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草地阔叶酢浆草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

放牧草地阔叶酢浆草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

一、放牧草地阔叶酸模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赵一军,李梦瑶,宣文婷,于应文,徐震[1](2021)在《夏/秋播种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建植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建植适宜播种时期,为其建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季和秋季建植的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为对象,分析2个建植时期草地植物种群、群落和土草养分变化特征。【结果】秋播草地鸭茅重要值较高,夏播草地非播种植物入侵较多,两类草地鸭茅种群小株丛个体储备丰富,大株丛个体数较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模式;鸭茅株丛密度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质量和个体大小以及播种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均为秋播草地>夏播草地,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比例、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均为夏播草地>秋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和牧草全氮含量为秋播草地>夏播草地。【结论】秋播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建植效果整体较优,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利于播种牧草生长和牧草营养价值提高及土壤培肥,适于在研究区及南方相关区域推广。

王军亮[2](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黄秀东[3](2020)在《贵州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贵州省大方县星宿乡境内4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的草地,即灌丛草地、放牧草地、休牧草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测和室内鉴定分析,对这4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昆虫群落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和东方粘虫的发生危害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研究区共采集昆虫标本52849头,经过初步鉴定昆虫隶属17目85科288属354种,贵州新纪录78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的优势类群存在差异,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共优势类群。灌丛草地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放牧草地和休牧草地的优势类群均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而弃耕地的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昆虫个体数量动态基本表现为“双峰型”,第一峰值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初,第二峰值多出现在夏秋之交的8月和9月。灌丛草地、休牧草地和弃耕地昆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12月最低,而放牧草地在5月最低;放牧草地和休牧草地最高值出现在9月,灌丛草地和弃耕地最高值分别在6月和8月。昆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灌丛草地和休牧草地表现出双峰型变化,而放牧草地和弃耕地呈现三峰型变化。昆虫多样性指数运算结果表明,各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有效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科丰度呈现弃耕地>休牧草地>放牧草地>灌丛草地,Margalef′s丰富度指数为弃耕地>休牧草地>灌丛草地>放牧草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为灌丛草地>放牧草地>休牧草地>弃耕地。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相似性均在中等相似水平,即相似性指数在0.500.75之间。共调查到150种植物,分别属于55科120属。植被以菊科、蔷薇科、杜鹃花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等为主,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50.33%,其中菊科植物的种类数最多记录有24种,占总物种数的16.00%。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草地中土壤温度、空气温度以及植物物种数是影响昆虫多样性指数和昆虫个体数的主要环境因子,放牧草地中昆虫科丰度和昆虫个体数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最为突出,休牧草地中昆虫多样性指数和昆虫个体数受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植物高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弃耕地中昆虫多样性指数和昆虫个体数受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植物物种数的影响。研究区内东方粘虫发生特点为“来得快,去得快,势头猛、规律性强”,发生期约1个月,应当重视对其侵入时间和数量的监测以及注重对成虫的物理诱杀,将成虫数量控制在低水平。

王春梅[4](2020)在《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优质牧草短缺是反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导致动物生产依赖于粮食,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牧草品质直接影响反刍家畜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进而关系到精料的补饲量与饲养成本。提高栽培草地的优质牧草供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反刍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准确测定对肉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我国牧草引种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河西走廊,探索了主要利用方式下3种麦类牧草在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品质粗饲料型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的对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和测定了绵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具体研究如下:1)刈割期/刈割茬次对3种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8头450±20 kg、3岁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岭牛与黄牛杂交一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4(4个样品分组)×2(2个试验期)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5个刈割期/刈割茬次对大麦、黑麦和小麦牧草瘤胃降解特征和能氮平衡的影响。与一次刈割相比,多次刈割的牧草干物质(DM)、有机物(OM)、可消化有机物(D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及可发酵有机物(FOM)和瘤胃可降解蛋白(RDP)分别增加了14.9、16.7、15.1、16.1、22.6、13.5、15.1和43.7%。多次刈割中,牧草的DM、OM和DOM的ED和FOM均随着刈割茬次增加而降低;除第二茬受施N肥的影响外,CP的ED和RDP也呈下降趋势;同时,黑麦的DM、OM、DOM、NDF和ADF的ED和FOM最高,但CP的ED和RDP在3个品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一次刈割处理中,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牧草DM、OM、DOM、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潜在降解部分、降解速率和ED均是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而降低;三个品种中,大麦的营养物质ED最高。因此,黑麦适合用作多次刈割品种,大麦和小麦适合用作一次刈割品种且最佳收获期是抽穗初期。最佳刈割期后,收获时间每推迟1天,DM的ED降低8 g/kg DM。2)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6±0.68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3×3的拉丁方试验,研究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对空怀期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N利用效率、CH4排放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日粮中玉米秸秆为固定的60%DM,3组日粮等DE和CP。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总能采食(GEI)、消化能采食(DEI)、代谢能采食(MEI)、能量平衡(EB)和氮存留(RN)无显着性影响;显着降低消化率、DE/GE和ME/GE,氮采食(NI)、尿N(UN)、UN/MN及尿中NH4+-N损失量,CH4排放、乙酸和乙/丙。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增加了瘤胃解蛋白质菌属(Proteiniclasticum)相对丰度,但降低了瘤胃球菌2属(Ruminococcus2)相对丰度。因此,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会减少消化率、CH4排放和UN损失,但能维持同样的DMI。3)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0±0.75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2期的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的试验。日粮中黑麦鲜草或干草为固定的60%DM,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日粮等DE和CP。AH15的消化率显着高于AH0和AH30,同时AH0和AH30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苜蓿替代精料水平的增加,乙酸和乙/丙比显着增加,但对CH4排放和N及能量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影响。与干草日粮相比,鲜草日粮能显着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EB,瘤胃液的p H、乙酸和丙酸;降低丁酸和乙/丙,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苜蓿替代15%的精料和鲜草日粮有显着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的相对丰度。因此,15%苜蓿替代精料和饲喂鲜草日粮均能提高消化率,且不会增加CH4排放。4)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3个消化代谢试验的81只空怀期母羊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数据及45只羊的绝食代谢数据,以测定维持代谢能需要量(MEm)、评估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及绝食代谢产热(FHP)是否会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EB和MEI数据或FHP数据得到的MEm为0.440或0.511 MJ/kg BW0.75。FHP和EB/MBW、ME/GE、ME/DE、EB/GEI和EB/MEI显着负相关,与CH4-E/GEI、HP/GEI和HP/MEI正相关。相比于AH0,AH15日粮降低了DEI、MEI和HP,但有同样高的EB和能量利用效率。因此,当前使用的饲养标准可能低估了绵羊的MEm。15%苜蓿替代水平和低的FHP挑选有增加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综上所述,适宜的管理措施能提高麦类牧草的可利用的养分。绵羊玉米秸秆型、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是可行的,且以15%比例为宜,总的粗饲料比例不宜超过75%。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黑麦鲜草日粮能提高营养物利用率,且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研究测得的空怀期母羊的MEm是0.440或0.511 MJ/kg BW0.75,这对指导绵羊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素玉[5](2020)在《高寒草甸7种优势禾本科植物种子贮藏物质、萌发及幼苗对草地N、P添加的响应》文中认为C、N、P元素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涉及不同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不同功能群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多以植物根、茎、叶为研究对象,对野生植物种子中C、N、P含量变异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少有涉及。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施肥样地(施氮、施磷、氮磷混施)常见的七种禾本科植物(波伐早熟禾、密花早熟禾、发草、甘青剪股颖、芒剪股颖、垂穗披碱草、垂穗鹅观草)成熟种子为研究对象,分析种子C、N、P含量是否受土壤营养添加的影响,并测定了种子在常温储存六个月之后的萌发率及子代幼苗的形态参数(株高、根长、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比叶面积),进一步分析种子贮藏物质含量变化是否影响种子萌发及子代幼苗构建,为探讨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野生牧草驯化及品种选育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后,甘青剪股颖、芒剪股颖的种子大小显着降低;波伐早熟禾、密花早熟禾及垂穗鹅观草的种子大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氮磷混施样地;垂穗披碱草和发草种子大小只在氮磷混施样地有增大。(2)单一添加氮时,波伐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种子在高N添加(N15)时具有较高的P含量、较低的C含量,其余5种植物都是在对照或者低N(N5)添加时候,种子具有较高的C、N、P含量。(3)单一添加P后,在中高施磷水平(P4、P8)上,波伐早熟禾、密花早熟禾有较高的N含量,甘青剪股颖种子N含量差异不显着,其余四个物种则在对照组N含量较高;对照样地的垂穗披碱草种子具有较高的P含量,其它物种都是施磷后种子P含量有所增加。(4)N、P混合施肥地,波伐早熟禾、芒剪股颖、垂穗鹅观草的种子C含量降低,其余四个物种C含量差异不显着;除密花早熟禾和甘青剪股颖种子P含量差异不显着外,种子中N、P含量均在施肥后有所增加,尤其是在NP8样地内表现最为明显。(5)施氮条件下,7种植物种子都具有更大的N:P值;施磷条件下,则具有更大的C:N值;氮、磷混施条件下,各物种种子中C、N、P含量间的比值居于中等大小。(6)除发草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外,施肥样地的植物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其中密花早熟禾和芒剪股颖来源于施磷地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其他四个物种均为来源于氮磷混施地的种子萌发率最高。(7)7个物种种子萌发能力及幼苗生长能力不总是受到种子总的贮藏物质含量多少的限制。随种子大小的增大,波伐早熟禾种子萌发率显着提高,密花早熟禾幼苗根冠比显着增加,芒剪股颖种子萌发率显着降低而株高和生物量显着增加,垂穗披碱草根长和生物量着降低,发草、甘青剪股颖、垂穗鹅观草各生长指标与种子大小无显着关系。尽管7个物种种子贮藏物质与幼苗生长相关指标之间并未体现出一致的相关关系,但每一个物种的幼苗生长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种子贮藏物质含量差异的影响,尤其是N、P含量的影响。(8)本研究中,除垂穗鹅观草和垂穗披碱草的子代幼苗多数指标差异不显着外,施肥对其它5种植物种子大小、萌发及子代幼苗生长都有或多或少的正向影响,从植物种子及子代幼苗的生长状况出发,在有P肥参与的条件下,更有助于这7个禾本科物种展现优良的种子特性。因此,建议未来在禾本科牧草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土壤营养的补充以N、P肥同时补充为佳。

张群英,周义秀,郝力壮,刘书杰[6](2020)在《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牧草营养价值评价》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7月-12月)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变化。选取当地典型的放牧草场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体外发酵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发酵液相关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价每个月份牧草的营养价值,为当地放牧草场牧草价值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及IVDMD在7、8月与其他月份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11月、12月处于较低值,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在11、12月均极显着高于其他月份,在7、8月处于较低值。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在不同月份的牧草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G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随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7、8月份牧草体外发酵液的GP、戊酸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1),11月份均极显着低于其他月份(P<0.01)。发酵液TVFA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7、9月份偏高。综上所述,当地典型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7、8月份营养品质优良,10-12月份牧草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在枯黄期对牦牛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郝力壮[7](2019)在《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放牧牦牛生产模式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牦牛肉品质差等问题,面对“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和进一步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亟待提升牦牛肉品质,转变现有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暖季气候条件适合牧草和家畜生长,高寒草地可生产富含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牧草,另外牦牛在暖季具有补偿生长能力,因此暖季三者叠加优势为肉品质改善和低成本高效生产提供了潜力。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系统地评价了暖季牧草营养价值,确定了限制放牧牦牛生产潜力的营养素;通过对两岁三月龄放牧牦牛进行补饲,评估了暖季补饲对牦牛肉品质、牧草利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采用UHPLC-QE-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揭示了肉品质对暖季补饲的响应机理,以期为实现牦牛生态、优质和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一: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消化率及生产潜力评价研究。采用化学分析法、体外产气法和4N-AIA法对暖季牧草营养系统评价可知,牧草中钙磷比不平衡,磷、钠、钾、锌、硒五种元素均不能满足暖季放牧牦牛需要,返青末期和枯黄期牧草中钴、返青末期牧草中锰不能满足牦牛需要;暖季放牧牦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消化率(DMD)三期分别为4.31 kg/头·d、4.01 kg/头·d、3.27 kg/头·d和72.49%、65.51%、58.11%,采食量/体重为2.38%3.11%;蛋白质采食量(CPI)和蛋白质消化率(DCP)三期分别为632 g/头·d、510 g/头·d、254 g/头·d和68.98%、59.93%、55.95%;通过草地营养承载力评价显示,暖季草地牧草能量供给相对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牦牛发挥其生长潜力的需求。(2)试验二: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增重效益及牧草利用的影响研究。选取体况一致、健康两岁三月龄生长期公牦牛30头,根据一致性原则,随机分为放牧组(n=15,体重94.56±3.9 kg)和补饲组(n=15,体重95.01±4.1 kg)。结果表明:暖季补饲可极显着提高放牧牦牛日增重和经济效益(P<0.01);补饲组比放牧组牦牛三期总采食量分别增加18.82%、29.42%和41.77%,牧草采食量却分别减少16%、8.04%和4.12%,而牧草干物质消化率(DMD)和采食日粮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6.08%、10.56%、8.12%和23.11%、29.23%、44.45%,充分表明补饲可有效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牦牛采食牧草利用率和日粮转化效率。(3)试验三: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在试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暖季补饲对放牧牦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骨重外,均极显着提高其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和屠宰后45 min及24 h pH(P<0.01);极显着降低了蒸煮损失率、失水率和剪切力(P<0.01),改善了肉嫩度,但对肉色无显着影响(P>0.05);通过暖季补饲,极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肌间脂肪、n-3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VB1和Vpp的含量以及PUFA/SFA、EAA/NAA和EAA/TAA比值(P<0.01),极显着降低了肉中胆固醇含量、n-6/n-3比值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The atherogenic index,AI)(P<0.01),但对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无论补饲组还是放牧组牦牛,肉中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均远低于国家肉品质安全限定值;暖季补饲可极显着降低放牧牦牛每采食1 kg干物质和每增重1 kg体重甲烷排放量及甲烷能与采食总能比值(P<0.01),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4)试验四: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研究。在试验三的基础上,采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暖季补饲对牦牛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暖季补饲可极显着影响牦牛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P<0.01),鉴定出已知代谢物955个(POS)和596个(NEG),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77个(POS)和198个(NEG),通过对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进一步筛选和KEGG代谢通路功能注释,得到可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上的差异代谢物38个,其中上调31个,下调7个;上调的差异代谢物(81.58%)均参与放牧牦牛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维生素代谢、矿物质代谢和免疫代谢途径等功能代谢通路,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18.42%)均为损伤机体健康的代谢物;鉴定出参与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甲基丙二酸、L-酪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3-碘-L-酪氨酸、L-谷氨酰胺、D-苯丙氨酸、D-精氨酸、N-F-L-天门冬氨酸、D-泛酸、吲哚甘油磷酸盐、黄嘌呤、次黄嘌呤、肌苷、牛磺酸,参与脂肪酸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和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参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D-葡萄糖-6-磷酸、草酰乙酸、顺乌头酸、L-富马酸1-磷酸、D-阿拉伯糖醇,参与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L-酪氨酸、D-泛酸、磷酸吡哆醛、2-氨基-4-羟基-6-(D-赤-1,2,3-三羟基丙基)-7,8-二氢蝶啶、硒甲基L-硒代半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氧化物,参与免疫代谢途径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肌苷、牛磺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L-酪氨酸、D-泛酸、磷酸吡哆醛,这些关键代谢物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而标志着机体健康受损的差异代谢物:亚硫酸盐、L-瓜氨酸、L-肌肽、L-谷氨酰基5-磷酸、肌酸均极显着下调(P<0.01)。总之,暖季放牧牦牛补饲,促进了牦牛生长发育和肉品质改善,减轻了机体损伤,提高了牦牛机体免疫能力。(5)通过本论文系统研究,形成了具有“饲养管理简便”、“增重效果明显”、“屠宰性能、肉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显着改善而安全品质不受影响以及减轻草场压力和降低甲烷排放等优势的“1122”生产模式,即“一个暖季、一种饲料、两岁三月龄牦牛、早晚饲喂两次”,提升了传统生产模式,可在高寒草地牦牛生产中推广应用,综合效益显着,从而全面提升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综上所述,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供给不能完全满足牦牛发挥其生长潜力的需求,经补充缺乏的关键营养素后,上调与生长发育和肉品质改善相关代谢通路上的关键代谢产物,促进了各营养素对机体的协同正效应,从而提高了其生产和屠宰性能、改善了肉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且未影响肉安全品质,降低了牦牛甲烷排放,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生产系统综合效益。因此,今后可通过“1122”生产模式的暖季短期放牧牦牛育肥出栏,从而实现牦牛生态、优质和高效生产。

罗雪娟[8](2016)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取样法和定距摄影法连续两年(2014-2015)进行群落样地调查和群落生物量测定,通过NMDS排序比较生境和管理模式对群落结构、物种重要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揭示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探究不同管理模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NMDS排序能较好解释群落随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stress<5%)。研究区可划分为4种生境类型,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磷。不同生境类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表现为中生生境>湿生生境>水生生境。2)两年的围栏封育管理能显着提高植物的高度、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的盖度、群落丰富度指数,降低杂类草植物的种群数量,但对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影响不显着,对群落组成和功能群的影响亦不显着。一年生植物如纤细马先蒿(Pedicularis gracilis)、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等在放牧区的数量增加,而湿生多年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在放牧区则有减少的趋势。3)两个固定样地研究区的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大垡子塘绝大多数群落类型2年无明显变化;小海坝封育区以湿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2015年>2014年,以中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2015年<2014年。4)封育区的群落生物量2015年>2014年,放牧区的群落生物量年际间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可为湿地保护和黑颈鹤栖息地的抚育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卢翔[9](2015)在《放牧与焚烧对松嫩羊草草原病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放牧是草地主要利用方式,焚烧是草地管理的常用措施之一,二者均可对草地植物病害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在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东北师范大学松嫩草原研究站进行。2013和2014连续两年在植物生长季研究了绵羊不同放牧强度和春末焚烧等条件下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共发现10属12种病原真菌引致11种植物的19种病害,其中最常见的病害是白粉病、锈病,分别有6和3种植物发生病害。发生病害最普遍的植物为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蓼科,分别发现病害10种、4种、4种和1种。当地最常见的病害是羊草(Leymus chinensis)斑点病(Ascochyta sp.)、羊草叶斑病(Phyllosticta sp.)。2、初步认定11种病害为吉林省植物病害新记录。它们是虎尾草(Chloris virgata)黑痣病(Phyllachora gramin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斑病(Exserohilum sp.)和叶斑病(Septoria sp.)、獐茅(Aeluropus litthoralis)白粉病(Oidium sp.)、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锈病(Uromyces sp.)以及羊草锈病(Uromyces sp.)、黑痣病(Phyllachora sp.)和斑点病;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tifolia)白粉病(Oidium sp.)和锈病(Puccinia Persoon)、3、在0、3、6只羊单位/hm2放牧强度下,羊草斑点病、羊草叶斑病、羊草黑痣病等3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在3只羊单位每公顷最高,其次为0只羊单位每公顷,6只羊单位每公顷最低。而羊草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在6只羊单位每公顷下最低,且在6只羊单位每公顷和3只羊单位每公顷下显着低于0只羊单位每公顷。4、与不焚烧草地相比,焚烧显着减少草地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发病率、病情指数,改变发病期。寄主植物由焚烧前禾本科、豆科、蓼科、菊科4科减少到禾本科1科。病害种类由焚烧前的17种减少至5种,包括羊草叶斑病、斑点病、芦苇锈病(Puccinia Persoon)、叶斑病(Septoria sp.)、拂子茅锈病。上述5种病害的发病率分别从焚烧前的39.0%--58.0%、20.0%--36.0%、10.0%—55.0%、20.0%--65.0%以及8.5%--30.0%降低至焚烧后的9.7%--36.9%、4.0%--21.7%、0.0%--36.0%、0.0%--30.0%以及0.0%--20.0%;病情指数则由焚烧前的17.3—40.7、9.3-21.7、3.3-28.3、6.7-31.7以及3.3-11.7降低至焚烧后的4.027.5、1.6-11.8、0.0-20.7、0.0-11.7以及0.0-7.3。焚烧后所有植物病害在6、7、8月份发病率和严重度显着降低,而在生长季末期9、10月份则差异不显着;病害发病高峰期均从8月份推迟至9月份;而除羊草斑点病、叶斑病外,其它3种病害的初始发病期则由6月份推迟至7月份。5、放牧和焚烧处理下,羊草斑点病、羊草叶斑病、芦苇锈病、芦苇叶斑病以及拂子茅锈病等5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在3只羊单位每公顷最高,其次为0只羊单位每公顷,6只羊单位每公顷最低。病害发病高峰期为9月份;而除羊草斑点病、叶斑病外,其它3种病害的初始发病期则为7月份。

苏亚拉图[10](2013)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植物区系分析、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植物珍稀濒危等级评定、民族植物学调查和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对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特点、野生植物资的基本组成和类型、野生植物的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和优先关注级别、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牧民命名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的民间知识、当地牧民对自然保护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在植物多样性方面(1)共查明该区有维管束植物70科、222属、37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7科219属367种及种下分类等级。本区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65种,其次是禾本科,有44种;含有15种以上的有6个科,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51.74%;只含有1种的有30个科;最大的属为蒿属,有植物14种,其次为蓼属、委陵菜属、黄芪属,种数前四属所含种数占总植物种数的10.72%;只含1种属有143个属。(2)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植物属的15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植物种的分布类型有13个,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与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本区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最高,其次为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本区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217种,占总植物种数的58.18%;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的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共有163种,占总植物种数的43.70%。(3)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方法,将该区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9个群系。(4)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的判定包括区域性极危种1种,濒危种11种,易危种21种,近危种27种,安全种313种。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排序包括一类优先关注11种,二类优先关注18种,三类优先关注54个种,普通关注290种。2.野生植物资源方面(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可分为14个类型,包括野生饮食用植物131种,野生饲用植物324种,野生药用植物250种,野生观赏植物84种,野生纤维植物41种,野生鞣料植物26种,野生油脂植物44种,环境改良野生植物46种,野生木材植物15种,野生绿肥植物20种,野生农药植物54种,野生染料植物19种,野生芳香植物38种以及珍稀保护植物32种。(2)鉴于饲用植物是目前当地牧民所利用的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保护区内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优等饲用植物41种、良等饲用植物91种、中等饲用植物101种、低等饲用植物75种、劣等饲用植物16种。优等饲用植物主要由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组成。(3)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保护区野生蔬菜用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蔬菜用植物有Ⅰ级8种,Ⅱ级20种,Ⅲ级21种,Ⅳ级7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有Ⅰ级105种,Ⅱ级80种,Ⅲ级44种,Ⅳ级21种。3.在民族植物学方面(1)从当地蒙古族民间共记录到民间植物名146条。根据标本鉴定结果,它们与植物分类学上的111种、1亚种、7变种和1变型对应,隶属42科88属。民间植物名与学名的对应关系包括一对一、二或三对一以及一对二或三。在结构上,民间植物名可分为原始名、衍生名和借用名。(2)保护区内的内蒙古族牧民利用野生植物作食物、药物、饲料、建筑与工艺材料以及传统精神文化。民间饮食用野生植物有32种,涉及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食用油。民间药用植物26种,兽药用植物11种。当地牧民所认为的重要牧草和饲料用植物共有46种。建筑与工艺用植物包括建筑用植物16种,材用植物17种,纤维用植物16种。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还涉及到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自然崇拜等传统精神文化生活领域。4.在KAP方面对保护区内居民KAP调查分析结果对有关该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法律和条例都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放牧地及牧草”是保护区内最有用的资源。75%的居民认为自然保护对他们有好处,但还有46.4%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保护区。64.3%的居民认为设立保护区后收入大大降低。70.2%的居民对保护区内禁牧政策有意见,有65.5%的居民认为禁牧时间太长。83.8%的居民希望政府发放补贴以弥补牧民的损失。8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从保护区搬出。有51.2%的居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或相关活动。42.9%的居民表示能够制止破坏自然环境的他人行为,有81%的居民表示平时能够告知其他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搞破坏活动。86.9%的居民表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有关自然保护的教育。

二、放牧草地阔叶酸模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草地阔叶酸模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贵州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
    1.2 国内外对草地昆虫群落的研究概况
        1.2.1 草地昆虫多样性的区系调查
        1.2.2 生境的不同与改变对草地昆虫的影响
        1.2.3 草地植物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1.2.4 气候因子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1.3 草地管理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时间和取样点设置
        2.2.2 昆虫取样与鉴定
        2.2.3 环境因子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群落组成及季节动态
        3.1.1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群落组成
        3.1.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数量动态变化
        3.1.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动态变化
    3.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与相似性
        3.2.1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比较
        3.2.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相似性
    3.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组成
    3.4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Spearman相关性
    3.5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的发生及危害调查研究
        3.5.1 东方粘虫的鉴定特征
        3.5.2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危害植物种类调查
        3.5.3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虫口密度的调查
第四章 讨论
    4.1 草地昆虫群落组成和季节动态分析
        4.1.1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群落组成分析
        4.1.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季节动态分析
        4.1.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多样性季节动态分析
    4.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
        4.2.1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多样性分析
        4.2.2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昆虫相似性分析
    4.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组成特征分析
    4.4 草地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 S?earman 相关性分析
    4.5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发生分析及防治建议
        4.5.1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的虫源地分析
        4.5.2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的危害分析
        4.5.3 油杉河养殖场东方粘虫的防治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品质的影响
        1.2.2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采食量的影响
        1.2.3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消化率的影响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刈割牧草来源
        2.2.2 瘤胃降解试验设计
        2.2.3 营养成分测定
        2.2.4 尼龙袋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及能氮平衡计算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牧草主要营养成分
        2.3.2 品种和利用方式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2.3.3 品种和刈割时间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2.3.4 不同品种的适宜利用方式和最佳刈割期
        2.3.5 牧草品质与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相关性关系
        2.3.6 用牧草品质预测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
    2.4 讨论
        2.4.1 利用方式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2.4.2 刈割茬次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2.4.3 刈割期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2.4.4 牧草品质对其瘤胃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3.2.3 呼吸代谢仓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3.3.2 能量利用效率
        3.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3.3.4 CH4排放
        3.3.5 瘤胃发酵参数
        3.3.6 瘤胃微生物
    3.4 讨论
        3.4.1 采食量和全肠道消化率
        3.4.2 氮利用率
        3.4.3 CH4排放
        3.4.4 瘤胃发酵参数
    3.5 小结
第四章 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4.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4.2.3 呼吸代谢仓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4.3.2 能量利用效率
        4.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4.3.4 CH4排放
        4.3.5 瘤胃发酵参数
        4.3.6 瘤胃微生物
    4.4 讨论
        4.4.1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
        4.4.2 干草和鲜草
    4.5 小结
第五章 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5.2.2 代谢仓测定
        5.2.3 样品收集与样品测定
        5.2.4 维持代谢能需要量计算方法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数据概况
        5.3.2 MEm的线性回归方程
        5.3.3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5.3.4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维持能测定
        5.4.2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5.4.3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寒草甸7种优势禾本科植物种子贮藏物质、萌发及幼苗对草地N、P添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种子贮藏物质的重要性
    1.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种子中主要贮藏物质及其组成变异影响因素
    1.4 幼苗建植及其影响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大小对草地氮磷添加的响应
    3.2 种子中C、N、P含量对草地氮磷添加的响应
    3.3 不同施肥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及子代幼苗建植
    3.4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七种植物种子大小对草地氮磷添加的响应
    4.2 七种植物种子中N、P含量对草地氮磷添加的响应
    4.3 不同施肥条件下七种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子代幼苗建植
    4.4 种子贮藏物质含量及分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5 土壤营养状况对种子大小、萌发及子代幼苗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牧草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牧草采集地情况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1.3 试验方法
        1.3.1 营养成分测定
        1.3.2 体外发酵指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月份高寒草甸草地牧草常规营养成分
    2.2 不同月份高寒草甸草地牧草体外发酵参数及发酵液VFA含量
3 讨 论
    3.1 不同月份高寒草甸草地牧草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2 不同月份高寒草甸草地牧草IVDMD及产气量分析
    3.3 不同月份高寒草甸草地牧草体外发酵液相关指标分析
4 结 论

(7)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牦牛营养研究进展
        1.2.2 高寒草地牧草品质特性
        1.2.3 牦牛肉品质调控研究
        1.2.4 牦牛甲烷排放研究
        1.2.5 动物补偿生长研究
        1.2.6 国外肉牛生产状况
        1.2.7 公众对肉品质关注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消化率及生产潜力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产量和概略养分分析
        2.3.2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营养评价
        2.3.3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模拟产气评价
        2.3.4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消化率及其能量采食量评价
        2.3.5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蛋白质消化率及其采食量评价
        2.3.6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概略养分单位面积输出量
        2.3.7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含量单位面积输出量
        2.3.8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产气参数单位面积输出量
        2.3.9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承载潜力评价
    2.4 讨论
        2.4.1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产量和概略养分分析
        2.4.2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营养评价
        2.4.3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模拟产气评价
        2.4.4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消化率及其能量采食量评价
        2.4.5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蛋白质消化率及其采食量评价
        2.4.6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概略养分单位面积输出量
        2.4.7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含量单位面积输出量
        2.4.8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产气参数单位面积输出量
        2.4.9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承载潜力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增重效益及草地牧草利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3.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群落构成及产草量的影响
        3.3.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采食量及转化效率的影响
        3.3.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4.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群落构成及产草量的影响
        3.4.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采食量及转化效率的影响
        3.4.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肉品质测定试验材料
        4.2.2 肉品质测定试验指标及方法
        4.2.3 甲烷测定试验地点及补饲日粮
        4.2.4 甲烷测定试验动物及管理
        4.2.5 甲烷测定试验步骤
        4.2.6 甲烷测定测定方法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4.3.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3.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脂肪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5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氨基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6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维生素营养成分的影响
        4.3.7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矿物质营养成分的影响
        4.3.8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4.3.9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药物残留的影响
        4.3.10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甲烷排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屠宰性能的影响
        4.4.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4.4.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4.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脂肪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4.5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氨基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4.6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维生素营养成分的影响
        4.4.7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矿物质营养成分的影响
        4.4.8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4.4.9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药物残留的影响
        4.4.10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甲烷排放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牦牛肉品质代谢组研究的可靠性评价
        5.3.2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5.3.3 多元统计分析
        5.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3.5 差异代谢物KEGG分析
    5.4 讨论
        5.4.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选用及可靠性
        5.4.2 暖季补饲对改善牦牛肉品质的响应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推广应用前景
        6.3.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进展及现状
        1.1.1 国内外湿地研究
        1.1.2 国内外湿地研究现状
        1.1.3 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和数据采集
        3.1.1 样地设置
        3.1.2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3.2 数据处理方法
    3.3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湿地植被分类
        4.1.1 群落分类系统
    4.2 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结构的变化
        4.2.1 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4.2.2 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生物多样性
    4.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群落结构变化
        4.3.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群落结构
        4.3.2 不同管理模式下物种的重要值
        4.3.3 不同管理模式下优势种平均高度
        4.3.4 不同管理模式下优势种平均盖度
        4.3.5 不同管理模式下群落生物多样性
    4.4 群落类型的年间变化
        4.4.1 大垡子塘样地的群落类型变化
        4.4.2 小海坝样地的样方群落类型变化
    4.5 生物量的变化
        4.5.1 群落生物量年间变化
        4.5.2 群落优势种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5 讨论
6 结论
附录1 2014年样方物种数据矩阵
附录2 2015年样方物种数据矩阵
附图1 聚类分析树状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放牧与焚烧对松嫩羊草草原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1.1 作用途径
        2.1.1.1 家畜采食
        2.1.1.2 散布粪便
        2.1.1.3 践踏
        2.1.2 作用因素
        2.1.2.1 放牧强度
        2.1.2.2 草地生产力
        2.1.2.3 放牧分布型
        2.1.2.4 改牧史
    2.2 焚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2.1 物种丰富度、盖度
        2.2.2 生物量
        2.2.3 焚烧强度、季节
        2.2.4 降雨量
    2.3 松嫩羊草草原的研究进展
        2.3.1 放牧对松嫩羊草草原植被的影响
        2.3.2 松嫩羊草草原植物病害
    2.4 牧草病害
        2.4.1 已知中国草类植物病害
        2.4.2 牧草病害的危害
        2.4.2.1 产量
        2.4.2.2 质量
    2.5 放牧与焚烧对草地病害的影响
        2.5.1 草地土壤微生物
        2.5.1.1 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1.2 焚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2 草地植物病害
        2.5.2.1 放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2.5.2.2 焚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2 气象数据观测
    3.3 放牧与焚烧试验设计
        3.3.1 放牧试验设计
        3.3.2 焚烧试验设计
        3.3.3 放牧与焚烧试验设计
    3.4 草地植被调查与测定
    3.5 草地植物病害调查与测定
        3.5.1 病害普查
        3.5.2 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3.6 植物与病原菌鉴定
        3.6.1 寄主植物鉴定
        3.6.2 病原菌鉴定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降雨量与温度
    4.2 草地的植被特征
        4.2.1 物种丰富度
        4.2.2 植被盖度
    4.3 草地植物病害种类
    4.4 放牧处理下草地植物病害
        4.4.1 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季节动态
        4.4.2 不同放牧强度下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4.5 焚烧处理下草地植物病害
        4.5.1 草地植物病害种类
        4.5.2 焚烧前后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4.6 放牧与焚烧处理下草地植物病害
        4.6.1 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季节动态
        4.6.2 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第五章 讨论
    5.1 病害调查及鉴定
    5.2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5.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病害的年际变化
    5.4 焚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5.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
致谢

(10)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3 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4 自然保护区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1.5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保护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经济结构
        2.2.2 土地利用结构
        2.2.3 管理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3.1.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3.1.3 民族植物学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3.2.1.1 调查点和调查线路的确定
        3.2.1.2 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方法
        3.2.1.3 植被群落类型的研究方法
        3.2.1.4 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级别的研究方法
        3.2.2 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方法
        3.2.2.1 野外考察法
        3.2.2.2 文献研究法
        3.2.2.3 植物资源评价法
        3.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3.2.3.1 文献研究
        3.2.3.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3.2.3.3 社区居民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的研究方法
        3.2.3.4 调查点及路线
        3.2.4 技术路线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4.1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
        4.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1.1.2 科、属的统计分析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1.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4.1.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4.1.2.3 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4.1.3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1.3.1 生活型分析
        4.1.3.2 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1.4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4.1.5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4.2 植被分类及其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4.2.1 植被分类
        4.2.1.1 植被的分类原则
        4.2.1.2 分类单位及命名
        4.2.1.3 植被分类的结果
        4.2.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4.2.2.1 灌丛
        4.2.2.2 草原植被
        4.2.2.3 草甸植被
        4.2.2.4 沼泽和水生植被
    4.3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和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4.3.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4.3.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4.3.1.2 濒危系数计算
        4.3.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4.3.2 植物物种优先保护类别评价
        4.3.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4.3.2.2 优先保护值的计算
        4.3.2.3 优先保护类别的分级
        4.3.3 植物优先保护措施和建议
    4.4 小结
5 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
    5.1 植物资源与植物多样性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组成
        5.2.1 野生植物资源分类群的组成
        5.2.1.1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
        5.2.1.2 野生资源植物大属
        5.2.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2.1 野生饮食用植物
        5.2.2.2 野生饲用植物
        5.2.2.3 野生药用植物
        5.2.2.4 野生观赏植物
        5.2.2.5 野生纤维植物
        5.2.2.6 野生鞣料植物
        5.2.2.7 野生油脂植物
        5.2.2.8 野生环境改良植物
        5.2.2.9 野生木材植物
        5.2.2.10 野生绿肥植物
        5.2.2.11 野生植物性农药
        5.2.2.12 野生染料植物
        5.2.2.13 野生芳香植物
        5.2.2.14 野生珍稀植物资源
        5.2.3 野生资源植物用途多样性
    5.3 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价
        5.3.1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野生蔬菜资源评价
        5.3.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5 小结
6 民族植物学研究
    6.1 阿鲁科尔沁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6.2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命名传统知识
        6.2.1 民间植物名与植物分类学植物名的对应关系
        6.2.2 民间命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6.2.2.1 由蒙古语单词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6.2.2.2 由蒙古语词组构成的民间植物名
        6.2.2.3 借用名
        6.2.3 民间植物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2.3.1 简单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2.3.2 复合原始名的含义和命名依据
    6.3 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蒙古族民间植物利用
        6.3.1 野生饮食用植物利用
        6.3.1.1 野生粮用植物
        6.3.1.2 野生蔬菜用植物
        6.3.1.3 野生水果用植物
        6.3.1.4 野生食用油料用植物
        6.3.1.5 野生茶用植物
        6.3.1.6 野生调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6.3.1.7 野生糖料用植物的传统利用
        6.3.2 野生药用植物
        6.3.3 野生兽药用植物
        6.3.4 牧草和饲料用野生植物
        6.3.4.1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
        6.3.4.2 牧草与饲料用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
        6.3.5 建筑与工艺用植物
        6.3.5.1 建筑用植物
        6.3.5.2 技术与工艺用植物
        6.3.6 文化与生态利用植物
        6.3.6.1 节日习俗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6.3.6.2 自然崇拜与野生植物的关系
    6.4 小结
7 对保护区居民自然保护和保护区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
    7.1 知识部分
    7.2 态度部分
    7.3 社区居民的行为部分
    7.4 小结
8 结论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Ⅱ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名录
附录Ⅲ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饲用植物资源编目
附录Ⅳ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Ⅰ级野生药用植物
附录Ⅴ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主要信息报告人
附录Ⅵ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AP 调查表
附图
作者简介

四、放牧草地阔叶酸模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秋播种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建植效果比较研究[J]. 王文,赵一军,李梦瑶,宣文婷,于应文,徐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6)
  •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3]贵州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 黄秀东. 贵州大学, 2020(01)
  • [4]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D]. 王春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5]高寒草甸7种优势禾本科植物种子贮藏物质、萌发及幼苗对草地N、P添加的响应[D]. 王素玉. 兰州大学, 2020(01)
  • [6]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牧草营养价值评价[J]. 张群英,周义秀,郝力壮,刘书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4)
  • [7]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郝力壮. 兰州大学, 2019(08)
  • [8]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研究[D]. 罗雪娟. 云南大学, 2016(02)
  • [9]放牧与焚烧对松嫩羊草草原病害的影响[D]. 卢翔. 兰州大学, 2015(01)
  • [10]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D]. 苏亚拉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放牧草地阔叶酢浆草与牧草季节产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