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井下双螺杆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杆举升,井下直驱,螺杆泵,井下电机
井下双螺杆泵论文文献综述
郝忠献,朱世佳,裴晓含,黄鹏,童征[1](2019)在《井下直驱螺杆泵无杆举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有杆举升系统杆管偏磨严重、系统效率低、检泵周期短等问题,研发了井下直驱螺杆泵无杆举升技术,介绍了井下电机等关键工具的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情况以及举升系统施工工艺,分析了现场应用情况和经济效益,并与传统抽油机进行了对比。采用井下永磁同步低速大转矩电机直接驱动螺杆泵,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适用性,室内测试表明该电机能够实现50~500 r/min无级调速,运行效率高,输出转矩大。开发了井下电机高承载保护器以及柔性传动系统等关键配套工具,形成了井下直驱螺杆泵无杆举升工艺,能够满足139.7 mm(5.5 in)套管的应用需求,适用于日产液量5~50 m~3的油井。现场试验应用100余井次,应用情况表明该技术能够消除杆管偏磨,相比同型抽油机节电30%以上,能够实现安全环保举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图12表2参32(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冯欣,孟凡璐,杨今秋,范娅红,杨赫然[2](2018)在《井下双螺杆泵转子型线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杆泵转子型线可直接影响螺杆泵的工作性能。以单头双螺杆泵的转子型线为研究对象,建立转子型线的数学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型线并与现有型线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在接触线长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达到了优化的目的,同时为后续对井下双螺杆泵的型线的进一步优化研究和螺杆泵的整体性能分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4期)
孟凡璐[3](2018)在《井下双螺杆泵转子型线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螺杆泵由于其效率高,适应性强等因素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采油行业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螺杆泵的性能,使之更适应于我国的采油环境,需要继续对双螺杆泵进行研究设计,但我国目前对于双螺杆泵应用于采油行业的研究不是很多,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以双螺杆泵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设计转子型线来提升螺杆泵的性能,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螺杆泵的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泵内流场的运动规律。双螺杆泵转子是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子型线是形成转子的关键,其可直接影响螺杆泵的工作性能。本文首先在分析现有转子型线的基础上,建立出转子型线的数学模型。分析两转子啮合状况,并通过B样条曲线拟合和粒子群算法优化型线并与现有型线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转子的相关几何特性。其次,根据双螺杆泵的运动原理,利用优化完成后的转子型线进行双螺杆泵转子的叁维实体建模,并完成转子模型的装配分析,进行运动仿真分析,然后检查双螺杆泵在运动过程中的干涉问题和运动状态,对其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并与现有螺杆转子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应用数值计算和软件仿真的方法对双螺杆泵的流体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建立泵的流道模型,进行流体仿真分析,分析泵内流场的运动特性,对流场的压力、速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内部流体对螺杆转子的影响和整个泵的工作效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双螺杆泵转子型线的优化设计,降低泵工作过程中的泄漏,提高泵的工作性能,使其能更好的应用于井下开采石油的工作中。(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5)
刘瑞青[4](2017)在《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特种RV减速器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采油环境的变化,油井、油质、油田朝着多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高端的采油系统。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因其泵效高、能耗低、泵检周期长、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等独有的优势成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采油技术。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存在一技术难题就是电机转速太高而启动力矩小从而导致螺杆泵启动困难,所以需要高速电机驱动、大扭矩螺杆泵输出,因此设计一种功率大、体积小,适用于井下螺杆泵驱动的具有较高运行可靠度和寿命的减速器系统,对于适应不同开采环境的能力和采油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多种传动形式的特点,并根据胜利油田油井工况和潜油电机、螺杆泵的工作参数,最终选择传动比范围大、输入转速高的RV少齿差行星传动作为系统的减速装置。对其进行参数设计,确定参数并进行二维图纸绘制;采用SolidWorks叁维建模软件完成了零件的绘制和装配体的创建,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对所设计的减速器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基于整个采油系统,采用AGREE法确定出减速器部分的可靠度。并从传统故障树出发进行可靠性分析,以“RV减速器整机失效”为顶事件,绘制了减速器的故障树,进行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得到了全部最小割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把模糊数学加入故障树分析中,采用参照函数为正态对称型的L-R模糊数来描述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了各中间事件和顶事件的模糊概率,分析出了造成减速器失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并得出了顶事件隶属函数分布曲线图。(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宫家宁[5](2016)在《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提高高含水期油田经济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其主旨是将油田采出液在井下进行油水预分离,将富油流举升至地面,含油污水直接回注相应地层,大幅降低举升能耗和污水处理成本,延长油田经济开采周期,最终提高油田经济采收率。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系统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工艺系统,主要承担扭矩传递、油水分离、高含油采出液举升和分离污水回注等作用。该杆柱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对井下油水分离杆柱进行全面的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进行运动学和力学分析,提出该杆柱系统完整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梁单元理论,建立杆柱系统的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杆柱的整体运动方程、固有振型的数学模型。由于杆柱与油管壁碰撞产生振动,对杆柱进行谐响应分析,获得反映井下油水分离杆柱在不同频率下响应值随频率变化规律的频响函数矩阵,并推导杆柱在启动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瞬态运动控制方程。以理论分析为依据,针对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求解稳态条件下的整体变形情况、应力分布情况和固有频率,找到引起杆柱共振的对应转速,分析变形发生位置和最大位移。井下油水分离管柱在工作时的两个主要振动激励来自螺杆泵的偏心载荷和柔性杆与油管直接的碰撞载荷,求解动态条件下的杆柱运动、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找到现有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所存在的设计缺陷,提出改进方案,并对优化后的结构安全系数重新计算,与改进前的设计结构进行数据比对。本文对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进行整体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并对杆柱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同类型杆柱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避免整套井下油水分离杆柱的安全隐患,提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21)
张轩瑞[6](2016)在《井下直驱螺杆泵潜油伺服电机系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机械采油是我国各大油田原油生产的主要途径。各大油田开发的机械采油方式普遍可分为抽油机采油、潜油电泵采油、潜油螺杆泵采油和气举采油等方式,可是其中抽油机采油方式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另外随着伺服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其应用也愈加广泛。若是可以将伺服技术应用于采油系统中,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并且调速范围大,效率和功率因数高,不但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和节能率,还可以实现油井的柔性生产。因此,将伺服技术应用于潜油采油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首先,对现有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的了解了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掌握当前技术及理论总体情况的前提下,确定该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即潜油伺服系统的技术难点在对于目标的研究过程中,结合磁电编码器技术、高压密封组件技术、潜油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双控制器技术、散热技术,对潜油伺服系统进行电机设计、编码器设计、控制器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与操作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归纳总结出关键性的知识和信息,随后通过现场实际调研,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根据实际的目标需求,最终确定出所需要分析的任务和总体目标,在井下直驱螺杆泵潜油伺服系统的设计中,如何解决磁电编码器技术、高压密封组件技术、潜油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双控制器技术、散热技术这几个技术难点是该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通过探索和研究,提出关键技术,能较好的解决上述几个技术难点,为井下直驱螺杆泵潜油伺服系统的设计开发铺平了道路。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估,用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检验最终结果的可靠性。该课题所研究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使得大家对井下直驱螺杆泵潜油伺服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该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3-01)
禹超[7](2015)在《分层注水用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井下机组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油田大规模进入“水驱采油”时代以及对低渗透油藏的不断探明开采,油田生产对注水工艺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注水作业过程中不仅要降低能耗、均衡注水还要兼顾地层保护等等,因此注水工艺技术的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相关人员的重视。本论文对水力驱动螺杆泵分层注水系统井下机组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文中所涉及的井下机组是针对水力驱动螺杆泵分层注水技术设计的。论文首先完成了井下机组的整体结构方案设计,并进行了螺杆马达与螺杆泵动力匹配优化计算;由于螺杆马达与螺杆泵的线型、头数以及其他结构尺寸均影响着井下机组的工作特性,所以对螺杆马达和螺杆泵端面线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并给出了井下机组螺杆马达和螺杆泵具体的结构参数。根据井下机组螺杆式水力机械的结构设计参数和动力匹配参数,对各个井下机组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最后进行井下机组全部工程图纸的绘制,基于绘制的工程图纸进行井下机组样机的试制,并采用螺杆式水力机械实验台架模拟井下工况进行井下机组地面实验,为水力驱动螺杆泵分层注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4-01)
赵传伟[8](2014)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可在同一井眼内进行油水混合物的采出、油和水的分离、油的举升以及产出水的回注。目前,国内该技术尚处于装置研发及试验推广阶段。前期的现场试验及示范应用表明,生产层、注入层、动力泵及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工作参数对系统设计影响较大,系统匹配设计比较困难;而且在不增加系统复杂性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诊断井下油水分离器、增压泵、生产层及注入层的工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新型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建立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型,并提出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同时,初步提出一种系统工况诊断方法。首先,介绍了新型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系统进行了模块划分及协调关系分析。研究了将大涡模拟(LES)模型和代数滑移混合物(ASM)模型结合用于井下油水分离器数值计算的方法。在前研究初步确定的井下油水分离器结构基础上,采用该数值计算方法,优化了入口流道的形状与结构参数。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显着因子;再采用最陡爬坡法设计试验,确定出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的中心点;然后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显着因子与底流含油浓度之间的二阶响应模型,最后采用粒子群全局优化算法寻优,确定最优结构参数。室内实验验证了此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其次,数值模拟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研究双级串联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分流特性和分离特性。分流特性方面,溢流比随着总分流比的增大先迅速减小后趋于平缓,并推导出一、二级分流比与总分流的关系式。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入口流量、总分流比与底流含油浓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反映叁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下一步系统优化设计及工况诊断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基础。分离特性方面,数值模拟表明,底流含油浓度分别随着入口流量和总分流比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量增大,底流含油浓度逐渐变小并趋于平缓,当入口流量大于40m3/d时,底流含油浓度又迅速增大;底流含油浓度随着总分流比的增大先变小,当总分流比大于0.55时,底流含油浓度又开始增大。此外,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设计工况下,各级井下水力旋流器对整个井下油水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级起了主要分离作用,分离出了绝大部分油,而第二级对于进一步降低底流含油浓度起了关键作用。最后,分析生产层模块、单螺杆泵模块、井下油水分离器模块、井筒管流模块、注入层模块及抽油杆模块的工作特性、水力学特性或受力的基础上,建立各个模块的数学模型。以注入液含油浓度和井下效率为优化目标,基于整个系统的压力、流量及含水量协调关系,提出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实例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提出了该系统的工况诊断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该工况诊断方法分析了注入层压力、井口套压和螺杆转对工况的影响,为井下工况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11-01)
王莉[9](2014)在《延长螺杆泵采油系统井下泵的使用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杆泵井的检泵周期较抽油机井短很多,因井下泵问题检泵的螺杆泵井占相当的比例。螺杆泵采油系统井下泵的使用寿命长短,直接决定螺杆泵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分析影响定、转子的几种因素,提出了延长井下泵使用寿命的几种方法,对提高螺杆泵的应用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11期)
张武荣[10](2013)在《井下螺杆泵转子车削加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宏程序和菱形35°刀片,通过优化走刀路线加工井下螺杆泵转子,很好地解决了加工过程中,刀片易崩刃、磨损快、精度差等现象。实践证明此方法加工效率高、工件精度好、加工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3年08期)
井下双螺杆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螺杆泵转子型线可直接影响螺杆泵的工作性能。以单头双螺杆泵的转子型线为研究对象,建立转子型线的数学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型线并与现有型线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在接触线长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达到了优化的目的,同时为后续对井下双螺杆泵的型线的进一步优化研究和螺杆泵的整体性能分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下双螺杆泵论文参考文献
[1].郝忠献,朱世佳,裴晓含,黄鹏,童征.井下直驱螺杆泵无杆举升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2].冯欣,孟凡璐,杨今秋,范娅红,杨赫然.井下双螺杆泵转子型线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8
[3].孟凡璐.井下双螺杆泵转子型线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4].刘瑞青.井下驱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特种RV减速器的设计与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5].宫家宁.双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杆柱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6
[6].张轩瑞.井下直驱螺杆泵潜油伺服电机系统研究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6
[7].禹超.分层注水用水力驱动螺杆泵系统井下机组的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8].赵传伟.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9].王莉.延长螺杆泵采油系统井下泵的使用寿命[J].化工管理.2014
[10].张武荣.井下螺杆泵转子车削加工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