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氰基苯乙烯,聚集诱导发光,刺激响应,凝胶
功能性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旭[1](2019)在《基于氰基苯乙烯衍生物的功能性材料:刺激响应凝胶及多晶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π-共轭的有机发光材料由于聚集诱导荧光猝灭的缺陷,在聚集态或固态的使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分子的提出,从根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智能响应材料、光电器件、生物应用及化学传感等诸多领域都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作为聚集诱导发光体系的一员,氰基苯乙烯分子具有易修饰的特点,在修饰以不同的官能团后,可以进一步形成凝胶、晶体等荧光材料,前者可以应用于智能响应领域,后者可以用于制备光电器件,发挥其优越的应用价值。随着对于发光晶体研究的进行,人们开始着重于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固体发光材料发光性能,近年来,改变分子构型和分子堆积的方式制备多晶相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论文以氰基苯乙烯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将氰基苯乙烯加以不同的官能团修饰,进而在凝胶体系中,研究其自组装性质及功能性应用;在晶体方面,通过不同手段实现晶体荧光调控。首先,我们在V型氰基苯乙烯骨架基础上,引入了N,N-二甲基苯胺官能团,设计并合成了D(供电子基团)-π-A(吸电子基团)构型的BAPBIA分子,对其自组装性质及刺激响应能力进行研究。实验表明,BAPBIA分子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和分子间电荷转移的性质。BAPBIA分子在乙腈等溶剂中可以形成黄色荧光的凝胶。BAPBIA凝胶对热、紫外光、氟离子和叁氟乙酸都具有刺激响应能力,伴随着凝胶-溶液的可逆转换和荧光调控。其中,在前叁种外界刺激下,凝胶瓦解,荧光衰退,而在叁氟乙酸刺激时,荧光变化有所区别。在滴加TFA后,N,N-二甲基苯胺基团发生质子化作用,变为吸电子基团,分子的分子间电荷转移被破坏,凝胶瓦解,形成荧光很强的蓝色溶液,在加入叁乙胺后,凝胶再次形成。其次,为了增强分子的共轭强度,在BAPBIA分子的基础上,我们将酰胺键去除,并修饰以酚羟基和叁氟甲基官能团来引入分子间氢键作用,合成了具有光致异构效应的线型氰基苯乙烯衍生物THBA分子和V型氰基苯乙烯衍生物BTHTA分子。THBA分子在溶剂挥发速度不同时,可以制备出形貌完全不同的两种晶体:蓝色荧光的针状晶体(THBA-B)和黄色荧光的片状晶体(THBA-Y)。经晶体结构及XRD谱图等实验表明,两种晶体的堆积方式为长周期不同的层状堆积,但分子构型区别明显,THBA-B晶体中分子构型十分扭曲,而THBA-Y晶体中的分子构型接近平面,晶体荧光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分子构型导致的。BTHTA分子在不同溶剂中可以制备荧光不同的两种块状晶体,含有叁氯甲烷溶剂分子的蓝色荧光晶体,BTHTA-B和不含溶剂的黄色荧光晶体,BTHTA-Y。数据表明,两个晶体的分子堆积完全不同,BTHTA-B中分子为层状堆积。BTHTA-B晶体中含有一种构型的分子,而BTHTA-Y中含有两种构型的分子,两种晶体中分子构型不同。所以,两种晶体的荧光不同可能是由分子构型和分子堆积的不同协同作用导致的。此外,BTHTA分子在多种溶剂中可以形成稳定的凝胶,其凝胶膜在叁乙胺氛围下,具有刺激响应作用。此部分工作对于多晶体系和共轭强度很高的凝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左凯,李和平,钱敬侠,邹英东,孙彦[2](2018)在《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g-LME/AA/AM复合功能性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蔗渣木聚糖为主要原料,没食子酸为酯化剂,在丙酮溶剂中合成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然后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引发剂过硫酸铵作用下,引发抗坏血酸(LME)、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与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g-LME/AA/AM复合功能性衍生物。考察了接枝共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与混合单体质量比对接枝率(G)、接枝效率(GE)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接枝共聚反应条件: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45℃,引发剂浓度0.008mol/L,m(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m(混合单体)=1∶2。在该反应条件下,G可达31.02%,GE可达76%。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蔗渣木聚糖和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5期)
孙景志,秦安军,唐本忠[3](2017)在《聚合后修饰策略合成多种功能性聚(二苯基乙炔)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二苯基乙炔)衍生物稳定性好、可溶液加工性优、荧光效率高,在综合性能上明显优于普通的聚(单取代乙炔)衍生物,因此成为近年来聚炔领域研究的主导方向。但是受催化剂体系的限制,能够通过功能性二苯基乙炔单体直接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种类有限,只有含硅烷、芳烃、醚键、卤素中的F和Cl、以及某些酯基等少数几种。各类胺基、酰胺、醛基、羟基、羧基、卤素中的Br和I等功能性基团都能够导致催化剂失活,无法得到高分子产物。为此,本研究团队借助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点击化学反应、活性酯取代等条件温和、高效率、高收率的化学合成方法,通过聚合后修饰路线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带有伯/仲/叔/季胺基、酰胺、醛基、羟基、羧基、酚基和卤素等功能性基团的聚(二苯基乙炔)衍生物,并研究了这些聚合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特点,尝试了一些带特殊官能团的聚(二苯基乙炔)衍生物在荧光检测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张海召[4](2017)在《功能性桐油衍生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桐油是我国产量十分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在我国桐油的使用存在利用方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因此,对桐油进行改性以拓宽桐油的应用领域、提高桐油及其衍生物的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评述了桐油基改性材料的制备、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系列丙烯酸酯改性的功能性桐油衍生物,研究了乳化及光固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桐油经皂化反应制备出桐酸,优化了桐酸的制备工艺,考察了桐酸与丙烯酸反应的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制备出桐酸衍生物,并用红外、核磁表征了产物的结构。桐油与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丙烯酸以摩尔比1:3在140~150℃反应3 h,桐油分子中叁条桐酸长链中的两条链的共轭双键发生Diels-Alder反应,形成桐油-二(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TH及桐油-二(丙烯酸)TA加合物,转化率均在70%左右。桐油与HDDA、丙烯酸以摩尔比1:1.2:1.2反应,能得到可光固化可乳化的THA。叁种产物分别经红外、核磁表征。桐油与马来酸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制备了TMA3,等当量碱中和后可得到六子乳化剂,与TM3对比表征了其结构。桐油与马来酸酐按摩尔比1:1、1:2、1:3反应制备了TM1、TM2、TM3,随后与HEMA反应制备了多种桐油酸酐羟乙酯,中和后可得不同的多子乳化剂,考察了各产物的合成条件,红外、核磁表征了产物结构。测试了TA、THA钠盐和叁~六子乳化剂的表面张力和CMC值,考察了其乳化能力。将TH、THA和桐油酸酐羟乙酯作为光固化单体与其他光固化树脂或稀释剂复配,经固化得到性能各异的光固化膜,考察了树脂和稀释剂的种类和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威[5](2017)在《基于氨基酸衍生物构建功能性超分子生物微纳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进行组装构建具有生物类似功能和结构的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如何利用生物分子,例如氨基酸,糖类,激素类分子来构建具有生物性能的纳米自组装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本文基于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成果之上,将氨基酸嫁接于荧光性染料分子,制备出了两亲性的有机-氨基酸单体,设计与构建了具有外界刺激响应功能的一系列纳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生物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异亮氨酸衍生物构建叁组分pH值响应生物纳米功能材料利用异亮氨酸与3,4,9,10-苝四二亚酰胺(PTCDA)分子缩合,制备两亲性超分子单体有机-亮氨酸两亲性超分子(NVPD)。NVPD与维生素B2(RF)、叁聚氰胺(MM)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形成纤维状生物纳米功能材料,物质的量比为NVPD:RF:MM=1:2:2。利用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光谱)表征了材料的光谱性质,利用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等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结构,提出了可能的组装示意图。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纳米功能材料主要驱动力是氨基酸残基间的氢键和苝核间π-π堆积作用以及溶剂的协调作用。另外,该材料具有pH值响应功能且具有优异的pH循环次数,该生物纳米功能材料在载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2.基于苯丙氨酸构建叁组分淀粉酶响应生物纳米功能材料两分子苯丙氨酸与PTCDA分子缩合形成的有机-苯丙氨酸两亲性分子(NPPD)与α-环糊精(α-CD)、维生素B2(RF)可以自组装形成对α-淀粉酶具有特异性响应的生物纳米功能材料物质的量比为NPPD:α-CD:RF=1:2:1。该生物凝胶具有强荧光性能,且机械强度较高。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生物功能凝胶进行结构表征,提出了可能的自组装示意图并对其初步应用进行了探究。3.基于酪氨酸衍生物自组装构建生物纳米空球以酪氨酸衍生物(NTPD)为基本单元配置不同比例的溶剂,观察形成的超分子自组装结构。NTPD易溶解于四氢呋喃(THF)中,分子与溶剂作用较强,不易聚集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功能材料。向THF中逐渐加入去离子水(贫溶剂),调节溶剂极性当溶剂大小。当水与四氢呋喃体积比分别为V_(THF)/V_(H2O)=8/2,5/5,3/7时,超分子聚集形成开口微米中空球状结构。并且随着水的体积比例增大,聚集形成的中空球直径逐渐增大,开口大小却逐渐减小。继续增大水的体积,中空球逐渐向纤维状结构转变。当溶剂为H_2O时,中空球结构消失,分子聚集形成片状结构。另外,随着分子的聚集,分子的荧光性能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分子间的强π-π堆积作用导致荧光淬灭效应。另外,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冷冻温度及挥发温度探究温度对单体自组装行为的调控。利用SEM对形成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冷冻时间内,不同的冷冻温度形成的表明结构不同。同时不同的挥发温度对介孔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不同的温度对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分子间氢键越稳定。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THF分子挥发,球体内部存在一定的压强,最终压强达到一定压强值后形成开口。(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2)
刘杰飞[6](2017)在《功能性可调的金纳米颗粒/甘氨酸衍生物/石墨烯量子点纳米材料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新型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组装弥补了单功能纳米材料的不足与缺陷,已在生物医药,传感和成像等众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金纳米颗粒(AuNPs)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易修饰性,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的诸多领域。此外,石墨烯量子点(GQDs)具有优异的特性,如高光致发光活性,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是作为荧光探针的理想材料。基于AuNPs和GQDs的优异性能,本论文以甘氨酸衍生物(Gn,n=0, 3, 4, 5, 6和9)为间隔基通过简单的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能和SERS响应的双功能复合纳米材料AuNPs/Gn/GQDs,进一步研究了 AuNPs的尺寸和GQDs的表面氧化度对AuNPs/G6/GQDs复合纳米材料荧光性能和SERS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不同链长的Gn为间隔基,采用简单的自组装法,成功组装了 AuNPs/Gn/GQDs复合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 AuNPs/Gn/GQDs复合材料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AuNPs和GQDs之间空间距离的改变有效地调节了 AuNPs/Gn/GQDs复合材料的SERS响应和荧光性能。同时,AuNPs/Gn/GQDs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较好的荧光稳定性,而且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pH值范围内使用。此外,AuNPs/G6/GQDs复合材料在A549细胞中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2)采用简单的种子生长法合成出五种粒径的AuNPs,以G6为间隔基,成功组装出Aux/G6/GQDs复合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TEM表征了Aux/G6/GQDs复合材料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和形貌。研究表明,不同粒径的AuNPs通过与GQDs之间的表面能量转移有效地调控了 Aux/G6/GQDs复合材料的荧光性能和SERS响应,此外,Aux/G6/GQDs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时间稳定性,且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pH值范围内使用。说明该材料可能在生物体内的成像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3)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叁种表面氧化度不同的GQDs,以G6为间隔基,成功组装了 AuNPs/G6/GQDsx (x=1,2和3)复合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TEM表征了 AuNPs/G6/GQDs复合材料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和形貌。重点研究了 GQDs表面氧化程度的不同对AuNPs/G6/GQDs复合材料荧光性能和SERS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表面氧化度不同的GQD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AuNPs/G6/GQDs复合材料的荧光性能和SERS响应,此外,AuNPs/G6/GQDsx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7-04-10)
杨奕辉,施东辉,魏俊发[7](2016)在《功能性六苯并蒄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的光学、电子和结构性能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六苯并蒄及其衍生物作为多环芳烃家族的重要一员,表现出良好的液晶性能和空穴传输能力,为其在有机光电子材料如场效应晶体管(FETs),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奠定了基础。六渺位六苯并蒄(hexa-cata-hexabenzocoronene,c-HBC)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外围相邻C-H键的空间位阻而呈双凹结构,其性质受中心蒄核和边缘取代基的双重影响,具有良好的电子特性和自组装性能,可作为有机新型功能材料。因此,功能性六苯并蒄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多环芳烃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建立了一种"榫卯契合"法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多取代c-HBC衍生物1。本文采用该方法将冠醚这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官能团引入c-HBC2,合成一种以冠醚为边缘的六渺位六苯并蒄,并研究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初步探索了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首先以邻苯二甲醚或邻苯二丁醚出发经过叁步合成得到1,3,5-叁((3,4-二烷氧基)苯基甲基)苯。其次,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初始原料合成得到4’-甲酰基苯并-15-冠-5-醚,随后与1,3,5-叁((3,4-二烷氧基)苯基甲基)苯在Ac2O/Fe Cl3/CH3NO2体系"一锅法"发生付克反应、氧化脱氢环化反应得到边缘修饰的c-HBC。这种c-HBC不但具有其母核的特性,而且具有其边缘官能团的特性,研究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激发及发射光谱。尝试了其与钠盐的络合,根据反应前后现象分析其可能发生络合,在后续工作中,希望通过培养其单晶得出其准确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13)
林莹莹,徐佳,郭巧霞,任申勇,申宝剑[8](2015)在《功能性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在喹啉类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啉类衍生物在药物、农药、染料和化学助剂方面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有机化学工作者也一直热衷于研究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但是,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大多需要使用无机酸、碱性物质,存在对反应设备要求高,催化剂不易与反应体系分离且不可重复利用,会产生大量废水,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因此,新型绿色化学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利用、催化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喹啉类衍生物的合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喹啉类化合物以及功能性复合材料~([1])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合成了Zr(NO_3)_4/MCM-41(550℃焙烧)催化剂,并利用XRD、BET、TEM、NH_3-TPD以及吡啶红外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再将它们用于催化苯胺与正丁醛反应生成喹啉类衍生物的有机化学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效果。在最佳反应条件下,Zr(NO_3)_4/MCM-41(550℃焙烧)催化剂催化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反应效果良好,分别生成3—乙基—2—丙基喹啉(色谱收率32%)、N—丁基苯胺(色谱收率14%)、辛烯醛(色谱收率7%),同时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五次,而3—乙基—2—丙基喹啉收率变化不大,说明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重复利用过程中保持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经负载后,样品吸附N_2的量有所降低,说明Zr(NO_3)_4/MCM-41(550℃焙烧)的比表面积有所降低。实验证明催化喹啉类衍生物生成的催化活性中心主要是催化剂中的L酸位,通过吡啶红外检测,Zr(NO_3)_4/MCM-41(550℃焙烧)中既有L酸,又有B酸,且B酸/L酸的比例为0.25,样品中L酸较多,且图2表明在350℃下做吡啶红外仍存在L酸,说明Zr(NO_3)_4/MCM-41(550℃焙烧)中含有强L酸。(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5)
宋熙熙,金鑫,宗乾收,董杰[9](2015)在《卟啉衍生物与功能性蛋白作用的光谱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四苯基卟啉的紫外可见光谱性质,H2TPP有较强的Soret带和较弱的4个Q带。并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H2TPP与BSA猝灭作用,在不同的温度(295.15,310.15 K)下,通过模型方程等计算了该过程,猝灭速率常数6.71×105,6.21×105L/(mol·L·S),结合常数5.55×105,7.53×105L/mol结合位点1.058,0.949,判定该过程为静态猝灭。并通过热力学常数的变化,△G、△H、△S<0,说明该过程是自发进行,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判断该结合作用主要在BSA的色氨酸残基位置。(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汤一鸣[10](2015)在《苯乙烯衍生物单体的合成及其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由于在建材、催化负载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用途,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常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或分散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然后再通过化学修饰接枝上功能性基团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另一种是利用功能性单体与主体单体的共聚合反应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前一种方法需要两步或多步,制备过程繁琐,后者制备过程简单,是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常用方法。因此,针对于功能性单体的开发及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旨在设计开发新型苯乙烯衍生物功能性单体,并研究其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具体地讲,本论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超疏水性质研究。受“荷叶效应”的启发,人们对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兴趣也日益浓厚。本文中我们通过模拟荷叶表面的微/纳结构,利用二元粒子之间的高效偶联反应制备出具有多级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并研究该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表面的超疏水性质。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均匀分散聚苯乙烯-co-聚4-氯甲基苯乙烯(PS-co-PCMS)微球,TEM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PS-co-PCMS微球的平均尺寸为800 nm。利用4-氯甲基苯乙烯与戊二酮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出了4-乙烯苯基-2,4-戊二酮功能单体(VPD)。以VPD单体与St为聚合单体,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量,合成了叁种具有不同尺寸的含有β-二酮基团的聚苯乙烯-co-聚4-乙烯苯基-2,4-戊二酮(PS-co-PVPD)纳米颗粒,其粒子尺寸分别为:90 nm、150 nm和220 nm。利用PS-co-PCMS聚合物微球表面的氯甲基基团与PS-co-PVPD纳米粒子表面的β-二酮基团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制备具有不同微/纳比的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以合成的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为基体材料,将其均匀涂覆于洁净的玻璃板表面,通过接触角实验研究该表面的超疏水性质。当表面纳米粒子PS-co-PVPD的尺寸小于150 nm时,所制备的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的表面显示出超疏水的性质(表面水接触角大于150o)。随着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表面上的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大,PS-co-PCMS微球表面的覆盖度逐渐降低,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表面的粗糙程度下降,对应的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表面的接触角减小。(2)一步法合成表面含季铵盐基团功能性核壳聚合物微球及其抗菌性能研究。含季铵盐基团的高分子抗菌剂由于其具有易与细菌分离、耐酸碱、使用方法安全、易加工、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日常用品、涂料及医用材料等领域。然而,目前制备表面含有季铵盐基团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报道还不多见。本文中,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单体N-4-乙烯苯基-N,N-二乙胺盐酸盐(VEAH),利用VEAH与苯乙烯单体的无皂乳液聚合,“一步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乙烯-co-聚N-4-乙烯苯基-N,N-二乙基胺盐酸盐(PS-co-PVEAH)聚合物微球。基于VEAH单体的表面活性以及合适的聚合反应速率和亲水性,VEAH单体的乳液聚合中既充当共聚单体,同时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这导致乳液聚合过程中VEAH单体与St单体在油/水界面上发生共聚反应,形成的寡聚物逐渐沉积在聚苯乙烯胶体核的表面,从而形成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研究表明,形成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平均直径、核半径以及壳层厚度可以通过控制聚合过程中St单体与VEAH单体的质量比进行精确调控。由于PS-co-PVEAH核壳聚合物微球表面含有大量季铵盐基团,我们分别选取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典型细菌,考察了PS-co-PVEAH核壳聚合物微球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PS-co-PVEAH核壳聚合物微球的抗菌性能表现出尺寸依赖性,在保持表面季铵盐含量一致的条件下,PS-co-PVEAH核壳聚合物微球的平均直径越小,其抗菌活性越高。这主要是由于PS-co-PVEAH核壳聚合物微球尺寸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增大了聚合物微球与细菌细胞膜的接触几率,从而提高抗菌活性。本论文致力于新型苯乙烯衍生物功能单体的合成及其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研究,合成了一种含β-二酮基团的4-乙烯苯基-2,4-戊二酮功能单体和一种新型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单体N-(4-乙烯苯基)-N,N-二乙基盐酸盐,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制备多级结构聚合物微球的新方法和一步法合成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的创新性技术路线。(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5-22)
功能性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蔗渣木聚糖为主要原料,没食子酸为酯化剂,在丙酮溶剂中合成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然后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引发剂过硫酸铵作用下,引发抗坏血酸(LME)、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与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g-LME/AA/AM复合功能性衍生物。考察了接枝共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与混合单体质量比对接枝率(G)、接枝效率(GE)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接枝共聚反应条件: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45℃,引发剂浓度0.008mol/L,m(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m(混合单体)=1∶2。在该反应条件下,G可达31.02%,GE可达76%。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蔗渣木聚糖和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旭.基于氰基苯乙烯衍生物的功能性材料:刺激响应凝胶及多晶相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左凯,李和平,钱敬侠,邹英东,孙彦.蔗渣木聚糖没食子酸酯-g-LME/AA/AM复合功能性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8
[3].孙景志,秦安军,唐本忠.聚合后修饰策略合成多种功能性聚(二苯基乙炔)衍生物[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4].张海召.功能性桐油衍生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7
[5].刘威.基于氨基酸衍生物构建功能性超分子生物微纳米材料[D].赣南师范大学.2017
[6].刘杰飞.功能性可调的金纳米颗粒/甘氨酸衍生物/石墨烯量子点纳米材料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
[7].杨奕辉,施东辉,魏俊发.功能性六苯并蒄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8].林莹莹,徐佳,郭巧霞,任申勇,申宝剑.功能性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在喹啉类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9].宋熙熙,金鑫,宗乾收,董杰.卟啉衍生物与功能性蛋白作用的光谱学性质研究[J].应用化工.2015
[10].汤一鸣.苯乙烯衍生物单体的合成及其在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