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持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持水性,肥力
土壤持水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幼利[1](2019)在《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持水性以及肥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具有较为强大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促进社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树种会使林地的林冠层、凋落物层等结构有所不同,从而在水土和肥力保持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纯林,混交林在保持土壤的水、肥力以及减少病虫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以马尾松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土壤持水性以及肥力方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方露,李晓宁,唐香君,樊敏,幸艳[2](2018)在《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下,土壤水分成了限制林树下线树木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子,采用野外定位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Gardner经验方程拟合出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典型土壤拟合参数a值大部分在20以上,同一种林地类型,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阴坡>阳坡;同一坡向土壤持水能力为天然林阴坡>人工林;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持水能力为表层>下层(人工林阳坡除外)。(2)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比水容重均表现为:阳坡>阴坡;阴坡和阳坡的比水容重在土层剖面上无明显规律。这说明土壤的供水能力受坡向影响大,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影响小。(3)岷江上游山区林地土壤以粉粒最多,黏粒最少,砂粒居中,且阳坡林地砂粒含量低于阴坡,粉粒和黏粒含量高于阴坡;阴坡林地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阳坡林地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升高而呈先增后减的规律,阴坡的土壤容重明显低于阳坡;林地土壤孔隙度结构总体阴坡优于阳坡。(4)林地土壤持水性与黏粒、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退耕还林工程中,大量种植的经果林和生态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质地。因此,在当地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壤水分问题,应当从高海拔交错带逐步向下进行,最终达到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困难地段的植被恢复可以顺利进行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于博,于晓芳,高聚林,胡树平,孙继颖[3](2018)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和施加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连续4 a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定位试验和土壤有机碳梯度入渗淋溶模拟试验,秸秆全量深翻还田1~4 a处理(SF1、SF2、SF3和SF4),以不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土壤有机碳入渗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2种质地土壤(砂土、壤土)的不同质量比生物炭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水力传导性,砂土中添加质量比为0、1%、3%、5%、8%、10%生物炭处理分别记作CKS、BS、CS、DS、ES、FS,壤土中添加质量比为0、1%、3%、5%、8%、10%生物炭处理分别记作CKR、BR、CR、DR、ER、FR,应用单环入渗法测定了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应用压力膜法测定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相同的静水压力下,SF4处理持水性比CK降低21.05%,土壤平均入渗速率比CK增加82.07%,累积入渗量比CK增加225.09 cm;随深翻秸秆还田年限(随年份和深翻措施的累积增加)的增加,土壤持水性逐渐降低,土壤平均入渗速率逐渐加快,土壤的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多;在土壤体积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生物炭量的增加,砂土的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减小,持水能力升高;当生物炭添加比例从1%到8%时,壤土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递增,持水能力降低,当添加生物炭量为10%时,较添加8%生物炭处理时土壤持水性略有升高,土壤持水性变化规律出现波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量,土壤有机质的腐解增加了土壤生物炭量,同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的结果,生物炭量的增加改善了土壤(0~40 cm)持水性和通透性。【结论】应适度采取秸秆深翻还田来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可为春玉米的连续高产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玥,方建波,刘小玲,陈红跃[4](2018)在《广东流溪河5种林分的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流溪河林场5种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5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毛竹林;(2)5种林分0~60 cm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60 cm土层平均容重大小依次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荔枝林;(3)5种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大小依次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荔枝林;(4)5种林分土壤贮水量大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荔枝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总体而言,荔枝林枯落物持水性最好,毛竹林土壤持水性最强。(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修康,戚兴超,刘艳丽,刘之广,宋付朋[5](2018)在《泰山山前平原叁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因其植被和管理方式差异影响土壤结构特征而改变土壤持水性。选择泰山山前平原农田、林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不同土壤颗粒组成、颗粒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组成及其水稳定性等土壤结构特征指标,利用原状土样测定,结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土壤持水量、持水强度及水分有效性,通过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明确影响土壤持水性的主要结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与荒草地相比,农田和林地显着提高了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农田土壤的细颗粒组成含量和颗粒比表面积显着高于林地和荒草地土壤。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大小依次为农田>林地>荒草地,农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31%,分别比林地和荒草地高15%、24%。土壤容积含水量θ与吸力S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θ=A·S-B(系数A、B为常数,A值表征土壤持水强度,大小依次为农田>林地>荒草地)。土壤有效水总量与速效水含量大小依次为林地>农田>荒草地。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含量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增强土壤持水性,土壤颗粒比表面积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作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是抑制土壤持水性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机碳含量对调节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该区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性质为原则,建议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与林业轮作或间作措施为主,合理开发荒草地,为该区土壤水分管理与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秋文,尤倩[6](2017)在《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型土壤持水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虽然喀斯特森林的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对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林地为例,采用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持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林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的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为石灰土情况下,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有效持水量的大小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黄壤针叶林土壤容重小于石灰土针叶林,两种林型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明显。除毛管持水量外,其它持水能力指标黄壤针叶林均略大于石灰土针叶林。喀斯特林地土壤饱和的含水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对饱和的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洋[7](2017)在《生物炭对氧四环素吸附热力学研究和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一种由生物废弃物通过限氧或厌氧热裂解产生的物质,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作为对于焚烧的替代选择,热裂解生物废弃物能减少由焚烧带来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的产生。由于生物炭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官能团,生物炭常被作为污染物吸附剂使用在土壤、水环境中。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土壤和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作用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生物炭还被认为是一种廉价高效的土壤改良剂,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研究生物炭对抗生素的锁定效果和土壤持水性的改变效果,本文开展了以下叁方面实验:(1)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通过对氧四环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实验,研究生物炭热裂解温度对抗生素吸附的影响;(2)培养玉米秸秆生物炭、玉米芯生物炭与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代表)的混合物,研究生物炭相互作用对氧四环素的吸附的影响;(3)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并在位于河北省某农田中施加不同剂量、不同种类生物炭,研究生物炭在实际环境中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生物炭对氧四环素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高温下(600℃)生成的生物炭对氧四环素的吸附效果更好,可能与生物炭表面关能团的变化有关;(2)在培养30、60、90天后,两种生物炭与粘土矿物混合对氧四环素的吸附量上升,且高于原始粘土矿物,培养过程中不同离子在吸附影响上的效果不同,钙离子对吸附影响较小,而铁离子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吸附;(3)生物炭能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并通过为期一年的耕作,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实际农田中春秋两季农作物的产量,产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上升而增大,不同作物的增产效果存在差别,而生物炭的施加对土壤CEC、营养元素等性质没有显着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的改善作用是生物炭施加入土壤后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12-01)
代快,计思贵,张立猛,李江舟,乔志新[8](2017)在《生物炭对云南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及烤烟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干旱导致云南省烤烟明显减产,如何提高土壤持水性,保障烤烟产量是云南省烤烟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开展了烟秆生物炭对云南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的改善作用研究,进而为生物炭在烟叶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布置在玉溪市烟草公司马桥科研基地,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穴施不同用量生物炭(0%,1%,4%,7%,11%干土重)对黄红壤(YR)、黄棕壤(YB)、赤红壤(LR)、水稻土(PD)和紫色土(PE)五种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显着提升五种土壤持水性,一次浇水周期较对照延长1-5d,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其中,1%-11%范围内,YR土壤持水性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施用生物炭1%土壤持水性最好,与对照相比,烤烟生育期总补水量显着降低59.5%,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速度显着下降50.4%,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32.3%。但施用生物炭导致烤烟最高减产37.9%。YB土壤持水性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升高趋势,施用生物炭11%最好,相比对照,烤烟生育期总补水量显着降低41.3%,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93.3%,产量无显着提高。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LR土壤持水性先增加后降低,施用生物炭4%效果最好,烤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显着提高46.2%和68.8%。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PD和PE的土壤持水性及烤烟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用生物炭7%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烤烟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7.0%和55.6%,总补水量分别显着降低40.3%和26.8%,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速度分别显着降低37.4%和36.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提高94.4%和121.7%。烟秆生物炭对于云南典型植烟土壤的保水效果明显,其最佳施用量视土壤类型而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7-11-01)
郑利剑,马娟娟,郭飞,任荣,郭向红[9](2016)在《基于水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生物炭配比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真空抽提和稳定同位素光谱技术,进行不同抽提时间下的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析,采用绘制土壤抽提曲线和计算抽提贡献率的方法,探讨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真空抽提下,砂土的最短抽提时间(T_(min))为30 min,壤土为45 min,粘土为60 min。土壤持水性的变化会导致抽提过程中水稳定同位素值、T_(min)和抽提贡献率发生变化,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炭配比下土壤的T_(min)、水稳定同位素分馏情况以及计算贡献率可得出,生物炭显着影响砂土持水性,且与生物炭添加量呈线性正相关;而对壤土和粘土的持水性有一定影响,但过量或过少则不明显,壤土对生物炭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闫永利,魏占民,任秀苹,奇凤[10](2016)在《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影响及在不同土壤中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土壤持水效果进行比较,按保水剂质量占土壤质量百分比设计0.10%、0.30%、0.50%、1.00%、以及对照(土壤不加保水剂)5个处理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可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土壤保水率随保水剂用量增加而增大,3种土壤施用比例为0.10%~1.00%的保水剂,经过7h恒温蒸发后土壤平均保水率较对照提高103%~187%。但是,当保水剂达到一定用量后,保水率增幅效果不显着。综合3种土壤平均保水率,保水剂比例为0.10%时,恒温蒸发7h后与对照差异显着,当比例增大至0.30%时,虽然与对照相比存在显着差异,但与比例为0.10%时相比无显着差异,当比例逐渐增大至0.50%和1.00%时,与比例为0.30%时相比,相互间也无显着差异。保水剂对提高不同土壤持水性方面的功效存在差异,且差异的大小与水分蒸发时间及保水剂用量有关。土壤水分蒸发初期(1~2h),不同保水剂用量,3种土壤的保水率无明显差异;土壤水分蒸发后期(2h后),保水剂对提高不同土壤持水效果的差异逐渐显现,总体上在黏粒含量较低的壤沙土中的应用效果要好于黏粒含量较高的沙黏壤土和壤土。3种土壤施用比例为0.10%~1.00%,经过7h恒温蒸发后保水率较对照提高分别为:壤沙土293.08%~591.29%,沙黏壤土181.85%~249.78%,壤土29.53%~73.03%。针对本试验所测试的壤沙土、沙黏壤土和壤土3种土壤,保水剂更适宜在黏粒含量较低的壤沙土中使用,用量以保水剂占土壤质量百分比为0.10%为宜。(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6年01期)
土壤持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下,土壤水分成了限制林树下线树木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子,采用野外定位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Gardner经验方程拟合出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典型土壤拟合参数a值大部分在20以上,同一种林地类型,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阴坡>阳坡;同一坡向土壤持水能力为天然林阴坡>人工林;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持水能力为表层>下层(人工林阳坡除外)。(2)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比水容重均表现为:阳坡>阴坡;阴坡和阳坡的比水容重在土层剖面上无明显规律。这说明土壤的供水能力受坡向影响大,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影响小。(3)岷江上游山区林地土壤以粉粒最多,黏粒最少,砂粒居中,且阳坡林地砂粒含量低于阴坡,粉粒和黏粒含量高于阴坡;阴坡林地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阳坡林地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升高而呈先增后减的规律,阴坡的土壤容重明显低于阳坡;林地土壤孔隙度结构总体阴坡优于阳坡。(4)林地土壤持水性与黏粒、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退耕还林工程中,大量种植的经果林和生态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质地。因此,在当地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壤水分问题,应当从高海拔交错带逐步向下进行,最终达到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困难地段的植被恢复可以顺利进行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持水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黄幼利.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持水性以及肥力研究[J].现代园艺.2019
[2].方露,李晓宁,唐香君,樊敏,幸艳.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林树下线土壤持水性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8
[3].于博,于晓芳,高聚林,胡树平,孙继颖.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和施加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持水性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8
[4].杨玥,方建波,刘小玲,陈红跃.广东流溪河5种林分的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性[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8
[5].王修康,戚兴超,刘艳丽,刘之广,宋付朋.泰山山前平原叁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8
[6].周秋文,尤倩.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型土壤持水性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
[7].杨洋.生物炭对氧四环素吸附热力学研究和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8].代快,计思贵,张立猛,李江舟,乔志新.生物炭对云南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及烤烟产量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7
[9].郑利剑,马娟娟,郭飞,任荣,郭向红.基于水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影响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6
[10].闫永利,魏占民,任秀苹,奇凤.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影响及在不同土壤中效果比较[J].节水灌溉.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