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锂锌铁氧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性聚苯胺,锂锌铁氧体,界面聚合法,电磁性能
锂锌铁氧体论文文献综述
杜咪咪[1](2017)在《手性聚苯胺/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波材料在通信、军事隐身技术、电磁屏蔽、电磁辐射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理想的吸波材料需要具备“厚度薄、密度小、频带宽、吸收强”的特点,单一的吸波材料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将不同类型的材料复合是提高吸波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手性聚苯胺(PANI)/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兼具电损耗和磁损耗,且密度小、电磁参数可调、吸收频带宽、吸收强度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及开展相关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和方案并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以樟脑磺酸(D-CSA)为掺杂剂,合成了手性PANI并研究了酸浓度对其微观形貌、手性性能、电导率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性PANI的手性特征随着D-CSA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D-CSA浓度为0.6 mol/L时,手性PANI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700 nm和100 nm;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1.21 S/cm且吸波性能最优,即当厚度为1.4 mm时,反射损耗值在16.5 GHz处达到最小值-15.5 dB,有效带宽(RL<-10 dB)为3.8GHz(14.2~18 GHz)。其次,在合成锂锌铁氧体(LZFO)并用硅烷偶联剂(APTS)对其改性的基础上,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手性PANI/APTS/LZFO复合吸波材料,研究了苯胺与LZFO质量比(m_A/m_F)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性PANI以纤维状的形式接枝在LZFO表面,二者之间存在化学相互作用;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手性PANI且随着LZFO含量的增大而提高;当mA/mF值为1:1且厚度为2.5 mm时,复合材料有效带宽(RL<-10 dB)最大,为5.8 GHz(4.5~10.3 GHz),反射损耗最小值达-41.5 dB;当mA/mF值为1:4且厚度为3.5 mm时,复合材料反射损耗值最小,为-57.5 dB,有效带宽(RL<-10 dB)为3.8 GHz(8.5~12.3 GHz)。最后,对手性PANI/APTS/LZFO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进行了分析,其优异的吸波性能与阻抗匹配、界面极化、徳拜弛豫、磁共振损耗和手性PANI中电磁波的交叉极化有关,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吸波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赵芳,王建江,许宝才,刘嘉玮,高海涛[2](2016)在《锂锌铁氧体微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属硝酸盐和PVP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前驱Li_(0.35)Zn_(0.3)Fe_(2.35)O_4/PVP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200~550nm。利用TGA-DSC、FT-IR、XRD和SEM等手段,研究了煅烧温度对产物合成机理、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了纤维状产物的吸波性能。研究表明:复合纤维经700℃及以上温度煅烧后,生成了单一尖晶石型Li_(0.35)Zn_(0.3)Fe_(2.35)O_4,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产物依次呈现出微纳米纤维状、叁维网络状、竹节状和颗粒状的微观形貌(见图1)。其中,微纳米纤维状Li_(0.35)Zn_(0.3)Fe_(2.35)O_4随匹配厚度增加,最低反射率向低频移动,在8GHz以下的最佳匹配厚度为6mm,在此厚度下吸波性能优良:最低反射率为-26d B,对应的吸收频率为5.0GHz,低于-10d B的吸收频带为4.0~8.0GHz,带宽为4GHz(见图2)。(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四届静电纺丝大会(CICE 2016)摘要集》期刊2016-11-18)
刘昭君[3](2016)在《可温控石墨烯(碳纳米管)/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热疗技术由于其副作用小等优点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在交变磁场、微波等条件下把肿瘤细胞加热到43℃附近将其摧毁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组织。因此,在现有热种子材料难以自动温控的情况下,研究产热效率高、能稳定控制加热温度、分散稳定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热种子材料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利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特有的性能,设计制备了一种全新的可温控石墨烯(碳纳米管)/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优良的产热性能、生物相容性能,以及可靠的控温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锂锌铁氧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其较高的生物相容性等,被认为是磁热疗应用中很有前景的一种材料。本文中以锂锌铁氧体为基体,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后续煅烧处理,将新型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加入其中制成复合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热扩散性等性能,石墨烯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比表面积以及高的热导率等优点,通过改变二者的含量将其与锂锌铁氧体复合,分别制备了碳纳米管/锂锌铁氧体和石墨烯/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并利用XRD、SEM、TEM和VSM等对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分析。碳纳米管/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CNTs /Li0.25Zn0.5Fe2.25O4)在交变磁场中的温度变化AT介于锂锌铁氧体、碳纳米管二者的AT之间,这是由于在交变磁场中磁性纳米颗粒的产热机制主要有磁滞损耗、Neel弛豫和布朗弛豫等,碳纳米管的加入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自旋以及磁畴壁的移动产生影响而使损耗减小;交变磁场下,当碳纳米管含量为1%和3%时,可靠控温温度(40.8℃和53℃)满足磁热疗40℃-60℃的温度要求。在微波场(频率2.45GHz)中,锂锌铁氧体的吸波机理主要是自然共振,在该波段下极性分子摩擦损耗较小,产热效果较小;碳纳米管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在微波条件下会产生多重散射,加剧原子、电子的运动,并将电磁波转化成热能,因而热效应明显;碳纳米管含量为1%、3%、5%、7%、9%时,CNTs/Li0.25Zn0.5Fe2.25O4对应的温度变化AT为6.4℃、7.3℃、9.7℃、7.6℃、5.7℃,热效应较小。石墨烯/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GE/Li0.25Zn0.5Fe2.25O4)在交变磁场中的温度变化AT与其比饱和磁化强度表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比饱和磁化强度越大,平衡温度越高;石墨烯含量为1%、3%、5%、7%、9%时,复合材料的温度变化AT分别为68.2℃、25℃、17.3℃、13.3℃、12.5℃,由于应用到动物体内时动物肌体的温度较高,在适当的温度变化△T下可以达到杀死肿瘤所需要的温度而不至于损伤正常组织;当石墨烯含量为3%时,材料的稳定控制温度为44.6℃,满足肿瘤热疗40℃-60℃的温度要求。在微波场中,0.2g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复合粉体材料在30min内的温度变化△T均为4℃左右,热效应效果较小。综上,以锂锌铁氧体为基体,结合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优异的性能,制备的复合材料在交变磁场和微波场中具有十分可观的热效应和温控性能,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1)
李琳,姚正军,周金堂[4](2016)在《聚苯胺纳米纤维/锂锌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锂锌铁氧体(Li_(0.435)Zn_(0.195)Fe_(2.37)O_4,LZFO),界面聚合法制备纯聚苯胺(PANI)和PANI纳米纤维/LZFO复合材料。通过SEM、XRD、FTIR和矢量网络分析(PNA)等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吸波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样品分别为PANI、LZFO和不同配比的PANI纳米纤维/LZFO复合材料。在2~18GHz范围内,PANI纳米纤维/LZFO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反射率<-10dB的波段有2个,吸波性能较纯PANI和LZFO有了很大提高,并且拓宽了吸波频带,当PANI纳米纤维/LZFO复合材料中PANI纳米纤维的质量分数为10%,其综合吸波性能最佳,电磁波反射率<-10dB的波段分别为2.5~5.5GHz波段和14.5~16.5GHz波段,最大吸收峰可达到-33.8dB。而PANI和LZFO在电磁波反射率<-10dB的波段只有1个。因此通过PANI纳米纤维接枝铁氧体,可调节电磁参数,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昭君,孙康宁,李爱民,孙晓宁,张书品[5](2015)在《锂锌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温控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锌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实现尖晶石型锂锌铁氧体纳米颗粒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包覆。通过XKD和TEM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并对材料进行了温控性能和磁性能的相关测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溶胶凝胶法以及后续煅烧处理,当处于交变磁场下,锂锌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温控材料产热良好并且升高至一定温度后趋于稳定,是潜在的用于肿瘤治疗方面的温控材料。(本文来源于《TEIM2015第六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程序册与摘要集》期刊2015-04-24)
娄鸿飞,王建江,侯永伸,万国顺,高海涛[6](2014)在《微/纳米锂锌铁氧体-锌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的低温自反应淬熄法制备及其电磁损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i(NO3)-Zn(NO3)2-Fe(NO3)3-CO(NH2)2-酚醛树脂-KH550为反应配系,采用低温自反应淬熄法,制备了微/纳米锂锌铁氧体-锌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综合热分析、高速摄影技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测定了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的本征参数与电磁参数,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粒径处于几十纳米至5μm之间,成分由尖晶石型的ZnFe2O4和Fe3O4、四方或立方晶系的Fe2O3、菱面体LiFeO2与立方晶系的Li0.5ZnFe2O45种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呈现出纳米等轴晶、多种形貌的纳米析出晶与非晶形态,其中多种形貌的纳米析出晶与非晶组成共晶结构。制备的空心复相陶瓷微珠在低频段具有良好的磁损耗性。"自身细化"、"自身爆裂"、"碰撞"与"边缘效应"是微/纳米锂锌铁氧体-锌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形成的主要机理。宽的尺寸分布、表面组织结构多样化以及多种成分构成的复相结构是具有良好的电磁损耗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曹晓非,孙康宁,孙昌,冷亮,刘晓飞[7](2009)在《不同煅烧处理对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锂锌铁氧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吸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溶胶凝胶法与后期煅烧制备了纯锂锌铁氧体。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所得材料的晶相均与预定结果有所差异,而体系平均粒径为微米级。但制得的铁氧体/石蜡复合试样的吸波性能研究表明:在后期热处理中,将锂锌铁氧体以240℃/h升至1200℃下煅烧后所得的复合材料可在低频段表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9年04期)
曹晓非[8](2009)在《低频锂锌铁氧体吸波材料及其在聚合物中分散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电子电气设备在工业、民用及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迅速增长,使得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成为一种环境污染,而0.5-3 GHz低频段内的电磁辐射已被证明会对人体组织器官产生较严重的危害作用。在现有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中,辐射吸收是一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于民用低频吸波材料进行研究和制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其他材料相比,尖晶石型铁氧体及六方铁氧体在吸波层厚度、有效吸收频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高质量纳米铁氧体的微波吸收能力大多集中在高频区。有研究表明,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锂锌铁氧体在低频区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但是固相反应法本身的缺点限制了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后期煅烧制备了在低频区具有良好吸波性能的微米级锂锌铁氧体。本文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后期煅烧成功制备了微米级纯锂锌铁氧体,并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网络矢量分析仪等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吸波性能进行了研究。借助反应动力学和铁磁共振理论,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其低频吸波性能的影响,发现最终煅烧温度决定颗粒粒径,不同的升温速率影响后期煅烧过程中锂和锌的实际汽化损失量,而纯锂锌铁氧体的实际颗粒大小和物相组成会对其由铁磁共振引起的低频微波吸收产生影响。以200℃/h升至500℃下煅烧及以240℃/h升至1200℃下煅烧所得的纯锂锌铁氧体均在0.5-3 GHz的频段内具有吸波性能,而后者的吸波效果更好,其在2.8 GHz及10 mm的吸波层厚度下具有最高的反射衰减,可达-25.89 dB。该制备工艺尚未见报道。但这种纯锂锌铁氧体主要在2.5-3 GHz内具有微波吸收能力,其有效吸波频带仍需要向低频区移动。为增强其在0.5-3 GHz内的吸波能力以及拓宽其吸波频宽,本文利用相同工艺参数的溶胶凝胶法结合后期煅烧,对锂锌铁氧体分别进行了镁、铜、镧及铈的不等量掺杂。对掺杂后所得锂锌铁氧体进行微观结构及吸波性能的检测并与纯锂锌铁氧体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掺杂镁、铜、镧及铈会改变锂锌铁氧体晶格中金属离子的分布状态,而掺杂镧和铈还会引起锂锌铁氧体磁晶各向异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相应的等效磁场发生改变,进而对铁磁共振引起的低频吸波性能产生影响。另外,镁、铜、镧、铈在锂锌铁氧体中均具有最大掺杂量。若实际掺杂量超过这一限定值,所得铁氧体材料中会分别形成MgFe_2O_4,CuFe_2O_4,LaFeO_3和CeO_2。一方面,MgFe_2O_4,CuFe_2O_4和LaFeO_3的产生会引起掺杂锂锌铁氧体生成量的减少。另一方面,MgFe_2O_4,CuFe_2O_4,LaFeO_3的低频吸波能力相对较弱。会使得实际铁氧体材料的低频吸波能力进一步减弱。但当铈的掺杂量超过限定值时,CeO_2的形成并不影响实际所得铁氧体中锂锌铁氧体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当铈掺杂到一定量时,实际铁氧体中CeO_2的富集以及其与锂锌铁氧体的复合比例将使材料的介电损耗得到增强,进而大幅提高其低频吸波能力。所得铁氧体材料在1.68 GHz及10 mm的吸波层厚度下的反射阻断衰减最高值可达-28.06 dB,并且其有效吸波频带分布在1.25-2.25频段内,带宽可达1 GHz。因此,这种实际制备的铁氧体复合材料在0.5-3 GHz频段内是一种很有实用化前景的吸波材料。根据全貌分析法及复合材料有效电磁参数的计算公式,本文利用MATLAB编写了可对不同频率点处复合吸波材料的反射衰减、吸波层厚度及组分配比间的关系进行表征的计算模型。应用此模型得到一系列有效的锂锌铁氧体/乙炔碳黑复合吸波剂的相关数据。从中取叁种组分利用球磨法制备了不同的锂锌铁氧体/乙炔碳黑复合材料,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根据上述预分析模型设计并实际制备的复合材料,其低频吸波性能确实优于纯锂锌铁氧体。这表明该预分析模型和预设计方法对于低频吸波材料的制备有所助益。细颗粒吸波剂在聚合物中的快速均匀分散对于涂敷型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机械性能和实用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推进吸波涂料的实用化,本文研制了往复射流分散法及相应装置,并对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微米级锂锌铁氧体及纳米碳管进行了分散实验。对分散后前驱体混合物的粘度及由其固化所得复合材料的断口表面的相关检测发现,相对于超声分散法的处理结果,经往复射流分散处理后的锂锌铁氧体及纳米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呈现更为均匀的分布状态,且分散处理时间更短。该技术不仅可快速对微米级吸波剂实施均匀分散,而且对纳米吸波剂颗粒也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因此,往复射流分散对于聚合物中的细颗粒吸波剂将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分散技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08)
曹晓非,孙康宁,冷亮[9](2009)在《Bi_2O_3和Bi(NO_3)_3掺杂对锂锌铁氧体微观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与后期煅烧相结合,制备了纯锂锌铁氧体及掺杂氧化铋和硝酸铋的铁氧体。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发现:氧化铋和硝酸铋的加入可对锂、锌的化合物的过量汽化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而这有利于减小所得铁氧体材料的实际组分偏差。但铋的化合物的加入也会对锂锌铁氧体的低频吸波性能产生略微的减弱效果。(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9年03期)
曹晓非,孙康宁,冷亮[10](2008)在《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对锂锌铁氧体微观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与后期煅烧处理相结合,制备了几种锂锌铁氧体材料。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随煅烧温度的提高,材料体系的平均粒径增大至几个微米,但最终的晶相与预定结果有所差异。按Li0.35Zn0.3Fe2.35O4组分配料,并在1100℃下煅烧所得的铁氧体a1,相对于其它样品,在0.5~3GHz上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8年11期)
锂锌铁氧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金属硝酸盐和PVP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前驱Li_(0.35)Zn_(0.3)Fe_(2.35)O_4/PVP复合纤维,平均直径约200~550nm。利用TGA-DSC、FT-IR、XRD和SEM等手段,研究了煅烧温度对产物合成机理、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了纤维状产物的吸波性能。研究表明:复合纤维经700℃及以上温度煅烧后,生成了单一尖晶石型Li_(0.35)Zn_(0.3)Fe_(2.35)O_4,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产物依次呈现出微纳米纤维状、叁维网络状、竹节状和颗粒状的微观形貌(见图1)。其中,微纳米纤维状Li_(0.35)Zn_(0.3)Fe_(2.35)O_4随匹配厚度增加,最低反射率向低频移动,在8GHz以下的最佳匹配厚度为6mm,在此厚度下吸波性能优良:最低反射率为-26d B,对应的吸收频率为5.0GHz,低于-10d B的吸收频带为4.0~8.0GHz,带宽为4GHz(见图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锂锌铁氧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杜咪咪.手性聚苯胺/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2].赵芳,王建江,许宝才,刘嘉玮,高海涛.锂锌铁氧体微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C].中国第四届静电纺丝大会(CICE2016)摘要集.2016
[3].刘昭君.可温控石墨烯(碳纳米管)/锂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李琳,姚正军,周金堂.聚苯胺纳米纤维/锂锌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6
[5].刘昭君,孙康宁,李爱民,孙晓宁,张书品.锂锌铁氧体/碳纳米管复合温控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C].TEIM2015第六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程序册与摘要集.2015
[6].娄鸿飞,王建江,侯永伸,万国顺,高海涛.微/纳米锂锌铁氧体-锌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的低温自反应淬熄法制备及其电磁损耗性[J].硅酸盐学报.2014
[7].曹晓非,孙康宁,孙昌,冷亮,刘晓飞.不同煅烧处理对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锂锌铁氧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吸波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9
[8].曹晓非.低频锂锌铁氧体吸波材料及其在聚合物中分散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
[9].曹晓非,孙康宁,冷亮.Bi_2O_3和Bi(NO_3)_3掺杂对锂锌铁氧体微观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9
[10].曹晓非,孙康宁,冷亮.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对锂锌铁氧体微观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