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人民医院156200
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并且对治疗方法的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某一医院的1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主要将这些患者分成四个不同的小组,其中包括角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以及股骨近端钉等等。分别被标记为A组、B组、C组、D组。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等等,并且对各个小组的症状和患者身体节能的指数进行比较。结果: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小组无论在手术期间,手术中的出血量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统计学的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但是,C、D两个小组的患者在时间,引流量以及愈合的时间上都要比A、B小组短很多。但是,X线暴露的次数明显增加。但是从手术的并发症状况上看C组较高。从手术的恢复程度上看,A组比较差。结论:对于不同的骨折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是IA型无移位和IB型部分移位的骨折类型,可以采用四中内固定形式。所以,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回顾性研究
从股骨转子间骨折情况上来看,普遍出现在老年人患者中,由于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频率也逐渐上升。只有对这一问题加强处理,才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主要以某医院169例患者为例,对股骨头患者的治疗方式以及固定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医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所有股骨头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采用的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男性患者主要为82例,女性患者8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周岁。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查可知,患者致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行走时、车祸中摔倒和撞击,另外有一些患者主要是由于在高处坠落。采用角钢板治疗方式的患者共35例,采用动力髋螺钉的患者为67例,采用Gamma钉的患者有38例,剩下的29例患者主要采用的是股骨近端钉的形式。由于各组患者的年龄段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骨折类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组的患者的症状以及其他的指标都没有统计学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在所有患者入院之后都按照规定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制动,这样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疼痛。另外,在接受检查之后,需要在2-5天之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和所用的牵引床可以应用骨科的床体类型。但是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以C型臂X线机透视对骨折的复位状况进行监控。患者的状态需要取仰卧位。其中A组和B组主要采用的是髋外侧入路的方式。对股外侧肌进行剥离,将股骨转子显露出来。然后将角钢板放置到其中,钢板的角度主要为135°。对于C组和D组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股骨大转子近侧入路的形式。在髋骨处进行收位,然后置入Gamma钉和PFN钉的形式。
1.3围手术其处理
在手术进行之前,要对多有的患者进行术前半小时抗生素的应用,一直到手术之后一周才可停止。将切口关闭,根据引流的情况来记录引流量。在手术之后,可以采用半坐位的形式,然后进行适当的下肢集群的收缩锻炼即可。在手术一周之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负重活动,在出院之后的一个月需要进行复诊,在骨折痊愈之后还需要按照疗程来进行复查。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骨折患者的患处完全康复。
1.4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X线暴露次数以及并发症等参数进行记录,以供研究和分析。在比对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是SAS8.0软件,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一56个月,平均26.9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后期随访中有9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术后髓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估在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术后第12周)进行。各组其他相关记录资料见表20与A,B组比较,C,D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P<0.01>,骨折愈合时间缩短(P<0.01>;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P<0.01)。
术中并发症C组发生率较高(P<0.05>,共9例,分别为进钉点股骨转子间再骨折(C4例)、股骨干骨折(C1例)、螺钉穿出股骨颈(C2例)、髓内翻(2例);A组2例均为钢板穿出股骨颈;B组4例分别为髓内翻C2例)、螺钉穿出股骨颈(C1例)、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C1例);D组2例分别为进钉点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抗旋转螺钉穿出股骨颈。
3、讨论
3.1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一般认识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虽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留下髓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甚至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减少长期卧床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入院后,宜在1224h内完成相关检查,排除不能耐受麻醉的病例,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即行内固定手术;急诊手术或伤后3d以上手术皆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升。
3.2髓外固定系统的应用
随着骨科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改进,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器械有了更多选择,相关的应用研究也得到推广。从中可见角钢板的负荷承受度最小,内固定松动的风险相对增加。Parker等报告的角钢板失败率高达45%,一部分是因为截骨后股骨干过度内移使骨接触而减少所致。本研究角钢板组术后功能评分仅(5.3士2.4)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而且发生钢板穿出股骨颈的失败病例,但比例较Parker等报告的低,可能与本研究角钢板组中不稳定型骨折比例较低及延迟下地负重有关。DHS具有滑动加压的特点,内固定整体稳定性提高,但由于角钢板、DHS是髓外固定系统,对大转子外侧皮质的相对完整性有较高要求,若大转子外侧皮质的进钉点粉碎,则不宜应用角钢板和DHS。本研究角钢板、DHS组都需要切开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增加,而且过多剥离骨折端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DHS组股骨头受力时,负荷传导通过股骨颈钉和股骨转子外侧骨皮质,对紧贴大转子外侧骨皮质的钢板有拔出的分力,降低了固定的效果,在小转子周围产生应力遮挡作用,增加了去除内固定后发生早期再骨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福春,代小菊,孙国民.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体会[J].中国医药.2007(07)
[2]朱步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