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复原论文-何登发,伍顺利

构造复原论文-何登发,伍顺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复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龙门山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地质结构,构造复原

构造复原论文文献综述

何登发,伍顺利[1](2019)在《天井山古隆起的“前世今生”:论古隆起的构造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隆起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正向构造单元,是该时期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原其构造-沉积面貌,将为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及资源、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奠定重要基础。文中以龙门山北段的天井山古隆起为例,分析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演化、改造特征,探讨古隆起复原的思路、方法及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被人们发现并提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天井山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天井山地区的地层与构造分布,文中建立其浅表地质结构模型,应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出天井山古隆起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发育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叁迭系和侏罗系—第四系等5套构造地层层序,沿构造走向划分为北、中、南3段。天井山古隆起北段总体表现为两背斜夹一向斜构造,中段表现为一紧闭的背斜构造,南段表现为一逐渐倾伏的背斜构造;天井山古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幕式隆升、泥盆纪—石炭纪持续隆升、二迭纪—叁迭纪整体埋藏与侏罗纪—现今为破坏改造等4个演化阶段;天井山古隆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核部呈现出向南东迁移的特征。天井山古隆起为改造残余古隆起,反映了龙门山北段的多幕伸展-挤压构造事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陈龙博[2](2015)在《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叁维构造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南巴背斜地理上处于四川省东北缘,地处通江县、南江县与巴中市之间,大地构造上既处于上扬子板块北缘与南秦岭板块交接部位,亦属于川东北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的一部分,其构造形成与演化主要受控于米仓山与大巴山两大造山带的影响。研究通南巴背斜既对揭示川东北盆山耦合关系,构造迭加以及陆内变形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亦对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北地区具有实际的油气勘探指导意义。本论文利用四川盆地东北部最新的二维及叁维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并结合野外资料等证据,通过研究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建立精细的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并且通过区域构造长剖面的分析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分析,探讨米仓山与大巴山对通南巴背斜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构造叁维复原的分析与应用,讨论通南巴背斜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此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与结论:(1)通南巴背斜主体NE向构造平面上分为叁段,从西南段向北东段构造样式由断层转折褶皱与被突破的断层传播褶皱混合模型向构造楔与前翼褶皱调节断层的混合模型转变;NW向构造则受到来自大巴山的构造迭加的影响,表现为分层迭加,上部为一系列NW向断层与褶皱的迭加,下部为黑池梁地区迭瓦与双重构造的迭加。(2)研究区垂向上受控于叁迭系嘉陵江—雷口坡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和寒武系泥岩滑脱层,划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整体表现为多重滑脱变形系统特征,不同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与强度。其中,中部构造层缩短率最大,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和断层,局部可见迭瓦和双重构造。(3)通南巴背斜的形成与演化受控于米仓山以及大巴山方向的控制,表现为米仓山方向的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内部传递,在米仓山地区被大量吸收,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大规模冲断变形,位移继续传递至通南巴地区,导致通南巴地区褶皱变形。大巴山方向的位移主要沿叁迭系嘉陵江组滑脱层向盆地传递,被上覆岩层逐渐吸收,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以及断层,基底未卷入变形。(4)通南巴背斜在须家河组—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在晚侏罗世受米仓山大规模冲断影响,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基本成型。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受米仓山背驮式冲断构造向东南传递的影响,通南巴背斜的NE向构造基本定型,在新生代晚期,受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影响,通南巴背斜的NE向构造最终定型。另外一方面,在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分别受大巴山方向的逆冲推覆影响,前后导致一系列迭瓦构造以及NW向褶皱以及断层的形成。(5)利用Gocad对多个层位的叁维构造复原分析,通南巴背斜河坝场高点,背斜两翼地区,以及马路背构造东北斜坡主要分布较高的应变(Dilatation呈正值),形态上呈片或呈带分布,表明这些局部地区为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潜在呈规模的断裂带发育的地区。结合储层发育特征,预测通南巴背斜马路背构造东北斜坡—黑池梁地区上二迭统长兴组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鲜地,张义楷,范廷恩[3](2012)在《基于叁维构造复原理论的潜在断层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叁维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一些由于局部变形而产生的小断层不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有效识别,这类难以识别的断层被称为潜在断层,而这类断层往往是影响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之一。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对断层解释精度的需求,针对海上钻井少,地质资料有限的条件,本文探索了基于构造复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张十庆[4](2012)在《保国寺大殿复原研究——关于大殿瓜楞柱样式与构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国寺大殿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于探讨南方早期木构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殿瓜楞柱的构造做法分析为线索,通过相关历史痕迹的解析,分析论证大殿瓜楞柱原初的构造形式及其变化过程,以此作为保国寺大殿复原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期刊2012年01期)

何建军,李琼,赵锡奎,李宗杰[5](2011)在《阿克库勒凸起上奥陶统地层多期剥蚀的剖分与古构造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克库勒凸起下古生界地层遭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剥蚀,其中对油气有重大作用的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运用地层厚度趋势法原理,首先计算出上奥陶统在海西早期的剥蚀量,反映出剥蚀发生在阿克库勒凸起中部塔河主体部位,向南北方向减薄。并恢复出海西早期前的构造特征为北西高南东低且在北西地区为剥蚀暴露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按厚度趋势法进行二次剥蚀计算,获得加里东中期的剥蚀量,揭示出该期剥蚀发生在全区且具北强南弱特征,恢复出加里东中期前的古构造特征为北西高南东低特征,证实了阿克库勒凸起在此时期已经形成。方法对还原古地理环境,对储层的油气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1年05期)

鹤间和幸,黄晓芬[6](2009)在《利用卫星数据复原秦始皇陵及自然景观 第2部 秦始皇帝陵的景观与陵园的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叁十七年条中记载了秦始皇陵的具体模样。在其记述中描述秦始皇陵的自然景观的内容有"葬始皇骊山""穿叁泉,下铜而致椁""树草木以象山"等叁点。也就是说秦始皇葬于骊山;穿凿叁重地下泉水,为防渗水采用铜制棺椁;地上种草木形成自然的山头。(本文来源于《秦俑博物馆开馆叁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会议用)》期刊2009-10-10)

陈书平,汤良杰[7](2008)在《盐构造剖面的分层合并复原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盐构造区复原剖面制作的一种新方法——分层合并复原法,即将盐上、盐下和盐层分别复原,然后合并.与传统盐构造区复原剖面制作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均衡调整,减少了均衡调整计算中的误差,更符合实际变形情况.既可用于挤压区,也可用于伸展区;既可用于盐下复杂变形区,也可用于盐下简单变形区.理想情况下,还可通过对比两期复原剖面盐的面积,估算在此变形期间流入或流出剖面盐的面积.利用分层复原法制作的库车坳陷盐构造复原剖面反映出库车坳陷盐构造的发育经历了盐层及盐上层沉积期(65~23.3Ma)、盐构造初动期(23.3~1.64Ma)和盐构造定型期(1.64Ma以来)等3个发展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朱学剑,彭善池[8](2006)在《叁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叁叶虫标本随围岩一起遭受构造变形而形成的各种变形,并尝试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复原。同时讨论刚蜕完壳但仍处于软壳及脆壳阶段的叁叶虫标本与正常标本之间的差异。全面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形和差异对于准确鉴定叁叶虫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赵汗青[9](2006)在《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构造复原与成矿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西太平洋最着名边缘海之一,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交界部位。琼东南盆地为发育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呈北东向伸展的新生代盆地,北以断裂与海南岛隆起相隔、西以断裂与莺歌海盆地分界、东与神狐-暗沙隆起和西沙海槽盆地相接、南界西沙群岛和中建南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常规油气富集区,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可划分为陆架区、斜坡区、中央坳陷区和南部断阶带几个次级构造单元。本文通过运用2DMove软件,对琼东南盆地研究区四条测线的部分剖面进行构造复原,计算出了各条剖面每个时期的伸展参数,对研究区构造活动强度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史,初步探讨了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联系。同时结合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探讨了研究区不同位置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的构造聚集模式。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初步结论:研究区内共识别了27处泥底辟构造,其中12处发育在BSR范围区,与BSR相伴生。发育层位多数集中在T_5反射界面以下,分布范围较广,遍布于各个构造单元。从平衡剖面的总体伸展参数来看,渐新世(E_3)是琼东南盆地构造活跃期,自中-早中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趋缓。琼东南盆地的演化也经历了裂陷和裂后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具有明显的“下断上坳”的双层构造格架,以破裂不整合面T_5为界,可分为下、上两大构造层,分别代表早期裂陷作用和晚期裂后坳陷和热沉降作用的产物。结合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构造条件分析,我们探讨了在中央坳陷带处天然气水合物的构造聚集模式主要以泥底辟构造为主;在南部断阶带处天然气水合物的构造聚集模式主要以断裂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6-05-01)

汪泽成,赵文智,陈孟晋,殷积峰,王超勇[10](2005)在《构造复原技术在前陆冲断带岩相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陆复杂构造区因构造变形强烈,地层缺失严重,“断相”、“古隆起”假象等因素,导致了前陆区岩相古地理制图具多解性。以鄂尔多斯西缘二迭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恢复为例,提出古构造复原、物源区分析是重建岩相古地理的重要环节,指出:西缘北部早中石炭世为走滑拉张断陷;二迭纪沉积时存在3大物源区;中生代的冲断推覆造成地层缩短率20%~47%。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在沉积体系展布、砂体分布等方面和恢复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对指导西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5年03期)

构造复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南巴背斜地理上处于四川省东北缘,地处通江县、南江县与巴中市之间,大地构造上既处于上扬子板块北缘与南秦岭板块交接部位,亦属于川东北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的一部分,其构造形成与演化主要受控于米仓山与大巴山两大造山带的影响。研究通南巴背斜既对揭示川东北盆山耦合关系,构造迭加以及陆内变形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亦对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北地区具有实际的油气勘探指导意义。本论文利用四川盆地东北部最新的二维及叁维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并结合野外资料等证据,通过研究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建立精细的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并且通过区域构造长剖面的分析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分析,探讨米仓山与大巴山对通南巴背斜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构造叁维复原的分析与应用,讨论通南巴背斜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此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与结论:(1)通南巴背斜主体NE向构造平面上分为叁段,从西南段向北东段构造样式由断层转折褶皱与被突破的断层传播褶皱混合模型向构造楔与前翼褶皱调节断层的混合模型转变;NW向构造则受到来自大巴山的构造迭加的影响,表现为分层迭加,上部为一系列NW向断层与褶皱的迭加,下部为黑池梁地区迭瓦与双重构造的迭加。(2)研究区垂向上受控于叁迭系嘉陵江—雷口坡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和寒武系泥岩滑脱层,划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整体表现为多重滑脱变形系统特征,不同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与强度。其中,中部构造层缩短率最大,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和断层,局部可见迭瓦和双重构造。(3)通南巴背斜的形成与演化受控于米仓山以及大巴山方向的控制,表现为米仓山方向的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内部传递,在米仓山地区被大量吸收,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大规模冲断变形,位移继续传递至通南巴地区,导致通南巴地区褶皱变形。大巴山方向的位移主要沿叁迭系嘉陵江组滑脱层向盆地传递,被上覆岩层逐渐吸收,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以及断层,基底未卷入变形。(4)通南巴背斜在须家河组—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在晚侏罗世受米仓山大规模冲断影响,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基本成型。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受米仓山背驮式冲断构造向东南传递的影响,通南巴背斜的NE向构造基本定型,在新生代晚期,受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影响,通南巴背斜的NE向构造最终定型。另外一方面,在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分别受大巴山方向的逆冲推覆影响,前后导致一系列迭瓦构造以及NW向褶皱以及断层的形成。(5)利用Gocad对多个层位的叁维构造复原分析,通南巴背斜河坝场高点,背斜两翼地区,以及马路背构造东北斜坡主要分布较高的应变(Dilatation呈正值),形态上呈片或呈带分布,表明这些局部地区为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潜在呈规模的断裂带发育的地区。结合储层发育特征,预测通南巴背斜马路背构造东北斜坡—黑池梁地区上二迭统长兴组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复原论文参考文献

[1].何登发,伍顺利.天井山古隆起的“前世今生”:论古隆起的构造复原[J].地学前缘.2019

[2].陈龙博.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叁维构造复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3].鲜地,张义楷,范廷恩.基于叁维构造复原理论的潜在断层预测方法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4].张十庆.保国寺大殿复原研究——关于大殿瓜楞柱样式与构造的探讨[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

[5].何建军,李琼,赵锡奎,李宗杰.阿克库勒凸起上奥陶统地层多期剥蚀的剖分与古构造复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

[6].鹤间和幸,黄晓芬.利用卫星数据复原秦始皇陵及自然景观第2部秦始皇帝陵的景观与陵园的构造[C].秦俑博物馆开馆叁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会议用).2009

[7].陈书平,汤良杰.盐构造剖面的分层合并复原方法及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朱学剑,彭善池.叁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J].古生物学报.2006

[9].赵汗青.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构造复原与成矿构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10].汪泽成,赵文智,陈孟晋,殷积峰,王超勇.构造复原技术在前陆冲断带岩相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为例[J].现代地质.2005

标签:;  ;  ;  ;  

构造复原论文-何登发,伍顺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