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果实采后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柑橘果实,采后病害,拮抗酵母新种,生物被膜
果实采后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刘椰[1](2019)在《拮抗酵母新种鉴定及其对柑橘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霉病和青霉病是采后柑橘果实最常见的侵染性病害,分别由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侵染所致,在生产中常使用化学杀菌剂控制病害的发生。但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会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环境并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生物防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拮抗酵母菌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式,但已知能防控柑橘采后病害的拮抗酵母菌种类较少且效果不佳。通常,不同种属的拮抗酵母菌生防机理差异较大,因而寻找新的优良拮抗酵母菌种并明确其生防机理对促进高效生防菌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活菌制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遭受的逆境条件往往致使细胞内大量积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而诱导产生氧化胁迫,造成细胞的氧化损伤以及生活力、生防效力的下降。防控病害的效果不稳定已成为拮抗酵母菌在商业化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而通过增强拮抗酵母菌的氧化胁迫耐受性来提高其生防效力也是必要的。故本研究将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分离得到的拮抗酵母新种菌株FL01和FL02进行分类学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其细胞和胞外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及其与果实的互作,探究新种菌株对柑橘青、绿霉病的生防机理,并与其他不同表型的优良拮抗酵母菌株进行对比。此外,采用脯氨酸处理提高新种菌株的抗氧化胁迫耐受性和生防效力,并对其可能涉及的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菌株FL01和FL02的基因组DNA进行DNA-DNA杂交分析,结果显示两菌株相似性为82.2%,表明它们是同种的不同菌株。细胞呈球形、卵形、椭圆形,不形成假菌丝,能产生栗色色素(pulcherrimin)。该种菌株产生的厚垣孢子样“pulcherrima”细胞能分化形成子囊,破裂后释放出光滑的球状子囊孢子,孢子随即相互融合。采用26S rDNA的D1/D2区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菌株FL01和FL02与其相似菌种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该种菌株与亲缘关系最接近的Metschnikowia koreensis存在1.5%的碱基差异率,且在ITS区存在>100个碱基差异。此外,该种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也与M.koreensis存在明显差异,包括发酵半乳糖,同化棉子糖、蜜二糖、L-鼠李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在37℃和无维生素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以及水解尿素的能力。因此,菌株FL01和FL02是归属于Metschnikowia的新种菌株,命名为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citriensis sp.nov.),并且将与相似种距离更小的菌株FL01~T指定为该新种的模式菌株。(2)在离体条件下对拮抗酵母新种菌株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的致病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其相对安全。通过不同表型的优良拮抗酵母菌株的比较研究发现,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对柑橘青、绿霉病的生防机理与Candida oleophila FL14和Pseudozyma antarctica FL17差异较大。M.citriensis sp.nov.(FL01~T和FL02)的关键生防机制是对病原菌菌丝的附着并形成生物被膜,以及通过栗色色素的形成消耗病原菌生长所需铁离子。(3)脯氨酸可作为M.citriensis sp.nov.的细胞保护剂和生物被膜诱导剂。向M.citriensis sp.nov.(FL01~T)的培养基中添加1 mM脯氨酸能诱导菌株FL01~T形成更多栗色色素,该色素能直接减少胞内铁离子含量并间接降低胞内ROS水平,脯氨酸还能调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有效地抑制ROS和铁离子积累引起的细胞凋亡。此外,栗色色素的产生能促进菌株FL01~T生物被膜的形成。脯氨酸通过清除ROS并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色素产生以及促进生物被膜形成,使M.citriensis sp.nov.的氧化胁迫耐受性和生防效力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刘焕军,罗安伟,牛远洋,李琳,苏苗[2](2018)在《臭氧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病害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臭氧对猕猴桃病害的作用效果,从发病猕猴桃中分离鉴定出病原真菌,研究不同浓度臭氧对此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0,90,170,250 mg/m~3臭氧,每天处理1 h,连续处理7 d,观察其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分析经臭氧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猕猴桃主要采后病菌是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臭氧对这两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猕猴桃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70 mg/m~3臭氧能显着降低由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引起的病害的发病率,抑制率分别为80.5%和60.7%,病斑直径的抑制率为47.6%和56.9%,可维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晓佳,薛耀碧,周雅涵,姚世响,邓丽莉[3](2018)在《苯并噻二唑处理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控制效果及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丰脐’柑橘果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BTH)和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绿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同孔、异孔接种对柑橘果实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筛选出针对这3种病害控制效果最适宜的BTH浓度,在此浓度下考察打孔和浸泡处理对果实果皮内源水杨酸含量和抗病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25、0.50、1.00 mmol/L 3种浓度的BTH与P.italicum、P.digitatum、C.gloeosporioides同孔或异孔接种均可以降低果实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的病斑直径,其中,0.50 mmol/L的BTH效果最好;在病害发病率方面,3种浓度的BTH处理均在果实发病初期有效果,后期效果不显着,相比之下,0.50 mmol/L的BTH效果较好。最适浓度下,通过对果实果皮内源水杨酸含量和抗病性相关酶活力的研究发现,BTH损伤接种能增加果皮内源水杨酸的含量,BTH浸泡处理对果皮内源游离态水杨酸含量无显着影响,但能促进果皮内源结合态水杨酸含量的积累;BTH损伤接种和浸泡处理均能增加柑橘果皮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力。由此推测,BTH处理诱导柑橘果实提高了其采后抗病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范叁红,张婧婷,施俊凤[4](2018)在《生防菌株洋葱伯克氏菌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控制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然腐烂法和伤口接种法研究生防菌株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简称B-1),在不同发酵时间、处理方式和处理液对草莓果实采后贮藏的影响,并进行该生防菌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家兔皮肤及眼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实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生防菌B-1发酵培养24 h、采后果实浸泡3 min及稀释5倍的发酵液处理草莓果实,其采后腐烂率分别下降了55.04%、46.74%和39.98%,而且发酵原液、稀释5倍发酵液及菌悬液对草莓果实伤口接种灰霉病抑制率达100%。该生防菌的大鼠急性LD_(50)>5000 mg/kg,皮肤刺激强度和眼刺激积分指数(I.A.O.I)为0,眼刺激平均指数(M.I.O.I)48 h为0,皮肤变态反应(致敏)实验致敏率为0。本研究表明该细菌作为生防菌具有安全性,为该生防菌的生产性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肖尚月[5](2017)在《蓝莓外表皮蜡质与果实采后病害及抗病性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莓果实富含花青素、类黄酮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由于蓝莓果实在果实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微生物侵染造成腐烂变质,缩短贮藏期,严重制约了蓝莓产业的发展。而蓝莓外表皮覆盖着一层致密的白色蜡质层,对果实的发育、成熟和贮藏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蓝莓外表皮蜡质与果实采后病害的研究很少。本文以蓝莓为实验材料,通过蓝丁胶去除蓝莓外表皮蜡质,研究了蓝莓外表皮蜡质损伤与果实采后病害的关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对蓝莓采后主要致腐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进行了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分离鉴定的灰葡萄孢菌接种蓝莓果实,探讨了蓝莓蜡质损伤对蓝莓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蓝莓外表皮蜡质的损伤导致果实贮藏过程中腐烂率和失水率的上升,果实硬度下降,引起活性氧水平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剧,导致总酚和MDA的升高,POD、PPO、PAL、SOD和CAT酶活性的上升,而蜡质的存在有利于TSS和TA的保持,并在贮藏后期保持较高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提高果实抗病性。因此,蓝莓外表皮蜡质的损伤会降低果实的贮藏品质并加剧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病害的发生。(2)分离得到了 5株病原菌导致蓝莓采后发生腐烂,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Botrytis cinerea、Trichoderma viridescens、Penicillium cecidicola、P.polonicum和P.expansum;同时研究了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其营养基质和生长条件:蓝莓汁-葡萄糖培养基,25~30 ℃;菌株B.cinerea、P.cecidicola和P.polonicum的最适碳氮源为果糖和蛋白胨,且对光照敏感;菌株T.viridescens和菌株P.expansum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均为酵母浸出粉,对光照不敏感。研究结果可为蓝莓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防治提供基础。(3)蓝莓外表皮蜡质损伤与采后果实的抗病性关系密切。蓝莓外表皮蜡质损伤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导致采后大面积腐烂,导致腐烂率和病情指数的上升;蜡质损伤后在受到病原菌侵染胁迫下引起PPO、SOD、POD、CAT和PAL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升高。然而外表皮蜡质存在的蓝莓果实能够保持较高抗性酶活性,有效抵抗病原菌的入侵,提高果实采后抗病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文娟,陈晨,胡文忠,覃童,王佳硕[6](2017)在《热水处理对桃果实采后病害及生理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热水处理对桃果实采后病害及生理变化的影响,采用50℃热水浸泡处理桃果实1 min后置于25℃条件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桃果实的发病率以及抗氧化代谢相关酶,如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苯丙烷代谢产物总酚、黄酮、木质素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接种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桃果实的发病率。热处理显着提高采后桃果实APX、POD和PAL活性(p<0.05),抑制LOX活性,同时促进总酚、黄酮、木质素积累。采后热处理通过提高桃果实的抗氧化及苯丙烷代谢能力,启动桃果实的防御反应,进而提高果实抗病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陈宁,王静,李璟琦,杨苗苗,冯冠婷[7](2017)在《鲜食核桃果实采后生理与采后病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核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几年的需求呈逐年上长的趋势。但由于其较高的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易出现发霉、发芽和失水等现象。对国内外鲜食核桃果实的油脂酸败、营养成分变化等采后生理现象以及果皮褐变、微生物病害等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包装与食品机械》期刊2017年01期)
郝晶,王静,李璟琦,魏亚,陈宁[8](2017)在《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冬枣果实以其独特的口味,极佳的品质及较高的效益而深受人们喜爱。但冬枣果实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征,采后易凹陷腐烂、酒化变软、失水皱缩,而不耐贮藏。文章对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江登煌[9](2016)在《抑酸胺对采后柑桔果实酸腐病和蒂腐病病害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腐病、蒂腐病是造成柑桔采后发病腐烂的主要病害。目前只有“百可得”能真正有效地防治酸腐病病害,但“百可得'被日本厂家垄断,同时产品本身也存在安全性问题,欧美等国已禁止其在采后使用。蒂腐病主要发生于柑桔贮藏后期,咪鲜胺、抑霉唑等能一定程度减少蒂腐病病害的发生,但防控效果有限,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在贮藏后期的发病。为此,开发能有效防治酸腐病、蒂腐病,又满足绿色、安全要求的产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潜力巨大。本项目通过前期研究,筛选了以防霉、抑菌活性物质为主成份的产品“抑酸胺”,其防控机理是通过阻碍微生物的物质能量代谢、破坏细胞膜,使微生物代谢受阻、结构被破坏、细胞质外溢,从而影响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最终杀死微生物,起到抑菌、防霉、灭藻的作用。本文通过试验表明“抑酸胺”能有效地防治柑桔的酸腐病、蒂腐病,可用于柑桔采后病害地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抑酸胺对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的EC50为4.61,对壳色单隔孢属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的必0为5.53,表现出了对白地霉及壳色单隔孢菌较强地抑制活性;抑酸胺的作用浓度与柑桔果实的酸腐病、蒂腐病的发病率成负相关性,理想的有效作用浓度为600 mg/L。(2)抑酸胺对柑桔果实不同病害的防控作用。咪鲜胺处理组柑桔的蒂腐病发病率为67.78%,抑酸胺复合咪鲜胺处理组的发病率为17.78%,百可得复合咪鲜胺处理组的发病率为18.89%,抑酸胺复合咪鲜胺优于百可得复合咪鲜胺处理组。咪鲜胺处理组柑桔的酸腐病发病率为75%,抑酸胺复合咪鲜胺处理组的发病率为1.11%,百可得处理柑桔的酸腐病发病率为0%,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眯鲜胺处理柑桔的青、绿霉病发病率为5.56%,百可得复合咪鲜胺处理柑桔的青、绿霉病发病率为2.22%,而抑酸胺与咪鲜胺复合,能更好地控制青霉病、绿霉病病害,发病率仅为1.11%,与咪鲜胺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优于百可得复合咪鲜胺处理组。以上表明抑酸胺复合咪鲜胺,能增强抑酸胺对酸腐病、蒂腐病的防治效果,并提高咪鲜胺对青霉病、绿霉病病害地防控效果。(3)抑酸胺处理保持了贮藏前期柑桔果实较高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促进了香气物质在柑桔组织的积累。沙糖桔贮藏25天,对照组沙糖桔的香气物质检出成分38种,相对含量为184.39 μ g/g;抑酸胺处理柑桔的香气物质检出成分39种,相对含量为223.90 μ g/g,其中柠檬烯含量最高,达192.75 μ g/g。可能是抑酸胺的阳离子、高聚物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持果实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4)抑酸胺能有效地减少柑桔果实贮藏期的蒂腐病、酸腐病发病率。空白对照组沙糖桔的发病率24.17%,抑酸胺处理沙糖桔的发病率为6.67%,其中酸腐病的发病率为0%,蒂腐病的发病率为3.75%,比百可得处理沙糖桔的蒂腐病发病率低18.12%;空白对照组芦柑的发病率为22.28%,抑酸胺处理芦柑的发病率为2.14%,较百可得处理芦柑的发病率低21.32%,但对酸腐病的防治效果,二者无实质性差别;空白对照组脐橙的发病率为11.25%,抑酸胺处理脐橙的发病率为1.29%,其中蒂腐病的发病率为0.43%,百可得处理组的发病率为1.72%,其中蒂腐发病率为0.87%,抑酸胺、百可得对脐橙酸腐病地防控能力相当,发病率均为0%。(5)抑酸胺毒理学研究表明,抑酸胺的雌、雄大鼠急性经口急性毒性LD50、急性经皮毒性LD50均大于5000 mg/kg,毒性极低,安全性高。结论:抑酸胺能有效地作用于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壳色单隔孢属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降低柑桔果实贮藏期的蒂腐病、酸腐病发病率。防控酸腐病方面,与“百可得”效果相近,但较“百可得”能更好地控制蒂腐病的发生,且产品安全性更高,对保持柑桔贮藏品质起积极作用,同时复合咪鲜胺,能提高咪鲜胺对青霉病、绿霉病病害地防控效果,增强抑酸胺对酸腐病、蒂腐病的防控效果。故抑酸胺可用于柑桔采后蒂腐病、酸腐病等病害地防控,市场潜力巨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10-01)
张会芳[10](2016)在《草莓果实采后主要病害及贮藏前保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极受人们喜爱。但草莓果皮极薄、组织娇嫩、柔软多汁,采摘、搬运和贮藏过程中易受机械损伤,从而腐烂变质。本文介绍了草莓采后主要病害,并提出了若干草莓采前保鲜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6年18期)
果实采后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臭氧对猕猴桃病害的作用效果,从发病猕猴桃中分离鉴定出病原真菌,研究不同浓度臭氧对此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0,90,170,250 mg/m~3臭氧,每天处理1 h,连续处理7 d,观察其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分析经臭氧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猕猴桃主要采后病菌是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臭氧对这两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猕猴桃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70 mg/m~3臭氧能显着降低由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引起的病害的发病率,抑制率分别为80.5%和60.7%,病斑直径的抑制率为47.6%和56.9%,可维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果实采后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刘椰.拮抗酵母新种鉴定及其对柑橘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刘焕军,罗安伟,牛远洋,李琳,苏苗.臭氧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病害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8
[3].刘晓佳,薛耀碧,周雅涵,姚世响,邓丽莉.苯并噻二唑处理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控制效果及机制分析[J].食品科学.2018
[4].范叁红,张婧婷,施俊凤.生防菌株洋葱伯克氏菌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控制及安全性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8
[5].肖尚月.蓝莓外表皮蜡质与果实采后病害及抗病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周文娟,陈晨,胡文忠,覃童,王佳硕.热水处理对桃果实采后病害及生理变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7
[7].陈宁,王静,李璟琦,杨苗苗,冯冠婷.鲜食核桃果实采后生理与采后病害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7
[8].郝晶,王静,李璟琦,魏亚,陈宁.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7
[9].江登煌.抑酸胺对采后柑桔果实酸腐病和蒂腐病病害的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10].张会芳.草莓果实采后主要病害及贮藏前保鲜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