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噻虫胺,小麦
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峰,李雪茹,刘峰,张晓波,董见南[1](2018)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生产上的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及UPLC-MS/MS测定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1%;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1,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002 5、0.000 1、0.012ng。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0~12.4d和16.5~19.3d;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5d和3.7~5.3d;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新乡和银川市叁地以240g·hm-2和360g·hm-2施药量分别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d时,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中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mg·kg-1,低于我国国家标准(GB2763-2016)。(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冯恒,刘兴泉,冯震,马新颖,金丹娟[2](2016)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组合对茶树害虫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茶园害虫防治措施,本研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组合施用于茶园,并与联苯菊酯和苦参碱的混用进行比较。第一次喷药后8 d进行第二次喷药,第一次施药后9、16、23 d调查害虫防治效果、茶叶生长状况,药后23 d测定茶叶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组合施药后16 d,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防效为73.10%~88.62%,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防效达98.35%~99.25%;药后23 d茶叶样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合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可以作为茶园中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宋思思,夏娇,王宁,李晓刚[3](2016)在《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基于改性聚碳酸亚丙酯(PPC)为载体的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微胶囊。[方法]以聚碳酸亚丙酯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可降解的聚碳酸亚丙酯-聚乙二醇共混物。并以其为壁材,以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为芯材,聚乙烯醇1788(PVA-1788)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双组分农药微胶囊。同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结果]共混改性后的PPC载体微胶囊中噻虫嗪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3.74%、13.27%,高效氯氰菊酯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6.02%、32.60%,平均粒径6~8μm,并且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释放速率相近。[结论]以聚碳酸亚丙酯-聚乙二醇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基本呈规则球形,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并且释放活性成份浓度之比接近最佳复配计量比,可以达到增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6年01期)
冯恒[4](2015)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在茶叶上消解规律及防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农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喷施农药防治各种病虫害,而不合理用药会造成药害和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茶树上如何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本论文在茶园中喷施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和25%丁醚脲悬浮剂,研究农药在鲜茶上的消解动态。施药后2h、1、3、5、7、10、15d采摘茶叶,用乙腈提取样品中农药残留,经活性炭、弗罗里硅等净化,高效氯氟氰菊酯使用气相色谱检测(GC-ECD),噻虫嗪和丁醚脲使用液相色谱检测(LC)。同时采用组合用药方案防治茶树重要害虫,喷施25%丁醚脲8d后再次施用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药后调查害虫虫口数并测量茶树叶片长度、宽度、厚度,统计芽头数和百芽重,评估组合施药对茶树害虫的防效及对茶叶长势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在鲜茶叶中残留的检测方法,在浓度为0.01mg/kg~1mg/kg添加范围,叁种农药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63%~93.74%、85.55%~90.55%、82.75%~92.64%,RSD分别为3.91%~7.61%、4.24%~8.37%、5.62%~7.30%,LOQ均小于0.01mg/kg,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达到农残分析的要求。2通过在茶园施药,研究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在鲜茶上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叁种农药在鲜茶上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70d~3.00d、4.48d~4.50d、3.70d~4.57d,施药后15d,在鲜茶上的消解率均达90%以上,整个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药后15d干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的残留量均低于我国和日本在茶叶上的MRL值。3组合施药对两种茶叶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药后16d对茶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防效分别为73.10%~88.62%、98.35%~99.25%;药后23d调查茶树叶片长势,组合用药平均百芽重增重26.90%以上,对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均具有显着的促长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21)
潘虹,顾爱国,孙长恩,武中平[5](2015)在《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thena C8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乙腈-0.3%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定量,建立同时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噻虫嗪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分离效果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单、快速,标准偏差分别为噻虫嗪0.059、高效氯氟氰菊酯0.036,RSD分别为0.48%和0.38%;在100~5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噻虫嗪r=0.999 7,高效氯氟氰菊酯r=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4%和99.68%。(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郑之海[6](2015)在《3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3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悬浮剂对小麦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悬浮剂3~4m L/667m2处理区药后1d、3d、7d、14d防效分别为74.78%~85.95%、90.85%~96.78%、98.70%~100.00%、98.14%~99.86%,与对照药剂的防效基本相当,持效期优于对照药剂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处理区。试验剂量对小麦安全。在小麦蚜虫始盛期,以商品量3~4m L/667m2(有效成分13.5~18g/hm2)叶面喷雾为宜对蚜虫有着很好的防效,且持效期长。宜在小麦蚜虫防治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陶开泉[7](2013)在《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防治烟草烟青虫和蚜虫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666.7m2用8.42~11.23 g的处理,对烟草烟青虫的防效为88.74%~94.59%,对烟草蚜虫的防效为89.54%~94.55%,能较好控制两种害虫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尚妍妍,侯志广,王思威,殷利丹,陈超[8](2010)在《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杀虫剂新产品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田间合理安全地使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黑龙江、吉林和山东2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在大豆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8.6d、2.5~15.8d,半衰期均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在有效成分为90和135ml/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2~3次,测得大豆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残留量均低于0.02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上施用,施药量不高于90ml/hm2,施药2次,施药安全间隔期为15d;我国制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在大豆上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2mg/kg。(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5期)
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茶园害虫防治措施,本研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组合施用于茶园,并与联苯菊酯和苦参碱的混用进行比较。第一次喷药后8 d进行第二次喷药,第一次施药后9、16、23 d调查害虫防治效果、茶叶生长状况,药后23 d测定茶叶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组合施药后16 d,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防效为73.10%~88.62%,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防效达98.35%~99.25%;药后23 d茶叶样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合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可以作为茶园中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峰,李雪茹,刘峰,张晓波,董见南.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8
[2].冯恒,刘兴泉,冯震,马新颖,金丹娟.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组合对茶树害虫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估[J].湖北农业科学.2016
[3].宋思思,夏娇,王宁,李晓刚.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J].农药.2016
[4].冯恒.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在茶叶上消解规律及防效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
[5].潘虹,顾爱国,孙长恩,武中平.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5
[6].郑之海.30%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5
[7].陶开泉.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防治烟草烟青虫和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3
[8].尚妍妍,侯志广,王思威,殷利丹,陈超.247g/L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在大豆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