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循环论文-王永佩

蒸汽循环论文-王永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蒸汽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循环预热,过热蒸汽,水平井

蒸汽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佩[1](2019)在《水平井过热蒸汽循环预热井筒传热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被矿场实践证明是稠油开发的有效手段,为了在生产阶段获得满意的开发效果,矿场往往在正式开发前采取蒸汽循环预热的方式对近井地区进行加热。在预热阶段,由于近井地带稠油黏度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黏度,因此流动性很差,可以忽略蒸汽注入量。为了矿场应用方便,需要针对该物理过程进行建模,对井口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近井地带加热效果进行评估。基于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井筒内管流数学模型,并与地层中瞬态导热模型耦合,建立水平井SAGD井筒预热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获得数值解。研究表明,当注汽压力过高时,过热蒸汽容易流入地层,降低循环热效率。随着过热蒸汽压力的升高,长油管和环形空间内过热蒸汽的温度升高。随着过热蒸汽压力的升高,长油管向环形空间的导热速率下降,而地层吸热速率不断升高。(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韩力,张骏,游红娟,潘勇,马勇[2](2016)在《SAGD蒸汽循环预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SAGD技术已成为国际上超稠油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详细了解SAGD过程中水-水蒸气-油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合理确定SAGD过程总注汽量、注汽时间等参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SAGD过程中多相流动、导热和对流换热、相变换热、微细多孔介质于一体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单纯简单循环预热过程和以对流换热和导热并存的换热方式的压差循环预热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纯导热的情况下,两井筒之间的温度升高较慢;考虑释放部分水蒸气进入油层后,加热的效果明显改善;低垂直渗透率情况下所需的注入压力更高;第二阶段的注气压力随着第一阶段的加热时间长短而变化,加热时间越长,相同注气速度下所需要的注气压力将降低。(本文来源于《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 IFEDC)论文集(下册)》期刊2016-08-11)

武雅黎,姚振,李洲,杨孝[3](2016)在《春光油田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春光油田1 000 m左右深度的特、超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增大,油井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对地面输油造成困难。为此研究应用了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利用蒸汽吞吐区管网内的高热焓蒸汽作为双空心杆内循环介质,实现井筒和地面降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循环蒸汽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该工艺和电加热工艺比较,日运行费用节约60%以上,为实现中深特、超稠油经济有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宋广懂,张振兴,朱丽娜[4](2015)在《示范快堆蒸汽循环方式分析及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循环方式的选择及论证是示范快堆热传输系统(HTS)设计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快堆电站各种蒸汽循环方式进行了系统介绍与分析对比,如蒸汽采用过热蒸汽还是饱和蒸汽,蒸汽循环采用一次通过式还是再循环式,再热循环方式采用钠加热还是蒸汽加热等。蒸汽品质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电站热效率的因素;蒸汽通过方式的选择考虑蒸汽发生器的可靠性及效率等因素;再热方式的选择,以BN800及PFBR的设计方案为例进行了热效率的计算与可靠性对比。经过可靠性与经济性的比较分析,给出了推荐的方案:采用一次通过式过热循环,蒸汽再热方式利用蒸汽发生器或者汽轮机高压缸排汽进行再热的方式为示范快堆电站所适用的蒸汽循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期刊2015-09-21)

周卉,杨遂平[5](2015)在《蒸汽循环发电中高炉煤气成分检测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技术中高炉、焦炉煤气的成分检测以及热值的计算,为发电工艺提供了技术依据。使用TCD+FID双检测器对煤气中无机和有机部分进行测试,使用离子色谱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煤气中微量元素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低温与特气》期刊2015年01期)

路广[6](2014)在《100t/h过热蒸汽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筒内装设计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锅筒内部装置是保证锅炉蒸汽品质合格的重要组成部件。文章依据设计规范及设计经验值对锅筒内部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4年13期)

梁铭力[7](2012)在《GE智能平台蒸汽循环控制解决方案包》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厂应对运营效率、环境法规以及能源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优化电力生产正成为公用事业单位以及电力生产商最为突出的问题。锅炉的运行是很多电力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锅炉运行的稳定性,既能实现最佳的控制精度,同时又保持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正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共同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仪器仪表》期刊2012年05期)

梁海文,魏宏鸽,孟凡垟[8](2010)在《燃煤电厂CO_2捕集压缩系统与蒸汽循环的整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质量分数为30%的一乙醇胺(MEA)为吸收液,借助流程模拟软件将醇胺法CO2捕集压缩系统与燃煤电厂蒸汽循环进行了整合分析。以典型600MW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仿真计算,评估了脱碳系统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并对贫液中CO2负荷率、CO2捕获率、再生塔压力、抽汽位置等重要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给出了优化的参数。仿真结果显示,在THA工况、CO2捕获率为90%时,分别采用0.97MPa和0.29MPa的低压蒸汽抽汽提供再生热时,机组发电效率分别下降了12.17%、11.19%,捕集压缩CO2能耗为423.86kWh/t、389.68kWh/t。(本文来源于《华东电力》期刊2010年09期)

姜学仕,姜洪泽,刘艳军[9](2009)在《高炉渣热能利用与蒸汽循环法渣处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炉渣热能利用与蒸汽循环法渣处理工艺采用高炉渣水淬产生蒸汽,再通过风机循环蒸汽的办法冷却渣,即高炉渣一半靠水淬,一半靠循环蒸汽进行冷却的又一种新的渣处理工艺方法。由于水、蒸汽的比热容值大,水汽化过程焓热多,因此该工艺方法比现有的水冷渣工艺节水,比现有的专利空气冷却渣工艺节电、经济效益高。该工艺仅用一台设备,将高炉渣粒化、高炉渣输出,实现高炉渣热转化为高压过热蒸汽,满足发电等实际需求。该工艺设备简单、节水、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了高炉渣热能利用。该项目现已申请了国家专利。(本文来源于《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9-11-11)

沈倩,陈建利,夏素兰,朱家骅[10](2009)在《余热蒸汽循环载热的煤气甲烷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余热推动蒸汽循环载热煤气甲烷化节能工艺理论分析和计算表明,工艺气体载热能力正比于汽/气比H,通过蒸发/冷凝耦合的两相流传热传质可使H达3.0~4.0,使甲烷化反应绝热温升控制在300~400℃范围。该工艺节省了循环压缩机及其功耗,甲烷化工艺的能量效率提高6%以上。现场单管试验初步证明,高汽/气比不影响甲烷化催化剂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蒸汽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AGD技术已成为国际上超稠油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详细了解SAGD过程中水-水蒸气-油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合理确定SAGD过程总注汽量、注汽时间等参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SAGD过程中多相流动、导热和对流换热、相变换热、微细多孔介质于一体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单纯简单循环预热过程和以对流换热和导热并存的换热方式的压差循环预热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纯导热的情况下,两井筒之间的温度升高较慢;考虑释放部分水蒸气进入油层后,加热的效果明显改善;低垂直渗透率情况下所需的注入压力更高;第二阶段的注气压力随着第一阶段的加热时间长短而变化,加热时间越长,相同注气速度下所需要的注气压力将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蒸汽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佩.水平井过热蒸汽循环预热井筒传热模拟[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2].韩力,张骏,游红娟,潘勇,马勇.SAGD蒸汽循环预热过程的数值模拟[C].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6IFEDC)论文集(下册).2016

[3].武雅黎,姚振,李洲,杨孝.春光油田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

[4].宋广懂,张振兴,朱丽娜.示范快堆蒸汽循环方式分析及论证[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2015

[5].周卉,杨遂平.蒸汽循环发电中高炉煤气成分检测方法探讨[J].低温与特气.2015

[6].路广.100t/h过热蒸汽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筒内装设计概述[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

[7].梁铭力.GE智能平台蒸汽循环控制解决方案包[J].中国仪器仪表.2012

[8].梁海文,魏宏鸽,孟凡垟.燃煤电厂CO_2捕集压缩系统与蒸汽循环的整合分析[J].华东电力.2010

[9].姜学仕,姜洪泽,刘艳军.高炉渣热能利用与蒸汽循环法渣处理工艺研究[C].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2009

[10].沈倩,陈建利,夏素兰,朱家骅.余热蒸汽循环载热的煤气甲烷化工艺[J].化工学报.2009

标签:;  ;  ;  ;  

蒸汽循环论文-王永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