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于阿鑫[1](2019)在《美国科技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外交研究》文中提出
费菲,赵海,曲莉莉[2](2019)在《2019年首个医学大会在京召开海峡两岸大咖“新年聚首”共话风湿免疫学科进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年会现场报道》文中指出早春时节,新的"医学第一会"如约而至。2019年2月22日,第六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京召开。大会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医院承办。来自海峡两岸、五湖四海的风湿免疫病学领域的嘉宾云集会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林孝义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王立基会长,北京医院王建业院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奠基人之一苗俊英主任,台湾风湿病医学会理事
吴立玲,余晓星[3](2015)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会工作,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总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共开展13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11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参会约4 200人,交流论文约1 200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会人数约300人,交流论文约120余篇。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同期进行了青年优秀论文和优秀壁报的评选,获奖者约170人;组织会员赴外参加国
浙江省医学会[4](2012)在《强化硬实力 提升软实力》文中指出浙江省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作用最显着的医学科技团体之一。学会在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下,在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紧紧围绕"抓学会活动,促学科建设,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这一中心,着重抓住"以学术交流为基,以服务会员为本"两个基本点,努力搭建好"为学术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三个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开放协作型、学习创新
赖继年[5](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6](2012)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
端木宏谨[7](2011)在《在防痨事业中熠熠生辉——在中国防痨协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指出2010年11月22日各位代表、各位领导:现在,我受中国防痨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1 4年工作总结中国防痨协会第九届理事会于2006年11月经民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8](2009)在《第八届全国血液免疫学会议征稿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卢建[9](2006)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只达石[10](2004)在《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成长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诞生前,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几乎是空白,没有一家医院有神经外科病房。30年代初期,在北京、沈阳等地曾一度进行过脑外科治疗,那时仅少数几位普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他们是北京的关颂韬、赵以成,上海的粟宗华,沈阳的张查理,西安的张同和等。他们是开创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这一时期的工作基本上是摸索性质的,病例、病种很少,诊断不准确,手术设备、条件原始,疗效很差,死亡率高。压力之大,显而易见,所以诊治例数很少。
二、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
(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
二、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
三、学会组织建设 |
四、科普、继续教育及学会网站建设 |
五、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 |
(5)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海军留英教育 |
二、 其他留英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
二、 留英学生统计 |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
一、 经济学与法学 |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
一、 社会评价 |
二、 政府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在防痨事业中熠熠生辉——在中国防痨协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4年工作总结 |
1.1 落实民主办会, 加强协会建设 |
1.1.1 认真贯彻和落实民主办会 |
1.1.2 分支机构健康发展, 活力得到增强 |
1.1.3 积极探索会员、团体会员的发展之路 |
1.1.4 加强办事机构建设, 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 |
1.2 加强组织与策划, 努力办好学术会议, 提高学术交流水平 |
1.3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成功承办“第二届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亚太区学术大会” |
1.4 与时俱进, 积极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努力培养防痨人才 |
1.5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1.6 拓宽协会工作领域, 积极承担或参与项目工作 |
1.7 推进期刊改革, 促进出版发行工作向前发展 |
1.8 组织编写出版《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指南》 |
1.9 组织编写《中国防痨史》 |
1.10 举办大型文艺活动, 增强协会凝聚力 |
1.11 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建设“防痨科技人员之家” |
1.12 积极参与“卫生工作者控烟‘双十’行动” |
2 对今后4年工作的建议 |
2.1 加强创新, 进一步增强协会发展活力 |
2.2 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 创办规模大、效益好的学术会议 |
2.3 加强防痨科普宣传和健康促进作用 |
2.4 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 加强对地方防痨协会的指导和交流 |
2.5 努力抓好建“家”工作, 努力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 |
(9)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
(一) 不断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 |
1. 在国内学术会议中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 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报告, 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
2. 不断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 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
3. 提倡专业委员会联合办会或与其他学会联合办会 |
4. 进行青年优秀论文的评奖, 重视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 |
(二)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不断提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在国际病理生理学界的影响 |
1. 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往来和交流 |
2. 积极参加在国外以及港台举办的学术会议 |
3. 积极在国内召开国际会议 |
二、学会的组织和发展工作 |
三、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学科发展 |
(一) 组织教学交流活动 |
(二) 教材建设 |
四、期刊、出版和科普工作 |
(一) 学术期刊 |
(二) 出版物 |
(三) 科普工作 |
五、学会网站建设和庆祝病理生理学科建立50周年、杂志创刊20周年活动 |
六、存在的问题 |
四、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科技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外交研究[D]. 于阿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2]2019年首个医学大会在京召开海峡两岸大咖“新年聚首”共话风湿免疫学科进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年会现场报道[J]. 费菲,赵海,曲莉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9(04)
- [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4年度工作总结[J]. 吴立玲,余晓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3)
- [4]强化硬实力 提升软实力[A]. 浙江省医学会. 学会创新发展工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选编, 2012
- [5]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6]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J].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02)
- [7]在防痨事业中熠熠生辉——在中国防痨协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 端木宏谨. 中国防痨杂志, 2011(01)
- [8]第八届全国血液免疫学会议征稿通知[J].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03)
- [9]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卢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09)
- [10]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成长历程[A]. 只达石.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