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邵伟华,苑晓烨,王素星,李芳,吕彩霞

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邵伟华,苑晓烨,王素星,李芳,吕彩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原发性,高龄,维生素D,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文献综述

邵伟华,苑晓烨,王素星,李芳,吕彩霞[1](2019)在《维生素D对超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及内皮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80岁)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在原有高血压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给予骨化叁醇口服,连续服用12周后比较服药前后2组血钙、血清25(OH)D_3、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ADMA、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24 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诊室收缩压(S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均低于治疗前(t/P=2.816/0.008,2.911/0.010),亦低于治疗后对照组(t/P=2.886/0.006,5.472/0.000);观察组血钙、血清25(OH)D_3较治疗前升高(t/P=-4.528/0.008,-10.326/0.000),亦高于治疗后对照组(t/P=-4.513/0.007,-10.278/0.000);观察组NO、FMD较治疗前升高(t/P=-9.911/0.000,-7.246/0.000),ET-1、ADMA较治疗前下降(t/P=9.846/0.000,4.711/0.012),且上述指标变化较同期对照组更明显(t/P=-9.905/0.000,-7.038/0.000,11.621/0.000,4.728/0.012);血清25(OH)D_3与NO、FMD呈正相关(r=0.415、0.597,P<0.05),与ET-1、ADMA呈负相关(r=-0.447、-0.426,P<0.05)。结论维生素D水平与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有关;患者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且具有辅助降压作用。(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倩倩,马莉,韩成艳,王昌成[2](2019)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初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后初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因初次发生ACS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的患者及体检中心同期健康体检者共210例,分为3组,PPI组(服用PPI+初次发生ACS)患者7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62.80±11.87)岁;ACS组(未服用PPI+初次发生ACS)患者7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62.66±12.13)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患者(未服用PPI+未发生ACS)70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16人,平均年龄为(62.96±9.09)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DMA浓度,同时测量总胆固醇、叁酰甘油等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3组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各项生化指标及ADMA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ADMA水平与ACS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和ACS组的血清AD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585、-4.793,P均<0.001);PPI组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A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750,P <0.001);PPI组和ACS组(即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与年龄、性别、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叁酰甘油无相关性(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MA水平是初发AC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17,OR=1.017,P <0.001)。结论服用PPI后初次发生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明显高于未服用PPI的初次发生ACS患者;初次发生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血清ADMA升高是初次发生AC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6期)

汤瑜斌,彭文芳,夏莉莉,黄珊[3](2017)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肥胖糖耐量异常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肥胖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在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分为正常糖代谢(NGT)组43例,非肥胖糖耐量减低(IGT)组48例,肥胖IGT组47例,分别测定ADMA、APN、CRP、血脂、胰岛素(INS)水平,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肥胖IGT组BMI高于非肥胖IGT组和NGT组(P=0.000);IGT 2组的空腹血糖(FPG)均高于NGT组(均P<0.05);IGT 2组的餐后2 h血糖(2h PG)均显着高于NGT组(P=0.000);NGT、非肥胖IGT组的空腹INS(FINS)、HOMA-IR明显低于肥胖IGT组(均P=0.000);NGT、IGT非肥胖组的APN浓度显着高于肥胖IGT组(P=0.000);NGT和非肥胖IGT组ADMA、CRP水平均明显低于肥胖IGT组(均P=0.000);非肥胖IGT组ADMA、CRP水平亦明显高于NGT组(均P<0.05);NGT组的CIMT低于非肥胖、肥胖IGT组(均P<0.05),非肥胖IGT组CIMT低于肥胖IGT组(P=0.016);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PN、ADMA和HOMA-IR是BMI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ADMA、CRP和BMI是CIMT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结论:对于IGT人群,特别是肥胖的IGT患者,ADMA更为敏感地预测了胰岛素抵抗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内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4期)

黄珊,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邹大进[4](2017)在《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及Apelin水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合并冠心病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脂联素(APN)及Apelin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分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CHD+IGT)组3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CHD+DM)组32例,单纯冠心病(CHD)组28例,正常对照组(NC)33例。测定ADMA、APN、Apelin、血脂、胰岛素水平,并计算BMI及HOMA-IR。测定Gensini积分。结果 CHD+IGT组及CHD+DM组的BMI指数显着高于NC组(P=0.000);CHD+DM组的FPG显着高于NC组和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PPG显着高于NC组和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FINS、HOMA-IR均显着高于NC组(P<0.05);CHD+IGT组及CHD+DM组的APN显着低于NC组(P<0.05);CHD+IGT组及CHD+DM组的ADMA、Apelin均显着高于NC组及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Gensini积分显着高于NC组(P<0.05);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DMA、APN和Apelin是其主要独立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高ADMA、Apelin和低APN水平相比于其他因素能更为敏感地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张双喜,陈锦泳[5](2016)在《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宫牛黄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7,14天血清NO、ADMA水平变化情况,记录2组上述时间点的脑水肿、中线移位恢复情况以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第3,7,14天血清NO显着上升(P均<0.05),而ADMA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第3,7,14天脑水肿、中线移位恢复情况均有显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第3,7,14天GCS评分显着提高(P均<0.05),而NIHSS评分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第14天的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安宫牛黄丸能够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觉醒,减轻患者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清ADMA生成、促进NO生成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17期)

雷莹,潘轶斌[6](2016)在《糖尿病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伴隐蔽性高血压(MHT)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方法纳入诊室正常血压(<140/90mm Hg)的糖尿病患者436例。对所有受试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合诊室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MHT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ADMA和L-精氨酸的水平。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436例中,104例符合MHT的诊断标准,归为MHT组,余下患者归为正常血压组(n=332),本研究MHT的检出率为23.85%。与正常血压组比较,MHT组ADMA水平升高[(6.82±2.22)比(4.28±1.07)μmol/L,P<0.05]。MHT组L-精氨酸/ADMA较正常血压组降低(24.73±7.83比39.47±14.52,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ADMA、体质量指数(BMI)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是MHT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64(1.29~2.07)、1.20(1.06~1.36)和0.93(0.88~0.97;均P<0.05)。结论糖尿病伴MHT患者血清ADMA水平显着升高。ADMA、BMI和HDL-C是糖尿病伴MHT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团结,王博,方麒林[7](2014)在《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组门诊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完成研究117例,其中57例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60例为非他汀治疗组。结果治疗前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治疗后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明显降低(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β=0.26,P<0.05)和他汀类药物治疗(β=-0.20,P<0.05)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胆固醇水平(β=0.00,P=1.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β=0.00,P=0.98)不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ADMA降低之间显着相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ADMA水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章燕[8](2010)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脂联素(APN)在2型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2.探讨ADMA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方法:临床筛选出研究对象共87例,健康对照(15例)、动脉粥样硬化(AS,20例)、糖调节受损(IGR,12例)、2型糖尿病(T2DM,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T2DM+AS,20例),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征,测定其ADMA、APN、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等指标,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患者ADM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糖调节受损组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APN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糖调节受损组和2型糖尿病组(P<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的APN水平无显着差异(P=0.560); ADMA与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HbA1c、餐后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负相关。结论: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和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者ADMA水平逐渐升高、APN水平逐渐降低;脂联素与ADMA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呈负相关;ADMA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相关,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01)

陈景开,吴刚勇,陈满清,赵秋良,王霄[9](2007)在《老年人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同型半胱氨酸及动脉硬化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离退休老干部141例为观察组,健康者31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压、血糖、血脂和ADMA、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将ADMA与Hcy及动脉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ADMA和Hcy分别为(0.97±0.55)μmol/L和(28.25±10.82)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57±0.23)μmol/L和(16.66±3.75)μmol/L(P<0.01)。观察组年龄、吸烟年支、血压、肌酐、肌酐清除率、血糖、甘油叁酯、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LDL/HDL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经多元回归分析,观察组ADMA与年龄、吸烟年支、收缩压、肌酐、肌酐清除率、血糖和LDL/HDL比值存在显着性相关,与Hcy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老年人血清ADMA增高与高龄、吸烟、肾功能减退、血糖增高及LDL/HDL的比值异常有关,而与叶酸降低和Hcy增高不存在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07年04期)

陈景开,王霄,赵秋良,吴刚勇,陈满清[10](2007)在《离退休老干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干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离退休老干部170例为观察组和健康者29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压、血糖、血脂ADMA和Hcy等。结果观察组血清ADMA和Hcy分别为(0.91±0.54)μmol/L和(28.25±11.62)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56±0.10)μmol/L和(22.41±4.82)μmol/L(P<0.01)。观察组ADMA和Hcy大于正常值高限的发生率分别为32.35%和31.18%,显着高于血糖(20.59%)、总胆固醇(21.76%)、LDL-胆固醇(15.29%)和甘油叁酯(21.76%)的异常发生率(P<0.05)。ADMA和Hcy异常亚组冠心病和高血压患病率显着高于ADMA和Hcy正常亚组的患病率(P<0.01)。经相关分析,观察组ADMA与Hcy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离退休老干部AD-MA和Hcy显着增高,其增高发生率高于血糖、血脂异常发生率。老干部冠心病和高血压患病率与ADMA和Hcy增高有关。ADMA与Hcy之间本身不存在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07年02期)

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后初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因初次发生ACS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的患者及体检中心同期健康体检者共210例,分为3组,PPI组(服用PPI+初次发生ACS)患者7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62.80±11.87)岁;ACS组(未服用PPI+初次发生ACS)患者7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62.66±12.13)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患者(未服用PPI+未发生ACS)70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16人,平均年龄为(62.96±9.09)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DMA浓度,同时测量总胆固醇、叁酰甘油等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3组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各项生化指标及ADMA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ADMA水平与ACS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和ACS组的血清AD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585、-4.793,P均<0.001);PPI组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A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750,P <0.001);PPI组和ACS组(即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与年龄、性别、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叁酰甘油无相关性(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MA水平是初发AC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17,OR=1.017,P <0.001)。结论服用PPI后初次发生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明显高于未服用PPI的初次发生ACS患者;初次发生ACS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血清ADMA升高是初次发生ACS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参考文献

[1].邵伟华,苑晓烨,王素星,李芳,吕彩霞.维生素D对超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

[2].陈倩倩,马莉,韩成艳,王昌成.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初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9

[3].汤瑜斌,彭文芳,夏莉莉,黄珊.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肥胖糖耐量异常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7

[4].黄珊,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邹大进.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及Apelin水平的变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5].张双喜,陈锦泳.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6].雷莹,潘轶斌.糖尿病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变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

[7].刘团结,王博,方麒林.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8].章燕.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D].南昌大学.2010

[9].陈景开,吴刚勇,陈满清,赵秋良,王霄.老年人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同型半胱氨酸及动脉硬化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7

[10].陈景开,王霄,赵秋良,吴刚勇,陈满清.离退休老干部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意义[J].东南国防医药.2007

标签:;  ;  ;  ;  ;  

血清不对称型二甲基精氨酸论文-邵伟华,苑晓烨,王素星,李芳,吕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