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媒体,青年政治参与,有效性
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青[1](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作为自媒体用户的重要群体,是增强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手,分析自媒体下青年有效政治参与的实质,得出提高有效性的策略,以期在当前自媒体环境下对提高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效能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7年23期)
戴均,徐文强[2](2017)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探究——基于有序性兼有效性二维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程序正义的有序性和实质正义的有效性二维结构下,当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可细分为叁种基本模式:实质无序性且实质无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实质有序性且消极有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实质有序性且积极有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为了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尽可能达到有序性兼有效性双高的状态,需要培养多元治理的社会文化,形成协同治理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的组织建构,形成明确的政治参与路径;推进网络参与的制度进程,形成稳定有效的行为预期,以期达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王菲菲,邹金慧[3](2017)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研究--以吉林省“青马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政治体制的影响,认真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改善措施,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唐岚[4](2015)在《提升市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正在逐步变为各级党政机构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种常态,也成为政府获取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如何更好地提升市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还必须从思想认识、拓宽渠道、健全制度、完善法制等多方面着手,本(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论坛》期刊2015年08期)
韩影,刘东宇,赵亮[5](2014)在《提高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度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的充分供给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已初步形成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依然存在,其消极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造成破坏公平准则、阻碍实质民主、滋生社会腐败、降低社会公信力等现象,因此必须通过推进制度创新以减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提高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4年11期)
严春蓉[6](2014)在《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16期)
代丹丹[7](2014)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民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应运而生。这种新型政治参与形式以其独有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们宅在网上,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各类门户网站,针砭时弊,表达诉求,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与此同时也存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活动,增强其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就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界予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依据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等基本理论,揭示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湖北地方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人口变量对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旨在提出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具体建议。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一般理论分析。主要界定了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叁个核心概念;分析了本文立论的两个理论基础,即:政治参与理论和网络民主理论;归纳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四种形式,即:网络选举、网络结社、网络论坛和网络站点;总结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叁个特点,即:便捷和廉价的参与工具,平等和匿名的参与主体,互动和直接的参与方式。第叁部分: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标准。主要从参与主体和政府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衡量标准则是从参与主体素质高低、政治体系是否及时有效反应、政治参与能否影响政府决策等叁个方面来评判。第四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湖北地方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内容、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参与效果等内容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并做回归性分析,进而揭示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即:非理性政治参与仍存;参与动机主要是利益驱动型;政治效能感低下;政治冷漠现象依然存在等。第五部分: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基本策略。针对实证分析结论,从政府、网络媒体、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结论。总结全文,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许叁虎[8](2013)在《公民公共精神与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为民众意愿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然而,由于我国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及缺失,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了参与的无序性、情绪化、群体极化、非理性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降低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利于公共政策的真实、准确制定,因此以网络参政为契机,政府要着力完善制度安排,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等,加大对公民精神的塑造,促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许叁虎[9](2013)在《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完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了网络空间的产生。并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其鲜明的特性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由于良性参与文化缺失,参与机制不健全,回应性不足等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低效性,并没有达到原始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这不仅不利于民众与政府之间互动与沟通,导致政治冷漠的现象出现,甚至会导致合法性危机等不良结果,因此,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晏东[10](2013)在《政治现代化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的高度,但是也存在着参与渠道狭窄、实际效果较低以及大量无序参与等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下,政治参与组织化和政治参与制度化是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建设两个关键性因素,这两个变量组合成的不同参与类型有着不同的实际参与效果。作为后发外生性的现代化国家,党和政府通过推进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促进公民社会发育,培养有序、理性的参与文化,能够有力地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建设。(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程序正义的有序性和实质正义的有效性二维结构下,当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可细分为叁种基本模式:实质无序性且实质无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实质有序性且消极有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实质有序性且积极有效性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为了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尽可能达到有序性兼有效性双高的状态,需要培养多元治理的社会文化,形成协同治理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的组织建构,形成明确的政治参与路径;推进网络参与的制度进程,形成稳定有效的行为预期,以期达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青.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
[2].戴均,徐文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探究——基于有序性兼有效性二维结构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7
[3].王菲菲,邹金慧.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研究--以吉林省“青马工程”为例[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4].唐岚.提升市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15
[5].韩影,刘东宇,赵亮.提高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度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
[6].严春蓉.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提升[J].学理论.2014
[7].代丹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8].许叁虎.公民公共精神与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9].许叁虎.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完善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0].晏东.政治现代化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