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限[1](2021)在《基于大石桥地区山洪预警动态指标确定探析》文中提出文章采用时变增益模型分析了大石桥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山洪预警临界雨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综合考虑降雨强度及其分布的情况下对山洪灾害的影响,根据不同时期降建立与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了传统山洪预警指标的不能考虑单一因素的局限性,为山洪预警指标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海良[2](2019)在《基于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洪水具有典型的集中性与骤发性特征,尤其是北方河流其7d洪量甚至可达年径流量的30%以上,据此,文章结合相关资料建立了POA的调度模型,并将分段试算法与防洪调度结合有效求解了参数指标的初始序列。然后以辽宁省锦凌水库为例,利用POA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得到了合理的调度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拦蓄洪水、补偿调节以及消减洪峰等充分发挥了水库的功能作用。
李东新,王敏[3](2018)在《基于模糊推理的苇子沟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苇子沟水库为例,结合调度实践经验针对生成防洪调度方案中的难点,建立了基于模糊推理的调度模型,通过设计不同频率的洪水模式分析了相应的调度方式,并基于净雨预报、未来24h降雨预报以及水库实时水位等信息制定了模糊推理规则。结果显示:在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决策中该模糊推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可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黄小梅,温明浩[4](2018)在《基于熵权法与正态云模型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文章在详细分析了正态云模型理论和熵权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坝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依据环境、渗流和大坝变形三个方面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云模型参数以及大坝风险安全评价等级按照既定体系进行确定,然后结合大坝实测相关数据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利用正向云发生器进行构建,并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熵权法进行确定,大坝在各安全评价等级下的隶属度按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确定和求解。研究表明:模型对大坝安全评价结果为处于低风险等级,与实际状况保持良好的一直性,模型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崔东旭,李国金[5](2018)在《基于水库汛期分期的关键性问题探析》文中指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国家及人民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水库作为水资源调配及防洪的重要设施,在实现防洪及兴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就水库汛期分期对防洪及兴利的影响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汛期分期的精确及合理性对实现水库分期调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实现防洪与兴利的双重效果。
王强[6](2015)在《辽浑太流域大型水库供水联合调度模型及规则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规模水库群的逐渐形成,河库水系连通方式也变得复杂多样,连通格局的变化使水库群联合调度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和难题,对其进行综合调度与运行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开展连通条件下大规模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法与理论研究和可行的联合调度规则制定,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选取辽宁省直属供水水库群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两个方面入手,对连通条件下供水水库群调度规则的制定、模型的构建方式及求解方法以及跨流域供水水库群的调水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长期的实测径流资料,分析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四座大型水库入库径流的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并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和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对各研究区域内的大型水库入库径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建立了基于Copula函数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流域间的径流补偿特征进行分析,以判断水库(流域)间的径流补偿能力。(2)根据现状条件下辽宁省直属水库群供水调度方式,按流域划分供水单元,概化并绘制各供水单元的网络结构图。以所划分的供水单元为基础,应用优化方法分别对各供水单元内的单库、简单串联水库群及简单并联水库群进行优化调度,得到由水库(库群)优化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组成的优化供水调度方案,并确定省直属水库群在现状条件下单库(单流域)的最大供水能力。(3)针对供水水库群的联合调度问题,基于“聚合分解”思想,提出了聚合水库调度规则求解框架。在该框架内,构建了与供水水库群等效的聚合水库,并在聚合阶段给出了两类聚合水库供水调度规则形式用于指导聚合水库的供水调度;在分解阶段,针对水库群共同供水目标的供水分配问题,提出多种形式的静态分水方法以及动态分水方法来确定每个成员水库所承担的供水任务。将该框架应用于辽河干流流域清河、柴河并联水库群构成的聚合水库供水调度之中,重点研究了不同形式的调度规则对水库群联合调度性能的影响。(4)以浑太流域水库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类不同的建模方式构建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和Ⅱ,并制定相应的联合供水调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优化模型对调度规则进行寻优,通过对比讨论不同规则下基于实测径流系列的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结果,验证联合调度规则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为降低径流不确定性对模型应用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主站法的一阶自回归-解集组合模型用于旬径流模拟系列的随机生成,并将其生成的旬径流模拟系列输入到联合调度模型Ⅰ、Ⅱ之中,以分析两类联合调度模型的合理性和差异性。(5)分析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并制定了同时考虑水库群供水以及流域间调水的双向型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在规则中,提出了基于两个聚合水库调水控制线的调水启动机制用于指导流域间水库群的双向调水。该启动机制以流域水库群时段初蓄水状态为判别指标,通过建立水库群时段初蓄水总量与调水控制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实现流域间水量的调配。为验证所提出的调度规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定四个不同的联合调度方案指导含双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辽宁省直属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结果说明了双向跨流域供水方案可以同时提高两个流域水库群的供水量以及各农业灌区的供水保证率,使流域间的水库群能以互利的方式进行供水。最后对全文作出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王双银[7](2012)在《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理论及其在石头河水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是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综合利用水库是人类防洪抗旱最主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其科学调度对供水兴利和防洪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库调度是一个以泄水(供水和泄洪)为决策变量,以水库来水为输入,以水库蓄水为状态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受雨水情、工情和决策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论文以汛限水位为主线,以兴利调度为目的,研究了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理论,并在石头河水库进行了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以降雨径流相关系数为汛期分期指标的Fisher最优分割汛期分期方法,并与以日降水、日径流、洪水发生时间等为指标的模糊统计法、变点分析法和分形法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相关系数的Fisher最优分割汛期分期法符合径流形成原理,能考虑多指标的综合作用和时序性,分期结果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据此将石头河水库汛期划分为汛前过渡期(4月1日—5月20日)、汛前期(5月21日—7月10日)、主汛期(7月11日—8月10日)、汛后期(8月11日—9月20日)和汛后过渡期(9月21日—10月31日)五个分期。(2)针对分期实测洪水资料偏少的特点,研究了洪水过程与日流量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日平均流量为基础的分期洪水要素系列插补展延的相关分析法。在石头河水库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3)采用概率点距相关系数法对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对数皮尔逊Ⅲ型分布、极值Ⅰ型分布和指数分布在汛期各分期设计洪峰流量和不同统计历时洪量概率分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分期洪水要素的频率分布线型以对数型分布占主导地位,综合考虑第一优势分布和第二优势分布,选定石头河流域各分期洪水要素频率曲线为对数正态分布。据此采用典型洪水同频率缩放法计算了石头河水库各分期的设计洪水过程。(4)研究了基于水库调洪演算原理的试算法和基于统计分析的模糊集合法在分期汛限水位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糊集合法分析的汛限水位过程呈“下凹”型曲线状,试算法分析的汛限水位过程呈阶梯型折线状;模糊集合法对指标因子的阈值比较敏感,不太适合非主汛期,而试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得汛限水位便于水库实际调度。以试算法分析得石头河水库主汛期汛限水位为798.00m,非主汛期汛限水位为801.00m。(5)详细分析了引起漫坝的随机因素,并对各随机变量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探讨,采用“设计洪水-最大有效风法”对漫坝风险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了石头河水库不同汛限水位的漫坝风险值。按可接受的漫坝风险10-6为标准,石头河水库主汛期汛限水位不宜超过800.00m。(6)建立了综合利用水库调度期内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的一次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以一次优化水库的放水过程作为入库水量,以总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二次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增量动态规划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显示,二次优化结果在保证一次优化目标的基础上,使发电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对石头河水库目前的供水对象,主汛期汛限水位从798.00m抬高到801.00m后,发电量增幅不超过2%。
洪文婷[8](2012)在《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洪水灾害是20世纪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洪水风险。近些年来,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治水的思路从侧重事后抗洪抢险的危机管理向倡导系统性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转变。作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受重视的程度日渐增加。国际上,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家与地区正在稳步推进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工作的完善。国内“推进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首次被写入《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将向纵深推进。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既是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防洪减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相对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对我国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建议。围绕“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这一主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分析的研究基础;二是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三是测算评价了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四是在参考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关于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对研究对象“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洪水风险、风险管理与制度等概念进行系统的阐释,本文认为,所谓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建立专门的洪水管理组织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洪水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与法规条例,采用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对洪水灾害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风险处理方法,对现在、未来及残余的洪水灾害风险进行管理的行为规则。广义来看,一项正式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与法律制度等内容。二是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基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时滞、路径依赖以及连锁效应等现象,在研究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问题时,必须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作长期地、系统地分析,从中找出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并对现行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较低的制度完善成本并能为各方接受的未来新型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以降低新制度安排的实施成本。明确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论文从“历史变迁”、“绩效评价”以及“政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展开具体的研究。关于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回顾总结。一是从历史角度看,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经历了从“人类服从自然”到“人类改造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三个阶段的转变,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古代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也由工程措施转向非工程措施。二是从现实角度看,在经历了“工程治理”、“加强管理”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洪水灾害风险管理阶段后,中国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于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规则(或惯例),包括: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上下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体制;以防洪工程体系、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法制,以及各种现代化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关于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本文主要利用指数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与案例比较分析等三种方法进行了探讨。一是设计了用于评估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绩效的指数。这一指数由四个部分组成:洪水风险识别指数,用来对洪水风险进行客观评估以及衡量洪水风险的主观感知;洪水风险减轻指数,用来衡量洪水灾害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情况;洪水灾害管理指数,用来衡量洪水灾害的响应和恢复情况;洪水治理与财务保障指数,用来衡量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化的程度和洪水风险转移的情况。二是运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用于指数分析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关指标的确定,需要进行主观判断,整个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调查项目,在既有研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本文借助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作为基础框架,通过对比洪水灾害发生后与未发生洪水灾害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变动情况来分析洪水灾害管理制度的绩效。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0年的二十年间,除1998年之外,在其他年份中,没有发生洪水灾害时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要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换句话说,洪水灾害的发生会造成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即无灾时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推论认为:至少部分地得益于洪水灾害管理制度的良好表现(正的制度绩效),我国即使在连年遭受洪水灾害时,仍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三是比较分析了1998年与2010年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绩效。1998年大洪水和2010年大洪水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最大的两场大洪水,通过哈多德-多马模型测算得出前者的洪水风险管理绩效为负,后者为正。论文进一步对两个年份洪水灾害情况以及当年的洪灾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程防洪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的两方面的制度差异,正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在参考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通过考察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洪水灾害管理制度,探讨各国或地区在洪水风险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各种洪水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论文得出结论:一套成功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包括统一的灾害管理行政体制,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运用非工程措施管理洪水风险以及加强对突发性洪水的应急管理等内容。最后论文给出了完善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即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在坚持综合减灾原则、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与“软硬兼施”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律,进一步完善现有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提升制度绩效,包括建立洪灾行政管理体制、洪灾工程防御机制、防汛应急管理机制、洪灾风险转移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洪水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加强保险在洪水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开发长期洪水保单,发展洪水再保险,运用资本市场新技术实现对洪水风险的多层次转移,从而弱化重大洪水灾害对国家财政的临时性冲击。论文的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论文首次对洪水灾害风险、洪水灾害风险的管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等概念、内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梳理,理顺了洪水管理与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关系,明确地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界定。第二,论文对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详尽、全面、系统地回顾与总结,高度概括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及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四个方面。第三,论文首次将“风险管理指数”这一国际上衡量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绩效的前沿方法应用于洪水灾害风险管理领域,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指数”。第四,论文引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比较无灾时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在分析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时,没有针对“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指数”的各项指标深入细致地评价,整合出总体的评价结果,而是更多地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这一不足有待今后改进。
郭纯一,孙志勇[9](2009)在《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闹德海水库以上流域下垫面情况,在原有洪水预报方案的基础上,将流域分为四个区,综合运用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原理,提出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通过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吴景霞[10](2008)在《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橡胶坝以其独有的特点,近年来在城区河道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影响河道的防洪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改善环境,提升城市魅力,西安市拟在浐灞河上修建橡胶坝群,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水面,开发以水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对于北方河流,一般含沙量较大,如果修建坝群,节节拦蓄,势必会造成泥沙淤积,库容减小,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同时,拦河造湖会抬升水面,给浐灞河及其下游带来了洪水隐患。因此,研究橡胶坝群的合理运用方式,对项目的安全运行和发挥景观旅游价值很有意义。另外,学术上对大中型水库运行及调度方式的研究很多,而对小水库的研究比较欠缺,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将来这种小水库的应用前景会非常广阔,研究其运用方式,可以为以后小水库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以西安市浐灞河上橡胶坝工程为背景,介绍了浐灞地区的概况,对工程布置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水文站多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别分析了浐灞河的径流特性和泥沙特性,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库区泥沙淤积模型,计算得出橡胶坝库区在汛期和非汛期逐月的泥沙淤积量。并在上述来水、来沙、库区淤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库泥沙淤积和水量拦蓄调节的矛盾,研究了浐灞交汇处5座橡胶坝的最优运行调节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泥沙淤积、增加水库拦蓄水量;从文章最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橡胶坝群在科学合理运行方式下,有利于消除地区防洪安全隐患,增加工程效益,将提高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地区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石桥地区山洪预警动态指标确定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山洪灾害情况 |
2.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
2.2 资料评估与处理 |
3 模型原理及结果分析 |
3.1 非线性时变增益模型原理 |
3.2 计算产流系数G |
3.3 模型参数设置 |
3.4 模型结果分析 |
4 预警指标检验 |
5 结 语 |
(2)基于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水库防洪调度模型 |
1.1 数学模型 |
1.2 POA算法 |
2 实例应用 |
3 结 论 |
(3)基于模糊推理的苇子沟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模糊推理的水库防洪调度模型 |
1.1 模糊推理理论 |
1.2 防洪调度模型 |
1.3 推理模式 |
1.4 降雨量因子分级 |
2 实例应用 |
2.1 苇子沟水库概况 |
2.2 水库调度模糊推理规则 |
2.3 防洪调度分析 |
3 结论 |
(4)基于熵权法与正态云模型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
1.1 熵权法 |
1.2 云模型基本理论 |
1.3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
2 实例应用 |
2.1 大坝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2.2 评价结果 |
3 结论 |
(5)基于水库汛期分期的关键性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1.1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 汛期水位确定研究现状与分析 |
2 关于汛期分期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2.1 汛期分期的定性分析法 |
2.2 汛期分期的统计分析法 |
2.3 汛期分期的聚类分析法 |
3 关于水库汛期分期关键性问题分析与应对措施讨论 |
3.1 关于水库汛期分期关键性问题讨论 |
3.2 关于加强水库汛期分期应对措施分析 |
4 结语 |
(6)辽浑太流域大型水库供水联合调度模型及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
1.2.2 水库(群)供水调度规则研究进展 |
1.2.3 基于跨流域调水的复杂连通条件下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2 辽宁省直属水库群流域概况及其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流域概况 |
2.2.1 辽河干流流域概况 |
2.2.2 浑河流域概况 |
2.2.3 太子河流域概况 |
2.3 研究区域水利工程概况 |
2.3.1 清河水库 |
2.3.2 柴河水库 |
2.3.3 闹得海水库 |
2.3.4 大伙房水库 |
2.3.5 观音阁水库 |
2.3.6 葠窝水库 |
2.3.7 汤河水库 |
2.4 流域径流变化规律 |
2.4.1 径流代表性分析 |
2.4.2 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 |
2.4.3 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
2.4.4 径流趋势性分析 |
2.5 流域径流补偿特性分析 |
2.5.1 基于Copula函数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 |
2.5.2 径流分布的确定 |
2.5.3 各研究区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辽宁省直属水库群各单元供水调度方式研究 |
3.1 引言 |
3.2 供水系统网络结构概化 |
3.2.1 浑河流域供水单元 |
3.2.2 太子河流域供水单元 |
3.2.3 辽干流域供水单元 |
3.3 调节计算的基础数据 |
3.3.1 入库及区间径流资料的确定 |
3.3.2 流域用水资料分析 |
3.3.3 水库蒸发渗漏及河道输水损失 |
3.3.4 水库基本特征参数 |
3.4 调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3.4.1 模型的构建 |
3.4.2 模型求解 |
3.5 水库群各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3.5.1 浑河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3.5.2 太子河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3.5.3 辽干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3.5.4 调度结果分析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聚合水库的水库群供水调度规则研究 |
4.1 引言 |
4.2 聚合水库供水调度规则求解框架 |
4.2.1 聚合水库的构建 |
4.2.2 聚合水库供水规则的基本形式 |
4.2.3 聚合水库对共同供水目标的供水分配方法 |
4.3 聚合水库供水调度模型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的求解 |
4.4 研究实例 |
4.4.1 研究区域及基础数据 |
4.4.2 研究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浑太流域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背景 |
5.3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 |
5.3.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 |
5.3.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 |
5.4 基于实测径流系列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应用结果 |
5.4.1 联合调度模型Ⅰ的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 |
5.4.2 联合调度模型Ⅱ的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 |
5.4.3 联合调度结果对比分析 |
5.4.4 联合调度图的合理性分析 |
5.4.5 水库群联合补偿作用分析 |
5.4.6 不同供水分配方式对模型应用结果的影响 |
5.5 基于模拟径流系列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应用结果 |
5.5.1 基于主站法的一阶自回归-解集组合模型 |
5.5.2 模型结果分析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双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
6.1 引言 |
6.2 跨流域供水系统结构概述 |
6.3 向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 |
6.3.1 调水规则 |
6.3.2 供水规则 |
6.3.3 分水规则 |
6.4 向跨流域水库群调水-供水调度模型 |
6.4.1 模型的构建 |
6.4.2 模型的优化求解 |
6.5 模型应用结果 |
6.5.1 工程背景 |
6.5.2 调度图及调度规则 |
6.5.3 模拟结果分析 |
6.5.4 调水工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6.6 讨论与建议 |
6.6.1 调水方案经济评价 |
6.6.2 建议 |
6.7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库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5年滑动平均过程 |
附录B 旬径流模拟系列与实测系列统计参数对比分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理论及其在石头河水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汛期分期 |
1.2.2 分期设计洪水 |
1.2.3 汛限水位 |
1.2.4 漫坝风险分析 |
1.2.5 水库调度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石头河水库概况 |
2.1 流域概况 |
2.2 工程概况 |
2.2.1 枢纽工程 |
2.2.2 灌溉工程 |
2.2.3 城市供水工程 |
2.2.4 水力发电工程 |
2.2.5 防洪工程 |
2.3 流域水文气象资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汛期分期理论与应用 |
3.1 汛期分期指标 |
3.1.1 天气系统指标 |
3.1.2 气象指标 |
3.1.3 水文指标 |
3.1.4 综合指标 |
3.2 汛期分期方法 |
3.2.1 模糊统计法 |
3.2.2 分形法 |
3.2.3 变点分析方法 |
3.2.4 Fisher 最优分割法 |
3.3 应用实例 |
3.3.1 隶属度计算 |
3.3.2 容量维数 |
3.3.3 Mann-whitney U 检验 |
3.3.4 最优分割解 |
3.3.5 分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期设计洪水研究 |
4.1 选样方法 |
4.2 分期洪量系列插补 |
4.2.1 基本思路 |
4.2.2 基本方法 |
4.2.3 资料插补展延 |
4.3 经验频率 |
4.4 频率分析 |
4.4.1 常用频率曲线线型 |
4.4.2 拟合优度检验 |
4.4.3 特征参数计算 |
4.5 设计洪水过程线 |
4.5.1 典型洪水选择原则 |
4.5.2 缩放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库分期汛限水位研究 |
5.1. 泄流控制原则 |
5.2 洪水调度方案 |
5.2.1 泄流方式拟定 |
5.2.2 调洪计算 |
5.2.3 调度方案 |
5.3 试算法确定分期汛限水位 |
5.3.1 基本思路 |
5.3.2 计算结果 |
5.4 模糊集合法确定分期汛限水位 |
5.4.1 基本理论 |
5.4.2 计算结果 |
5.5 汛限水位综合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库漫坝风险分析 |
6.1 基本概念 |
6.2 漫坝风险模型 |
6.2.1 不确定性因素 |
6.2.2 模型建立 |
6.2.3 模型的求解 |
6.3 风险标准 |
6.4 实例应用 |
6.4.1 指标值选取 |
6.4.2 计算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水库兴利优化调度理论与应用 |
7.1 兴利调度目标 |
7.2 常规调度模型 |
7.3 优化调度模型 |
7.4 求解方法 |
7.5 实例应用 |
7.5.1 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一次优化模型) |
7.5.2 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优化模型(二次优化模型) |
7.5.3 求解参数 |
7.5.4 需水量 |
7.5.5 优化调度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引言 |
一、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 |
四、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相关界定 |
第一节 洪水灾害风险与损失 |
一、 洪水灾害风险因素 |
二、 洪水灾害风险事件 |
三、 洪水灾害风险损失 |
第二节 洪水灾害风险的管理 |
一、 灾害管理的内涵 |
二、 灾害管理的模式 |
三、 洪水管理与洪水灾害风险管理 |
第三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
一、 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
二、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界定 |
第二章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制度经济学的基础Ⅰ:制度变迁理论 |
一、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二、 制度变迁存在的现象 |
三、 制度变迁的相关模型 |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的基础Ⅱ:制度绩效 |
一、 制度绩效分析的框架 |
二、 制度绩效的决定因素 |
第三章 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 |
二、 古代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 |
第二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现实状况 |
一、 现代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阶段 |
二、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 |
第四章 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绩效指数设计 |
一、 风险管理指数的理论框架分析 |
二、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指数的构建 |
第二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 |
一、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分析 |
二、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 |
第三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绩效的比较分析 |
一、 1998 年与 2010 年洪水灾害比较 |
二、 1998 年与 2010 年洪灾管理比较 |
三、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差异 |
第五章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社会洪水灾害风险管理背景 |
一、 洪水管理理念产生的背景 |
二、 国际社会洪水管理的趋势 |
第二节 典型国家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
一、 美国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
二、 日本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
三、 欧盟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
一、 建立统一的灾害管理行政体制 |
二、 建立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 |
三、 运用非工程措施管理洪水风险 |
四、 加强对突发性洪水的应急管理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战略目标 |
一、 现实目标 |
二、 客观原则 |
三、 路径选择 |
第二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体制优化 |
一、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体制约束 |
二、 完善洪水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 |
第三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机制优化 |
一、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机制约束 |
二、 形成有效的洪水灾害管理机制 |
第四节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法律优化 |
一、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法律约束 |
二、 健全洪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五节 建立多层次洪水灾害风险转移机制 |
一、 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的条件 |
二、 自然灾害风险的转移方式 |
三、 构建多层次风险转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10)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橡胶坝的发展现状 |
1.2.2 水库淤积问题研究现状 |
1.2.3 水沙数学模型理论方法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浐灞河流域及景观小水库的概况 |
2.1 浐灞流域概况 |
2.2 景观小水库的建设特点 |
2.2.1 橡胶坝的特点 |
2.2.2 建设橡胶坝的必要性 |
2.2.3 景观小水库的运行特点 |
2.3 工程基本情况 |
2.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3 浐灞河水沙特性分析 |
3.1 灞河水沙特性分析 |
3.1.1 径流特性分析 |
3.1.2 泥沙特性分析 |
3.2 浐河水沙特性分析 |
3.2.1 径流特性分析 |
3.2.2 泥沙特性分析 |
4 水库群的淤积情况计算分析 |
4.1 研究水库淤积的意义 |
4.1.1 水库淤积的类型 |
4.1.2 水库冲刷的类型 |
4.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4.2.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4.2.2 BP模型原理-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算法 |
4.3 泥沙淤积量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
4.3.1 相关因子分析 |
4.3.2 模型建立 |
4.4 橡胶坝库区泥沙淤积量预测 |
5 浐灞地区橡胶坝运行方式研究 |
5.1 橡胶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5.2 浐灞河橡胶坝在非汛期的运行方式 |
5.3 浐灞河橡胶坝在汛期的运行方式 |
5.3.1 浐灞河洪水演进分析 |
5.3.2 浐灞河橡胶坝调度方案 |
5.4 浐灞河橡胶坝运行情况综述 |
6 效益分析 |
6.1 环境效益分析 |
6.1.1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
6.1.2 浐灞景观小水库环境效益分析 |
6.2 社会效益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石桥地区山洪预警动态指标确定探析[J]. 吴限.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11)
- [2]基于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研究[J]. 张海良.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9(02)
- [3]基于模糊推理的苇子沟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研究[J]. 李东新,王敏.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10)
- [4]基于熵权法与正态云模型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J]. 黄小梅,温明浩. 水利技术监督, 2018(05)
- [5]基于水库汛期分期的关键性问题探析[J]. 崔东旭,李国金.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04)
- [6]辽浑太流域大型水库供水联合调度模型及规则研究[D]. 王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7]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理论及其在石头河水库中的应用研究[D]. 王双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研究[D]. 洪文婷. 武汉大学, 2012(07)
- [9]闹德海水库洪水预报复合模型浅析[J]. 郭纯一,孙志勇. 吉林水利, 2009(03)
- [10]浐灞地区景观小水库运用方式研究[D]. 吴景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