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域环境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湄洲湾海域,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总量控制
海域环境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云[1](2017)在《福建省湄洲湾海域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海域水环境容量是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是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根本之策,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该文选择福建省湄洲湾海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湄洲湾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估算该海域环境容量,得到该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陈芸[2](2017)在《辽东湾北部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的影响,陆上及海上人为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海洋环境,造成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和生产力下降,甚至影响到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辽东湾位于渤海的东北部,仅西南部与渤海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交换能力较弱。其中辽东湾北部海域作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成为辽东湾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本文以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4—2016年的氮磷污染现状进行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和富营养化水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区水质要求计算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研究海域的环境容量,并对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2014—2016年夏季对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现场调查,获取常规水质和营养盐类资料,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均表现出2014年和2016年浓度高,2015年浓度相对较低的特征。(2)选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误差逆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6年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较高,2015年主要以贫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为主,且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均呈现沿岸河口海域高,外海区域较低的特征。(3)利用2015年夏季大、小潮期辽东湾北部海域水动力观测资料,采用不引入差比数计算调和常数的方法进行准调和分析,得出了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底层潮流椭圆要素、潮流类型、余流特征和潮汐振幅迟角,并计算了其平均潮差与最大可能潮差。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流,主要分潮流为M2分潮流,其运动方向呈垂直于等深线的NE—WS,且潮流特征以往复流为主。余流流速在10.15~14.5 cm/s之间,表底层差别较小。研究海域潮汐振幅较大,其中M2分潮振幅达到1.31 m,平均潮差为2.71 m,最大可能潮差为5.23 m。(4)利用研究区域最新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将研究空间进行网格化处理,并通过判断研究海域内的网格数,以计算各功能区面积,又以各功能区水质要求判定可容纳氮磷污染物的最高浓度,依此计算研究海域各功能区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在2014年和2016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功能区,2015年由于污染物浓度降低致使仅有无机氮在沿岸河口功能区内超标。(5)辽东湾北部海域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的发生过程,本文提出在污染源控制方面进行工业产业结构改善和农业、渔业的科学种植、养殖,从源头进行污染物控制;在污染物输移方面,完善城市污水输移管网,完成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在排放终端的污染物控制主要以种植芦苇和翅碱蓬的生物修复工程为主。针对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污染现状,本文在各功能区管理环境容量、已利用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紧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需求,系统地给出了减少辽东湾北部海域入海污染物量、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案,对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保护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27)
黄春,韩保光,汤婉环[3](2016)在《海南岛近岸海域环境容量与纳污总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海南岛"十二五"期间近岸海域纳污总量、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容量比较分析,得出各主要排污区环境容量的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入海量仅占环境容量的2.6%,氨氮占环境容量的26.6%,虽然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基本未受污染物入海量影响,仍有较大的纳污空间,可利用的环境容量非常充裕。为避免出现排污达标但环境质量下降的状况,提出建立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由浓度控制到总量和浓度控制并存。(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余科平,陈江海,汪冬冬[4](2016)在《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无结构网格的Mike21模型,建立了杭州湾二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以上海化工区排污为例,计算杭州湾海域COD和挥发酚的环境容量,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化工区排污海域COD和挥发酚的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15.77万t/a和788.4t/a。本文对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预测结果可为科学、合理地分配与利用海洋环境容量资源提供依据,对维护杭州湾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14期)
高洁[5](2016)在《珠江口海域环境容量价值的估算及海域环境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域环境容量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只有利用得当,使用速度不超过该资源的更新速度,才可确保其永续利用。然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海域环境容量的稀缺性越来越显着。近年来,珠江口成为污染最为集中和突出的海域之一,环境容量被超过负荷使用。由于对海域环境容量价值的忽视,海域环境管理效果也难以保证。海洋环境管理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既是海洋与陆地相连接、复合、交叉融通的地理地带,也是资源类别、品种、开发区位与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因此对于该复合系统的管理需要斟酌到各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世界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完善的海洋环境集中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容量价值的研究,建立该海域环境容量价值的估算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该海域环境容量作为稀缺资源被无偿使用而忽略的价值,使该海域资源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该海域合理利用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明确的信息,推动该海域环境容量这一稀缺性资源的有偿使用,运用市场规律来调节该资源的合理、公正、高效的利用。同时,以深圳湾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在水环境严重污染的状况下,通过建立海域管理基本法、排污收费、公众参与等管理制度和提高环境监控和应急管理水平等具体措施,为深圳湾乃至珠江口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以及相应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促进沿海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2)
郝文彬[6](2016)在《港口区建设对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岸海域环境容量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的资源,港口区的建设影响周边海域的水动力场条件,同时影响其环境容量。文章以广东省潮州市柘林湾及其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平面二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结合污染源分布,建立污染源-近岸海域水质的响应关系,并计算环境容量,再结合潮州新区规划各港口区的建设,计算港口区建设后的近岸海域环境容量,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区的建设改变了海岸线形状,削弱海湾水动力强度,港口区附近海域环境容量明显减小,距离较远则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6年08期)
吴煌荣[7](2016)在《江苏滨海工业园区排污口海域COD环境容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江苏滨海沿海工业园尾水离岸排放区为例,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海洋水环境容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离岸排放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物理扩散的离岸排放区COD叁维对流-扩散运输模型。根据海洋水环境现状,按半径2 km设定排污区,排污区外边界按照二类水质标准确定水质标准控制点,计算出该海域COD在一级排放标准80 mg/dm3的条件下,允许的尾水最大排放量为不超过12×104t/d,由此确定出该离岸排放区COD基准剩余环境容量为不超过9.6 t/d。(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郁斢兰,王诺,刘忠波,李慧[8](2015)在《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COD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测算自净作用下我国渤海COD环境容量,按地理特征将渤海水域划分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以及渤海中部4个分区,从水动力交换扩散和化学降解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各分区水半交换周期分别求得COD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OD衰减规律得到其降解能力,综合后得到各分区在不同水质标准下COD的环境容量.研究表明,渤海各湾水域COD浓度和环境容量各不相同,其中,莱州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26%的环境余量;渤海湾水质属于轻度污染,在此区间内还有5%的环境余量,辽东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88%的环境余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王艳,魏爱泓,张丽,盛建明,林伟波[9](2015)在《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苏北灌河口近岸海域叁维水质模型,按照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氮和磷营养盐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6 000和6 00t/a,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环境容量分别约为2 900和260t,其次是春季,分别约为1 400和140t,冬季和秋季最低,分别平均约为1 000和90t。对比分析现状污染负荷,研究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量削减率分别相当于当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入海负荷的55%、7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北部灌河口沿海城市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吴震昊[10](2015)在《基于开敞海域水环境容量的如东河口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海岸及近海海洋环境污染趋势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是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大量污废水入海将加剧海洋水环境污染,影响海洋功能发挥,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入海河口附近海域是我国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在充分利用海洋水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实施河口的入海污染总量控制,不仅可以缓解该区域的水环境污染,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陆源排污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论文以江苏如东海域为研究区,搜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后确定如东海域海洋环境现状和北凌闸、小洋口闸、掘苴闸、东安闸和遥望港闸的污染物入海通量。在回顾国内外环境容量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东海域污染物扩散特征,并选取主要排污河口:北凌河口、小洋口闸、掘苴闸、东安闸为重点研究河口,依据平衡稳定扩散场确定各河口的混合区范围,研究提出了在设计日均流量和最大污染物入海浓度情况下落潮分别排放6小时和3小时对应各河口的海洋水环境容量。调查四个河口不同季节月份的入海流量、污染物入海浓度和开闸情况,分析各河口实际排放条件并不能充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规划法提出满足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基于入海流量,污染物入海浓度及排放时间的河流污染物排放方案。研究表明:北凌河口CODcr排放情况良好不需要削减,总磷入海量需削减195.543 t/a。小洋口CODcr排放情况良好不需要削减,总磷入海量需削减361.271 t/a;掘苴闸口CODcr入海量需削减12147.48 t/a,总磷入海量需削减335.371 t/a;东安闸口CODcr入海量需削减12823.43 t/a,总磷入海量需削减241.089 t/a(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4-25)
海域环境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的影响,陆上及海上人为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海洋环境,造成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和生产力下降,甚至影响到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辽东湾位于渤海的东北部,仅西南部与渤海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交换能力较弱。其中辽东湾北部海域作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成为辽东湾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本文以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4—2016年的氮磷污染现状进行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和富营养化水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区水质要求计算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研究海域的环境容量,并对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2014—2016年夏季对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现场调查,获取常规水质和营养盐类资料,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均表现出2014年和2016年浓度高,2015年浓度相对较低的特征。(2)选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误差逆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6年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较高,2015年主要以贫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为主,且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均呈现沿岸河口海域高,外海区域较低的特征。(3)利用2015年夏季大、小潮期辽东湾北部海域水动力观测资料,采用不引入差比数计算调和常数的方法进行准调和分析,得出了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底层潮流椭圆要素、潮流类型、余流特征和潮汐振幅迟角,并计算了其平均潮差与最大可能潮差。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流,主要分潮流为M2分潮流,其运动方向呈垂直于等深线的NE—WS,且潮流特征以往复流为主。余流流速在10.15~14.5 cm/s之间,表底层差别较小。研究海域潮汐振幅较大,其中M2分潮振幅达到1.31 m,平均潮差为2.71 m,最大可能潮差为5.23 m。(4)利用研究区域最新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将研究空间进行网格化处理,并通过判断研究海域内的网格数,以计算各功能区面积,又以各功能区水质要求判定可容纳氮磷污染物的最高浓度,依此计算研究海域各功能区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在2014年和2016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功能区,2015年由于污染物浓度降低致使仅有无机氮在沿岸河口功能区内超标。(5)辽东湾北部海域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的发生过程,本文提出在污染源控制方面进行工业产业结构改善和农业、渔业的科学种植、养殖,从源头进行污染物控制;在污染物输移方面,完善城市污水输移管网,完成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在排放终端的污染物控制主要以种植芦苇和翅碱蓬的生物修复工程为主。针对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污染现状,本文在各功能区管理环境容量、已利用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紧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需求,系统地给出了减少辽东湾北部海域入海污染物量、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案,对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保护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域环境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丽云.福建省湄洲湾海域环境容量研究[J].海峡科学.2017
[2].陈芸.辽东湾北部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3].黄春,韩保光,汤婉环.海南岛近岸海域环境容量与纳污总量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6
[4].余科平,陈江海,汪冬冬.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J].城市地理.2016
[5].高洁.珠江口海域环境容量价值的估算及海域环境管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6
[6].郝文彬.港口区建设对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6
[7].吴煌荣.江苏滨海工业园区排污口海域COD环境容量[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
[8].郁斢兰,王诺,刘忠波,李慧.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COD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
[9].王艳,魏爱泓,张丽,盛建明,林伟波.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吴震昊.基于开敞海域水环境容量的如东河口污染控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