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鹿园滑坡发生时间预测

西安白鹿园滑坡发生时间预测

一、西安市白鹿塬滑坡发生时间预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惠明强[1](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区域性斜坡稳定性研究 ——以西安白鹿塬为例》文中认为西安白鹿塬属典型的黄土台塬地貌,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演变影响,其塬边斜坡滑坡地质灾害广泛发育,这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为了研究白鹿塬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对研究区区域性斜坡进行地下水影响条件下稳定性研究,进而指导人们科学防灾减灾。本文以西安市东南30km处白鹿塬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揭示了白鹿塬区域性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类型、发育特征等地质灾害基本相关信息;利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中seep/w模块研究了白鹿塬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并与slope模块结合,分析了在不同水头作用下,斜坡模型稳定系数变化规律;基于以上基础,通过Scoops3D三维确定性模型,模拟了白鹿塬在现状及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区域性斜坡稳定系数变化。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经统计,白鹿塬现有滑坡地质灾害74处,沿灞河、浐河两岸成带状分布;按发育类型划分主要有黄土层内滑坡、黄土-古土壤滑坡、黄土-红黏土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按成因类型划分为降雨诱发型、水库蓄水诱发型、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型、河流侵蚀诱发型、地下水位升降诱发型5类;滑坡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老滑坡的局部复活。(2)利用Geostudio软件对黄土+红黏土型斜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由模拟结果可知:在设置80m、85m、90m、95m、100m水头条件下,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模型体中饱和区面积逐渐增大,非饱和区面积逐渐减小,部分非饱和区开始向饱和区转化。相应的,斜坡稳定系数从最开始80m水头时的1.110降至100m水头时的1.041,直至水头施加至115m时,整个斜坡模型达到极限平衡状态。(3)通过Scoops3D三维确定性模型对白鹿塬区域性斜坡进行研究,由研究结果可知:现状条件下,白鹿塬不稳定区分布面积为0;欠稳定区分布面积为1.26km2,主要分布在耶柿-白庙村段、鲸鱼沟段、三杨坡-马家十字段和杨刘坡段;稳定区分布面积为12.66km2;极稳定区分布面积为250.18km2;(4)现状条件下,白鹿塬区域性斜坡自稳性较好。随着地下水位上升5m,10m,15m,20m,35m,斜坡稳定系数开始降低,极稳定区逐渐向稳定区转化,稳定区逐渐欠稳定区转化,欠稳定区逐渐向不稳定区转化,尤其以三杨坡-马家十字段和杨刘坡段转化程度最为明显,这说明该区域对地下水响应较为敏感。

邱维蓉,吴帮玉,潘学树,唐亚明[2](2020)在《几种聚类优化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灵台县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笔者以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为目标研究区域,基于地理空间和历史滑坡数据,利用混合高斯聚类(GMM)优化的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随机森林(RF)4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模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黄土侵蚀强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质构造7个环境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以30m栅格建立影响因子地理空间数据库,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80万栅格单元。利用混合高斯聚类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的栅格单元进行聚类,得出初步的滑坡易发分区,选择易发程度最低类别中的栅格单元作为非滑坡区域,每次随机选择500个单元作为非滑坡单元,并根据历史滑坡数据将203个已知滑坡栅格单元作为滑坡单元,建立4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预测,绘制各算法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对各个算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目标研究区域,各模型的滑坡易发区划图与实际的滑坡分布情况总体相吻合。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6,测试集准确率最高为0.93;BP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测试集准确率次之,为0.90和0.87;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0.86、0.81和0.85、0.80,均低于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模型。

胡胜[3](2019)在《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堆积厚度最厚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的环境脆弱区,而且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频发区。成千上万的黄土滑坡分布其中,不仅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揭示黄土滑坡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开展了大量的黄土滑坡调查实践,获取了翔实的黄土滑坡编目。在此基础上,以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以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为切入点,从“黄土高原全区—典型流域(典型地形区)—典型单体滑坡”多种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测量学、岩土力学、水文学、数值模拟、“3S”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三维建模技术和滑坡监测预警等理论和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了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格局—过程—关系—模式(机制)”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先进测量技术手段,精细化研究了黄土滑坡特征及其对地貌的影响;(2)研究发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3)提出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本研究内容丰富了黄土高原地貌演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黄土滑坡和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风险减轻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完成了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数量最多的高分辨率黄土滑坡编目(307个),基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滑坡调查的成果和滑坡编目有助于深入研究黄土滑坡特征,为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相互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2)黄土高原滑坡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其规模等级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呈现不显着聚集、高高聚集(HH)、高低聚集(HL)、低高聚集(LH)、低低聚集(LL)五种聚类模式;黄土滑坡的高程频率分布和主坡向频率分布分别呈现正偏态、正态分布的特征,黄土高原85.53%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500 m之间,黄土高原滑坡的发育与坡向关系不大,(90°,135°]坡向区间滑坡分布数量最多;黄土高原滑坡易发县区以低、中易发区为主,低易发县区占59%,中易发县区占18%,高易发县区占14%,极高易发县区占8%;根据黄土滑坡密度空间分布、区域构造、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八大滑坡易发区:西宁—兰州—临夏—定西易发区(Ⅰ区)、白银—定西—天水易发区(Ⅱ区)、固原—平凉—西峰—铜川易发区(Ⅲ区)、包头—呼和浩特易发区(Ⅳ区)、陕北高原易发区(Ⅴ区)、汾渭盆地易发区(Ⅵ区)、吕梁山区易发区(Ⅶ区)、三门峡—晋城—长治—阳泉—五台山易发区(Ⅷ区)。(3)黄土高原地区滑坡不敏感区域和敏感区域面积相当,敏感区中以中度和高度敏感区为主。黄土高原滑坡不敏感区的面积为298 069.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47.16%;低度敏感区的面积为62 926.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9.96%;中度敏感区的面积为93 217.7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14.75%;高度敏感区的面积为133 143.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1.06%;极高敏感区的面积为44703.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7.07%。(4)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黄土滑坡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变化、稳定性状态、剖面结构等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高分辨率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水文分析、地形变化监测分析、面积高程积分与稳定性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构分析。(5)虽然土壤侵蚀在地貌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但作为快速土壤侵蚀现象和地表过程的黄土滑坡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黄土滑坡在塑造地表形态方面的能力不应被低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对黄土滑坡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相对高差在控制滑坡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与面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幂律关系,如相对高差(x)与最长滑动距离(y)呈良好的幂指数关系,其拟合公式如下:y=0.3626x1.3906(R2=0.7448,整个黄土高原),y=0.1831x1.5226(R2=0.8346,黄土丘陵区),y=3.9846x0.8835(R2=0.3,黄土台塬区)。(6)通过在典型黄土台塬区泾阳南塬开展长时间序列和高精度的滑坡监测,发现黄土滑坡会加速塬面面积的缩减,减少速率约为3358.7 m2/年,时间间隔(年)x与塬面退化面积(m2)y满足线性趋势,拟合公式为:y=-3358.7x+4543.3(R2=0.9589)。黄土台塬滑坡不仅改变了台塬原始斜坡的坡度,而且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黄土滑坡发生具有群发机制。一次完整的滑坡在线监测记录表明,黄土台塬滑坡经历了“前期缓慢式蠕动—中期突变式滑动—后期局部崩滑”的形变和运动过程,单次滑坡可导致泾阳南塬塬面后退16.1 m。(7)总结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黄土丘陵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黄土台塬区大致可分为五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快速演化阶段、Ⅳ-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

陈妍颖[4](2019)在《露天矿边坡监测预测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界牌岭大型露天多金属矿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内,周边有众多居民。矿山于2017年6月22日发现,采矿区东部边坡在降雨诱发下已形成处于发育活跃活动阶段的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是矿山重大的安全隐患源。因此,对界牌岭露天矿边(滑)坡进行研究对保证矿区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采场东部滑坡和排土场边坡分别建立人工地表位移应急监测方案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并到矿山实地开展监测工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总结分析,掌握边(滑)坡发育动态情况,为边(滑)坡变形控制提供现实依据,保障采场东部滑坡在削坡减载阶段施工车辆人员的安全和指导排土场的安全作业管理。在边(滑)坡变形预测中引入能够反映监测点间相互关联影响的OGM(1,1)多变量模型,并使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优化灰色模型的背景值,对比优化后OGM(l,1)模型、GM(1,1)模型、Verhulst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后选取合适的模型对排土场边坡地表位移进行预测,判断排土场边坡的演化阶段和变形趋势,有效指导排土作业。针对采场东部滑坡,建立了考虑降雨作用和渐进破坏的改进极限平衡法,以评价工程治理后滑坡的稳定性,确保后续采矿生产工作的安全。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监测数据,判定采场东部滑坡属于推移式滑坡,在削坡减载的工程治理下,滑坡体变化速率稳定下降,在2017年9月后趋于稳定。用改进Bishop法计算滑坡体在削坡减载至+520m前后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85和1.226,该结果比传统极限平衡法法更加符合实际,治理后的安全系数高于1.15的规范标准,验证了削坡减载治理的成效。2.排土场边坡目前处于切线角由大变小的减速变形阶段,以多种监测模型对其地表变形进行预测的结果表明,优化背景值后的灰色模型精度上有显着提升,并且多变量模型OGM(1,N)在边坡变形预测中的模型精度均优于其他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在边坡变形预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预测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在2019年2月仍将维持减速变形状态,无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暂无破坏危险。

戴圣贤[5](2018)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稀土矿采场边坡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山体滑坡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离子型稀土矿因地质环境及采矿工艺的特殊性,矿山采场频繁发生滑坡灾害。为尽可能减少因矿山采场滑坡给企业及矿区周边人民造成极大影响,开展稀土矿采场边坡在线监测预警设计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边坡监测预警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因此,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引入稀土矿采场边坡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文以稀土矿采场边坡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边坡监测预警和边坡安全监测技术,并对几种常用的无线传感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系统选取自动化程度高的ZigBee远程监测技术,同时,对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分析;另外,根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地质环境特征、采矿工艺特点,对稀土矿采场边坡发生滑坡的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土壤湿度、坡面裂缝位移为系统设计的监测预警参数。其次,提出了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总体设计构建,通过ZigBee开发平台,从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两个部分开展研究设计。并分别对整个监测预警系统核心处理器模块、终端显示、协调器串口、外围电路及信息采集终端进行设计。实现了系统在线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传输功能。最后,对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调试运行。文中详细描述了系统无线组网、数据实时采集、参数报警、数据分析储存等几个方面的实验测试。另外,论文在整个系统硬件设计,软件开发,预警实现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资料支撑,对开展边坡在线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新鹏[6](2018)在《黄土边坡裂隙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黄土边坡的失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且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造成黄土边坡失稳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黄土边坡裂隙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并且裂隙形成和扩展是黄土滑坡孕育必经的一个过程。因此对黄土边坡裂隙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主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开挖平硐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分别研究了黄土边坡裂隙成因以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黄土边坡裂隙主要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边坡卸荷裂隙、黄土的垂直节理、黄土的构造节理,并对其基本特征以及形成的力学机理做了详细的论述。(2)运用基于ABAQUS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边坡卸荷裂隙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到了边坡裂隙的发育规律。并且深入的分析了边坡坡高、坡度以及土体的抗拉强度等因素对卸荷裂隙发育的影响。(3)运用强度折减法,分别研究了垂直裂隙和倾斜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中垂直裂隙讨论了垂直裂隙距塬边的距离、垂直裂隙深度两种工况;倾斜裂隙讨论了倾向和倾角两种工况。发现由于裂隙的存在,边坡稳定系数降低较为严重,并且随着裂隙距塬边的距离、裂隙的深度、裂隙的倾向、倾角等参数的改变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4)以实际工程白鹿塬石家道村滑坡为例,运用开挖平硐的手段,详细调查了边坡内部裂隙,并得到了边坡内部不同深度处的体积含水率。研究了由于裂隙的存在对该滑坡的促进作用,并且得到了裂隙存在的条件下,边坡的破坏模式。

车文越[7](2017)在《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黄土分布面积广阔,由于其自身脆弱的地质条件,所以一直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灾区。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黄土地区的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而随之引发的滑坡灾害也屡见不鲜,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同时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以延安刘万家沟滑坡和灞桥9.17滑坡为出发点,根据黄土滑坡的地质背景,阐述了工程性黄土滑坡的破坏特征以及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离心模型试验,说明了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变形破坏过程,并对黄土边坡进行了分区;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对黄土边坡不同开挖工况下的模拟,阐述了不同开挖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最后,总结了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形成机理,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通过延安刘万家沟滑坡和西安9.17灞桥滑坡两个典型案例来分析,阐明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的破坏特征,先期的工程开挖是滑坡发生的原因。(2)通过对黄土边坡开挖的离心物理模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知:(1)整理坡体的位移场变化,分析坡体的变形场特征,并据此将坡体的变形进行了分区,总体分为滑动区、变形影响区和非影响区;(2)分析黄土边坡模型中产生的裂缝的成因,反映了牵引式的破坏特征以及滑动带形成的过程;并且根据裂缝的发育的过程,解释了黄土滑坡发展过程。(3)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地层的边坡开挖、不同高度的边坡开挖以及不同进尺深度的开挖进行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纯黄土边坡在开挖后,受到工程开挖的影响最大,而存在古土壤层的边坡,受到的影响比较小,说明在黄土边坡中,存在古土壤层数越多的边坡,受到开挖卸荷作用后的自稳能力越强;(2)在相同的开挖体情况下,越高的坡体在开挖后失稳破坏的范围越大,因此造成滑坡的灾害也越严重,即使在小开挖的条件下,黄土边坡也会发育较大的滑坡;(3)从不同开挖深度的角度来说,黄土边坡内部的应力状态和位移的改变的程度超过黄土边坡自稳能力范畴,黄土边坡发生整体滑动破坏。(4)开挖诱发黄土滑坡主要有三个过程,分别是初始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和破坏阶段。

李科技[8](2017)在《巴谢河流域陈何村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区,在造就特殊的黄土地貌景观的同时,黄土地质灾害亦频繁发育,特别是滑坡灾害的多成因、多类型、多期次的不断发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以甘肃省巴谢河流域的陈何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对滑坡的详细调查,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滑坡的特征,探讨了滑坡的成因、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并提出对应的滑坡治理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平面形态总体表现为后壁平整光滑、前缘陡峭、裂缝发育、周界清晰;裂缝分布具有极不均匀性、成组排列性与长短伴生性等特点;变形破坏具体表现在后缘裂缝、错落、凹陷程度大,前缘土体破碎、错落高程大,两侧裂缝密集,中部裂缝相对稀疏等微地貌上;滑坡结构根据岩心由表及里依次呈现出松散黄土、短柱状黄土及中长柱状泥岩的变化过程。(2)统计对比分析了钻孔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了滑坡的类型,认为该滑坡属于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3)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恢复了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坡体蠕滑与裂缝形成阶段、裂缝扩展及润湿峰下移阶段、坡体后部块体瞬间下挫阶段、滑面贯通及滑坡发生阶段。(4)滑坡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发生后,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地震等荷载作用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挖除滑坡体前缘使公路保通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等3种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性状态。提出了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以削坡减载、抗滑挡墙及裂缝夯填为主,以地表排水工程、监测工程和绿化工程为辅。

伊龙[9](2017)在《黄土塬边拉张裂缝扩展机制及对滑坡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塬边地区发育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其中以滑坡为主。经过大量的实例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黄土塬边拉张裂缝的开启和扩展是黄土塬边滑坡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拉张裂缝的开启是滑坡形成的起点,拉张裂缝扩展和对水的导入作用是滑坡形成主要的外营力。但是有几个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首先,黄土塬边拉张裂缝的开启和扩展机制是什么?拉张裂缝的有效深度是多少?其次,拉张裂缝的导水作用对滑坡稳定性产生哪些影响?最后,地表水通过拉张裂缝快速进入坡体条件下滑坡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因此本论文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和室内黄土抗拉强度试验,模拟拉应力环境下,当黄土含水率增加时,研究黄土塬边拉张裂缝的开启与扩展机制及裂缝深度对滑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然后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水的软化作用和瞬时高水头耦合作用对滑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黄土塬边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塬边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拉张裂缝的出现是由于坡体内拉应力超过黄土抗拉强度,黄土的抗拉强度与其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同时,随着坡脚侵蚀加剧,坡体内的拉应力不断向深部扩大,这就是在降雨条件下斜坡后缘更容易出现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的原因。拉张裂缝与塬边之间的距离及裂缝深度的不同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也不同。(2)拉张裂缝的导水作用对于滑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地表水直接灌入坡体提供了有效通道,增大了局部滑体重度和坡体内的孔隙水压力,能够有效的贯通滑面,降低滑体的抗剪强度,同时随着裂缝中积水高度的不断增加,滑坡的不稳定趋势增大。(3)黄土塬边滑坡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坡脚遭侵蚀的程度,当坡脚侵蚀变陡,黄土的抗拉强度低于坡体内的拉应力时,拉张裂缝便会开启;其次,拉张裂缝的向下扩展,导致了坡体内剪应力区的范围缩小,剪切应力集中;第三,地表水沿着拉张裂缝向下灌入,当坡顶的拉张裂缝、坡体中部的剪切破坏区和坡脚的静态液化区贯通以后,就形成了连续的滑面,形成滑坡。

高茜[10](2014)在《黄土沿第三纪不整合面滑坡机理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而黄土滑坡由于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规模巨大、性质复杂、危害严重而成为黄土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制约黄土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公路沿线黄土滑坡更是影响到公路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严重减弱了路线的“生命线”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公路沿线地区环境工程地质调查试验,分析探讨滑坡破坏机理,进一步提出适当的滑坡防治措施是相当必要的,不仅能够为完善滑坡理论研究做出有益探讨,而且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以陕西关中环线S107阳郭段(K29+200~K39+600)为依托工程,根据野外现场调查,在已有地质资料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区域的环境地质背景和第三纪不整合面的分类及特征,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重点研究了滑带土中黄土和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同时在滑坡特征分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总结黄土沿第三纪不整合面滑坡的机理,即降雨诱发滑坡机理、干湿交替及冻融促发滑坡机理和打破边坡力平衡影响滑坡发生机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截排水工程、减重及反压工程和抗滑支挡工程,同时要重视滑坡的监测预报工作。文章最后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天然状态和降雨条件两种工况下的滑坡进行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分析,揭示滑坡发生特征,以此来验证滑坡机理的合理性。本论文通过滑坡特征等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滑坡机理在数值模拟中得到了正确验证,不仅对于此类滑坡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是一种拓展黄土滑坡研究角度的新尝试。

二、西安市白鹿塬滑坡发生时间预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白鹿塬滑坡发生时间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区域性斜坡稳定性研究 ——以西安白鹿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2 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研究
        1.2.3 区域斜坡稳定性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3.1 河流阶地
        2.3.2 黄土台塬
    2.4 地层
        2.4.1 第四系(Q)
        2.4.2 新近系(N)
        2.4.3 古近系(E)
    2.5 地质构造
    2.6 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2.6.1 地震
        2.6.2 新构造运动
    2.7 地下水
        2.7.1 冲积砂、砂砾卵石层孔隙水含水岩组
        2.7.2 黄土及古土壤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
        2.7.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8 岩土体
        2.8.1 软弱中厚—厚层状碎屑岩类
        2.8.2 黄土类土
        2.8.3 粘性土及碎石土
    2.9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白鹿塬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3.2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3.2.1 黄土层内滑坡
        3.2.2 黄土-古土壤滑坡
        3.2.3 黄土-红黏土滑坡
        3.2.4 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
    3.3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3.1 时间分布规律
        3.3.2 空间分布规律
    3.4 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类型
        3.4.1 降雨诱发型
        3.4.2 水库蓄水诱发型
        3.4.3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型
        3.4.4 河流侵蚀诱发型
        3.4.5 地下水位升降诱发型
    3.5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5.1 老滑坡
        3.5.2 新滑坡
    3.6 典型老滑坡发育特征
        3.6.1 杨刘滑坡
        3.6.2 古刘滑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地下水响应特征分析
    4.2 数值模拟计算
        4.2.1 初始条件的建立
        4.2.2 地下渗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4.2.3 斜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鹿塬区域性斜坡稳定性研究
    5.1 模型介绍
        5.1.1 假设条件
        5.1.2 模型原理
        5.1.3 模型参数
        5.1.4 三维斜坡稳定性计算
        5.1.5 滑动面的搜索
    5.2 计算参数
        5.2.1 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
        5.2.2 坡体地层分布
        5.2.4 地下水条件
        5.2.5 岩土体物理参数
        5.2.6 滑坡搜索体积的确定
    5.3 白鹿塬现状条件下斜坡稳定性研究
    5.4 不同水位影响条件下斜坡稳定性研究
    5.5 研究结果验证-以古刘滑坡为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几种聚类优化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灵台县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
    2.1 数据源
    2.2 环境因子
3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理论分析
    3.1 混合高斯聚类模型
    3.2 逻辑回归
    3.3 支持向量机
    3.4 BP神经网络模型
    3.5 随机森林模型
4 灵台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4.1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4类机器学习分类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
        4.1.1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
        4.1.2 SVM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
        4.1.3 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
        4.1.4 随机森林模型评价滑坡易发性
        4.1.5 灵台县易发性分区结果分析
    4.2 模型预测成功率和准确率分析
5 结论

(3)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论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黄土滑坡破坏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1.2.2 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研究
    1.3 研究存在问题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术语释义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与现状
    2.1 区域地质与构造环境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1.2 地层与岩性
        2.1.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自然地理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气候
        2.2.3 水文
        2.2.4 植被
        2.2.5 土壤
        2.2.6 土地利用
    2.3 人类活动与黄土滑坡
    2.4 地质灾害现状
第三章 黄土高原滑坡精细化调查
    3.1 黄土滑坡野外调查思路与路线设计
    3.2 黄土滑坡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
        3.2.1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与SfM三维重建技术
        3.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3 无人机720°航拍与模型构建
    3.3 黄土滑坡调查成果编目
    3.4 小结
第四章 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与区域规律
    4.1 总体空间格局与分布特征
        4.1.1 黄土滑坡点格局空间分布
        4.1.2 黄土滑坡高程分布
        4.1.3 黄土滑坡主坡向分布
        4.1.4 黄土滑坡县域分布
        4.1.5 不同地貌类型黄土滑坡发育规律
    4.2 区域分布特征与规律
        4.2.1 黄土滑坡密度空间分布
        4.2.2 黄土滑坡易发性分区
    4.3 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滑坡敏感性评价与区划
    5.1 数据来源
    5.2 黄土滑坡敏感性评价方法
        5.2.1 证据权法简介
        5.2.2 证据权法主要实现过程
        5.2.3 黄土滑坡敏感性评价指标选取
        5.2.4 黄土滑坡敏感性评价与制图技术流程
    5.3 评价结果与区划
    5.4 黄土高原滑坡敏感性空间格局验证
        5.4.1 数理统计验证
        5.4.2 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
    6.1 数字地形分析
        6.1.1 概念内涵
        6.1.2 基本内容
    6.2 典型黄土台塬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案例
    6.3 数据源与方法
        6.3.1 数据源与精度分析
        6.3.2 方法论
    6.4 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内容与结果
        6.4.1 参数提取和分析
        6.4.2 水文分析
        6.4.3 地形变化监测分析
        6.4.4 面积高程积分与稳定性分析
        6.4.5 形态与结构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黄土丘陵区滑坡与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
    7.1 地形地貌对黄土滑坡的控制作用
        7.1.1 不同地貌类型黄土滑坡发育情况
        7.1.2 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黄土滑坡发育情况
        7.1.3 地形因子参数与黄土滑坡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7.2 黄土滑坡对流域地貌演化的影响
        7.2.1 两个典型小流域的选取和对比
        7.2.2 定量化评估黄土滑坡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7.3 黄土滑坡、土壤侵蚀、地貌演化相互作用模式
        7.3.1 三者之间的关系
        7.3.2 典型案例分析—秦安县南小河贾川村巨型古滑坡
        7.3.3 黄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
    7.4 小结
第八章 黄土台塬区滑坡动态演变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8.1 泾阳南塬滑坡概况
    8.2 泾阳南塬东风滑坡群监测方案总体设计
    8.3 基于谷歌卫星影像的黄土滑坡动态监测
        8.3.1 研究区谷歌卫星影像覆盖情况
        8.3.2 研究区滑坡解译结果与分析
        8.3.3 滑坡引发塬面面积变化及变化速率分析
    8.4 基于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黄土滑坡高精度形变监测
        8.4.1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结果
        8.4.2 监测结果分析
    8.5 基于滑坡远程在线云平台的地表位移监测
        8.5.1 滑坡监测设备布设
        8.5.2 远程在线云平台
        8.5.3 东风滑坡群远程在线监测数据分析
    8.6 泾阳南塬东风滑坡地貌稳定性数值模拟
        8.6.1 Phase2 有限元软件简介
        8.6.2 有限元分析方法流程
        8.6.3 地下水位变化情景下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
    8.7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模式总结
    8.8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露天矿边坡监测预测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采场滑坡情况介绍
    2.3 排土场情况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边坡监测数据分析
    3.1 监测系统设计
    3.2 监测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4.1 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
    4.2 GM (1,1)模型研究
    4.3 verhulst模型研究
    4.4 OBGM(1,N)模型研究
    4.5 灰色预测模型背景值优化
    4.6 排土场边坡变形预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极限平衡法的推移式边坡稳定性分析
    5.1 考虑降雨作用的计算模型研究
    5.2 考虑渐进破坏的推移式滑坡计算模型研究
    5.3 考虑降雨和渐进破坏的改进Bishop法
    5.4 界牌岭矿采场东部滑坡稳定性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5)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稀土矿采场边坡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边坡预测预报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边坡安全监测技术综述
        1.2.3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稀土矿边坡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2.1 矿区地质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与岩浆岩
        2.1.4 气象水文
        2.1.5 工程地质条件
    2.2 开采工艺特性
        2.2.1 原地浸矿的机理
        2.2.2 原地浸矿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2.3 原地浸矿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2.3.1 影响稀土矿采场边坡稳定性因数分析
        2.3.2 边坡监测预警指标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硬件设计
    3.1 预警系统网络模块设计
        3.1.1 CC2530核心处理器模块
        3.1.2 终端显示模块
        3.1.3 协调器串口模块
        3.1.4 指示模块
        3.1.5 无线射频模块
        3.1.6 外围电路模块
    3.2 预警系统信息采集终端设计
        3.2.1 湿度传感模块
        3.2.2 位移传感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4.1 Z-Stack软件架构选择
    4.2 湿度位移采集节点程序设计
        4.2.1 节点程序设计架构
        4.2.2 采集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ZigBee无线组网测试
        5.1.1 安装布置
        5.1.2 无线组网状态
    5.2 实时采集数据测试
    5.3 实时参数报警测试
    5.4 上位机历史曲线及报表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黄土边坡裂隙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裂隙的研究现状
        1.2.2 扩展有限元研究现状
        1.2.3 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边坡裂隙成因分析
    2.1 黄土边坡裂隙概述
    2.2 卸荷裂隙
        2.2.1 卸荷裂隙基本特征
        2.2.2 卸荷裂隙的力学机理
    2.3 黄土的构造节理
        2.3.1 构造节理的基本特征
        2.3.2 黄土边坡沿构造节理失稳的力学模型
    2.4 黄土的垂直节理
        2.4.1 黄土垂直节理的基本特征
        2.4.2 黄土垂直节理的形成过程及力学机理
第三章 基于XFEM的边坡卸荷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3.1 扩展有限元简介
        3.1.1 概述
        3.1.2 扩展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3.1.3 节点增强(富集)函数
        3.1.4 虚功方程
        3.1.5 积分方案
    3.2 简单黄土边坡卸荷裂隙形成的模拟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边界及初始条件
        3.2.3 本构关系及模型参数的选取
        3.2.4 计算结果分析
    3.3 边坡卸荷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
        3.3.1 概述
        3.3.2 边坡高度
        3.3.3 边坡坡度
        3.3.4 抗拉强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强度折减法及其在ABAQUS中的实现
        4.1.1 概述
        4.1.2 强度折减法
        4.1.3 强度折减法在ABAQUS中的实现
    4.2 无裂隙边坡稳定性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垂直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3.1 垂直裂隙距塬边的距离
        4.3.2 垂直裂隙的深度
    4.4 倾斜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1 倾向背离塬边的裂隙
        4.4.2 倾向塬边的裂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鹿塬石家道村滑坡边坡裂隙及其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5.1 白鹿塬石家道滑坡工程概况
    5.2 滑坡地区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
        5.2.1 地形地貌
        5.2.2 地质条件
        5.2.3 降雨因素
    5.3 白鹿塬石家道村滑坡裂隙情况
        5.3.1 灞桥平硐情况简介
        5.3.2 边坡内部含水量变化
    5.4 边坡裂隙对石家道滑坡的影响
        5.4.1 无裂隙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5.4.2 实际裂隙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滑坡滑坡机理的研究
        1.2.2 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研究
        1.2.3 离心模型试验在边坡物理模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基本特征分析
    2.1 概述
    2.2 延安刘万家沟滑坡特征分析
        2.2.1 滑坡概况
        2.2.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2.3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
        2.2.4 滑坡成因分析
    2.3 灞桥 9.17 滑坡特征分析
        2.3.1 滑坡概况
        2.3.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3.3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
        2.3.4 滑坡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离心试验方案设计
    3.1 前言
    3.2 试验目的
    3.3 离心模型试验系统与方案设计
        3.3.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简介
        3.3.2 离心机简介
        3.3.3 边坡模型设计
        3.3.4 开挖方案设计
        3.3.5 监测项目与仪器布设方案
        3.3.6 试验加载过程
    3.4 模型制作过程
第四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前后变化
    4.2 应力场变化特征分析
    4.3 位移场变化特征分析
        4.3.1 基于高速摄像记录的边坡变形形态分析
        4.3.2 坡面位移分析
        4.3.3 坡体位移分析
        4.3.4 边坡变形分析
        4.3.5 边坡坡体演化过程分析
        4.3.6 坡顶裂缝成因分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挖诱发黄土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5.1 FLAC程序简介
    5.2 模型建立和本构模型选取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本构模型的选取
        5.2.3 模型物理参数的选取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原始坡体状态分析
        5.3.2 一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
        5.3.3 二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
        5.3.4 三级开挖工况下的坡体状态分析
    5.4 结构性黄土边坡在不同地层的边坡中开挖响应的模拟
        5.4.1 不同地层结构对黄土边坡的应力应变的影响
        5.4.2 地层结构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5.5 结构性黄土边坡对不同高度开挖的响应的模拟
        5.5.1 结构性黄土边坡在不同开挖高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的影响
        5.5.2 不同高度对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
    5.6 黄土边坡对不同开挖进尺响应的模拟
        5.6.1 不同进尺开挖对黄土边坡的应力应变的影响
        5.6.2 不同进尺开挖对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
    5.7 工程开挖黄土边坡失稳机理讨论
        5.7.1 工程开挖诱发黄土滑坡机理讨论
        5.7.2 黄土滑坡分区的力学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巴谢河流域陈何村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3.1 新近系上新统临夏组(N_2l)
        2.3.2 第四系黄土及沉积物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滑坡特征
    3.1 滑坡灾情
    3.2 滑坡形态
        3.2.1 平面形态
        3.2.2 前部及剪出口特征
    3.3 滑坡裂缝与变形破坏
        3.3.1 裂缝平面分布
        3.3.2 裂缝深度与宽度
        3.3.3 裂缝的走向
        3.3.4 变形破坏
    3.4 滑坡结构
        3.4.1 滑体岩心编录
        3.4.2 岩心质量分析
        3.4.3 滑坡主滑剖面
        3.4.4 滑坡结构
第四章 滑坡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
    4.1 滑坡的成因分析
        4.1.1 内因
        4.1.2 外因
    4.2 滑坡的形成机理
    4.3 滑坡的运动过程及位移矢量
        4.3.1 滑坡的运动过程
        4.3.2 滑坡位移矢量分析
    4.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4.1 理论计算
        4.4.2 数值模拟
第五章 滑坡的防治
    5.1 滑坡治理的一般措施
        5.1.1 滑坡监测措施
        5.1.2 滑坡防治措施
    5.2 滑坡的防治方法
        5.2.1 主体工程
        5.2.2 辅助工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黄土塬边拉张裂缝扩展机制及对滑坡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拉张裂缝深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拉张裂缝的导水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黄土滑坡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弯曲梁的黄土塬边拉张裂缝扩展机制模型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模型
    2.3 试验装置设计
        2.3.1 模型箱
        2.3.2 模型土样制作方法
        2.3.3 试验监测装置布置设计
    2.4 试验过程
        2.4.1 材料清单准备
        2.4.2 试验过程设计
    2.5 试验结果
第三章 黄土塬边拉张裂缝深度对滑坡的影响研究
    3.1 黄土塬边拉张裂缝特征
        3.1.1 黄土塬边地形地貌特征
        3.1.2 拉张裂缝发育特征
    3.2 拉张裂缝开启与扩展机制
        3.2.1 黄土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3.2.2 模型试验斜坡体内拉应力分布特征
        3.2.3 裂缝开启和扩展机制
    3.3 拉张裂缝的深度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
        3.3.1 滑坡模型建立及模拟过程
        3.3.2 拉张裂缝深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第四章 黄土塬边拉张裂缝的导水作用对滑坡的影响效应研究
    4.1 黄土塬边地表水渗流特征
        4.1.1 黄土塬边地质结构及水文地质结构
        4.1.2 黄土塬边渗流特征
    4.2 地表水灌入裂缝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2.1 地表水直接渗入坡体对滑坡的影响
        4.2.2 地表水灌入裂缝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 裂缝内瞬时积水高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3.1 数值模拟分析
        4.3.2 裂缝瞬时积水高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拉张裂缝的开启扩展及导水作用对滑坡的影响效应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黄土沿第三纪不整合面滑坡机理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滑坡分类研究现状
        1.2.2 滑带土研究现状
        1.2.3 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1.2.4 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区域环境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四系底部不整合面及滑带土研究
    3.1 第四系底部不整合面分类与特征
    3.2 第四系底部不整合面的形成
    3.3 滑带土之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3.3.1 黄土的物质成分
        3.3.2 黄土的结构和构造
        3.3.3 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
        3.3.4 黄土的力学性质
    3.4 滑带土之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3.4.1 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特征
        3.4.2 物理力学性质
        3.4.3 胀缩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沿不整合面滑坡特征分析及机理研究
    4.1 滑坡特征分析
        4.1.1 滑坡发育特征
        4.1.2 滑坡破坏类型分析
        4.1.3 滑坡变形及地质破坏过程特征
    4.2 滑坡成因分析
        4.2.1 滑坡形成条件
        4.2.2 滑坡诱发因素
    4.3 滑坡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沿不整合面滑坡防治措施
    5.1 滑坡防治基本原则
    5.2 滑坡防治基本原理
        5.2.1 防止老滑坡复活
        5.2.2 防止已活动滑坡进一步滑动
        5.2.3 防止易滑段新滑坡发生
    5.3 滑坡防治措施
        5.3.1 截排水工程
        5.3.2 减重及反压工程
        5.3.3 抗滑支挡工程
    5.4 做好滑坡的监测预报工作
    5.5 陕西关中环线 S107 阳郭段(K29+200~K39+600)综合防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坡数值模拟研究
    6.1 FLAC3D 基本原理
    6.2 FLAC3D 模型的建立
    6.3 FLAC3D 的数值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安市白鹿塬滑坡发生时间预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区域性斜坡稳定性研究 ——以西安白鹿塬为例[D]. 惠明强. 长安大学, 2020(06)
  • [2]几种聚类优化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灵台县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邱维蓉,吴帮玉,潘学树,唐亚明. 西北地质, 2020(01)
  • [3]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D]. 胡胜. 西北大学, 2019(01)
  • [4]露天矿边坡监测预测及稳定性分析[D]. 陈妍颖. 厦门大学, 2019(08)
  • [5]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稀土矿采场边坡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 戴圣贤.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1)
  • [6]黄土边坡裂隙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D]. 王新鹏. 长安大学, 2018(01)
  • [7]开挖诱发黄土边坡失稳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 车文越. 长安大学, 2017(04)
  • [8]巴谢河流域陈何村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李科技. 兰州大学, 2017(02)
  • [9]黄土塬边拉张裂缝扩展机制及对滑坡的影响效应研究[D]. 伊龙. 长安大学, 2017(04)
  • [10]黄土沿第三纪不整合面滑坡机理及防治措施[D]. 高茜. 长安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西安白鹿园滑坡发生时间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