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

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众,水资源感知,节水意向,交互效应

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1](2019)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谭艳美,曲玮,Eefje,AARNOUDSE[2](2019)在《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农户地下水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与生态系统用水相矛盾的干旱内陆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往对地下水的管理,以政府直接控制地下水使用为主,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或管理成本较大。因此,寻求间接调控地下水使用的措施成为更好的选择。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域为例,以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探究影响农户使用地下水的关键因素,以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影响农户节约并高效利用地下水,最终达到农户自下而上自发节水的效果。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对地下水的使用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但均强烈地依赖于地表水供给,地表水供给每增加1个轮次,单位公顷耕地地表水用量会增加237.3 m~3,相应会减少795.2 m~3的地下水,整体上平均减少504.1 m~3的总用水量,地下水占灌溉总用水的比例也会下降3.7%。此外,地下水的使用还与家庭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地下水供给条件及经营者偏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政府应根据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综合条件和特点,结合农业生产特征和农户偏好,因地制宜制定政府主导的管理政策与农户自我调节能力有效结合的开发治理制度和方案,切实实现区域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2期)

曲玮,李振涛,Eefje,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3](2018)在《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20多年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经历了各类制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但是,由于机构设置及其权限制约以及改革目标差异,河西走廊地区的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差异化越来越显着,与石羊河流域相比,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未完全跳出多头管理体制的窠臼,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管理。通过梳理3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总结农业灌溉用水监管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措施在实践操作中的利弊,进一步探讨流域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和实现路径,寻求普遍适用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办法,保障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的顺利实施。近10 a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是内陆河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为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1期)

马德禛[4](2017)在《河西内陆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洪灾害是小流域山丘区由暴雨引起的突发性、陡涨陡落的洪水所造成的一种灾害。在影响山洪灾害的因素中,降水不仅是山洪的组成部分,更是诱发山洪暴发的重要因素。在山洪灾害预警过程中,雨量是极其敏感且活跃的因子,准确界定雨量临界值即可判别山洪灾害发生与否。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山洪频发,危险区内防灾对象的防治标准等级低,雨量站点分布较少且不均匀,采用同一的临界雨量计算方法在本研究区域内太过单一,不能准确合理地确定各个小流域的山洪灾害雨量临界值,需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临界雨量的确定进行研究。本文从雨量预警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土壤含水量因素的基础上,对河西地区山洪灾害临界雨量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出适用于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内的计算方法,并加之推广,为我省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临界雨量计算方法中的水位流量反推法、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插值法和单站临界雨量法这3种方法,依次从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和综合分析叁个角度进行综述。(2)以武威市凉州区澄新村叁组(碱沟)和李府寨村七组(柳树沟)2个典型自然村(小流域)为例,进行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计算(铁一院公式、推理公式)、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获取、成灾水位和成灾流量确定、土壤含水量计算等,为水位流量反推法和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插值法计算临界雨量提供基础数据。(3)通过收集2个典型防灾对象所在区域的雨量站和水文站降雨资料,选取降水摘录表中不同时段的最大雨量,进行数据处理后,为单站临界雨量法计算临界雨量提供基础资料。(4)对2个典型防灾对象分别采用水位流量反推法、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插值法和单站临界雨量法来计算小流域临界雨量值,综合分析确定山洪灾害雨量预警指标。(5)通过3种方法的分析研究,认为在雨量资料缺乏甚至无资料地区,在对防灾对象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暴雨洪水同频率假设的水位流量反推法,是目前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研究中最具普适性的方法,可以进行推广。降雨径流关系曲线插值法通过对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的点据进行拟合,得到临界雨量值,没有体现防灾对象现状防洪能力的概念,不如水位流量反推法优越。单站临界雨量法仅从降雨资料进行分析,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具体防灾对象临界雨量。(6)提出基于降雨径流物理机制的水文模型法,此方法在河西内陆河流域雨量站等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不断完善下,将成为区域临界雨量计算主要方法,并可以实现山洪灾害的实时动态预警,极大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月华[5](2017)在《河西内陆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水文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河西内陆河流域18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日降水资料、气温资料,构建叁个极端降水指数(AM1D、AM5D、TWD)和四个极端气温指数(AMaxT、AMinT、Txq90、Tnq10),分析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特征;基于黑河流域上游3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和莺落峡水文站的径流数据,选取特征变量,构建二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气候倾向率、5年滑动平均、复值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各站点的极端气候指数进行趋势和周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5%的站点(10个)极端气候指数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极端气候指数普遍存在3~20年、23~28年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28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为第一主周期,并且可能存在大于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2.在进行概率分析之前,采用Mann-Kendall和Pettitt方法对极端气候指数进行一致性识别,对于非一致性序列进行变异类型修正,修正后序列再采用GEV、Log-Logistic、Log-Normal、Weibull和Gamma五种理论概率分布模型进行概率拟合,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选取最优理论分布模型。结果表明,GEV分布是叁个极端降水指数和AMaxT、Txq90极端气温指数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Log-Logistic分布是AMinT和Tnq10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根据重现期估算结果可知,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叁个极端降水指数的估算值大体都呈现出上游至下游的下降趋势,AMax T与Txq90呈现上游至下游的增加趋势,AMinT和Tnq10呈现上游至中游增加、再至下游下降的变化趋势。另外,研究区超过5年一遇重现期水平极端降水量的频次和强度均有所增加;70%以上站点在气候变暖条件下,极端气温Txq90、Tnq10估算值均高于原始气候条件下的估算值。3.基于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建立黑河流域上游最大五天降水量(AM5D)与最大一天径流量(AM1R)之间的二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边缘分布函数为GEV分布,经RMSE、AIC和BIC拟合优度检验,最终优选Frank Copula进行联合分布概率及重现期的计算。结果表明:AM5D与AM1R相同取值组合下的同现重现期大于联合重现期,小于单变量重现期;不同给定条件下,AM5D越大,AM1R发生的概率越大,AM1R的条件重现期也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黄汉爱,黄琪[6](2016)在《3种节水材料在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旱地造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降雨稀少、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和造林成活率低、生态工程建设成效不显着的生产现状,通过采用蓄水渗膜袋、森露固体水、聚乙烯地膜等3种不同的节水材料,在山滩旱地进行了造林试验研究,找出了提高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干旱山区山滩旱地节水造林的有效手段和主要办法,为干旱山区实施生态节水工程、巩固造林成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08期)

王月华,李占玲,赵韦[7](2016)在《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维持内陆河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大气降水作为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其时空分布及强度变化会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19个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构建了最大1d降水量、最大连续5d降水量和非常湿天降水总量等极端降水指标,通过采用多种极值概率分布模型探讨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标在频次、强度和贡献率方面的变化,从而为分析极端降水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基于GEV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得出研究区超过5年一遇的最大1d降水量、最大连续5d降水量、非常湿天降水总量近年来发生次数有所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后增加更为明显;研究区极端降水强度在2000年以后也明显增强;在极端降水量对年降水总量的贡献率方面,近年来石羊河流域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黑河流域上游呈现增加趋势、中游和下游以下降趋势为主,疏勒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呈现增加趋势,中游则以下降趋势为主.(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董薇薇[8](2015)在《河西内陆河山区流域基流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枯水季节最重要的水源。基流过程与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流在维持河川径流和维护河流湖泊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认识基流过程是正确理解流域水文机理的重要基础,基流既可以作为参数校验水文模型,也是定量认识流域水量平衡组成的重要参数,更是全面理解流域水资源组成特点、合理持续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河西内陆河祁连山区的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数字滤波法,基于疏勒河流域上游昌马堡站1955-2009年、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站1957-2006年和石羊河流域上游杂木寺站1957-1987年及黄羊水库1962-1987年的日径流资料,对各流域进行了基流分割。在基流分割之前首先对滤波参数和滤波次数进行率定,经过比对,确定滤波参数后估算了各流域的基流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基流变化特征,进而从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基流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以河西内陆河山区流域作为研究区,采用数字滤波法分割基流时,滤波参数的选定十分重要。通过对比分析,滤波参数选择0.975,经过一次滤波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基流分割结果显示基流量的大小依次表现为:黑河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即河西地区基流量的空间变化为中部最多,西部次之,东部最少。叁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基流量分别为为10.95×108m3、6.44×108m3和1.22×108m3。叁个流域的基流指数相差不大,分别为0.69、0.72和0.68,说明在该研究区,基流量占径流量的比重较大,基流是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河西内陆河山区流域基流的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并且基流量的峰值滞后于径流量的峰值。计算基流量的变差系数发现,河西内陆河山区东、西部地区基流量离散程度大于中部地区。(2)西部和中部基流量的年际波动比较剧烈,总体上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0.63×108m3/10a和0.42×108m3/10a,基流量占总径流量的比例呈微弱的增大趋势。东部地区的基流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15×108m3/10a。20世纪50年代以来,叁个流域的基流量表现为年代际小幅波动,总体上呈现为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基流量达到最大。各流域基流指数的年际变化不大,表明在年代际的尺度上,基流量占径流量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3)基流量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疏勒河流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基流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各季节增加的幅度不同,其中夏季基流量波动比较大,增加趋势相比其他季节更加显着,冬季的基流量变化比较稳定,但是也有微弱的增加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黑河流域基流量的季节变化不大,秋季基流量有微弱的增加趋势,春夏冬季基流量相对比较稳定。在石羊河流域,春夏季的基流量呈减少趋势,秋冬季节保持稳定。即河西地区西部和中部夏秋两季的基流量有增加趋势,东部基流量减少,冬春季节基流量变化趋势比较稳定。(4)基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基本相似,波动过程大体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57和0.75,说明在年际的尺度上,山区基流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降水的增加直接加大了径流的补给量,并通过土壤下渗补给基流。分析河西地区基流变化与夏季径流的相关关系可知,基流量与夏季径流存在显着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2和0.93,说明基流量会随着夏季径流量的变化而变化。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总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基流量是一致的,基流有增加的趋势,基流指数相对稳定,说明总径流量也是增加的,也就是说,随着基流量的增加,出山径流也在增加。(5)降水是河西内陆河山区流域基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间接的影响基流的变化。在长时间尺度上,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基流的补给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基流指数的大小。由于河西内陆河山区分布有现代冰川和多年冻土,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和冻土对气温变化比较敏感,气温升高会导致冰雪融水的增加和多年冻土的退化,冰川径流的增加有利于基流的补给,多年冻土退化增加了活动层厚度,减缓了冬季的退水过程,相应的增加了地下径流对河流的补给。气温升高虽然增加了流域的蒸散发,但是并不足以抵消冰雪消融和冻土退化对基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圆,杨建平,李曼,谭春萍,王生霞[9](2015)在《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西地区叁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从总体、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对比分析了叁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结果表明: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叁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归因于叁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在冰川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叁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且认为实施效果好;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黑河一般,疏勒河较差.(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1期)

拜振英[10](2015)在《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状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流域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配置现状及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农业与生态系统用水相矛盾的干旱内陆区,地下水过度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往对地下水的管理,以政府直接控制地下水使用为主,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或管理成本较大。因此,寻求间接调控地下水使用的措施成为更好的选择。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域为例,以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探究影响农户使用地下水的关键因素,以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影响农户节约并高效利用地下水,最终达到农户自下而上自发节水的效果。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对地下水的使用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但均强烈地依赖于地表水供给,地表水供给每增加1个轮次,单位公顷耕地地表水用量会增加237.3 m~3,相应会减少795.2 m~3的地下水,整体上平均减少504.1 m~3的总用水量,地下水占灌溉总用水的比例也会下降3.7%。此外,地下水的使用还与家庭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地下水供给条件及经营者偏好等因素密切相关。政府应根据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综合条件和特点,结合农业生产特征和农户偏好,因地制宜制定政府主导的管理政策与农户自我调节能力有效结合的开发治理制度和方案,切实实现区域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双重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谭艳美,曲玮,Eefje,AARNOUDSE.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农户地下水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9

[3].曲玮,李振涛,Eefje,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J].冰川冻土.2018

[4].马德禛.河西内陆河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王月华.河西内陆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水文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黄汉爱,黄琪.3种节水材料在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旱地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6

[7].王月华,李占玲,赵韦.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董薇薇.河西内陆河山区流域基流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5

[9].杨圆,杨建平,李曼,谭春萍,王生霞.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15

[10].拜振英.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途径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5

标签:;  ;  ;  ;  

河西内陆河流域论文-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