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辞语言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矛盾修辞,后现代,认知语言学
修辞语言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波[1](2017)在《矛盾修辞中的后现代思想及认知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矛盾修辞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矛盾修辞的存在也更加证明了语言中的后现代思想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如体验人本观、原型范畴理论、识解多元化、语义模糊性和创新性结构。(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7年05期)
宋桔[2](2010)在《将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放在连续统中——Langacker修辞性语言观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Langacker在建立认知语言学基础时,主张将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看作常态的语言,并提出"应把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Literal Language)放置在同一个连续统中研究"的理念。本文结合汉语修辞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对以Langacker为主的语法学者有关修辞性语言的观点进行梳理、评述,揭示修辞性语言的本质,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0年05期)
殷相印[3](2010)在《论叁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序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无论从影响的广度还是理论建构的深度上,能够形成严谨科学体系的,尤数叁一语言学派和它的叁一语言学理论。叁一语言学,即以王希杰为代表的叁一语言学派,根据王希杰修辞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叁组核心范畴和一个得体性原则所确立的语言学体系。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以他的博大精深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他在中国修辞学史上无可争辩(本文来源于《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期刊2010-10-01)
郭彩凤[4](2010)在《审美视野下对尼采修辞语言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尼采的修辞语言观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把修辞理论植入语言,是想借语言之手来达到解构真理和权威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语言的修辞属性来颠覆传统的语言观,以达到重估一切事物价值的目的。论文分四部分内容来阐释:导论部分主要谈论学术界对尼采学说的研究现状,中外学者主要研究他1876年后的作品,内容主要集中在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生命哲学等方面。然而尼采的修辞语言观却是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盲点,这是本篇论文探讨的观点,也是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论述尼采修辞语言观的理论渊源及创作背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19世纪的康德、黑格尔,一直把“逻各斯”奉为真理,并认为它和语法共同规范着语言的发展,规定声音、概念和事物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尼采一反常态,把修辞理论引入语言(修辞本身带有主观创造性),他重视感觉、直觉和想象的作用,认为一切语言都是转义的结果,这样就把理性、思维从语言的领域内驱逐出去,悬置了语言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明晰性。另外,尼采深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和叔本华生命美学的影响,所以,他的修辞语言观带有一种诗化、审美化的特质。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释尼采修辞语言观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首先,简单阐明一下修辞和语言的亲缘关系;其次,指出修辞语言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隐喻性、复制性、偏移性和颠覆性。以此得出结论,语言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创造物,不受制于逻辑与语法的限制,事物、声音和概念之间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再次,论述修辞语言观的审美特征,从修辞、隐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和尼采反对理性中心论、崇尚生命美学两个方面来谈。尼采在其创作中身体力行,大量使用修辞语言,让自己的文本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第叁部分主要论述尼采修辞语言观对后世的影响及自身的局限。主要谈及尼采修辞语言观对后现代主义文论及生命美学的影响,表现在叁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解构主义文论及后现代主义生命美学的影响。然而,尼采一味地夸大语言的修辞属性,而修辞本身带有主观性和创造性,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无意识的创造,不受逻辑和语法的控制。因此,他的语言观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另外,尼采过多地强调人的感官享受,拒斥理性和思维的介入,使他的修辞语言观萌生了泛性欲主义的色彩。总之,尼采的修辞语言观在哲学的转型时期确实起着导航灯的作用,“语言本身全然是修辞艺术的产物”。[1]他把修辞从七艺中提到了首位,排斥理性、思维对语言的指导作用,这样就使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变性,从而瓦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厦。尼采的修辞语言观对解构主义文本创作和后现代主义的生存美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深深地影响了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及海德格尔等一批大师。(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30)
殷相印[5](2009)在《论“叁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一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体系,包含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关于语言的本质认识,关于语言的功能价值认识,关于修辞理念的认识。"叁一语言学"四个世界理论中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关系,言语修辞的社会和道德教化功能,以及所包含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精神,等等,都丰富发展了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泓峻[6](2008)在《“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观与现代汉语形成期的修辞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文学史上,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诗歌革命,曾经把白话假定为一种最接近内心的语言,提出了"自然的音节"、"自然的韵律"等创作主张。具有个性主义倾向的小说则尝试着用一种独特的"五四语体"——倾诉式话语——抵达主体的内心世界。在现代汉语建立之初,语言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新的语言能否真实、准确、完整地传达语言背后的内容。相对于这一问题,语言形式上繁与简、雅与俗的讨论,都不具有本质性。现代汉语的修辞理想,与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诉求高度契合,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张超[7](2008)在《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介绍和研究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尽管德曼的思想驳杂多变,但是他对语言的修辞性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批评生涯。他的这种修辞语言观不仅是他一切“解构”的根源,也是决定他批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尺度。德曼的修辞阅读理论是他的修辞语言观在文学上的呈现。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是材料的综述。这部分首先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德曼解构思想的研究概况,然后过渡到本论文的立足点和创新之处,并进而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思考思路和成文思路。第一章至第叁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德曼修辞语言观的内涵及特征。第一节首先界定了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并进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推论出: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观。德曼认为,语言的本性是修辞性,即不稳定性。修辞性从根本上悬置了逻辑,并对语法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使构成语言科学的语法、逻辑和修辞一直处于矛盾的张力关系之中。语言在德曼那里,因此而具有了反逻辑、反传统的审美功能。语言不再是纯粹而明晰的,一切由语言构成的文本就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凝聚,而是意义的消散。德曼因此驱逐了意义,把他的文本封锁于语言之内。德曼的语言不仅与人、与现实相隔离,而且还能够借助修辞手法不断的自我生成。修辞性又是一切语言永远无法逃避的本质属性,语言因此又被他所谓的修辞所封锁。德曼的语言观是一种封闭性的语言观。第二节则进一步论述了德曼修辞语言观的封闭性和审美性特征。第二章主要厘清了形成德曼这种修辞语言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论文首先分析了形成德曼这种语言观的时代必然和个人因素;其次通过仔细探讨德曼的语言观与尼采和德曼的语言观与德里达的不同,并进一步论述了,德曼是如何借鉴并发挥他们的语言学思想,而最终形成他的修辞语言观的核心观点的。在第叁节中,通过比较德曼与德里达“解构”的异同推论出:与德里达的哲学解构主义相比,德曼的解构是一种“文学的解构主义”。以此为视角,进而过渡到第叁章德曼的文学阅读理论。第叁章主要论述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在文学阅读中的运用,也即是德曼的修辞阅读理论。语言的修辞性本质,不仅是德曼一切解构的根源,也是他的文学阅读策略得以实现的根基。修辞文学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就是他的这种修辞语言观在文学上的生发。显而易见,修辞文学观就是用修辞性去定义文学。在第二章中,论文在探讨修辞与文学、修辞与哲学的关系时,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而这种语言观在文学中衍生的阅读观和批评策略就相当的复杂。因此,第叁章首先厘清了德曼的修辞阅读观,然后,凭借传统批评的视角,从主体和接受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德曼的修辞阅读策略。第四章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的意义及其局限。总之,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解构模式,与启蒙时代的批判思维相同。虽然德曼有过分强调修辞性对语言的控制之嫌,但是“解构”之后,德曼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新鲜乃至精细的“解构”模式,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语言观和批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当代学术的研究视野。他的这种解构阅读策略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的“阅读”要更加留意文本中所蕴含的矛盾和张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邓志勇,董榆萍[8](2007)在《英语写作模式:哲学观、语言观与修辞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地描述了西方英语写作学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并勾勒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模式:线形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或社会认知模式),然后探讨了这些模式折射出的不同的哲学观、语言观和修辞观,并提出了有关写作教学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期刊2007年10期)
刘亚猛[9](2007)在《规约主义和唯名主义语言观的修辞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形态完全是由"语用习俗"决定的,"语言纯然是一种行为方式"。"在某一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默许下,某些声音和某些事物挂钩,成为后者的符号。与此同时,人们还(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07年03期)
张超[10](2007)在《论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的本性是修辞性即不稳定性,它从根本上悬置了逻辑并对语法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使构成语言科学的语法、逻辑和修辞叁者一直处于矛盾的张力关系之中。语言不再是纯粹而明晰的,一切有语言构成的文本便不再有传统意义的凝聚,而是意义的消散。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作为一种解构思想方式,与启蒙时代的批判思想相似,它虽然有过分强调修辞性对语言的控制之嫌,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修辞语言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angacker在建立认知语言学基础时,主张将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看作常态的语言,并提出"应把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Literal Language)放置在同一个连续统中研究"的理念。本文结合汉语修辞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对以Langacker为主的语法学者有关修辞性语言的观点进行梳理、评述,揭示修辞性语言的本质,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辞语言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艳波.矛盾修辞中的后现代思想及认知语言观[J].英语广场.2017
[2].宋桔.将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放在连续统中——Langacker修辞性语言观评述[J].当代修辞学.2010
[3].殷相印.论叁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C].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2010
[4].郭彩凤.审美视野下对尼采修辞语言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殷相印.论“叁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6].泓峻.“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观与现代汉语形成期的修辞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张超.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及其修辞阅读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8
[8].邓志勇,董榆萍.英语写作模式:哲学观、语言观与修辞观[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
[9].刘亚猛.规约主义和唯名主义语言观的修辞渊源[J].外国语言文学.2007
[10].张超.论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