的运输速度的提高,提升机构可能出现的振动形态。(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向南[5](2016)在《钳夹车起升机构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钳夹车是运输超重、超限货物的铁路特种货车,其几何尺寸大、结构复杂。作为夹持货物的主要构件,起升机构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起升机构中超大构件存在的刚度差异和其载运货物存在的偏载,将引起起升机构受力载荷不均衡,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由于某个钳形梁承力超过极限而诱发重大安全事故。本文在详细了解现有钳夹车相关技术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起升机构运动学、钳形梁刚度、载荷解算以及均载特性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坐标变换法对起升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分析了起升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了其位置解和货物起升轨迹,求取了其速度和力的映射关系,并通过RecurDyn对运动学计算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针对钳形梁,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梁单元,求取了梁单元刚度矩阵,得到了钳形梁的整体刚度矩阵,并通过对变形量的计算和仿真对刚度建模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再次,针对钳夹车过约束起升机构,联立静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对其进行了载荷解算,得到了其各个部分的受力状况,定义了起升机构不均衡载荷系数,基于空间性能图谱理论将刚度无量纲化,在考虑钳形梁刚度偏差和货物偏载的情况下对机构的均载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有利于起升机构提高均载性的刚度匹配方法。最后,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建立了钳夹车起升机构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进行了刚柔耦合仿真,得到了考虑钳形梁变形的机构工作状态,通过与修正的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了载荷解算和均载性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赵延治,王向南,任玉波,白学刚,付勇[6](2016)在《钳夹车并联起升机构分析与电液称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长大货物铁路运输钳夹车自身精确称重问题,基于空间闭环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对钳夹车并联起升机构进行了机构自由度分析,基于坐标变换法对钳夹车并联起升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了货物起升位置与压柱油缸输入映射模型,得到了起升机构速度传递雅可比矩阵,结合系统静力平衡方程,建立了压柱油缸起升力与货物质量间力映射模型。分别针对钳形梁结构变形和压柱油缸摩擦对并联起升机构称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钳夹车并联起升机构样机及其电液称重实验系统,开展了基于摩擦补偿的钳夹车电液称重实验研究,提高了钳夹车电液称重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朴明伟,郭强,兆文忠[7](2015)在《450t钳夹车研制及刚柔耦合动态仿真技术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450t钳夹车研制来讲,大型刚柔耦合动态仿真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如压柱油缸的最大压力、小半径曲线通过限界分析和钳夹梁高应力区确定等.刚柔耦合仿真分析具有以下3个特点:即利用模板建模技术,实现了整车模型仿真分析;应用柔性体接口处理技术对策,建立了诸如钳夹梁等大型柔性体模型;刚柔耦合仿真,其约束力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并为静强设计与试验提供了科学数据.大型刚柔耦合动态仿真分析促进了长大货车新产品研制能力迅速提升,同时刚柔耦合动态仿真技术日趋完善.(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聂春戈,魏鸿亮,兆文忠[8](2014)在《钳夹车液压举升系统的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钳夹车液压举升原理推导了油缸行程与货物举升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钳形梁的几何特点对函数关系进行了简化分析。(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4年09期)

白学刚[9](2014)在《钳夹车提升机构分析与电液称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运输里程、载重、速度都在不断提高。钳夹车是运输大型发电机定子、军用装备等短粗重超大货物的长大货车,车体十分庞大,结构复杂,负载量大,整车技术含量高。针对钳夹车结构特点与实际称重需求,本文在对钳夹车提升机构运动、力学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称重实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钳夹车可安全平稳提升货物的要求,提出了四种钳夹车提升机构方案,分析对比了各提升机构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优缺点。运用复数向量法对所用钳夹车提升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绘制了输入输出位置曲线、速度曲线与加速度曲线,并通过ADAMS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2)从理想状况与考虑重力两种状况分别对钳夹车提升机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到了相应的货物重量与提升油缸压力间关系公式。(3)根据钳夹车结构特点,提出了叁种货物称重方案:基于摩擦补偿的压柱称重,基于附带倾角传感器的旁承称重和基于摩擦系数测量的侧移油缸称重,分别探讨了钳夹梁结构变形、油缸摩擦对称重精度的影响,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与称重精度之间的关系。(4)设计并研制了钳夹车提升机构样机和电液称重实验系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考虑摩擦与不计摩擦两方面,分别对压柱油缸称重和旁承油缸称重开展了实验研究。本文对钳夹车提升机构及其称重实验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对深入开展钳夹车整车机构学与电液称重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05-01)

许善超,程迪[10](2014)在《DQ_(45)型钳夹车用4轴转向架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大货物车的运用特点,介绍了DQ45型钳夹车4轴转向架的研制目标、结构特点、主要技术参数及试验情况。(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4年02期)

钳夹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路特种货物运输钳夹车承担着特高压输电、原子能设备及航母制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特大工程中超重、超限巨型关键核心设备的运输。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特种货物的运输重量越来越大,而当前我国研制的最大DQ45型钳夹车已满足不了超重载特种货物的铁路运输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重特大工程的实施与进展,因此亟待提升钳夹车超高承载能力。本文面向我国当前铁路特种运输超重载化与高安全性急需,针对超重巨型钳夹车主体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不足,机构稳定性机理、封闭性夹持机理不明等基础科学问题,探索开展这类基于多层并联机构的超重载巨型钳夹式载运装备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内现有钳夹车机构,基于现有机构设计了一种叁层并联过约束钳夹车机构,通过将驱动前置,创新构型了一种新型并联钳夹车机构,并筛选了较优模型。基于复数向量法对筛选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包括提升机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理想情况下力映射关系,并应用Recurdyn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其次,通过建立提升机构的静力学平衡方程以及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了考虑钳夹梁变形情况下的驱动油缸输出力与载荷的关系。在得到的力映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数学中均方差概念定义了用于评价机构均载性的均载系数。依据空间性能图谱理论对钳夹梁做无量纲化处理,并讨论了钳夹梁刚度及偏心量对机构均载性的影响。然后,对影响机构稳定性的挂货钩钳夹机构的稳定夹持机理进行了讨论,基于建立的钳夹机构的夹持力简化模型,分析得到了夹持力平衡方程以及夹持矩阵,并进一步探究了机构的力封闭性夹持原理,给出了稳定夹持的条件。根据Buss等人在夹持方面的发现,将非线性摩擦锥约束等价为等效对称矩阵的正定性,应用线性约束梯度流方法对得到的夹持接触力与接触位置进行了优化。最后,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对钳夹车提升机构进行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包括动力学仿真以及均载性仿真验证,得到了钳夹梁为柔性体情况下的提升机构工作状态,将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理论结果进行修正,通过仿真结果与修正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与仿真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钳夹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启鹏.运用DQ45型钳夹车装卸运输1000MW发电机定子的工艺方案浅析[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7

[2].焦雷浩.超重载钳夹车多层过约束机构设计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7

[3].赵延治,焦雷浩,王向南,任玉波,魏鸿亮.钳夹车双层并联过约束机构力学解算与均载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7

[4].付兴坤.钳夹车提升机构的轻量化及动态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

[5].王向南.钳夹车起升机构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D].燕山大学.2016

[6].赵延治,王向南,任玉波,白学刚,付勇.钳夹车并联起升机构分析与电液称重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6

[7].朴明伟,郭强,兆文忠.450t钳夹车研制及刚柔耦合动态仿真技术支持[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5

[8].聂春戈,魏鸿亮,兆文忠.钳夹车液压举升系统的简化分析[J].铁道车辆.2014

[9].白学刚.钳夹车提升机构分析与电液称重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4

[10].许善超,程迪.DQ_(45)型钳夹车用4轴转向架的研制[J].铁道车辆.2014

标签:;  ;  ;  ;  

钳夹车论文-杨启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