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院政法教研部,济南250103)

摘要:政治人格是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中国传统政治人格中,有三种负面人格“小人”“乡愿”和“伪君子”较容易混淆。本文主要分析“乡愿”这一政治人格的概念特征,并就其与另外两种政治人格“小人”“伪君子”的异同进行简要辨析。

一、乡愿的字面释义

“乡愿”这一概念首先由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朱熹注曰:“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孟子详释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从以上释义来看,“乡愿”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处世态度。和光同尘,阉然媚于世。处世态度是“混世”,也可以说乡愿的生活目标就是在与世俗的同流合污中欺世盗名,“名利兼收,便宜受用”。“众皆悦之”,乡愿通常在社会中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没有深远的个人理想和明确目标,随遇而安。

(二)道德表现。性无善恶,似是而非,似德非德。表面上忠信廉洁,不做害人之事,但实质上其这种表现都是为更巧妙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是从道德和社会或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并非真正的“德”。乡愿通常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更不会制造混乱,看似人畜无害,但为何为夫子和东林党人所深恶痛绝呢?“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正是因为其“害在风俗”,也就是说乡愿的危害并非直接利益上的危害,而在于对乡愿的容忍会带来是非不分、污世流俗的社会风气,这种危害是潜移默化而恶劣影响深远的。

(三)社会立场。社会立场的易变性。“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没有坚定明确的立场,摇摆不定,但是会在不同的境况下会随着权贵或众人爱好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趣向,迎合“大流”,具有易变性。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就此来说无可厚非,但其可恶之处在于其对各种派别的迎合性,在社会中表现为对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格都能加以迎合,“乡人之好君子也不甚,其恶小人也不甚,其用情在好恶之间”“足以媚君子”也“足以媚小人”,没有原则而且善于迎合。

二、乡愿与小人、伪君子的异同

乡愿与小人和伪君子都具有逐利性、虚伪性、不恒定性和极度的自私性。但是在社会中有不同特点的表现,而且同一特点的表现程度也有所不同。

一,虚伪性。三者都具有虚伪性,但是程度和方式、条件是不同的。作恶之后极力掩盖,“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且出尔反尔。伪君子的虚伪性在于,平日对人对事不失君子之风,但涉及到自身名利就会原形毕露,“假善之人,事事可饰圣贤之迹。只逢著忤时抗俗的事,便不肯做”谋私利时也要以仁义道德做伪装,假仁假义,并且“阴附于仁义之内,不容不辨”,通常情况下最难识别,但虚伪水平精而不广。而乡愿是在任何时间条件下、对任何人尤其对权贵都无原则地迎合,其虚伪性是融入日常习惯的、面向大众的,这种虚伪通常是泛泛而不精,但却是最具有延续性连贯性的。

二,是非观。小人是头脑清晰的,其罪恶是“清醒的罪恶”,故意为恶且“不怀惭于己”,根本特质是“反道德”。伪君子有更清晰的是非观,尤其在道德观上更加用心以借此为谋私利时的掩护工具,最能借是为非、蛊惑人心,对纲常礼义无诚敬而有所畏,所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道德性。乡愿则往往没有明确是非观,道德界限模糊不清,以大众偏好或权贵趣向为风向标,似是而非,似德非德。

三,有无忌惮。小人“不畏咎于人”,相当一部分小人“不论礼与非礼,要视就视,要听就听,要言就言,要动就动,是无所忌惮之小人”,见利忘义而无所忌惮。伪君子“不是畏祸,便怕损名”“立朝偏不肯犯颜敢谏”,在欺世盗名过程中会权衡利弊,力求既得名利双保。而乡愿由于目的性不强且没有直接作恶,所以几乎谈不上“忌惮”因为一直都处于谨慎状态,若要说“忌惮”,乡愿对“失名”方面较“失利”忌惮更大。

四,危害性。小人故意作恶,“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心如虎狼,行如禽兽”,是社会生活中制造混乱的根源,弊害在于毁弃纲常礼法,损人利己,背信弃义,较之伪君子更甚。伪君子通常不会怂恿作恶,但手段高明,不会对礼义纲常有明显的损害,其社会危害强度是不弱于小人的,但往往相对低调潜藏,因此不易制造纠纷或引起混乱。乡愿则因其多面迎合性不会直接危害社会或他人利益,也不会引发混乱,但其“害在风俗”,其似是而非、黑白不分的恶劣影响会更加深远,是温水煮青蛙般更加潜移默化且更加抽象的危害。

五,目的性(逐利性程度)。小人为恶以谋取自身利益,伪君子“其心总是一团私意故耳”伪君子与小人的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有时相对“不作为”以维护自身利益,或用较小人更加高明的手段如假公济私,而且力求名利双收,虚名与利同等重要。乡愿的目的性相对较弱且不明确,对“名”的追求更甚于“利”。

六,个人能力水平。小人往往有才无德,“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小人往往有较强能力水平,有较强个性,有些小人还学习儒家道术,然而这一切都是为其反道德特质服务的,以学术害天下。伪君子在儒学尤其道德规范方面的“术”更为精通,有术而无学。乡愿相比小人和伪君子,术业无专攻,“学”方面往往是更加平庸的,却最擅长迎合之术。

七,立场。小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具有任何责任感,不受道德约束,因此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但君子不与之交。伪君子之与君子交,不与小人交。乡愿则“君子可交,小人亦可交”“立身也在君子小人之间”。

三、乡愿人格与现实

乡愿这一政治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最为普遍。若从性善论出发,君子都是纯粹的,内心深处以道德为终极追求,则对乡愿为德之贼的理论无可非议,人人应防乡愿,并且可以防止自己成为乡愿的。但若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那么人人都有其劣根性,生来都有对私欲的追求,即便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修正和约束,但后天的道德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成之为人的天性(此处即“恶”的天性,尤指自私自为的本性),因此人在感性和理性的斗争中不可能完全摆脱感性和私欲而“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或多或少地以私欲和感性为动机的。在主流价值观下,多数人力求行为符合道义标准,而从严苛的标准来讲每个人都有“乡愿”成分,只是符合道德标准的程度不同罢了。

参考文献

[1]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2]邓晓芒:《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乡愿》,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1期.第7卷。

[3][晋]何晏:《论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曹威伟:《荀学“乡愿”思想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页。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

[7][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版,第238-239页。

[8]《小辨斋偶存·札记》。

[9]《明儒学案·东林学案》。

[10]《论性篇·罪言上》。

[11]《大学》。

[12]《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三》。

[13]《读通鉴论·宪宗》。

[14]《冯少墟集·疑思录四》。

[15]《荀子·修身》。

[16]《荀子·子道》。

作者简介:刘羽凌(1995年—),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13年9月-2017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2017年9月至今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就读,致力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标签:;  ;  ;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