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型大学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袁传明[1](2019)在《创新生态系统下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等教育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案和报告来维持这一系统的良好运转,而这些法案和报告也大致呈现了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势。例如,继续夯实基础研究,致力于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大学与政府、产业界的联系,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强STEM教育改革,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发动一场教育技术革命,增加教育软件的投入。(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魏海燕[2](2019)在《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理解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中阈概念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及教育层次,是构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前提与基础。[方法/过程]将《框架》中信息素养的逻辑架构做立体层次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架构进行说明,并结合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开展的"灯塔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案例,阐释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与过程。[结果/结论]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判断力、分析力、研究力为核心,包含通识教育、技能教育、拓展教育,以及多方人员和组织共同参与合作的完整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可靠稳定的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9年06期)
史册,张海[3](2019)在《中美高等教育学习生态系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个国家都在试图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并完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教育公平。该文基于教育数据基础设施的结构和核心要义,以美国高等教育为切入点,着眼于学习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学、评价、领导力等核心要素,从受教育者身份的多元变化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转变带来的新需求、教学实践中以技术为支撑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生态的"骨架"即评估系统的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建立等方面,分析教育数据基础设施对学习生态系统重构的作用及影响。该文对中美高等教育学习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技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教育理念的提升与转变对数据基础设施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学习生态系统建构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学习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重视技术作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效果,推动实现教育公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金慧,邵钰,胡盈滢[4](2018)在《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创新——《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由此前一直与新媒体联盟合作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于2018年8月15日在其官网正式发布,比往年推迟了近六个月。《报告》沿用修订后的德尔菲法以及与往年一致的主题框架,并由专家组的71位成员确定在未来五年(2019-2023),对全球高等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和重要技术进展。本次《报告》首次提出"新形式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这一关键趋势;并增添了"使组织设计适应未来工作"和"经济和政治压力"这两项以往没有的新挑战;以及技术层面未出现新兴工具和策略。其中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中国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报告》提出,高校有责任成为促进学习和培育创新的基地。而从近四年的《报告》中提取的关于技术促进创新的相关主题分析,以及各国高校在政策引导、创设学习空间、创建智能学习测量系统、变革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实践,均可为我国推进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和机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姚春霞[5](2018)在《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学习、教学和评估——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2017)》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NETP)"是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对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方面发布的具有引领作用的阶段性政策文件。2016年的国家技术教育计划是目前最新的总文件。201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补充文件,重点提出在高等教育领域重构技术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8年17期)
李峰,郭兆红[6](2018)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信息全球化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再是图书馆的个体行为,而应是由多个信息组织和学习主体参与互动的教育体系。[方法/过程]依据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阈概念"和元素养的理论基础,构建以"信息人、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体系。通过实施教研训"叁位一体"的体验教育模式、实行教育路径和对象细化管理、构建动态化的网络组织、搭建多维度的支撑平台等具体措施,不断提升受众的信息素养。[结果/结论]探讨一种新的教育服务和合作模式及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全守杰,王运来[7](2017)在《香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结构问题是关系系统发展是否稳定、平衡、协调,以及如何维持和实现其功能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香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注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发挥分解者的保障作用、利用环境的综合支撑、形成高等教育生态价值链与价值网的特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内地可坚持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生产者的多样性,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合理发挥分解者的作用,理顺大学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为建设优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合力;树立生态系统价值链与价值网的理念,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许涛,严骊[8](2017)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大量创新创业项目、课程、竞赛、活动以及基于麻省理工师生创新成果的众多初创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形成了极富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麻省理工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深刻影响了美国以及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因此,全球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将麻省理工创新创业生态模型,作为发展并衡量其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标准。通过全面描述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成就,从创新创业教育学位和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全球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和奖项以及创新创业法律服务等六个方面,建构并论述了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了麻省理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理念和原则,指出麻省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对我国"双创"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机构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沈华,陈卓[9](2016)在《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造合理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问题。合理的学习生态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能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扩展学习和创新学习;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6年36期)
刘魁,贺祖斌[10](2016)在《生态系统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原理、内涵和思想演变,在遵循生态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构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助于高等教育系统形成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新型管理思维和发展路径,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理解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中阈概念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及教育层次,是构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前提与基础。[方法/过程]将《框架》中信息素养的逻辑架构做立体层次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架构进行说明,并结合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开展的"灯塔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案例,阐释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与过程。[结果/结论]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判断力、分析力、研究力为核心,包含通识教育、技能教育、拓展教育,以及多方人员和组织共同参与合作的完整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可靠稳定的教育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袁传明.创新生态系统下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势[J].高教探索.2019
[2].魏海燕.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
[3].史册,张海.中美高等教育学习生态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
[4].金慧,邵钰,胡盈滢.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创新——《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8
[5].姚春霞.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学习、教学和评估——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2017)[J].课外语文.2018
[6].李峰,郭兆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
[7].全守杰,王运来.香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
[8].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
[9].沈华,陈卓.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
[10].刘魁,贺祖斌.生态系统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