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14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根据医学类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调查,针对一些医学类学院存在的重医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教育现状,剖析了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对策
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素质,通俗来讲是指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具体表现为爱国精神,它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微观来说,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实质就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然而,人文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医学类高校,更多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了解当代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认识和实践规范。它既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实践规范,也包括对人的思维和精神追求的理论升华。人文之词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比如,在《周易》中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的“人文”是作为与“天文”相对应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内在规律性。
大学里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概括来说,人文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综合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生存条件的基本知识,如文学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等。
(2)熟悉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方法及理论。与科学技术相比,人文内涵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
(3)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它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主旨所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从根本上都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教育,将各种人文知识内化到学生身上,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使命感和个人责任感。高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特殊的文化基础上逐渐渗透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具体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整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科学严谨的求学精神、儒雅的气质和风度等。
二、医学类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市场经济的法则已成为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其触角正在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自然也受到这种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一方面,由于高校间的竞争,高经济回报率的专业受到青睐,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超越性教育,由于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而被不断地边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人文意识淡漠,突出表现在功利心态过强,过于热衷事物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人文素养的养成甚是不以为然。
(二)教育配套不完善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知识而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而目前我国由于早年文理分校而导致的医学类院校,人文专业设置很少甚至根本不设,进行人文教育的相关配套非常不完善。首先是教学设施简陋。人文教育设施很少,人文学科的图书更是稀少。单从图书馆的藏书就能看出来:医学类占很大部分,人文类书籍如历史、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藏书则少得可怜。其次是教学师资匮乏。现在高校中的医学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文理分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而许多人文学科的师资又不愿意到这种人文专业差的学校教学,这些弊端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医学类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质量。再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有些院校为医学类学生开设了人文选修课,但质量欠佳。尤其是适合医学类学生实际需要的与医学类相关的人文选修课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还有因人设课现象。
(三)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我国在高中阶段就已进行了文理分科,理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和全面素质培养不够,带来了先天的人文素养缺陷。到了大学,医学类的人文教育又常常注重在课堂上,而对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不够重视,甚至形成了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如医学类学生除了上专业课和搞试验外,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医学类学生因人文素养较低,甚至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如缺乏挑战意识,情感脆弱,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等。
三、加强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注意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这一现状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关于人文素质的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选修课程,免费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聘请有关方面专家为学生举办各种讲座,要求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等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受到一些限制,如学分制要求学生获得一定学分即可。有了这个前提,理工类学生本身重理轻文,一般不会选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课程。就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因为专业学时的压缩,也认为开设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课程不如增加专业课程的学时,没有在思想上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片面地认为,心理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作为辅导员老师总不能整天跟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在高等教育中很好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更应该结合课程本身的人文知识,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逐渐地传授给学生。具体做法是:
(一)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加进一些实际工作当中的各种知识以及做人的准则、道理。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做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要想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各高校的领导首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领导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从制度上作出根本的改变。教师是传统观念改变的主体,要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各种人文素质,加强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知识传授的结合,进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原则结合专业课教学并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在整个学校教学时间中占有绝对优势,但必须结合专业技术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这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和基本技能。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提炼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即人的求真精神、勇敢和献身的精神。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素质的高低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教师具备人文教学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并不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相反,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良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园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比如:多组织一些健康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人生启迪。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加强对医学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现代高级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高校医学类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它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加强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只有将科学技能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东.中国大学的人文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2,(5).
[2]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N].文汇报,2005-08-07.
[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刘颖(1978-)女;工作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