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离子渗碳论文-王世国,杜威,牛强,赵程

低温离子渗碳论文-王世国,杜威,牛强,赵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离子渗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气体比例,炉内压强

低温离子渗碳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国,杜威,牛强,赵程[1](2015)在《渗碳气氛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是一种能在不降低耐蚀性能的前提下显着提高其表面硬度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气体比例及炉内压强对渗碳层硬度及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炉内气体比例及压强对渗碳层硬度及厚度都有较大的影响。当氢气与甲烷比例为(20~30)∶1、气体压强为400 Pa时,渗碳层的硬度最高,硬化层最厚。(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5年05期)

童幸生,张婷[2](2013)在《低温离子渗碳对304不锈钢耐磨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零件的使用寿命,扩大其使用范围,本文以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方案的设计,采用了低温离子渗碳方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主要对其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低温离子渗碳后,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中有过饱和的碳原子渗入,引起奥氏体晶格发生畸变,产生残余应力,使得304不锈钢表面硬度及耐磨性均明显改善,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也说明了渗碳温度显着影响不锈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3年05期)

王宇,赵程[3](2012)在《渗碳气体对201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的渗碳气体对201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低温离子渗碳(DCPC)处理。实验证明,甲烷和乙炔均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无碳化铬析出的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c相),使其表面的硬度和耐蚀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用甲烷作为渗碳气体处理的不锈钢表面有一层黑膜,破坏了不锈钢原有的光泽;而用乙炔作为渗碳气体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光亮的表面色泽,同时其硬度和耐蚀性也有进一步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赵程,王宇[4](2012)在《AISI 201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技术对AISI 201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低温离子渗碳(DCPC)处理,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可以形成一层无碳化铬析出的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C相)。由于渗入钢中的过饱和碳原子引起奥氏体晶格发生畸变,结果使渗层的硬度和耐蚀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2年05期)

王宇[5](2012)在《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处理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处理可以在不降低甚至能进一步提高不锈钢表面耐蚀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化处理,从而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损性能。本文由于采用了新的201奥氏体不锈钢,所以首先进行了前期探索性的试验研究,发现用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可以实现对201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改性,从而实现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改进工艺,发现了渗碳气体在渗碳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用乙炔和甲烷对201不锈钢进行渗碳处理的比较试验发现,用乙炔处理的201奥氏体不锈钢的综合性能比较优异。本文还在实验室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到工厂将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硬化处理技术应用于奥氏体不锈钢无螺纹卡套的表面硬化处理,并通过后期的显微硬度测试和金相照片观察证明卡套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无碳化铬析出的硬化层,在不降低其耐蚀性能和保证卡套塑韧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卡套表面的硬度,说明奥氏体不锈钢离子硬化处理技术对奥氏体不锈钢卡套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是可行的。从整体来看,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技术硬化效果显着,处理工艺稳定,处理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好,且在实际生产中实践了其可行性,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2-04-27)

赵程,王建青,王璐璐[6](2010)在《奥氏体不锈钢活性屏低温离子渗碳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活性屏离子热处理技术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低温离子渗碳(ASPC)处理,可以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无碳化铬析出的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c相)。ASPC可以在不降低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表面硬度,并解决了不锈钢直流离子渗碳温度均匀性差、工件存在边缘效应等问题,渗碳试样表面基本可以保持不锈钢原色。通过对活性屏上溅射下来的纳米粒子进行显微分析表明,这些粒子是Fe3C、Fe2C5中性粒子,其在ASPC中起到渗碳载体的作用,ASPC是一个溅射-吸附-脱附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王建青,赵程[7](2010)在《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参数为渗碳温度500℃、C3H8:H2=1:30、氩气流量20 ml/min、渗碳时间6 h。用优化工艺参数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可获得单一的Sc相组织,硬度高达780 HV0.05。(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0年01期)

刘伟,赵程,窦百香,刘春廷,王建青[8](2009)在《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奥氏体不锈钢在渗碳过程中析出铬的碳化物而降低其原有的耐蚀性能,开发了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技术。利用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对AISI 316L、AISI 321和AISI304叁种不同类型的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渗碳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和基体材料成分对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渗碳温度在400~550℃时,AISI 316L和AISI 321不锈钢可以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具有单一γc相结构的渗碳层;XRD分析结果证实了550℃是AISI 321和AISI 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临界渗碳温度,500℃是AISI 304不锈钢的临界渗碳温度,在此温度以上渗碳时,渗碳层有铬的碳化合物析出;含有Mo或Ti的奥氏体不锈钢(AISI 316L,AI-SI 321)和不含Mo或Ti的不锈钢(AISI 304)相比,在400~500℃渗碳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渗碳层。(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贺芳[9](2009)在《低温离子渗碳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亮化处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是一种能改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奥氏体不锈钢经过低温离子渗碳处理后,可显着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损性能。但不锈钢经低温离子渗碳处理后,其表面覆盖了一层结构致密、结合牢固、极薄的黑色薄膜,不但影响了不锈钢表面的美观性,而且还影响渗碳不锈钢的耐蚀性。本文首先对AISI 316L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后表面形成的黑膜进行了分析研究,借助于一些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如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计,表面粗糙度仪和电化学分析仪等,对渗碳不锈钢表面黑膜的表面形貌、物相结构、化学成分以及黑膜对离子渗碳后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在低温离子渗碳过程中奥氏体不锈钢表面黑膜的形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这层黑膜的成分、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单质的C和Fe、Cr的化合物组成。由于这层黑膜的存在,对渗碳不锈钢表面的耐蚀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低温离子渗碳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进行一次除黑膜的亮化处理。由于不锈钢离子渗碳后的硬化层厚度仅为50μm左右,所以在亮化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硬化层的减薄量。在借鉴并比较了几种不锈钢表面抛光处理方法后发现,电化学法是渗碳不锈钢表面亮化处理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电化学亮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中,通过探讨电解液组分、电解电压、电解液温度、亮化处理时间和阴阳极板间距等各种因素对渗碳层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金相组织,刻蚀厚度、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能等的影响,并对电解液和电化学亮化工艺参数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离子渗碳后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经电化学亮化处理后,不但可以使不锈钢恢复到原有的颜色,保留了渗碳不锈钢硬化层的高硬度和大厚度的特征,而且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渗碳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耐蚀性,特别是抗点蚀效果比较明显。这对于要求应用在恶劣腐蚀环境中的奥氏体不锈钢机械零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09-04-20)

刘伟[10](2009)在《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表面硬化处理设备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可以在不降低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提高不锈钢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对温度均匀性要求较高,而现有市场上的热处理设备不能够满足其工艺要求,本课题首先设计并研制了一套适合用于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的装置,用AutoCAD对其炉体的主体结构、冷却系统、炉体零部件以及液压升降系统进行设计和校核,从而为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对叁种典型的奥氏体不锈钢(AISI316L、AISI321、AISI 304)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借助于一些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如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计和电化学分析仪等,对渗碳层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渗碳温度、渗碳时间以及基体材料成分等因素对渗碳层相结构、金相组织、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和基体材料成分对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低温、短时间的处理条件下,可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γ_c相渗碳层,随着渗碳温度的提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渗碳层厚度增加,但渗碳层中有碳化物析出,表面耐蚀性能有所下降;基体中含有Mo或Ti的奥氏体不锈钢在低温渗碳时可以获得更厚和更硬的渗碳层。本文对低温离子渗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低温离子渗碳是一个主动吸附—脱附的过程。从阴极表面溅射出的Fe原子与活性碳原子化合生成FexC,已活化的试样表面主动吸附FexC粒子,这些粒子受到其他粒子撞击后,C脱附出来成为渗碳的碳源并向试样内部扩散,形成γ_c相的渗碳层。本文还对低温离子渗碳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利用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对奥氏体不锈钢阀门零件进行了表面硬化处理,获得了良好的渗碳硬化效果,证明了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在该方面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09-04-20)

低温离子渗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零件的使用寿命,扩大其使用范围,本文以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方案的设计,采用了低温离子渗碳方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主要对其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低温离子渗碳后,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中有过饱和的碳原子渗入,引起奥氏体晶格发生畸变,产生残余应力,使得304不锈钢表面硬度及耐磨性均明显改善,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也说明了渗碳温度显着影响不锈钢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离子渗碳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世国,杜威,牛强,赵程.渗碳气氛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5

[2].童幸生,张婷.低温离子渗碳对304不锈钢耐磨性影响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3

[3].王宇,赵程.渗碳气体对201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效果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赵程,王宇.AISI201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J].金属热处理.2012

[5].王宇.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处理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

[6].赵程,王建青,王璐璐.奥氏体不锈钢活性屏低温离子渗碳工艺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

[7].王建青,赵程.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优化研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0

[8].刘伟,赵程,窦百香,刘春廷,王建青.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贺芳.低温离子渗碳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亮化处理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

[10].刘伟.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表面硬化处理设备及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

标签:;  ;  ;  ;  

低温离子渗碳论文-王世国,杜威,牛强,赵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