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诺曼布列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异化,视觉性,艺术史
诺曼布列逊论文文献综述
胡深[1](2019)在《诺曼·布列逊艺术符号学视域中的“视觉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与"视觉性"是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然而,"视觉性"概念的历史却不像"视觉"那样古老而漫长,它是当代的产物,而且与"视觉"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章通过阐述诺曼·布列逊的相关理论来勾勒出由"视觉"走向"视觉性"的一个过程,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来说明"视觉性"概念的意涵。(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陈海宁[2](2019)在《诺曼·布列逊视野中的17世纪荷兰静物画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作者在阐述英国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的符号学艺术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着作《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分析其关于17世纪荷兰静物画的观念,旨在说明静物画作为社会艺术产品的社会性及其作为符号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胡深[3](2016)在《诺曼·布列逊的视觉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诺曼·布列逊的视觉理论进行梳理。本文将强调两点:第一,视觉问题是贯穿布列逊整个艺术史思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第二,“符号之屏”在布列逊的视觉理论中发挥着一种核心的作用。第一章阐明了“绘画作为符号”的观点。布列逊认为,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知觉主义”把再现性绘画视为一种知觉记录的看法实际上是割断了艺术与文化的联姻,将图像制作置于了社会关系之外,而为了重建艺术与文化的关联,我们就需要承认“绘画作为符号”的事实。把绘画看成一种符号意味着它将被重新置入广阔的社会关系网之中,意味着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将会得到凸显。第二章探讨了绘画与视觉的关系问题。布列逊认为,西方传统绘画的笔触具有一种“泯除性”的特征,这种特征要求观者采取“凝视”的观看方式,而这种观看方式掩盖了“绘画作为符号”的事实。此外,本章还阐明了“视觉性”这一重要概念。布列逊认为,不应仅仅从生理层面上来认识视觉,还应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视觉,从而认识到视觉的诸多意识形态和社会特征。由此,他提出用“视觉性”来重建视觉和视觉实践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由于绘画作为一种符号的设想已经成立,因而在第叁章中,我们将主要从横向上来考察视觉图像与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布列逊认为,视觉图像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或话语实践,是内在于整个社会构成的,并与社会构成中的政治实践和经济实践发生着广泛的相互作用。但与此同时,它并不是对一种先在的社会现实的被动的反映,相反,它对社会现实或社会构成起着一种积极的建构作用,而这种建构作用是通过图像与社会领域中的话语进行紧密的联结和互动、通过生产意义的识别活动来实现的。由此,布列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种范围被大大扩展了的艺术史研究。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布列逊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将符号学的方法论系统地引入到了艺术史的研究之中。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待视觉,看待绘画,从而突出了它们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然而,这种视角却忽视了视觉当中所包含的各种自然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穆宝凤[4](2009)在《“后来者”的焦虑——以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分析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曼·布列逊的"新艺术史"叁部曲之《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以全新的视角对贡布里希的进步传统观提出了质疑,他提出了当代人面对传统,是一种"迟到者"的心态,只有对传统艺术进行"转义"才能获得新生。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以其离奇的构图和令人匪夷所思的意象展现给世人,它的出现不仅是版画技术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传统版画插图的有意"转义",是一个"迟到者"面对传统的影响的焦虑做出的一种开拓和努力。(本文来源于《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期刊2009年02期)
闵锐[5](2006)在《诺曼·布列逊与新艺术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理论的有效性与它的局限性仿佛如影随形,越是圆通自足的理论越可能限制人们继续追问的想像力,贡布里希爵士的理论也是如此。英国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将贡布里希的绘画理论总结为知觉主义,并决然地宣布这种知(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06年09期)
范达明[6](2004)在《当代西方“新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0年初起,历经近5年,至2004年8月,浙江摄影出版社已将当代西方“新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诺曼·布列逊系列着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着作全部多译为中译本出版面世。引进国内的这四种着作包括:新艺术(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04-11-20)
诺曼布列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作者在阐述英国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的符号学艺术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着作《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分析其关于17世纪荷兰静物画的观念,旨在说明静物画作为社会艺术产品的社会性及其作为符号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诺曼布列逊论文参考文献
[1].胡深.诺曼·布列逊艺术符号学视域中的“视觉性”[J].大观(论坛).2019
[2].陈海宁.诺曼·布列逊视野中的17世纪荷兰静物画观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9
[3].胡深.诺曼·布列逊的视觉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6
[4].穆宝凤.“后来者”的焦虑——以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分析德藏本《西厢记》版画[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
[5].闵锐.诺曼·布列逊与新艺术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6
[6].范达明.当代西方“新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N].美术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