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郊区论文-闫梦露,王柏源,赵小风,钟太洋

南京市郊区论文-闫梦露,王柏源,赵小风,钟太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京市郊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利用,农业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大棚化

南京市郊区论文文献综述

闫梦露,王柏源,赵小风,钟太洋[1](2019)在《新型职业农民对城市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农业商品化转型的不断发展,传统露天种植模式逐渐被取代,城市郊区大棚面积迅速扩张,出现较为普遍的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与此相随,耕作者也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农民为主逐步转变为面向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到目前为止,少有研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在城市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中扮演的角色。论文以南京市为例,基于2018年郊区291份农户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微观尺度下新型职业农民对大棚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影响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根本因素,其中外来职业农民大棚化种植的可能性是其他类型农民的4.7倍左右;②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年数和经营规模对大棚化转型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其年龄对大棚化转型的作用方向相反;③对研究区所有农民而言,销售占比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年度纯利润对大棚化转型具有显着正向作用。此外,相较于坡地和梯田,平地更加有利于农民大棚化种植。(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蔡姝阳[2](2019)在《社会组织供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乡村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并且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然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存在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政府单一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挑战。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社会组织相比市场和政府有着明显的公共服务优势,更能够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带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服务供给的不足和不均。本文综合研究相关理论,结合南京市Q郊区的实际案例,首先分析了社会组织供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然后从南京市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接着讨论了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具体分析了社会组织的资源供给不足、内部治理不规范、组织信息公开不足的自身困境;政府职能划分不明确、法律法规滞后、扶持培育不足等外部障碍。最后通过借鉴、总结国内外的成熟优秀经验,对比分析Q郊区两个典型案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要从社会组织、政府、社会层面叁个方面加强努力。社会组织方面,要积极改善内部结构,切实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同时加强自身独立性;政府层面要理顺政社关系,为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健全政策体系,提供完备的发展平台;还要通过营造社会氛围、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推动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7)

唐凤玲,赵克进,朱喜钢,孙洁[3](2018)在《分化与演化:大都市郊区中产阶层的居住分异研究——以南京市威尼斯水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转型加快,逐渐呈现出愈加明显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本文以南京威尼斯水城作为普通大型社区的代表,从空间和空间演变两个维度探讨了大都市郊区中产阶层的居住分异现象。结果显示:在空间维度,社区呈现出"邻里分隔、南北异质"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中产阶层内部的异质性,使社区从被动混合走向居住分化。在空间演变的维度,社区呈现出"富出穷进"的趋势,而中产阶层的再分化是居住过滤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城乡规划》期刊2018年04期)

胡勇,赵媛,朱海珠,曹芳东[4](2018)在《大城市郊区游憩空间路网格局及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郊区1995—2015年游憩节点和路网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分析、空间句法和可达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城市郊区游憩空间路网格局与可达性格局。研究发现:(1)南京市郊区在最近20年内整体连接度不断提升,全局集成度提升明显,但区域整体集成能力不高,局部集成度处于中等水平,高速公路为集成核的主要轴线。(2)南京市郊区空间智能性水平较差,空间整合行为和整合度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较低,游憩者很难通过局部可达性观察判断整体空间可达性,各类游憩节点与路网的空间耦合性差异较大。(3)南京市郊区游憩节点整体可达性不断优化,游憩节点可达性在0.5h以内的面积占比不断增加。(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7期)

赵立元[5](2018)在《工业化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发展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与宁波市鄞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和"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宁波市鄞州区为例,研究不同工业化模式对"撤县设区"型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对比发现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管理与利用方面均存在差异。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机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下,"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在企业型政府主导下,通过开发区建设吸引大型外资企业入驻,实现了产业嫁接跨越式发展,表现出增长友好与财政友好特点,以区层面为主的空间管理集权和产业空间利用集中是自我强化的结果。"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政府干预较弱,表现为以本地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渐进发展,这有利于就业机会创造和财富分配,而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空间管理向街镇单元分权更多,产业空间利用也更为分散。最后针对各自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丁宇清[6](2018)在《郊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以南京市化工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郊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因多种原因而面临困境,面对南京市化工园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借用多学科视角进行分析解读,提出"项目引领、整体推进;课题介入、深入提高;共性问题,集中学习;个性需求,分层培训"四条策略,希望以此来实现郊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与提升。(本文来源于《教育界》期刊2018年01期)

刘任棋,李明阳,刘雅楠[7](2017)在《都市郊区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城镇化进程影响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对象,以1997—2000和2002—2012年中的Landsat TM/ETM+系列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ENVI 4.8和Arc GIS10.2软件的支持下,在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城镇化指数计算基础上,进行研究区地表温度空间变化分析、时间系列分析、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分析,1997—2012年,研究区地表平均温度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1997—2002年,温度逐年递增,呈平稳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升高2.78℃;2002—2012年,温度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升高1.22℃。从空间维度上分析,1997—2012年,江宁区年际温度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口聚集区、建筑群区上升趋势较显着,水体分布区及绿地分布区次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温度与城镇化指数高度正相关,与南京市7月均温低度正相关,与7月平均降水量不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7年06期)

黄玉莹,祖白玉,张瑞斌[8](2017)在《城市郊区小流域污染源调查及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团结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团结河为例,研究细化小流域污染源计算方法。将团结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量化处理,分析流域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构成,明确辨别流域内各片区及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贡献率,为特定目标下的流域污染物削减量计算奠定基础,使后续环境整治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保产业》期刊2017年11期)

李皓,樊曙先,张悦,康博识,孙玉[9](2017)在《南京市区郊区大气PM_(10)、PM_(2.1)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11月~2010年7月,同步采集了南京市区郊区大气PM_(10)、PM_(2.1)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中16种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区、郊区大气PM_(10)中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32.84~245.35ng/m~3、21.43~225.72ng/m~3.PM_(2.1)中分别为19.11~111.57ng/m~3、19.69~125.21ng/m~3,市区和郊区PAHs分布差异不大,均呈现冬季>夏季的季节特征.PM_(10)、PM_(2.1)中PAHs均以4、5、6环为主,占总质量浓度的78.7%~83.1%(PM_(10))、80.5%~87.1%(PM_(2.1)),冬季4环PAHs的比例明显增加.市区和郊区PAHs浓度昼夜变化趋势不同,即市区白天大于夜间,而郊区夜间大于白天.在所测定的气象条件中,温度、相对湿度和PM_(10)浓度对PAHs影响显着,温度、相对湿度对PAHs的贡献为负,而PM_(10)对PAHs贡献为正,暖季(夏秋)PAHs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于冷季(冬春),O_3对5、6环PAHs表现出显着的负贡献.利用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南京受到本地排放和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影响,来自南京东南和西南方向的短距离输送气团对PAHs浓度上升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曹玉唐[10](2016)在《南京市郊区中学生所在家庭体育环境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体育环境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南京市郊区中学生家庭体育环境的调查发现:(1)南京市郊区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体育书籍非常缺乏,家庭的体育器材数量偏少;(2)在家庭体育互动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了解不多,只有一半的家长询问孩子身体健康水平,知道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共同参与体育方面,只有很少的家庭成员经常有和子女进行体育锻炼的经历,多数的家长与子女体育方面无沟通或很少沟通。(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南京市郊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乡村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并且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然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存在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政府单一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挑战。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社会组织相比市场和政府有着明显的公共服务优势,更能够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带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服务供给的不足和不均。本文综合研究相关理论,结合南京市Q郊区的实际案例,首先分析了社会组织供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然后从南京市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接着讨论了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具体分析了社会组织的资源供给不足、内部治理不规范、组织信息公开不足的自身困境;政府职能划分不明确、法律法规滞后、扶持培育不足等外部障碍。最后通过借鉴、总结国内外的成熟优秀经验,对比分析Q郊区两个典型案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要从社会组织、政府、社会层面叁个方面加强努力。社会组织方面,要积极改善内部结构,切实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同时加强自身独立性;政府层面要理顺政社关系,为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健全政策体系,提供完备的发展平台;还要通过营造社会氛围、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等推动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京市郊区论文参考文献

[1].闫梦露,王柏源,赵小风,钟太洋.新型职业农民对城市郊区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蔡姝阳.社会组织供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唐凤玲,赵克进,朱喜钢,孙洁.分化与演化:大都市郊区中产阶层的居住分异研究——以南京市威尼斯水城为例[J].城乡规划.2018

[4].胡勇,赵媛,朱海珠,曹芳东.大城市郊区游憩空间路网格局及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5].赵立元.工业化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发展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与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

[6].丁宇清.郊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以南京市化工园区为例[J].教育界.2018

[7].刘任棋,李明阳,刘雅楠.都市郊区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城镇化进程影响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17

[8].黄玉莹,祖白玉,张瑞斌.城市郊区小流域污染源调查及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团结河为例[J].中国环保产业.2017

[9].李皓,樊曙先,张悦,康博识,孙玉.南京市区郊区大气PM_(10)、PM_(2.1)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17

[10].曹玉唐.南京市郊区中学生所在家庭体育环境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标签:;  ;  ;  ;  

南京市郊区论文-闫梦露,王柏源,赵小风,钟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