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交通流仿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交织区,交通工程
微观交通流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静,荣建,郭琳科[1](2019)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取值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是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应用的前提,研究聚焦微观仿真模型参数取值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流程。微观仿真模型参数标定实验表明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存在多组最优解且各参数分布函数存在明显差异。研究以收敛性优先的原则,提出以分散度作为各参数标定结果集中程度的量化分析指标,并按照分散度由小到大逐步确定模型参数取值。进一步仿真实验证实所提出模型参数取值方法得到的仿真效果优于传统取值得到的模型参数值,更优于默认参数值。(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曹宝贵[2](2019)在《基于感知能力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驾驶员驾驶行为感知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新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得到了新模型的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深入分析了各参数对密度波和迟滞环的影响,进而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驾驶员感知能力对交通流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车头距离变化信息可有效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对stop-and-go交通拥堵有显着抑制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感知缓冲时间会破坏交通稳定性,进而产生严重的stop-and-go交通拥堵;密度波和迟滞环的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得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马生涛,廖思成,李建宏[3](2019)在《高速公路与快速路连接处的微观交通流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存在着明显分割,使车站、交通交合处等大流量车辆聚集处的交通事件越来越多,针对车辆集散处的交通流特性分析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前提。因此以西安绕城高速与长安南路连接处为研究对象,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其连接处进行微观交通流仿真建模,验证城市交叉口交通流微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为交通管理部门及交通研究部门缓解或解决交通事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崔毅,潘海啸[4](2019)在《基于活动的微观交通仿真研究与交通排放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居民出行调查所获数据转变为基于活动的微观交通需求模型,借助MATSim的活动出行仿真架构,不但能够实现对个体全天候多模式出行行为的动态模拟,而且精准记录了机动出行行为在真实路网环境中的"自由流"和"拥堵"状态。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排放因子相结合,就能够精确计算出机动个体的实时交通排放量。研究使用了南宁市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在MATSim仿真平台构建南宁市居民的微观出行行为模型,并计算使用小汽车交通模式的排放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作为未来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策略和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定量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段竞泽[5](2019)在《基于社会力的平面交叉口人-车混行微观交通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大量存在的行人与自行车,使得混行交通成为我国交叉口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这一特征下,行人、机动车、自行车在交叉口相互混行干扰。在无右转专用信号相位的交叉口中,右转机动车、右转自行车与过街行人之间的冲突最为明显。因此对交叉口混行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建立符合我国交叉口特征的混行行为模型,既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交通混行行为的研究,使得对于交叉口交通流仿真更加细致真实;又可以在如今关注行人交通的背景下,从实践上指导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本文以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右转自行车及过街行人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查,获得交叉口处行人、机动车、自行车混行行为特征,及相关交通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右转自行车混行干扰的社会力模型。通过Python语言对所搭建模型进行仿真实现,并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标定,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对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与行人延误、机动车饱和车头时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实际调查,完成对交叉口混行微观行为的分析,重点分析了交叉口不同交通方式的到达分布特性、速度分布特性、及行人在穿越机动车流与自行车流时的间隙选择概率,为模型相关参数的标定及模型验证提供了数据支撑。(2)在对现有交叉口混行行为模型的特点和不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力可以较好描述微观行为特征的优势,建立交叉口行人、右转机动车、右转自行车微观混行模型,针对行人在交叉口穿越机动车流、穿越自行车流的问题,在转向过程中建立虚拟车道,对行人穿越冲突交通流时的间隙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同时引入右转机动车与右转自行车的侧向干扰模型和右转自行车与过街行人的冲突干扰模型,引入自行车在穿越行人流时的跟随力。对交叉口混行行为模型进行细化。(3)根据实际调查结果,以及既有研究的整理,完成所搭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标定工作。重点利用仿真轨迹与真实轨迹对比的方法,对所搭建模型中任意两种交通方式间的作用强度、作用距离进行了标定。并利用Python完成了模型的仿真实现工作。利用仿真情景分析、行人穿越间隙选择概率验证、基本图验证叁个角度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4)对仿真模型进行拓展应用,进行仿真试验,分析交叉口不同缘石转弯半径下的行人延误与机动车饱和车头时距。得到行人延误在缘石转弯半径R≥10m时,随着R的减少而降低,且在缘石转弯半径为10m时最小;机动车的饱和车头时距在R<10m时随R减小明显上升。进而得出在“行人优先”的思想指导下,可以通过减小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以降低行人延误,但缘石转弯半径的取值不宜过小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美影[6](2019)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仿真因其经济性、便捷性、可视性、可重复修改,逐步成为分析交通问题的主流工具;通常交通仿真软件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而常用的仿真软件多是由国外开发,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仿真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不准等问题,因此模型参数有必要根据实地情况重新进行标定,从而使仿真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本文针对此问题对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问题展开研究。以往的研究选取旅行时间、排队长度、速度等单一指标或两个指标为评价标准,使用各种寻优算法在空间内进行最优解搜索,使其仿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更价接近;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按照传统的标定方法,符合目标函数的解为巨大的解空间,算法得出的最优解只是其中随机的一个,而交通特性在实际道路中只有一种。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驾驶行为可能导致相同的旅行时间或排队长度等,单纯旅行时间等无法映射驾驶行为。针对此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能反映交通状态的指标,从而使仿真结果更接近真实的交通状态;与此同时以交通运行状态综合指标为评价指标,使得解空间极大缩小,从而使最优解更加合理。仿真模型中参数繁多,使得标定工作复杂繁琐,为简化工作,需要检验各参数的变化对模型运行结果的影响,本文以交通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为依据,基于Sobol法进行参数全局敏感度分析,减少参数个数,从而简化标定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被用来进行参数标定,其中遗传算法因其全局择优能力、计算效率以及简单,且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遗传算法可以获得可接受的校准结果或接近全局的最优解,因此得到广泛认可与使用,因此本文选取遗传算法来标定微观仿真模型参数,针对遗传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对算法的初始种群、选择、交叉与变异等进行了改进,加强算法的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能力,从而提高了算法的精确性和收敛速度。与此同时标定方法的设计独立于交通模型特征,因此很容易用于其他模型的参数标定。结果表明,基于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参数标定相较于旅行时间等单一指标,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明显提升,即结果更加准确,由此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参数标定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对遗传算法的改进,收敛迭代次数减少了58.8%。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算法的选择或混合,而忽略了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以及算法的改进;全局敏感度分析相较于局部敏感度分析考虑更加全面,弥补了局部敏感度分析可能漏掉重要参数或冗余参数的问题;改进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的提升效果显着;与此同时交通状态评价指标的建立、全局敏感度分析与改进遗传算法的设计独立于交通模型特征,因此很容易用于其他模型的标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胡艳,樊亚云,张晓卫[7](2019)在《基于VISSIM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校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对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和选择合适的校正算法,决定仿真结果质量。本文重点分析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校正指标选取和模型校正算法,详细分析了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的重要参数,具体阐述了如何选取校正评价指标和待校正参数,从而保证校正后仿真模型的精度和仿真结构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虞笑晨,陈怡立,王崇伟[8](2019)在《基于Vissim微观交通仿真的交叉口优化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芜湖市长江路地区施工期交叉口拥堵的原因,研究了从调整车道分配与改善信号配时方案角度对交叉口进行优化的可行性,并相应地进行仿真评估。以芜湖市长江路地区施工改建为背景,对长江路地区施工期交通状况进行仿真,分析该区域交叉口拥堵成因,并以长江路——天门山路交叉口作为案例,从增加左转车道、改变绿信比、缩短信号周期、单口放行、搭接相位、合并左直相位等措施对该交叉口进行优化,并以车均停车次数、车均延误以及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为指标对上述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与评估。以此为基础,提出一套综合优化方案,通过该综合方案可将交叉口服务等级从F提升至D,大幅度地改善了交叉口的通行情况。(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9年Z2期)
陈晶,孙旭飞,田东燊[9](2019)在《道路微观交通仿真中换道行为模型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描述车辆换道意图的产生、选择合适车道和实施换道行为的车道变换模型。运用车辆运动学理论,以换道车辆为目标,给出了目标车辆与邻近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间隙接受模型和车辆换道实施过程的运动模型,并应用到程序设计中,利用基于VC++上建立的交通仿真系统动态地显示非强制换道行为的效果。与VISSIM软件基于规则的换道模型相比,加入驾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原来固定的安全距离,研究结果相对更优。(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张虎[10](2018)在《某交通枢纽立交桥VISSIM路网微观交通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交通仿真寻求最优的交通控制方案是ITS(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对现场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利用VISSIM对某交通枢纽立交桥附近路网进行微观交通仿真,调整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部分参数以符合实际交通路况,建立固定信号配时下的路网微观交通仿真,解决了采用单一路口仿真来判断控制方案优劣的不足,为寻找最优的整体信号控制方案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8年27期)
微观交通流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驾驶员驾驶行为感知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新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得到了新模型的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深入分析了各参数对密度波和迟滞环的影响,进而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驾驶员感知能力对交通流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车头距离变化信息可有效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对stop-and-go交通拥堵有显着抑制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感知缓冲时间会破坏交通稳定性,进而产生严重的stop-and-go交通拥堵;密度波和迟滞环的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得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交通流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晨静,荣建,郭琳科.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取值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9
[2].曹宝贵.基于感知能力的微观交通流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3].马生涛,廖思成,李建宏.高速公路与快速路连接处的微观交通流仿真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
[4].崔毅,潘海啸.基于活动的微观交通仿真研究与交通排放计算[J].城市建筑.2019
[5].段竞泽.基于社会力的平面交叉口人-车混行微观交通仿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李美影.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胡艳,樊亚云,张晓卫.基于VISSIM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校正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9
[8].虞笑晨,陈怡立,王崇伟.基于Vissim微观交通仿真的交叉口优化分析与研究[J].交通世界.2019
[9].陈晶,孙旭飞,田东燊.道路微观交通仿真中换道行为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市政技术.2019
[10].张虎.某交通枢纽立交桥VISSIM路网微观交通仿真[J].机电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