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源鉴定论文-张小丽,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姚星伟

抗源鉴定论文-张小丽,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姚星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椰菜,根肿病,抗病鉴定,抗源

抗源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丽,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姚星伟[1](2019)在《花椰菜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并专性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一种土传病害,其典型症状是在病株根部形成根瘤,阻碍寄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近几年,由于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蔬菜南北调运的影响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根肿病发生的区域越来越广泛,目前大部分省、市和自治区都有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地区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主产区,平均每年根肿病造成的损失可达20%~30%,严重地区可高达70%甚至绝收,可见根肿病严重制约十字花科蔬菜产业的发展。利用抗源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供试材料为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提供的花椰菜自交系材料,其中松散型花椰菜66份,紧实型花椰菜(紧花菜)61份。根肿菌肿块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经鉴定根肿菌类型为4号小种),接种方法采用伤根灌菌法。根肿病鉴定分别于2017年9月、2018年5月和2018年9月通过接种试验进行。在鉴定的66份松散型花椰菜自交系材料中,无免疫根肿病材料,对根肿病表现高抗(HR)材料2份,分别为‘GZ-25’和‘GY-41’,占总数的3.0%;抗病(R)材料9份,即‘GZ-11’、‘GZ-16’、‘GZ-19’、‘GY-21’、‘GZ-23’、‘GZ-26’、‘GY-29’、‘GY-30’和‘GY-40’,占13.6%,;中抗(MR)材料16份,占24.2%;感病(S)材料25份,占37.9%;高感(HS)材料14份,占21.2%。可见,松散型花椰菜主要为感病和高感材料,中抗材料也占有较大比例,其中‘GZ-25’与‘GY-41’抗病性最强,表现稳定,平均病情指数仅为6.55和10.76。在供试的61份紧实型花椰菜自交系中无高抗和抗病材料,JHC-1、JHC-2、JHC-4等11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总数的18.0%;JHC-3、JHC-6等29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47.5%;其余21份材料表现高感病(HS),占34.4%。从抗病(包括高抗、抗和中抗)比例来看,松散型花椰菜为40.8%,紧实型花椰菜为18.0%;从平均病情指数来看,松散型花椰菜为46.86,紧实型花椰菜为57.04;从病情指数中位数来看,松散型花椰菜为37.82,紧实型花椰菜为58.73。总体来说,紧实型花椰菜的根肿病抗性不及松散型花椰菜,筛选出的抗性较好的材料可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刘晓梅,姜兆远,李莉,张金花,孙辉[2](2018)在《水稻材料抗稻瘟病鉴定评价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68份水稻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材料分属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4个熟期组。鉴定方法包括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鉴定结果中,中早熟材料49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品种有28份和19份,占鉴定总数的57.14%和38.78%;中熟材料67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25份和23份,占鉴定总数的37.31%和34.33%;中晚熟材料96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40份和49份,占鉴定总数的41.67%和51.04%;晚熟材料56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26份和29份,占鉴定总数的46.43%和51.79%。整体苗瘟与穗瘟鉴定结果的抗性表现基本吻合,由于熟期不同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个别材料出现苗瘟和穗瘟的鉴定结果不一致属正常现象。从抗鉴结果中初步筛选出抗病材料并对其抗性进行重复测定,连续叁年鉴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最终抗性,确保其抗性的准确性,筛选出76份抗源材料既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进行品种培育,也可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和利用,降低了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整个鉴定结果中存在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略少的现象,且穗瘟没有高抗品种,所以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还需加大抗病品种,尤其是抗穗瘟品种的培育,对保证水稻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李晓慧,梁慎,常高正,徐小利,康利允[3](2018)在《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筛选抗枯萎病种质资源。对西瓜枯萎病苗期鉴定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栽培土质、培养容器等进行系统筛选与比较,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技术对40份西瓜种质资源进行抗枯萎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伤根蘸孢法可导致西瓜幼苗发病均匀、迅速,是较为理想的接种方法,最适分生孢子接种浓度为105个/m L,接种后用草炭土作为栽培土质,在培养瓶中保湿培养为最佳。40份西瓜种质材料鉴定结果显示,伤根蘸孢法是抗枯萎病快速鉴定的有效方法。从40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份对西瓜枯萎病有一定耐病性的抗性材料。(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尹俊龙,钱正益,郑宇峰,赵从新,岳艳玲[4](2018)在《盈江县高山大白菜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对云南省盈江县高山大白菜产区采集的根肿菌进行鉴定,4个鉴别寄主均表现为感病,病情指数分别为21、33、28、30,说明该根肿菌为4号生理小种。采用菌土法接种盈江根肿菌,对18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其中6个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0,对盈江根肿菌表现免疫;2个品种病情指数<10,表现抗病,可以作为该病区大白菜新品种选育的抗性遗传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8年08期)

李国亮,张淑江,李菲,张慧,章时蕃[5](2018)在《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鉴定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抗芜菁花叶病毒(Tu MV)的白菜种质资源。[方法]选取8份白菜高代自交系种质材料,在3叶期人工磨擦接种Tu MV-C4株系,进行抗/感病表型调查、d CAPS功能标记筛选以及ELISA试验鉴定。[结果]1600011-1、1600043-3、1600045-3和1600331-3为Tu MV感病材料;1600031-2、1600067-2、1600105-1和1600485-2为Tu MV抗病材料。[结论 ]研究鉴定了大白菜抗Tu MV的性状,为大白菜抗Tu MV育种提供了抗源材料。(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8年04期)

夏晴,麦艳娜,董振杰,刘文轩[6](2018)在《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白粉病新抗源筛选及特异分子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小麦亲缘种属发掘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利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混合流行菌株对100份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6份抗白粉病材料,并将抗病基因分别定位在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3S~l#3、4S~l#3、6S~l#3,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染色体上。除3S~l#3外,其余5条外源染色体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均为新基因。此外,利用小麦表达序列标签(EST)和全长cDNA序列开发了106个STS和FlcDNA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12个携带抗白粉病基因外源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其中STS标记2个,FlcDNA标记10个。这些特异分子标记可用于进一步筛选小麦-野生亲缘种属外源染色体易位系,及向小麦转移抗白粉病新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朱琳[7](2018)在《绿豆枯萎病病原菌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之一。由尖镰孢菌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为害性极大的土传病害,严重制约着绿豆的生产。本文以绿豆枯萎病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以下结果:1.建立了绿豆枯萎病抗性评价方法。对影响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苗期抗病性鉴定最有效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6孢子/m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接种体浸根最短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30℃,接种后调查病情最短时间为14 d。该方法能准确有效评价绿豆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适用于对绿豆枯萎病的抗源筛选以及品种的抗性鉴定。2.发现绿豆枯萎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建立了一套鉴别寄主。首先在苗期用分离物F08对105个绿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从中选择8个抗病品种和3个感病品种与25个分离物进行互作研究,发现3个感病品种对25个分离物均表现为感病,8个抗病品种分别抗7~20分离物,对25个分离物共产生6个抗性反应型。结果表明,尖镰孢枯萎病菌和绿豆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最终,根据遗传背景不同选择6个品种作为绿豆枯萎病菌鉴别寄主。3.发现了12个绿豆尖镰孢枯萎病菌小种。用6个鉴别寄主对84个不同来源的分离物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84个分离物被鉴定为12个小种。其中,3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22.7%,分布于吉林、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绿豆产区,为我国绿豆枯萎病菌的优势小种。5号和11号小种致病性最强,毒力型分别为RSSSSS和SSRSSS;0号小种致病性最弱,对6个鉴别寄主均无致病性;另外,除5号小种仅分布在吉林外,其它小种均分布于不同省份(自治区),表明绿豆枯萎病菌小种的分布与地理来源无关。4.比较分析了分离物效应子SIX6和SIX11基因序列及其特异性,初步探究了效应子基因与绿豆枯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绿豆枯萎病菌所有分离物中均检测到SIX6和SIX11基因,而在无致病性分离物中没有检测到目的条带,表明SIX6和SIX11基因可能与绿豆枯萎病菌的致病性相关。序列分析表明,SIX6和SIX11都不能有效的将绿豆枯萎病菌12个小种区分开,表明这两个基因不能作为区分该病原菌小种的分子标记。5.筛选出一批绿豆抗枯萎病品种,鉴定选择出大量抗病品系。对433份绿豆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抗病资源46份,占10.6%;对19绿豆品种的544个株系进行抗性鉴定,在14品种中筛选54个纯合抗病株系,为下一步抗病遗传以及基因定位工作打下较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朱明钊,张淑江,张慧,章时蕃,李菲[8](2018)在《大白菜抗根肿病的抗源筛选和分子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根肿菌M01、M02、M03为病原菌菌源,对24份大白菜材料进行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旨在获得优良的抗源材料并明确材料中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24份大白菜材料中共有10份抗病材料,5份材料对3种根肿菌都表现抗病:其中CR004和CR007含有根肿病抗病基因CRk,CR013含有抗病基因CRa、CRb~(kato)、CRk和Crr3,CR015和CR016含有抗病基因CRa、CRb~(kato)和Crr3;3份材料对根肿菌M01和M02表现抗病:CR012含有抗病基因CRa和CRb~(kato),CR014和CR018含有抗病基因CRa、CRb~(kato)和CRk;抗根肿菌M01的材料CR021含有抗病基因Crr2和CRk;抗根肿菌M02的材料CR023含有抗病基因CRc和CRk。(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8年03期)

陈灿,郭辉,张晓丽,刘百龙,秦学毅[9](2017)在《广西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广西野生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挖掘抗瘟基因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对广西野生稻进行稻瘟病混合菌株(ZA1、ZB1、ZB15和ZC15)接种,调查不同野生稻材料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级别,统计抗感材料,并依据抗病材料地理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188份、抗穗颈瘟材料9份,占比分别为11.85%和0.58%;从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73份、抗穗颈瘟材料5份,占比分别为36.68%和2.54%;从普通野生野和药用野生稻中分别鉴定出兼抗叶瘟和穗颈瘟的材料9和4份,占比分别为0.58%和2.03%。贵港和梧州等地是广西野生稻抗稻瘟病材料最多的地区。【结论】广西野生稻抗叶瘟资源较丰富,但抗穗颈瘟或兼抗叶瘟、穗颈瘟的资源较匮乏,需进一步挖掘抗穗颈瘟及兼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莫天利[10](2017)在《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抗源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秋冬番茄主产区右江河谷地区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普遍,且日趋严重,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此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发病严重,俨然已成为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番茄种植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对此病的抗性育种研究较少,市场上缺少能进行推广种植的抗细菌性斑点病的番茄品种。对番茄采用人工接种进行抗性鉴定是番茄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表现受到番茄品种、病原菌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对苗期植株、种子进行接种条件的研究,根据各接种方法的特点,对主要影响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苗期人工接种方法和种子接种方法对74份番茄种质进行抗性鉴定,实现抗源的初步筛选,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育种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从田阳县那坡镇发病的番茄植株上分离获得的菌株,经科赫氏法则验证为致病菌,经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方法,认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2)对前人采用的4种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级标准下的病情指数之间呈线性或幂函数关系,试验建立了不同标准之间的回归方程,经过检验,说明函数模型可靠,可实现不同标准下的数据相互转化。(3)对人工苗期接种条件进行优化:最佳的接种方法为茎干接种法和针刺叶片接种法,接种苗期为3~5叶期,接种浓度采用1×108cfu/ml,保湿时间在60h以上、温度在19.5~26.7°C,接种后14±2天进行病情指数统计。(4)对病原菌接种于种子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对种子接种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浸种法最适宜接种浓度为1X 109cfu/ml,接种后病情调查时间在接种后25~30天,接种后环境温度维持在23℃~26.7℃。(5)利用优化的条件,对74份番茄种质进行苗期和种子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两种接种方法下,26份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结果一致,占鉴定材料的35.14%。苗期茎干接种法中无免疫品种,抗病品种9份,占12.32%,耐病品种22份,占30.13%,感病品种40份,53.42%,高感品种14份,占18.91%;种子浸种接种法中抗病品种13份,17.8%,耐病品种37份,占50.07%,感病品种10份,占13.70%,高感品种14份,占18.91%。(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抗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268份水稻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材料分属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4个熟期组。鉴定方法包括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鉴定结果中,中早熟材料49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品种有28份和19份,占鉴定总数的57.14%和38.78%;中熟材料67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25份和23份,占鉴定总数的37.31%和34.33%;中晚熟材料96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40份和49份,占鉴定总数的41.67%和51.04%;晚熟材料56份,苗瘟和穗瘟鉴定结果达中抗以上的材料有26份和29份,占鉴定总数的46.43%和51.79%。整体苗瘟与穗瘟鉴定结果的抗性表现基本吻合,由于熟期不同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个别材料出现苗瘟和穗瘟的鉴定结果不一致属正常现象。从抗鉴结果中初步筛选出抗病材料并对其抗性进行重复测定,连续叁年鉴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最终抗性,确保其抗性的准确性,筛选出76份抗源材料既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进行品种培育,也可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和利用,降低了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整个鉴定结果中存在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略少的现象,且穗瘟没有高抗品种,所以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还需加大抗病品种,尤其是抗穗瘟品种的培育,对保证水稻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源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丽,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姚星伟.花椰菜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晓梅,姜兆远,李莉,张金花,孙辉.水稻材料抗稻瘟病鉴定评价及抗源筛选[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李晓慧,梁慎,常高正,徐小利,康利允.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尹俊龙,钱正益,郑宇峰,赵从新,岳艳玲.盈江县高山大白菜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J].中国蔬菜.2018

[5].李国亮,张淑江,李菲,张慧,章时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鉴定及抗源筛选[J].园艺与种苗.2018

[6].夏晴,麦艳娜,董振杰,刘文轩.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白粉病新抗源筛选及特异分子标记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8

[7].朱琳.绿豆枯萎病病原菌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朱明钊,张淑江,张慧,章时蕃,李菲.大白菜抗根肿病的抗源筛选和分子标记鉴定[J].中国蔬菜.2018

[9].陈灿,郭辉,张晓丽,刘百龙,秦学毅.广西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地理分布[J].南方农业学报.2017

[10].莫天利.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抗源的初步筛选[D].广西大学.2017

标签:;  ;  ;  ;  

抗源鉴定论文-张小丽,孙德岭,单晓政,文正华,姚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