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瓦窑堡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储层微观特征,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油气富集
瓦窑堡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19)在《瓦窑堡油田YD油区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的油气富集特征对油区"甜点"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储层的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研究储层微观特征,它是影响储集层储集性能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储层各种微观特征与试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矿物成分的石英含量、长石含量、岩屑含量与日产油呈正相关关系;孔隙填隙物含量及成分与试油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储层面孔率、平均孔径与试油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好,表明研究区储层储集空间多少及大小对储层含油性由着一定的正面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沈渭滨,王飞,马志峰,贾飞雄[2](2018)在《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组地层精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区域地层研究成果,利用测井曲线研究区钻井的岩、电特征,对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组地层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多个岩电标志层,采用多种方法对长2各小层进行精细对比和划分。地层研究成果对储层精细描述、预测储层有利区域和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基础,对油田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张录社,王飞,夏海英,张林[3](2017)在《瓦窑堡油田富昌区长6油层合理注采井网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瓦窑堡油田富昌区长6油层属于典型的特低孔、低渗、低压油田。目前单井产能低,急需注水补充地层能量。为了合理部署注采井网,本文从最终采收率法、单井控制可采储量法、启动压力法、裂缝法等多角度推算出富昌区的合理井网密度为5.68~59.1口/km2,合理井排距在130~480m之间。结合实际井位分布情况、人工裂缝方位、天然裂缝优势方位及相似区开发经验,优选井排距510×110m的近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为本区的最终井网。(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10期)
路磊[4](2016)在《瓦窑堡油田城区延长组长6储层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瓦窑堡油田城区油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采用注水措施,现有井网采液水平较低,远没有达到一般油田的开发水平,注采井网极其不完善,开发效果较差,导致目前采出程度仅为4.47%,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改善注采结构及开发效果。针对研究区存在的实际情况,本论文开展了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地质油藏特征分析,完成了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研究区的地层、储层划分和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对延长组长6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划分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层。各层砂体呈条带状展布,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其中长61是主力产层。将主力油层长61划分为长61-1、长61-2两个小层,2.通过对长6层进行岩性特征、孔喉分布、非均质性特征描述、裂缝发育等特征的研究,完成了研究区地质储层特征分析。通过对流体性质和渗流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了研究区的油藏流体特性。3.通过建立合理的测井解释模型,并选择出合适的储量计算方法,完成了研究区地质储量参数的准确计算,得到了研究区长6层的石油地质储量311.36×104t(408.67×104m3),含油面积14.94km2。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研究区采收率预测标定研究,标定出最终采收率为20.43%。4.通过进行开发现状、开发层系和开发方式的研究,完成了研究区油藏工程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方法,对研究区注水开发指标进行了评价,包括合理化的井网密度、合理的井距、合理的地层保持压力水平、合理的注水采油压力、合理的地层注入水量、合理的注水井数和采油井数比和合理的采液与采油速度等指标。5.完成了研究区长6层注采调整方案及预测。通过进行现有井网的注采结构分析和调整并进行井网加密调整,并与老井网条件进行了预测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注采调整方案20年后累积产油34.98×104t,采出程度达到10.12%,综合含水89.02%。经济效益可获利18630万元,总体上看调整后最终的经济效益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许庆[5](2015)在《瓦窑堡油田唐家沟区域油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藏评价是在预探阶段所提交的控制储量基础之上,通过评价工作量的实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油藏进行描述,从而对影响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以及经济价值做出评估。对于经过评价,没有经济价值的油藏,要及时终止评价工作量;对于经过评价,具有开发价值的油藏,要提交探明储量,并完成开发方案设计。瓦窑堡油田唐家沟区域,其主要开发层位为长4+5和长6,目前开发难度较大,采出率较低,还存有较大量预探储量没有动用,亟待开展进一步的区域油藏评价工作。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用切合研究区实际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油藏进行了地质评价、开发特征评价,进而展开开发方案设计。地质方面主要对油藏地层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储量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开发特征方面主要对油藏开发特征、温度压力特征、驱动类型、生产特性、井网及开发技术工艺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整体部署、优先评价、超前注水、分步实施、实时调整”的开发原则;开发方案设计,结合对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切合区域实际,对研究区开发方案做出了设计和部署,并对方案实施细节,包括钻井、录井、测井、完井、打开油气层、投产、注水井实施、油藏动态监测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和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瓦窑堡油田唐家沟区域进一步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也可为其它类似井区或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12-07)
吕金平[6](2015)在《瓦窑堡油田斜沟岔油区地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沟岔油区是瓦窑堡油田近几年才开发的新区块。目前仍然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对油藏的分布认识不清,对区内沉积、构造、储层特征以及油藏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对研究区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对有利区块进行预测与评价。本文利用研究区大量地质、岩心、钻井、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用切合研究区实际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延长组地层、构造、沉积、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发现本区油藏发育整体较差,开发层系主要为长2、长4+5、长6油层组,以平缓的西倾单斜为主,局部发育鼻状隆起,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属于地质构造活动较弱的岩性油藏。主要的有效烃源层是长7层的张家滩页岩及暗色泥岩。油气的运移方式以垂向和近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油藏分布与构造关系非常密切,长6、长4+5油藏主要分布在鼻隆及坡度较陡的地区,长2油藏分布在构造的高部位。最终对有利含油区块进行预测,为整个区块后续的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12-07)
张新勃[7](2015)在《瓦窑堡油田屈家沟油区延长组地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屈家沟地区现有勘探开发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野外露头、岩心分析、钻测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屈家沟油区延长油层组区域地层、构造现状、精细对比区域标志层,重点研究了长4+52、长61两个有油气显示的油层,为油田开发做好地质准备。通过分析本区岩石类型、测并曲线、砂体平面分布形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相类型,配合储集层的岩石性质和物性特征以及油藏类型和控制因素,综合分析油气聚集规律,总结出储层沉积微相与非均质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镜下鉴定结果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研究区油层组的岩石类型、填隙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结构特征,以及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综合分析研究区储层渗透率的韵律变化情况、储层非均质性参数类型、层内夹层电性特征等,并进行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储层分类与综合评价。其中长4+52和长61是一类和二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砂中,物性较好,砂体厚度大,有效储层厚的储层中。最后用容积法计算出该区长4+52、长61油层石油地质储量469.9×104t,迭合含油面积21.04km2。(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12-07)
陈铁娟,张彬,黄金桂[8](2015)在《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在瓦窑堡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勘探实践优选瓦窑堡油田龙尾峁油区有利勘探目标区。(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张彬,陈铁娟,黄金桂[9](2015)在《瓦窑堡油田注水井复合深部调剖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评价注水井复合深部调剖技术在瓦窑堡油田富昌地区取得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贺向军[10](2014)在《瓦窑堡油田控缝压裂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低渗、特低渗油田中底水油冒油藏的开发一直是石油开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常规开发难度大、效益差、采收率低。近年来围绕如何有效开发该类油田,加快油田开发进程,针对瓦窑堡油田的实际地质背景与油气储藏情况,对于已进入注水采油的油藏和底水较发育的油藏,对该类井若采用常规压裂工艺可能造成油井在压裂投产后含水率较高,达到80~90%以上,给正常的油田开发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延长油田所属的瓦窑堡油田于2008年首次在新井开发中引进控缝压裂技术。该技术就是在压裂施工造缝过程中,在压裂液中加入一种密度较大的固体添加剂,这种小的固体颗粒在裂缝的液体中依靠自身重力,自动下沉铺置在裂缝的下部形成一条人造阻挡带,以降低岩石下切力,控制裂缝向下延伸,促使裂缝水平延伸,达到控水增油的目的。经过先导性试验,效果良好。随后逐步推广应用到旧井挖潜改造当中,80%的措施井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对控缝压裂的机理、影响控缝压裂效果的因素及控缝压裂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希望对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4-11-25)
瓦窑堡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区域地层研究成果,利用测井曲线研究区钻井的岩、电特征,对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组地层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多个岩电标志层,采用多种方法对长2各小层进行精细对比和划分。地层研究成果对储层精细描述、预测储层有利区域和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基础,对油田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瓦窑堡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瓦窑堡油田YD油区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辽宁化工.2019
[2].沈渭滨,王飞,马志峰,贾飞雄.瓦窑堡油田水晶沟区长2油组地层精细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3].张录社,王飞,夏海英,张林.瓦窑堡油田富昌区长6油层合理注采井网选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
[4].路磊.瓦窑堡油田城区延长组长6储层注水开发效果评价[D].西北大学.2016
[5].许庆.瓦窑堡油田唐家沟区域油藏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
[6].吕金平.瓦窑堡油田斜沟岔油区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7].张新勃.瓦窑堡油田屈家沟油区延长组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8].陈铁娟,张彬,黄金桂.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在瓦窑堡油田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
[9].张彬,陈铁娟,黄金桂.瓦窑堡油田注水井复合深部调剖效果评价[J].化工管理.2015
[10].贺向军.瓦窑堡油田控缝压裂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