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扩张型心肌病,Meta分析,系统评价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唐其柱,郭毅[1](2015)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Web of Knowledge、VIP、CNKI、CBM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查找所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而后采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包括3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安全性:与常规治疗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38,1.72),P=0.58]。2疗效: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WMD=3.86,95%CI(2.53,5.20),P<0.000 01]、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WMD=5.54,95%CI(3.02,8.06),P<0.000 1],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WMD=22.12,95%CI(7.78,36.46),P=0.003],6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增加[WMD=102.79,95%CI(50.16,155.41),P=0.000 1],3个月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减小[WMD=–4.00,95%CI(–5.87,–2.13),P<0.000 1];但在3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WMD=–0.37,95%CI(–1.67,0.93),P=0.57]和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WMD=–0.70,95%CI(–2.76,1.36),P=0.5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宋庆林,夏瑞雪[2](2015)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炎症性心肌病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源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小鼠炎症性心肌病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45只C57B6小鼠随机分为叁组,包括干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小鼠均为15只。其中,通过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将干细胞移植与对照组构建小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前2组小鼠在造模后均出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加,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明显降低(P<0.01);干细胞移植4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舒张以及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降低、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则明显提高(P<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脏心肌细胞凋亡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活体荧光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BMSCs向心肌组织归巢聚集明显增多,同时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心肌组织中有BMSCs来源的心肌细胞。定量PCR检测同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炎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向受损的心肌组织归巢,并明显改善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的心脏功能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论文综合刊》期刊2015-01-01)
屈红林,龙峰[3](2013)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目的是通过对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现象进行再灌注输血以增加血流量和血液附带复氧过程及其他营养物质,以防止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虽然对复氧过程较为有利,亦可引起心肌组织的继发性损伤过程,有时其损伤的程度远超过其复氧过程所提高的运动能力。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促进血管新生,增加血氧供应,提高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同时它还可通过调控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缺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轻其损伤的程度,对促进运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较快恢复极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王新艳,孙英刚,杨智昉[4](2013)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态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向心肌分化中细胞形态变化、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以及电生理学特征变化。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筛选MCSCs,用10 ng/mL BMP-2诱导培养24 h后,换成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继续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的表达。以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为对照,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诱导后细胞的动作电位(AP)和L型钙电流(ICa-L)。结果 BMP-2诱导后MCSCs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发生变化。诱导后4周,可见多个细胞相互连接形成肌管样结构,cTnT表达呈现密集的横纹样。诱导后3周,可记录到具有心室肌细胞特点的AP,但平台期不明显;4周细胞的AP出现明显的平台期,类似于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的AP。诱导后3周可记录到ICa-L,但电流值较小;4周细胞ICa-L的电流值增大,激活电位为-40 mV,最大激活电位为0 mV,反转电位为+60 mV,与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Ca-L相似。结论 BMP-2能够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分化后的细胞在形态和电生理学方面具有功能性心肌细胞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国海东,谭玉珍,邵水金,崔晓军,朱晶[5](2012)在《纤维蛋白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增殖、迁移和缺血缺氧后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FG)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增殖、迁移和存活的作用,为临床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手段和理论依据。方法将MCSC接种于FG中制备FG-MCSC,经AO/EB染色选择合适浓度的FG,用细胞计数法检测MCSC在FG中的增殖,通过损伤和自然迁移实验评价MCSC从FG中的迁出。建立细胞缺血缺氧模型(OGD),用AO/EB染色和乳酸脱氢酶(LDH)泄漏法检测FG对MCSC的保护作用。结果 MCSC在低浓度FG中保持较高的活力和增殖能力。接种后1d和2d,仅有少量细胞从FG的刮除线边缘迁出。在接种后3d,有大量细胞从FG中迁出。经缺血缺氧处理后,MCSCOGD组中存活、凋亡和坏死细胞数目分别为14.09±2.05、61.11±5.20和24.80±4.99。与MCSC OGD组相比,FG-MCSC OGD组MCSC的存活数目(61.01±8.86)较高,凋亡(31.67±8.27)和坏死(7.33±2.70)细胞数目较低。MCSC经缺血缺氧处理后,FG-MCSC OGD组LDH的水平明显低于MCSC OGD组。结论低浓度FG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可以为MC-SC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在缺血缺氧条件下,低浓度FG能够保护MCSC免受缺血缺氧损伤,促进细胞存活。(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刘学威[6](2012)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进行性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壁变薄,心律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一般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生存率不及50%。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常用药物(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2年19期)
闫福曼,戴儒丽,周乐全,关莉,李小英[7](2012)在《川芎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发育早期相关基因及基质源性细胞因子受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川芎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表达心肌发育早期基因GATA结合蛋白4(GATA binding 4,GATA-4)、NK2相关转录因子5位点(NK2transcription fac-tor related,locus 5,Nkx2-5)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mRNA的影响,以及对基质源性细胞因子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4,CXCR-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培养液培养MMSCs,培养1、7、21d后,用RT-PCR法检测MMSCs各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MMSCs组以及经不同浓度川芎嗪诱导后均未表达GATA-4、Nkx2-5和MHC mRNA;心肌阳性对照组表达相关基因。②MMSCs组和5-氮胞苷(5-azacytidine,5-AZA)组在早期CXCR-4的表达水平略有升高,7d后逐渐下降。不同浓度川芎嗪组MMSCs表达CXCR-4mRNA的水平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论①川芎嗪不能促进MMSCs表达心肌发育早期相关基因;②川芎嗪可增加MMSCs表达CXCR-4mRNA,且呈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范春琴,惠杰[8](2011)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影响。选择SD大鼠90只,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双时相G-CSF动员组:第一时相于模型制备3h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G-CSF 40μg/kg/d,连续注射5 d(第0~4d),第二时相于第7d开始,再连续注射5d(第7~11d);B(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08-11)
崔晓军,谭玉珍,李少华,国海东,王存[9](2011)在《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方法设计和固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自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 1%多肽溶液自组装成直径约10 nm,长度为100~300 nm纳米纤维,并相互交织成孔径为50~200 nm的网状结构;MCSCs在纤维支架中培养1 d后,可见细胞呈长梭形,位于叁维纳米纤维支架的网孔中,生长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纤维支架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MCSCs在纤维支架中诱导培养4周时,形态和排列方式均发生明显改变。结论纤维支架与MC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纤维支架有利于MCSCs的生长和定向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范春琴,惠杰[10](2011)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影响。选择SD大鼠90只,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双时相G-CSF动员组:第1时相于模型制备3h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6-23)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同源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小鼠炎症性心肌病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45只C57B6小鼠随机分为叁组,包括干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小鼠均为15只。其中,通过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将干细胞移植与对照组构建小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前2组小鼠在造模后均出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加,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明显降低(P<0.01);干细胞移植4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舒张以及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降低、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则明显提高(P<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脏心肌细胞凋亡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活体荧光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BMSCs向心肌组织归巢聚集明显增多,同时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心肌组织中有BMSCs来源的心肌细胞。定量PCR检测同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炎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向受损的心肌组织归巢,并明显改善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的心脏功能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柳,唐其柱,郭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
[2].宋庆林,夏瑞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炎症性心肌病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C].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论文综合刊.2015
[3].屈红林,龙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宜春学院学报.2013
[4].王新艳,孙英刚,杨智昉.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态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5].国海东,谭玉珍,邵水金,崔晓军,朱晶.纤维蛋白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增殖、迁移和缺血缺氧后的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
[6].刘学威.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
[7].闫福曼,戴儒丽,周乐全,关莉,李小英.川芎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发育早期相关基因及基质源性细胞因子受体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
[8].范春琴,惠杰.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C].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2011
[9].崔晓军,谭玉珍,李少华,国海东,王存.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
[10].范春琴,惠杰.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C].第十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