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成岩论文-刘娟,朱茂旭,姬泓巍

还原成岩论文-刘娟,朱茂旭,姬泓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还原成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活性铁,异化还原,早期成岩作用

还原成岩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朱茂旭,姬泓巍[1](2013)在《胶州湾沉积物中微生物可还原Fe(Ⅲ)的定量评价及早期成岩作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异化还原是铁循环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可还原铁(III)(MR-Fe(III))含量是铁异化还原能力及高活性铁含量的重要参数。利用盐酸羟胺提取法定量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MR-Fe(III)含量及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MR-Fe(III)含量在7.82~27.9μmol/g之间,为高活性铁氧化物的一部分、总活性铁很小一部分;可能与受污水输入的影响有关,其含量与黏土组分无明显相关性。MR-Fe(III)含量在15cm深度范围内的快速减小,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可能对其减小都有一定贡献。但在深部并未耗尽,表明无论铁的异化还原还是快速的硫化物缓冲(即快速的化学还原)都不会受高活性铁氧化物含量的制约,有机质活性应是制约这些过程的最终因素。对具有相对较小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的半封闭海湾,进一步研究气候及生态环境改变条件下铁异化还原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对硫和营养盐以及重金属元素成岩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郑妍,郑洪波,邓成龙,王敏杰,范代读[2](2012)在《还原成岩作用对磁性矿物的影响及古气候意义:以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岩芯YD0901沉积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岩芯YD0901(31°11'N,122°30'E)中0~34.22m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阶段Ⅰ(0~8m)中磁性矿物含量高,含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的硫化物;阶段Ⅱ(8.0~34.2m)中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矿物包括粗颗粒磁铁矿、赤铁矿和铁的硫化物。磁参数结果指示了沉积物垂向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由还原环境(阶段Ⅱ)转为氧化环境(阶段Ⅰ)。受成岩作用影响,阶段Ⅱ中的细颗粒的磁铁矿颗粒被溶解而生成铁的硫化物,但是粗颗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可以提取原生的古气候信息。根据磁性矿物含量和矫顽力的变化在1300年至7000年之间识别出4个气候突然变冷事件,沉积物磁性矿物矫顽力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为800年和220年。(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徐新文,强小科,符超峰,赵辉,陈艇[3](2012)在《鹤庆盆地早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物中早期还原成岩过程的岩石磁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鹤庆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在盆地内获取的665.83m的湖相岩芯具有沉积连续,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是研究印度季风在第四纪以来发展演化特征的理想材料。在岩芯的下部(1.8Ma以前),磁化率大幅度降低,而烧失量则较高。通过对这部分沉积物详细的岩石磁学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岩芯下部(2.5~1.8Ma)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低磁化率值与沉积后的还原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岩芯下部有自形程度较高的单畴(SD)胶黄铁矿存在,可能为早期还原成岩过程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徐新文,强小科,安芷生,孙玉芳,赵辉[4](2011)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还原成岩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在沉积时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地磁场和沉积环境的信息,是湖泊古环境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磁性矿物往往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还原成岩改造,其原生的一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甚至完全改变。因此,研究沉积物中还原成岩过程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海洋中还原成岩过程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成果,但湖泊研究中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此,本研究拟根据鹤庆湖相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特征,探明还原成岩过程对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邹建军,石学法,李乃胜,刘季花,朱爱美[5](2010)在《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试长江口沉积物及间隙水中Fe、Mn、U及Mo的含量,结合早期成岩模型及地球化学热力学分析,探讨了在河口环境中影响间隙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U及Mo)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Fe、Mn、U及Mo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Fe、Mn、U及Mo的含量分别介于0.8~106μmol/L、14.8~258μmol/L、1.9~14.4nmol/L及60~546nmol/L之间.在垂直剖面上,间隙水Fe、Mn峰值分别出现在约5cm或10cm的深度.早期成岩过程是影响长江口沉积物间隙水Fe、Mn分布的主要因素.吸附系数对间隙水Fe、Mn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吸附系数越高,间隙水Fe、Mn浓度越低.影响间隙水U分布的主要因素为Fe,而Mo与Fe、Mn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通量计算结果显示Fe、Mn、U及Mo的扩散通量分别介于3.0~10.5μmol.(m2.d)-1、35.7~439.5μmol.(m2.d)-1、-2.3~0.2nmol.(m2.d)-1及-36.0~94.6nmol.(m2.d)-1之间.沉积物中自生铀组分约占总铀的6%~67%.(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孟庆勇,李安春,徐方建[6](2009)在《东海泥质区EC2005孔的磁学记录及其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还原成岩作用是影响海洋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还原成岩作用下,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快速减少,从而削弱甚至消除磁信号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记录。近年来,在大陆边缘、半深海和深海以及近海陆架等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中,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已引起研究者们(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9》期刊2009-10-10)

黄思静,胡作维,邹明亮,冯文立,王春梅[7](2007)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叁迭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东北部叁迭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叁迭系中高Sr成岩流体的形成机制之一,该机制使得孔隙流体从白云石化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中获得的Sr在流体中以高浓度的Sr2+形式存在,并使之在流体中极度富集,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叁迭系中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之一。H2S和CO2是硫酸盐还原作用的重要产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溶于水中的H2S和CO2,与不溶于水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H2S(aq)H2S(g)和CO2(aq)CO2(g)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计算表明,当温度从25℃升高至220℃时,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大致从10增至240和从20增至500,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始终大于1,说明H2S和CO2更趋向于以气体形式存在,同时温度越高,系统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H2S和CO2会越多,溶解于水中的H2S和CO2会越少,因而在深埋藏的高温条件下,H2S和CO2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对很小。相对低温的成岩环境、高温流体的向上和侧向运移、构造抬升、富氧流体与含有H2S流体的混合以及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是提高含H2S和(或)CO2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五个途径。因此,与较早成岩阶段相对浅埋藏环境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的H2S和CO2流体可能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关系更为密切;断层或其它流体运移通道是高温含有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基础条件,具有原生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礁、滩相高能沉积物也是流体发生侧向运移的先决条件;大幅度的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温度降低是提高含H2S和(或)CO2地层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地壳抬升至近地表造成的古喀斯特作用也可以为H2S的氧化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在有关的勘探中应注意:在断层等流体运移通道造成高温含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低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在燕山运动导致的地层抬升并导致深部热流体降温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高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应分别对待。(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李海燕,张世红,方念乔[8](2007)在《东帝汶海MD98-2172岩芯磁记录与还原成岩作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MD98-2172岩芯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的帝汶通道上。多参数的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该岩芯的磁性矿物组合很好地记录了海洋沉积物中的还原成岩作用过程:0~3.85m段岩芯以亚铁磁性准单畴(PSD)磁铁矿为主,其含量和粒度基本不随深度而变,受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明显;3.85~5.35m段岩芯也以PSD磁铁矿为主,但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减少,粒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粗,或粗粒磁铁矿的相对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处于铁氧化物还原阶段;5.35~15.00m层段以顺磁性颗粒为主,并出现黄铁矿,处于硫酸盐还原阶段。(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李海燕[9](2006)在《还原成岩作用对海洋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及其环境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还原成岩作用是影响海洋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还原成岩作用下,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快速减少,从而削弱甚至消除磁信号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记录。对大洋钻探计划421个站位钻孔磁化率剖面的统计分析显示,24个站位钻孔的磁化率值自一定深度开始明显减小,其中5个站位钻孔的已有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受还原成岩作用影响强烈。还原成岩作用使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向铁硫化物转化,因而铁硫化物(常为黄铁矿)的出现常常是海洋沉积中发生还原成岩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当黄铁矿含量很少时,普通矿物学方法难以鉴出。本论文选择纯黄铁矿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κ/T曲线)研究,确定黄铁矿鉴出的两个重要磁学标志:(1)样品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500℃的磁铁矿磁化率峰值;(2)样品加热到560℃或更高温度时,冷却过程中出现的~320℃的磁黄铁矿磁化率峰值。这是由于黄铁矿受热分解经磁铁矿转变为磁黄铁矿,或直接脱硫转变为磁黄铁矿。这一结果为沉积物中微量黄铁矿的鉴出提供了一项有效的磁学方法。对孟加拉湾MD77-181岩芯、东帝汶海MD98-2172岩芯和西太平洋Caroline盆地MD98-2182岩芯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测量,包括非磁滞剩磁、等温剩磁、饱和等温剩磁、κ/T曲线和磁滞参数等,结合矿物学分析和碎屑颗粒的粒度分析,揭示出还原成岩作用对叁支岩芯磁记录不同程度的影响。MD77-181岩芯~160ka以来沉积中的磁性颗粒以准单畴(PSD)磁铁矿为主,冰期时磁铁矿的含量较高,粒度较粗,反映了冰期时印度夏季风的强度减弱。在~70ka以来的沉积物中,磁铁矿的粒度变粗较好地记录了北大西洋Heinrich快速冷事件,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与北大西洋气候之间的遥相关。~160ka以前的沉积物中几乎不含亚铁磁性颗粒,出现黄铁矿,推测其磁记录受还原成岩作用影响强烈。据与MD77-180和ODP722B岩芯已有环境磁学研究的对比推测,~160ka时可能曾发生一次改变整个北印度洋区环境的古海洋学事件。MD98-2172岩芯的磁记录反映了还原成岩作用过程:(1)0-3.85m段岩芯受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明显,以PSD磁铁矿为主;(2)3.85-5.35m段岩芯经历了铁氧化物还原阶段,以PSD磁铁矿为主,随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快速减少,较粗磁铁矿的贡献增强;(3)5.35-15m段岩芯经历了硫酸盐还原阶段,以顺磁性颗粒为主,并出现黄铁矿。该岩芯碎屑颗粒的粒度数据与磁化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强烈的还原成岩作用下,MD98-2172岩芯的磁化率可以作为粘土级颗粒含量的替代性参数,其频谱分析显示出很好的气候旋回变化。MD98-2182岩芯中的磁性颗粒以PSD磁铁矿为主。~1.01m以上层段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变化记录了原始沉积信息。~1.01m以下层段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变化也可能受到了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05-01)

施春华,颜佳新,韩欣[10](2001)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概述近年来早期成岩作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研究的某些新资料和新成果 ,综合分析了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硫酸盐还原反应。重点论述贫氧缺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并讨论了判别沉积环境的Fe -C -S的关系及黄铁矿的形成和碳酸盐的溶解、沉淀与氧化还原带的对应关系。简要讨论了早期成岩作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地质》期刊2001年01期)

还原成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岩芯YD0901(31°11'N,122°30'E)中0~34.22m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阶段Ⅰ(0~8m)中磁性矿物含量高,含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的硫化物;阶段Ⅱ(8.0~34.2m)中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矿物包括粗颗粒磁铁矿、赤铁矿和铁的硫化物。磁参数结果指示了沉积物垂向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由还原环境(阶段Ⅱ)转为氧化环境(阶段Ⅰ)。受成岩作用影响,阶段Ⅱ中的细颗粒的磁铁矿颗粒被溶解而生成铁的硫化物,但是粗颗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可以提取原生的古气候信息。根据磁性矿物含量和矫顽力的变化在1300年至7000年之间识别出4个气候突然变冷事件,沉积物磁性矿物矫顽力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为800年和220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还原成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娟,朱茂旭,姬泓巍.胶州湾沉积物中微生物可还原Fe(Ⅲ)的定量评价及早期成岩作用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郑妍,郑洪波,邓成龙,王敏杰,范代读.还原成岩作用对磁性矿物的影响及古气候意义:以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岩芯YD0901沉积物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2

[3].徐新文,强小科,符超峰,赵辉,陈艇.鹤庆盆地早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物中早期还原成岩过程的岩石磁学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2

[4].徐新文,强小科,安芷生,孙玉芳,赵辉.湖泊沉积物记录的还原成岩过程[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5].邹建军,石学法,李乃胜,刘季花,朱爱美.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

[6].孟庆勇,李安春,徐方建.东海泥质区EC2005孔的磁学记录及其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C].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

[7].黄思静,胡作维,邹明亮,冯文立,王春梅.四川盆地东北部叁迭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7

[8].李海燕,张世红,方念乔.东帝汶海MD98-2172岩芯磁记录与还原成岩作用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7

[9].李海燕.还原成岩作用对海洋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及其环境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10].施春华,颜佳新,韩欣.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硫酸盐还原反应研究进展[J].广西地质.2001

标签:;  ;  ;  ;  

还原成岩论文-刘娟,朱茂旭,姬泓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