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昆明周边农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品安全,果林,生态,鸡
昆明周边农村论文文献综述
强蕊[1](2015)在《关于在昆明周边农村果林喂养生态鸡的可行性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呈上升趋势,已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更多的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由于有毒大米、毒奶粉、苏丹红等典型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餐桌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健康、安全饮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生态食品应运而生,成为食品安全的里程碑。对于养禽这块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目前,家禽及其同类食品的市场已经饱和,并逐渐走向下坡路,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慢。养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改变,唯一的出路是走绿色环保型农业的路子。绿色生态环保养殖是现如今全社会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养殖培养模式,其成本低、清洁和安全无污染,集资源的循环和利用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是从源头利用无污染的水源、气候、环境及天然饵料等,到过程当中运用各种生态技术和方法改善养殖水质、饲料和环境,遵循环保绿色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不施肥、喷药,不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超标物,最终达到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生态有机食品的养殖方法。消耗低、排放低、产出高,成本少,质量优、能够长期有效循环和生存是生态养殖的最大优势。昆明周边农村的地理地貌以及自然环境气候,适合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大片果林山地的存在为养鸡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养殖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一个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项目,也是带领周边农民发展致富奔小康的好方法。发展生态养殖业的方式,对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正能效应,对周边农民致富是一把金钥匙,对我国食品安全起到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符合昆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果林山地恰恰具备了生态养殖的各种条件,因此本文以西山区团结乡作为实验基地,着手养殖生态鸡,从选址、背景分析,到项目人力物力安排,市场前景预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投资成本等方面详尽研究了在该地投资该项目的详细情况。经过分析,在昆明周边农村山地养殖生态鸡项目是可行的,那么今后就可以从昆明市周边农村果林出发,进一步扩大范围,研究如何在周边其他农村更好的搞好鸡的生态养殖。尽管中国市场上目前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鸡养殖方式,但是规模化、资源循环利用化的生态养殖还不完善和完美,因此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应该怎么保持良好的生态鸡养殖模式是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10-01)
何君平[2](2008)在《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主体由以大城市边缘小城镇为主,转变为以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带为主,主体的转变源于城市化规模的要求更大,范围也更广。但是,中国城市化主体的转变却还未完全被学术界所认识,作为城市化重要一面的农村地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的许多农村依托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先富起来了。一方面,是广大富裕起来的农民急于改善生活环境;而另一方面则是相关指导的理论缺乏。这种状况下,导致了不少村庄的无序发展,许多耕地遭到破坏,自然环境也变差了。虽然农民的楼房是盖起来了,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甚至有的还变差了。如果任其发展,它们将成为大城市中新的“城中村”,阻碍现代大城市的发展。本论文从大城市周边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及发展出发,试图探讨新居住形态如何去适应现代大城市的发展,尽量避免大城市周边农村的畸形发展,成为新的“城中村”。作者通过分析大城市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探寻了大城市周边农村与大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关联;分析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发展演变过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最后,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用新的理念,提出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良性发展的几种模式。(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甘巧林,程一钧[3](1998)在《昆明周边农村产业非农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非农化即乡村地域非农产业与活动逐步发展壮大之过程。乡村非农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西部转换二元结构,由传统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昆明作为西部大城市之一,其周边衣村地域非农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在全省领先,其非农大业的地域分布密度和结构类型复合度均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现出同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昆明农村非农化特征在西部颇具代表性。强调非农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乡镇经济研究》期刊1998年02期)
武友德[4](1996)在《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第叁产业发展与非农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第叁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产业区位特征与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产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陈颖[5](1995)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动向──以昆明周边农村地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地域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地域非农化的核心内容。自1978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力并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非农生产部门。非农产业的发展,乡村地域非农化的加速成为我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关键一步。特别是我国西部(本文来源于《楚雄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昆明周边农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主体由以大城市边缘小城镇为主,转变为以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带为主,主体的转变源于城市化规模的要求更大,范围也更广。但是,中国城市化主体的转变却还未完全被学术界所认识,作为城市化重要一面的农村地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的许多农村依托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先富起来了。一方面,是广大富裕起来的农民急于改善生活环境;而另一方面则是相关指导的理论缺乏。这种状况下,导致了不少村庄的无序发展,许多耕地遭到破坏,自然环境也变差了。虽然农民的楼房是盖起来了,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甚至有的还变差了。如果任其发展,它们将成为大城市中新的“城中村”,阻碍现代大城市的发展。本论文从大城市周边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及发展出发,试图探讨新居住形态如何去适应现代大城市的发展,尽量避免大城市周边农村的畸形发展,成为新的“城中村”。作者通过分析大城市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探寻了大城市周边农村与大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关联;分析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发展演变过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最后,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用新的理念,提出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良性发展的几种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昆明周边农村论文参考文献
[1].强蕊.关于在昆明周边农村果林喂养生态鸡的可行性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何君平.昆明周边农村居住形态发展模式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甘巧林,程一钧.昆明周边农村产业非农化研究[J].乡镇经济研究.1998
[4].武友德.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第叁产业发展与非农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5].陈颖.我国西部农村地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动向──以昆明周边农村地域为例[J].楚雄师专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