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物理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物理治疗,ITO导电玻璃,海藻酸钠,细胞叁维培养
热物理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蒋作敏[1](2017)在《基于叁维培养的热物理治疗体外模型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物理治疗是一种微创无剂量限制的绿色治疗方法。热疗与化疗或免疫治疗相结合也能够有效提升对高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但需要实现进一步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外实验研究。然而目前体外细胞热物理实验主要通过对贴壁或悬浮细胞进行加热及培养,在这种细胞状态下的热物理实验无法模仿动物体内复杂的环境特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本文在细胞叁维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热物理治疗体外模型。通过使用ITO导电玻璃激光蚀刻的加工方式制作了阵列式的加热电极,并集成进传统的细胞培养皿中,同时配合温度控制系统对细胞加热温度进行实时控制。实现了一种可以针对叁维细胞进行加热,并实时观察细胞状态的细胞加热培养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保持温度均匀、控制精确,同时适用于叁维水凝胶进行细胞加热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叁维细胞加热培养手段。最后,本文通过该系统对叁维培养下的肿瘤细胞MCF-7进行40℃的热刺激测试实验以对该模型进行功能验证,成功观察到加热过程中细胞由于骨架降解而发生的皱缩,并在之后的长期观察中发现了细胞增殖速率先受抑制后恢复的变化。证明该加热培养系统是一种操作性强,实验准确性高的新型工具。(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2-01)
崔少庸[2](2015)在《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9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物理疗法联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4年12月9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9例,观察组采取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对照组单纯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细胞分析结果、生活质量及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WBC、RBC、PLT水平在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9.80%与对照组71.43%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为(79.34±10.58)分与对照组(71.11±9.64)分比较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ZPS评分显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恶心、呕吐,2例合并血胸,对照组3例恶心、呕吐,1例腔内感染发热,两组不良反应经抗感染等治疗后均短期内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物理疗法联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单一中药腔内灌注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任晓敏,刘苹[3](2013)在《新型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展新型冷热交替治疗转移性肿瘤,验证其对肿瘤血管和肿瘤组织损伤以及降低机体免疫抑制细胞是增强疗效的关键。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冷热交替治疗系统[1],建立高转移性4T1乳腺癌模型经热疗或冷热交替治疗后观察肿瘤血管的损伤,肿瘤组织坏死程度,分析外周血中MDSCs的变化,脾脏中MDSCs浸润的改变。结果冷热交替治疗造成更严重的血管破坏和组织坏死,降低外周血和脾脏中MDSCs的含量,显着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结论冷热交替治疗对原位肿瘤有较大杀伤作用,可以解除荷瘤小鼠全身的免疫抑制,显着提高转移性肿瘤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任晓敏[4](2013)在《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肿瘤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发病率、致死率最高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肿瘤治疗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还不理想,且副作用很大。特别对于已发生转移的肿瘤,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热物理治疗是通过外界能量介入破坏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冷冻治疗和热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它通过短时间内实现极高温或极低温达到破坏肿瘤组织的目的,具有微创性和副作用小等优势。但是冷冻治疗和热疗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在本实验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冷热交替治疗仪,研究结合了冷疗和热疗的冷热交替热物理方法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和机制。首先我们建立Balb/c小鼠4T1肿瘤模型模拟人体扩散型乳腺癌,并在接种21天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冷冻至-20℃保持5分钟,自然复温至8℃,加热至50℃保持10分钟。治疗过后,本研究利用血管成像技术叁维层面上研究血管的变化;利用病理学切片分析的方法,观察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免疫刺激分子的释放、免疫抑制细胞浸润的变化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的情况。然后,本文研究冷热交替治疗后荷瘤小鼠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响应;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机体外周血参与免疫调节的细胞(MDSC)的动态改变;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治疗后24天脾脏中参与免疫调节的细胞(MDSC、TAM、DC和T-cell)的改变。最后,为了证明冷热交替治疗的有效性,本文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疗效研究。对照组包括:荷瘤对照组、手术切除组、冷冻治疗组(冷冻至-20℃保持15分钟)和热疗组(加热至50℃保持15分钟)。研究结果显示,冷热交替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破坏肿瘤血管和损坏肿瘤组织,同时可以上调表达HSP70和HMGB1,促进淋巴细胞的浸润,降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的数量,在原位肿瘤中激起了免疫响应的启动。更重要的是可以显着降低外周血和脾脏中MDSC的含量,同时脾脏中DC和CD8+T细胞大量增加,说明可以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最终发现,冷热交替治疗不仅能治疗原位肿瘤,并且可以抑制二次肿瘤的生长,有可能成为将来治疗转移性肿瘤的新型热物理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2-01)
陈超[5](2011)在《肿瘤热物理治疗损伤区域精确控制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热物理治疗是通过低温或者高温作用于病灶点达到组织杀伤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这种局部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小和可重复性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是治疗过程中在肿瘤区域作用极限低温或高温时,对组织温度不能进行实时、精确监控,特别是肿瘤边界温度难以控制。若极限温度作用过度则可能出现安全性问题,而作用不够则可能导致肿瘤边缘细胞残存而引起肿瘤复发。另外有研究提示,局部非极限温度变化特别是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可以使得肿瘤细胞破裂,在杀死原位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使一些肿瘤免疫抗原得到释放并进入循环系统而激活免疫响应。因此若能对热物理治疗过程中肿瘤所获取的热剂量实现精确控制和策略优化,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在进一步研究热剂量对肿瘤代谢与生长的干预作用基础上,将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热物理分子治疗方法。本文针对目前热物理治疗中的控制难点和关键问题,首先对现有治疗系统进行了精确建模和优化设计。我们实验室研发的冷热疗设备采用射频加热和低温液氮探针制冷,探针内部液氮发生的两相流动传热,受到探针实际形状影响而更加复杂,且内管和外管交界处存在喷管效应。据此,本文建立了简单有效的两相流动传热模型,对不同形状和流动条件下低温探针中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探针设计优化。此外还通过探针的实验测量,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研究了整个冷热治疗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结果证实,通过对探针尺寸的优化设计和液氮制冷与射频加热的共同作用,该系统能够实现不同的冷热疗法策略,适应不同的肿瘤治疗需要,可达到治疗过程中温度的有效控制。基于肿瘤热物理损伤机制进行治疗策略的优化与设计是目前解决热物理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问题的另一关键步骤。已有的冷热疗热物理损伤模型主要考虑了细胞的直接损伤,而热物理作用引起的间接损伤,特别是热对细胞内DNA复制过程的损伤而引起的细胞生长停滞与凋亡规律,是进行治疗策略优化和损伤区域控制的重要因素。本文因此进一步从热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出发,同时考虑热物理的直接和间接杀伤作用,建立了综合研究肿瘤细胞在热作用下的损伤模型。其中热的直接损伤采用热剂量模型计算,而间接损伤则从热对DNA复制的影响机制出发,引入复制叉移动速率与温度的指数衰减关系,通过DNA复制完成时间与细胞分裂的关系,建立了描述DNA复制受损后细胞死亡和生长规律改变的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热对肿瘤细胞的直接和间接杀伤作用,通过数值计算预测了长期温热治疗后肿瘤生长的规律,结果和实验值比较吻合。最后,对不同冷热疗策略下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温热条件(42-43 oC)下间接损伤可能是损伤的主要来源,而较高温度作用下(48-50 oC)间接损伤可以增强肿瘤热物理治疗边界的杀伤效果。加热过程除了影响在体DNA复制的复制叉移动速率以外,还能改变核基质对反应物的附着力,影响到DNA复制过程。细胞核基质在DNA复制过程中吸附蛋白质、酶、模板等反应物,保证了DNA复制的顺利进行。在目前还无法直接研究在体核基质作用情况下,本文利用纳米金粒子辅助体外DNA复制(PCR)过程的实验结果对其进行了简化模拟。现有研究发现,PCR反应液在加入一定量纳米金粒子后会产生正调控作用,原因可能是纳米金粒子对PCR反应物的吸附作用。本文引入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扩增的竞争机制,建立了基于化学反应的PCR错配模型,考虑到纳米金粒子的表面物理作用,从理论上成功地解释了实验中纳米金粒子作为反应器和促进器对PCR过程调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理解了加热条件下细胞核基质对DNA复制过程可能的影响。总之,本文通过对热物理治疗中的损伤区域精确控制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精确治疗过程实现以及规划)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模拟了低温探针内非稳态的两相流,提出了低温探针的设计和优化标准,实现了肿瘤热物理治疗中的精确控温,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理论模拟。同时,本文还建立了基于体内DNA复制描述热对细胞的间接损伤模型,揭示了温热条件下细胞间接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热物理治疗设计和疗效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本文还通过研究体外DNA复制过程中纳米金粒子的调控机制,揭示了细胞核基质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在体DNA复制的影响规律奠定了一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7-01)
董佳祥[6](2008)在《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引起小鼠乳腺癌抗肿瘤免疫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冷冻结合温热的热物理治疗方法应用于小鼠4T1扩散型乳腺癌模型中,评价了其疗效并检测了冷热处理后机体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响应。结果表明,对于体内已有微转移的小鼠,常规手术切除原位肿瘤无法治愈小鼠,但经过冷热交替治疗后,17只小鼠中有15只得到完全治愈,而单独冷疗或热疗则无法产生这样的疗效。同时,相同的冷热治疗参数却完全无法治愈带有4T1肿瘤的裸鼠;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显示,冷热处理后原位肿瘤区域仍然有活性肿瘤细胞残留;对治愈小鼠进行二次接种试验发现小鼠对4T1肿瘤产生了抵抗力,以上结果均显示,对于肿瘤的直接杀伤作用并不是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产生较好疗效的唯一机制。同时,本研究对冷热处理后,小鼠机体的免疫水平进行了检测。分别通过体外细胞毒反应测定、ELISA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发现,相比于手术切除,冷热处理后小鼠体内脾细胞对4T1肿瘤的细胞毒响应较强,且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的含量存在显着上升。另一方面,对原位肿瘤进行冷热处理后,T淋巴细胞对于肿瘤区域的渗入量相比处理前大大上升。以上结果都显示了冷热交替治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肿瘤的免疫响应。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对其中免疫响应的具体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李际强[7](2007)在《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胸腔积液是大部分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它的产生及发展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严重的胸腔积液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在整个肿瘤综合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恶性积液的方法较多,但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以及手术等方法晚期病人多难以耐受。中医中药在治疗恶性积液方面有一定的方法,但目前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尚少。资料表明药腔内注射中药制剂既可以提高疗效,与化疗药有协同作用,又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可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近年来热物理疗法(又称热灌注疗法,简称热疗)安全有效正逐渐应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一、肺癌并胸腔积液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1.目的:探讨肺癌并胸腔积液的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的相关性。2.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肺癌并胸腔积液的患者72例,并选择同期的肺癌无胸腔积液的1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痰瘀蕴结、痰热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肺脾气虚、肺肾两虚型,前叁者为实证,后四者为虚证。同时选择16例正常人做为正常对照组。并对以上患者及正常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标志物CD(16+56)~+进行检测。3.结果:肺癌并胸腔积液患者CD3~+、CD4~+/CD8~+、CD(16+56)~+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证患者的CD3~+、CD4~+均显着高于虚证组(P<0.01);与气滞血瘀证、痰瘀蕴结证比较,阴虚毒热、气阴两虚、肺肾两虚的外周血CD3~+均明显低于前者(P<0.01或P<0.05),阴虚毒热与肺肾两虚型的CD4~+明显低于气滞血瘀组(P<0.05),阴虚毒热组的CD4~+低于痰瘀蕴结证(P<0.05);肺肾两虚的患者CD(16+56)~+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与痰瘀蕴结证(P<0.05);KPS≧60肺癌并胸积液患者CD3~+明显高于KPS<60患者(P<0.05);肺癌并胸腔积液患者ZPS的评分越高,其CD3~+越低(P<0.05)。4.结论:肺癌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可能为肺癌临床辨证治疗提供较为客观的免疫学指标。二、10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分析1.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群指标,为其中医辨证规范化提供依据。2.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3.结果:共收集10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资料,中医证候多以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证(病例数54人;占52.94%);脾肾两虚,痰饮犯肺证(病例数29人,占28.43%);阴虚内热,瘀毒内生证(病例数10人,占9.80%);气阴两虚,痰热犯肺证(病例数9例,占8.82%)。其中,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证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痰饮犯肺证,阴虚内热,瘀毒内生证与气阴两虚,痰热犯肺证相对较少。4.结论:本资料中,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常为虚实夹杂证,以单独实证或虚证难以概括整个证型,其中医证候分布与感染性胸腔积液不同。研究结果可为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诊断指标的标准化提供一定的依据。叁、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1.目的:1.1研究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1.2热物理疗法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及与不同中医证候分型患者疗效的相关性。2.研究方法:将55例诊断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体腔热物理治疗配合中药灌注组)21例,对照1组(中药灌注组)14例,对照2组(热灌注腔内化疗组)20例。治疗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3.研究结果:3.1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CR8例,PR12例,SD1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1组CR3例,PR9例,SD2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2组CR10例,PR8例,SD1例,PD1例,总有效率为90%。叁组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而有效(CR+PR)的患者中,治疗组的CR与对照1组的CR病例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2不良反应:叁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以肝肾功能,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热灌注化疗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例出现骨髓抑制;1例合并血胸。5例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治疗组有一例可疑腔内感染而出现发热,但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可改善。3.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中药灌注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热化疗组在5例出现伤阴的表现如口干咽燥等。3.4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评价:治疗组治疗前后KPS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ZP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5热物理疗法的疗效与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肺脾气虚型、肺肾两虚型的有效率(CR+PR)高于气阴两虚型与阴虚内热型(P<0.05)。4.结论: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康艾腔内灌注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疗效肯定,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初步研究表明,热物理疗法更适合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及肺肾两虚的患者,此结论有待更大样本量去证实。(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4-01)
徐学敏,张爱丽,刘苹,陈超,孙建奇[8](2007)在《生命、环境与能量:热物理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系统作为一个新陈代谢系统,时刻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了解能量和生物系统的关系,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进而发展出新的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肿瘤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热环境的相互作用,更是与能量的传递、变化规律分不开的。我们从分子、细胞、组织水平上研究了热对生物系统中生命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更有效的肿瘤热物理治疗方法。结果发现,热物理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是全面、整体的,几乎涉及所有已知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同时发现,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决定着肿瘤的生长与抑制,且对热刺激比正常血管更加敏感。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新型的液氮射频冷热交替系统,它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肿瘤热物理治疗和热靶向化疗。(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7-04-01)
刘苹,徐学敏,张爱丽,周鸣杰[9](2005)在《热物理在肿瘤治疗及纳米药物靶向输送方面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从在体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上研究局部温热促进微纳米颗粒靶向输送并初探其机理。方法 利用无菌外科手术将鼠源乳腺癌 4T1组织块接种到裸鼠皮脊翼视窗 ,接种后第 4d ,7d ,8d ,10d分别观察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叁维实时定性和定量研究微纳米脂质体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间质的渗透和扩散。将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接种至模拟肿瘤环境的ECM6 2 5胶上 ,形成类似血管的管状结构 ,研究温热作用对生长在肿瘤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 肿瘤新生血管随着时间的变化生长逐渐加快 ,组织学研究表明肿瘤新生血管在肿瘤内生长受到抑制 ,在肿瘤边缘的肿瘤新生血管生长非常活跃。微纳米脂质体在正常组织中 ,在常温和 4 2℃ ,作用 1h基本不渗漏 ;在肿瘤组织中 ,4 2℃ ,加热 1h ,微纳米脂质体渗漏显着增加 ,与常温相比 ,相对荧光强度提高了 4倍左右。 4 2℃ ,加热 1h可促使生长在ECM6 2 5胶上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圆 ,细胞之间连接松散 ,甚至断裂。结论 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对热敏感 ,局部温热作用促使了肿瘤环境下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 ,进而促进了微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徐学敏,张爱丽,孙洁林,刘苹,沈轶[10](2004)在《热物理在肿瘤治疗及纳米药物靶向输送方面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热物理应用于肿瘤治疗,着重介绍利用局域温热条件促进微纳米颗粒药物靶向作用的渗透传输以及人乳腺癌的冷冻治疗的机理研究,并进一步研制出适用于肿瘤治疗的有效的临床医疗方案和仪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热物理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热物理疗法联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4年12月9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9例,观察组采取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对照组单纯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细胞分析结果、生活质量及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WBC、RBC、PLT水平在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9.80%与对照组71.43%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为(79.34±10.58)分与对照组(71.11±9.64)分比较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ZPS评分显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恶心、呕吐,2例合并血胸,对照组3例恶心、呕吐,1例腔内感染发热,两组不良反应经抗感染等治疗后均短期内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物理疗法联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单一中药腔内灌注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物理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蒋作敏.基于叁维培养的热物理治疗体外模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2].崔少庸.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3].任晓敏,刘苹.新型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
[4].任晓敏.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肿瘤生物学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5].陈超.肿瘤热物理治疗损伤区域精确控制的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董佳祥.冷热交替热物理治疗引起小鼠乳腺癌抗肿瘤免疫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李际强.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8].徐学敏,张爱丽,刘苹,陈超,孙建奇.生命、环境与能量:热物理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7
[9].刘苹,徐学敏,张爱丽,周鸣杰.热物理在肿瘤治疗及纳米药物靶向输送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
[10].徐学敏,张爱丽,孙洁林,刘苹,沈轶.热物理在肿瘤治疗及纳米药物靶向输送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