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桨动作论文-赵云涛,李明

划桨动作论文-赵云涛,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划桨动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手段,软硬件,动作特点

划桨动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涛,李明[1](2017)在《优秀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特点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赛艇项目更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然而划桨技术动作对于一些体能与耐力不占优势的赛艇运动员来说无疑一种巨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剖析,希望可以帮助运动员得倒更好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7年33期)

周文嘉,朱伟伟,吴钰祥[2](2017)在《龙舟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表面肌电分析——以江汉大学龙舟队右桨队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实验分析法,对江汉大学龙舟队右桨队员在龙舟测功仪上划桨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 EMG)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右侧叁角肌后束和左右肱叁头肌长头是整个划桨周期最先的被激活的肌肉,左侧斜方肌下段是整个划桨周期中最后被激活的肌肉,并一直持续到下一周期;(2)肌肉贡献程度较高的四块肌肉的平均其百分比分别为:右侧叁角肌后束(14.09±2.92)%,左侧斜方肌下段(10.47±5.92)%,左侧肱叁头肌长头(11.87±5.68)%和右侧肱叁头肌长头(10.15±2.23)%。(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7年30期)

许贻林,曲峰,袁鹏[3](2015)在《男子单人皮艇200m不同阶段划桨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比较分析男子单人皮艇运动员200米划全程起航、途中以及冲刺叁个阶段划桨动作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赛中,运动员会根据自身能力变换桨频和桨距以控制自己的划桨节奏;因此,分析不同阶段划桨动作的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符合皮艇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15-11-05)

李晓霞,高新友,王琨,王平[4](2015)在《优秀女子双人单桨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肌肉活动特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高水平女子双人单桨赛艇运动员完整2000m划桨过程中主要肌肉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与评价完成比赛主要参与肌肉所起作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揭示划桨动作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方法:1.文献资料法: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优秀赛艇运动员肌肉活动的特征,作为分析和评价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过程中主要肌肉活动电变化的参考依据。2.实验法:(1)实验设备:芬兰产MegaWin6000型八导肌电仪及其分析软件、电极、叁角架、数码摄像机(CASIO-fh25)等;(2)测试方法及步骤:运用16导遥测肌电仪(芬兰产MegaWin6000)对女运动员的12块肌肉进行测试,记录下运动员在比赛划桨过程中肌肉的表面肌电图(sEMG),采样频率为1000Hz。测试采用一台摄像机(CASIO-fh25)拍摄运动员完成比赛全程划桨动作的视频,具体将水上划桨分为:水上启航阶段、490~510m阶段、990~1010m阶段、1490~1510m阶段、1990m附近的终点进行跟踪拍摄,拍摄频率120Hz。(3)肌电数据处理:运用MegaWin中文肌电分析软件对所测得肌电原始图像与肌电视频进行同步处理,再继续进行频域和时域指标分析处理,获得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等,获得肌肉活动用力的强度和活动顺序等。同时从同步获得的视频影像中得到各技术阶段的特征画面,以此来确定动作的时间以及与肌肉活动之间的关系。(4)数理统计法:对sEMG的定量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获得肌肉活动sEMG的RMS和积分肌电(IEMG)的定量指标,对肌肉活动的情况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所有实验数据由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用平均值(x)±标准差(SD)表示,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并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结果:1)在完成水上划桨各主要发力肌肉的活动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女子是竖脊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臀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2)女子赛艇运动员完成水上划桨的主要参与肌肉的平均发力顺序是:左侧股直肌、右侧股直肌、右侧股二头肌、左侧股二头肌、右侧背阔肌、左侧背阔肌、右侧竖脊肌、左侧竖脊肌、右侧臀大肌、左侧臀大肌、左侧肱二头肌、右侧肱二头肌。3)在全程水上划桨过程中,除第二与第叁阶段不存在显着差异;其它各阶段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赛艇运动员完成水上比赛主要发力顺序是下肢肌肉积极蹬腿,背部用力后倒和屈臂拉桨。在完成划桨技术过程中,主要加强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用力顺序。在完成动作中各肌肉的发力顺序对评价赛艇运动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完成动作的经济性、合理性。2)在完成水上划桨动作中,股二头肌、股直肌、背阔肌、竖脊肌起主要作用,肱二头肌、臀大肌、胫骨前肌肉、腓肠肌后段起次要作用。女子赛艇运动员应加强腿部力量训练。3)从赛艇水上全程来看,五个阶段的时间长短顺序和积分肌电值由小到大的顺序均分别为:第叁、二、四、五、一阶段,赛艇运动成绩与肌肉用力程度相对应,表明赛艇运动员的肌肉用力程度对运动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心血管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9-18)

李梦,张林[5](2015)在《皮艇测功仪上运动员不同桨频划桨对技术动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表面肌电和肌氧分析技术,对23名1级以上皮艇运动员以3种不同桨频负荷(70桨/min、90桨/min和最大桨频)分别在测功仪上进行连续划桨训练过程中相关肌肉工作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桨频负荷的提高,竖脊肌肌电活动增强并伴随着股直肌肌电活动趋弱;与70桨/min相比,最大桨频下肱叁头肌氧百分比下降无显着性差异,而左右背阔肌均呈现显着性降低(P<0.05)。结果说明提高划桨频率会造成运动员身体发力构成的变化,随着划桨频率的增大,下肢贡献有所减少,腰腹和背部用力增大,上臂用力增大但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孙广哲[6](2015)在《不同桨频对划桨动作技术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挑选非赛艇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桨频对功率、肘关节角度、髋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的影响,旨在为使用赛艇测功仪作为日常训练的人群提供实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6名非体育专业研究对象,在Concept II Dynamic测功仪上进行500米全力划桨运动,使用Metronome软件限定划桨频率为40桨/分,36桨/分和32桨/分,运用Qualisys采集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1)桨频为40桨/分时,测功仪成绩有所差异,分段成绩变化明显。依照自身运动习惯分配体能,部分研究对象最后100米表现出体能下降,分段用时增加;个别研究对象最后100米表现出良好的冲刺能力。2)桨频为36桨/分时,大部分研究对象第二100米用时明显减少。相比40桨/分,平均功率显着增加。分段用时变化较平稳。3)桨频为32桨/分时,6名研究对象平均功率相比其他桨频最高,两名研究对象自身平均功率相比36桨/分有所下降。分段用时未呈规律性变化。4)研究对象在不同桨频关节角度变化范围不同,肘关节角度最小值、髋关节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角度最大值出现时刻有所不同,划桨动作幅度有差异。5)桨频对肘关节角度最小值、髋关节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角度最大值出现顺序影响不明显,6名研究对象关节角度极值出现顺序可归纳为: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研究结论:1)在测功仪上进行专项肌肉训练,40桨/分不利于研究对象功率输出,36桨/分和32桨/分更适合研究对象功率输出。2)桨频改变对研究对象自身关节活动顺序产生影响不明显,对拉桨/回桨比例影响明显,对研究对象关节活动幅度产生影响效果明显。3)测功仪拉桨阶段所占运动周期比例与划桨频率呈正比关系。研究对象动作技术特点可归纳为:膝关节最小角度出现时刻早于髋关节和肘关节。4)部分研究对象在进行划桨运动过程中,主要依靠上肢力量进行划桨,而忽略了躯干力量及下肢力量对技术动作协助。5)关节角度变化极值出现时刻在拉桨阶段对于运动成绩是有利的。关节角度极值出现时刻与桨频呈反比,桨频越低,关节角度极值出现的越早。(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5-05-01)

潘梅兵[7](2015)在《桨频对皮艇划桨动作特征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艇运动中拉桨动作的质量是皮艇技术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桨动作技术的研究将对皮艇运动技术实践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指导意义。应用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的皮艇实船测试系统,对单人皮艇进行水上测试以获得不同桨频下的桨力、艇速、拉桨时间等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客观地评价不同桨频下桨频对相关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5年07期)

许贻林[8](2013)在《男子单人皮艇(静水)200米不同阶段划桨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男子单人皮艇运动员在200米全程不同阶段的划桨动作并对比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参数从而揭示皮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特征以及探究不同比赛阶段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寻找相关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高速摄像机和水上实船动力学测试系统采集了11名高水平皮艇运动员在起航、途中和最后冲刺阶段划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叁个阶段的入水角度分别为43.31°、44.42°、46.08°;出水角度分别是151.65°、154.53°、152.45°。起航阶段拉桨时间和回桨时间百分比为68.31和31.69;途中划阶段的为68.25和31.75;而最后冲刺阶段的为66.92和33.08。平均艇速分别为5.27m/s、4.84m/s和4.57m/s。艇速差分别为0.70m/s、0.61m/s和0.56m/s。桨距分别是2.00m、2.20m和2.08m。平均桨力分别为175.36N、159.40N和142.04N;推进功率为950.25W、793.47W和668.7W;桨力总冲量分别为94.44Ns、79.71Ns和74.77Ns。研究结论:1)在一个划桨周期内肩、肘和腕关节中心的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这种趋势不随比赛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各个特征时刻起航、途中和冲刺阶段之间肩、肘和腕关节中心的速度变化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2)在一个划桨周期水平艇速呈单峰曲线走势;而且平均艇速从拉水阶段到抓水阶段再到空中回桨阶段依次递减。在一个划桨周期内拉水阶段的速度效果最为理想,抓水阶段次之,空中回桨阶段最差。此外,从起航到途中再到冲刺阶段无论是平均艇速还是最大艇速均有递减的趋势。从速度的角度来讲,起航阶段要优于途中划阶段;而途中划阶段要好于冲刺阶段。3)在一个划桨周期中拉水阶段的桨距明显大于抓水和回桨阶段的桨距;拉水阶段艇的推进效果最好。而在不同比赛阶段桨距基本一致。运动员在不同阶段通过调整桨频和平均艇速来实现较稳定的划桨距离。4)桨力和平均推进功率曲线均呈现双峰的模式。从起航到途中划再到冲刺阶段桨力、推进功率和桨力冲量逐渐递减。从桨力和艇的推进功率来看起航阶段运动员的拉桨效果最好,但是随着比赛距离的增加运动员没能保持这种较高的拉桨效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3-05-22)

李小生,王琨,宋海明,高新友,李晓霞[9](2013)在《优秀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肌肉活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高水平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完整2 000 m划桨过程中主要肌肉活动特征,揭示划浆动作中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方法采用MegaWin 6000表面肌电测量仪对男子单人双桨赛艇队员进行2 000 m划桨过程中的5个重要阶段的主要肌肉活动情况进行监测,这5个阶段是100~120 m处的水上起始阶段、490~510 m处的第二阶段、990~1 010 m处的第叁阶段、1 490~1 510 m处的第四阶段和1 990 m附近处的第五阶段,同时用一台摄像机(卡西欧EX-FH25)同步记录下动作的视频,摄像机的拍摄频率为120 Hz,测试结束后对表面肌电测试结果和队员动作视频进行同步化处理。结果在测试的5个阶段中,受测试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均值的大小顺序为臀大肌、股直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胫骨前肌、竖脊肌、腓肠肌后段、股二头肌;分别用第二、叁、四、五阶段中一个完整划桨过程肌肉的均方根(RMS)值、平均功率频率(MPF)值与初始阶段的对应肌肉RMS值与MPF值进行显着性检验,发现背阔肌、臀大肌、肱二头肌以及胫骨前肌的相关指标与初始阶段的指标相比出现数次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赛艇整个划桨过程所测肌肉活动与主动用力程度大小顺序是:臀大肌、股直肌、背阔肌、肱二头肌等肌肉,其中胫骨前肌是推桨过程中下肢主要功能肌肉;在完整2 000 m划桨过程中背阔肌、臀大肌、肱二头肌以及胫骨前肌等用力程度较大的肌肉更容易出现疲劳现象。建议在进行水上训练之前对容易疲劳的肌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完成水上训练后,需要对容易疲劳的肌肉采取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并在平常力量训练时加强易疲劳的肌肉的力量耐力训练。(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黄月文[10](2013)在《优秀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运动不仅是一项考验运动员体力以及耐力的运动,更需要技术的支持。赛艇运动员在进行体能耐力锻炼的同时更需要强化运动中的划桨技术等专项训练,以便充分发挥运动员水平,在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改进赛艇中的划桨技术对一些体能不占优势的运动员尤为重要。本文对赛艇运动及划桨动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赛艇划桨技术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3年05期)

划桨动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实验分析法,对江汉大学龙舟队右桨队员在龙舟测功仪上划桨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 EMG)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右侧叁角肌后束和左右肱叁头肌长头是整个划桨周期最先的被激活的肌肉,左侧斜方肌下段是整个划桨周期中最后被激活的肌肉,并一直持续到下一周期;(2)肌肉贡献程度较高的四块肌肉的平均其百分比分别为:右侧叁角肌后束(14.09±2.92)%,左侧斜方肌下段(10.47±5.92)%,左侧肱叁头肌长头(11.87±5.68)%和右侧肱叁头肌长头(10.15±2.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划桨动作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涛,李明.优秀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特点探究[J].时代金融.2017

[2].周文嘉,朱伟伟,吴钰祥.龙舟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表面肌电分析——以江汉大学龙舟队右桨队员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

[3].许贻林,曲峰,袁鹏.男子单人皮艇200m不同阶段划桨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4].李晓霞,高新友,王琨,王平.优秀女子双人单桨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肌肉活动特征的实验研究[C].2015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心血管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

[5].李梦,张林.皮艇测功仪上运动员不同桨频划桨对技术动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5

[6].孙广哲.不同桨频对划桨动作技术影响[D].首都体育学院.2015

[7].潘梅兵.桨频对皮艇划桨动作特征影响的分析[J].运动.2015

[8].许贻林.男子单人皮艇(静水)200米不同阶段划桨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3

[9].李小生,王琨,宋海明,高新友,李晓霞.优秀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肌肉活动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

[10].黄月文.优秀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特征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

标签:;  ;  ;  

划桨动作论文-赵云涛,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