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风切变论文-孙淑芳,张广兴

垂直风切变论文-孙淑芳,张广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风切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里风区,幂函数,风切变指数,季节变化

垂直风切变论文文献综述

孙淑芳,张广兴[1](2019)在《新疆百里风区近地层垂直风切变指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疆百里风区十叁间房100 m高度铁塔2009年5月—2011年1月逐时5层测风十分钟平均风速资料,计算各层平均风速,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幂函数计算塔层高度整层的风切变指数(α),用幂函数公式直接计算各层间α值。取启动风速段(风速>3 m·s~(-1))和大风风速段(风速>13 m·s~(-1))2个风速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了一日内各时次和整年各月α值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启动风速段和大风风速段α平均分别为0.084 5和0.036 4,α与风速成反比关系;一日内9:00(北京时间,以下均同)日出后α值缓慢减小,16:00—21:00维持较小值,22:00后α快速增大,直到次日08:00维持较大值;11月—翌年2月α较大,其他月份显着变小,α值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关系。(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靳双龙,刘晓琳,李鸿秀,尚可政,王式功[2](2019)在《不同下垫面垂直风切变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定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关.风切变的大小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平缓地区风切变比较小,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风切变比较大.海滨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值明显大于内陆.(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罗王军,蒋友严,霍佳宇,敖泽建[3](2019)在《一次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短时大暴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雷达回波、探空、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发生在两个592 dagpm副热带高压之间切变区的短时大暴雨,地面冷锋、露点锋以及地形抬升共同触发了对流;前期的逆温层结和高温高湿状态的空气对大暴雨发生有很重要的指示意义;大暴雨发生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明显的的水汽输送;新单体与旧单体的合并指示强降水的开始,降水主要集中在回波开始合并增强到趋于减弱的近2 h内,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大于1.00 kg/m~2的时段每10min降水量基本在10 mm以上。(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贾晓霞,徐卫丽[4](2018)在《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下大冰雹天气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逐3 h资料和太原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7年8月11日发生在山西省南部的强对流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朱晓彤[5](2018)在《垂直风切变影响下热带气旋眼的几何特征及眼壁倾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地基雷达观测资料研究登陆华南地区前的处于季风环境切变的热带气旋眼的几何特征。结果表明,除强台风外,眼面积随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眼的大小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越往高层增大越快。垂直方向上眼大小的变化与热带气旋强度无关,与环境垂直风切变无关。眼大小的垂直变化与眼自身的大小无关。眼大小的垂直变化与强度之间也没有关系。眼的圆度值主要集中于0.5到0.7之间,且通常热带气旋越强眼越圆。利用TCM4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设计4组对比试验,分别是(1)无环境流(SH00),(2)加入5 m s-1东风切变(SH05),(3)加入10 m s-1东风切变(SH10),以及(4)加入15 ms-1东风切变(SH15),探究眼的几何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切变增大圆度值越来越大。眼的椭圆特征与波数为2的涡旋罗斯贝波活动有关。眼面积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大,且在低层比高层增大得缓慢。环境垂直风切变对眼的面积随高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眼的收缩和气旋强度增强同时发生,但在强度达到最大前热带气旋的眼便不再继续收缩。眼壁的倾斜与强度的变化成正比。准双眼壁结构影响了数值试验中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眼壁倾斜的变化取决于高低层最大风半径(RMW)变化速度的差异,但由于不同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结构的差异,眼壁倾斜变化的特征存在不同。例如SH10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的第一阶段,高层RMW先收缩后振荡,低层RMW持续收缩,导致眼壁倾斜先保持不变而后增大;第二阶段高层RMW先振荡不变后扩张,最后快速收缩,低层RMW持续收缩且最后收缩较慢,导致眼壁倾斜先缓慢增大而后快速增大最后减小;第叁阶段高层RMW先收缩后扩张,而低层RMW变化相反,使得眼壁倾斜先减小后增大。RMW的变化取决于RMW附近切向风倾向的径向梯度和切向风的径向廓线的曲率,进一步诊断发现多数情况中切向风倾向的径向梯度对RMW变化影响较大。绝对角动量收支诊断表明绝对涡度垂直输送在RMW内侧和外侧的不同贡献主要影响了切向风倾向的径向梯度。(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冯乾,张庆红[6](2018)在《西北太平洋2001—2014年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est Track资料、TRMM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中2001—2014年西北太平洋海域385个热带气旋(TC)的4967个观测记录,将TC结构变化分成9类,并分析TC结构变化对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强度增大的TC主要伴随东风切变,强度减小的TC主要伴随西风切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v>5 m/s)作用下,TC的结构变化没有明显的水汽异常;而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v≤5 m/s)作用下,"增强增大"("缩小减弱")的TC伴随着正(负)水汽异常。(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芳[7](2017)在《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台前飑线特征及影响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台前飑线是能够造成强烈天气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有持续时间短、天气剧烈变化和破坏性强等特点,对台前飑线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等相关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前人研究表明,台前飑线产生和发展于明显弱于中纬度飑线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论文以2014年7月18日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期间,发生在湘赣地区的一次典型台前飑线过程为例,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等,对弱垂直切变条件下台前飑线的发生环境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热力动力特征、垂直风切对台前飑线影响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的主要结论为:(1)诊断分析表明,本次台前飑线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均明显弱于中纬度飑线。其特征主要是:台风的北上及副高的西进使得台风倒槽和副高间气压梯度增大,进而导致整个对流层低层被暖湿东南气流控制,因而垂直方向上风向、风速变化均不显着。(2)利用数值模式模拟了台前飑线热力动力特征:飑线初生阶段,其前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环境条件是其发展加强的热力因素;飑线前侧的阵锋风是其发展的动力条件。成熟阶段,飑线后侧的地面冷池范围变大、强度变强导致飑线前方的水汽及能量补给减弱;同时飑线后部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加强,上升气流向冷池方向倾斜,不利于台前飑线的发展维持。成熟阶段后期飑线由盛转衰。消散阶段,飑线远离台风,台前飑线水汽和动力条件不足,从而消亡。(3)敏感性试验定性分析和定量对比发现,低层垂直风切变对台前飑线的影响强于中层;低层垂直风切变越强,台前飑线的强度越强、长度越长。机制讨论表明,当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时,飑线前沿低层风场辐合明显;当低层垂直风切变增大时,对应更强的水平涡度和风暴后侧环境干空气入流,增强飑线前侧的旋转上升和后侧的下沉气流,从而有利于飑线系统的增强和维持。(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孙建华,郑淋淋[8](2016)在《水汽含量、垂直风切变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实际观测的探空作为中尺度模式(WRF)的理想试验的背景场,研究了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不同层次的垂直风切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水汽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张建军,王咏青,钟玮[9](2016)在《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PS模式对飑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二维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变化时,飑线内部物理因子配置变化及其与系统强度演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飑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过程,造成系统内垂直环流结构和扰动温湿场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内部深对流的组织化过程和飑线强度的发展。基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增大(减小)时,飑线移速减慢(加快),冷池前沿激发的新对流与中高层的垂直运动相互贯通(分离),飑线系统强度随之增强(减弱)。此外,当低层水汽增加(减少)时,会导致输送到中层的水汽增加(减少),中层凝结潜热释放增多(减少),该层垂直运动增强(减弱);同时,飑线系统区域环境释放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减小),新生对流的强度增强(减弱)。低层水汽条件通过水汽输送和能量释放,改变冷池前沿新对流与中高层垂直环流的组织化结构,从而影响飑线强度。(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建军[10](2015)在《飑线组织化过程对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PS模式对飑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二维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变化时,飑线内部物理因子配置变化及其与系统强度演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飑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过程,造成系统内垂直环流结构和扰动温湿场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内部深对流的组织化过程和飑线强度的发展。基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增大(减小)时,飑线移速减慢(加快),冷池前沿激发的新对流与中高层的垂直运动相互贯通(分离),飑线系统强度随之增强(减弱)。此外,当低层水汽增加(减少)时,会导致输送到中层的水汽增加(减少),中层凝结潜热释放增多(减少),该层垂直运动增强(减弱);同时,飑线系统区域环境释放的对流有效位能增大(减小),新生对流的强度增强(减弱)。低层水汽条件通过水汽输送和能量释放,改变冷池前沿新对流与中高层垂直环流的组织化结构,从而影响飑线强度。对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安徽境内的一次飑线过程的背景场分析表明,水汽、不稳定以及抬升条件都有利于这次过程的产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飑线具有典型的地面中尺度结构特征,飑线发展过程中低层垂直风切及水汽不断减小,飑线强度的减弱与此相关并可通过理想试验的研究结论进行解释。(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6-01)

垂直风切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国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10个测风塔风速资料,研究了不同区域风切变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西北、北方东部和南方垂直风切变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秋冬季大、春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风切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与边界层稳定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关.风切变的大小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平缓地区风切变比较小,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风切变比较大.海滨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值明显大于内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风切变论文参考文献

[1].孙淑芳,张广兴.新疆百里风区近地层垂直风切变指数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2].靳双龙,刘晓琳,李鸿秀,尚可政,王式功.不同下垫面垂直风切变特征对比[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罗王军,蒋友严,霍佳宇,敖泽建.一次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短时大暴雨的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4].贾晓霞,徐卫丽.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下大冰雹天气浅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8

[5].朱晓彤.垂直风切变影响下热带气旋眼的几何特征及眼壁倾斜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冯乾,张庆红.西北太平洋2001—2014年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统计[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王芳.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台前飑线特征及影响机制探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8].孙建华,郑淋淋.水汽含量、垂直风切变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9].张建军,王咏青,钟玮.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J].大气科学.2016

[10].张建军.飑线组织化过程对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标签:;  ;  ;  ;  

垂直风切变论文-孙淑芳,张广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