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头顶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头顶球,后退步法,单腿落地,前交叉韧带损伤
头顶球论文文献综述
亓晶,张胜年[1](2019)在《羽毛球头顶球后退步法对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体育运动中,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高发的膝关节损伤类型,常见于下肢冲击性落地、变向、扭转等动作中。竞技性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很高,尤其是在头顶球后的单腿落地期间受到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率较高。头顶球有两种后退步法,分为正手击球后退步法和反手击球后退步法。有调查显示羽毛球击头顶球损伤的大多数发生在后场的反手左后退步头顶球,但目前少有人关注头顶球后单腿落地时下肢的运动模式,对于为什么头顶球后单腿落地大多数损伤发生在后场的反手头顶球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女性羽毛球运动员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比较分析反手左后退步头顶球单腿落地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并通过与正手右后退步比较,为进一步分析反手左后退步头顶球单腿落地动作导致ACL损伤机制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10名女性羽毛球二级运动员(年龄:21.7±2.7年;身高:166.2±7.4cm;体重:58.5±6.6kg;运动经验:6.7±2.8年)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下肢关节健康且近期内无损伤。要求受试者完成两个不同的测试任务:右后退步完成正手头顶球和左后退步完成反手头顶球。在正确的正手右后退步动作中,受试者向右后45°对角线方向后退叁步,模拟羽毛球后场正手头顶球动作,右手握拍打头顶球,落地时左脚落在一块测力台上,由一名技术熟练的教练及实验人员给受试者喂球;左后退步同上,受试者模拟羽毛球后场反手头顶球动作,从起跳点向左45°方向后退叁步,右手击球(头顶球)落地,且左脚落在一块测力台上。由于非接触性ACL损伤通常发生在落地的早期阶段,因此数据分析仅关注在头顶球后单腿落地的冲击阶段,动作定义为在击球后左脚从触地(Initialcontact,IC)开始至膝关节角度最大屈曲(Maximum knee flexion,MKF)结束。采用Vicon红外摄像头(采样频率为200Hz)和Kistler叁维测力台(采样频率为1000Hz)同步采集受试者有效完成的单腿落地动作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采用Visual3D动作分析软件处理下肢运动学、动力学的相关数据,计算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上的髋、膝、踝叁关节运动;具体包括:左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角度;左膝关节屈/伸和内/外翻角度,踝关节背屈/跖屈和内收/外展角度,以及膝关节外翻力矩的峰值及其到达的时间。在正手右后退步和反手左后退步之间进行比较。使用SPSS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对正手右后退步和反手左后退步单腿落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水平设为α=0.05。研究结果:在MKF阶段,髋关节屈伸角度在左右后退步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7)。而右后退步在IC时的髋关节屈伸角度为24.7±16.4°,与左后退步的39.0±12.2°相比较小(P=0.045),IC时刻,右后退步髋关节外展角度为21.8±9.2°,左后退步外展角度为30.9±5.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9),而在MKF时,髋关节内收外展无统计学差异(P=0.731)。IC时刻右后退步时髋关节内旋角度为5.1±5.6°,左后退步时髋关节表现为外旋且角度为5.4±5.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而MKF的髋关节内/外旋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87)。IC的膝关节屈伸角度在左右后退步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24),而MKF的膝关节屈伸角度分别为55.5±9.9°和60.9±10.6°,无统计学差异(P=0.402),在IC时,右后退步时膝关节内翻角度为3.1±3.8°,左后退步时,膝关节外翻角度为5.9±1.7°,MKF时,右后退步膝外翻角度为3.0±3.6°,左后退步的膝外翻角为7.7±3.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4和P=0.037),左右退步IC-MKF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无统计学差异。踝关节内外翻在IC和MKF时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9和P=0.023)。左后退步的最大膝外翻力矩与右后退步之间有差异(P=0.026),且左后退步的最大膝外翻力矩大于右后退步。研究结论:两种后退步法头顶球单腿落地期间,膝关节运动学和膝关节外翻力矩有显着差异,髋膝踝叁关节角度和力矩上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反手左后退步时,MKF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较大,可能增加了单腿落地时ACL损伤的风险,膝外翻力矩也可增大ACL的负荷。意味着运动员在后场反手左后退步处于ACL损伤的危险姿势,这可能与更高的发生率有关。本研究结果定量描述了在两种后退步法单腿落地下的各项运动学指标,重点关注ACL损伤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分析反手头顶球造成ACL的损伤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对预防ACL损伤、针对落地动作指导运动员的训练以及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晓文[2](2019)在《“头顶球技术”在少儿足球比赛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少儿足球训练也得到了各级足协,体育局,少先队组织,学校等社会各层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少儿足球比赛层出不穷,通过参加比赛促进了少儿足球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少儿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而"头顶球"作为足球比赛中运用广泛且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余方亮,温阳[3](2018)在《背景干扰效应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验验证初学者在足球头顶球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背景干扰效应,并分析原因,探讨足球头顶球动作技能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练习组织形式。方法:以足球头顶球动作技能作为学习任务,选取某大学足球专修班的33名学生为研究参与者,分成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进行8周的体育教学现场实验,对一周后保持测试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组之间保持测试的达标和技评成绩均值在0.05水平上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小结:本研究认为,实验结果未能出现背景干扰效应,未能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和背景干扰效应假说。中等背景干扰的练习组织形式,固定-变化相结合的递进变化练习教学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铁林[4](2018)在《水平五足球正面头顶球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思路本课学习内容是足球正面头顶球技术,采用讲解法、示范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把基本技术的学习和练习作为一条主线。通过基本技术的学习来提高运动技能,把游戏和比赛作为另一条主线,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对足球的兴趣。在课堂中,始终把传习足球运动技术、提高体育科学素养的(本文来源于《体育教学》期刊2018年09期)
路正祥,郝莹[5](2018)在《足球头顶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早期足球理念射门得分都是由各种脚法来完成,而随着足球的发展和足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头项球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比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头顶球可用于防守中的抢断,进攻中的传球和射门,被称为足球运动员的第叁只脚,比赛场上能合理发挥头顶球作用的队伍可以取得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了解各学术人员对头顶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文献资料。(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姜全林,吴国军[6](2018)在《基于“会能度”视角的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运动技能的"会能度"视角来分析足球头顶球技术,它属于"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适合采用"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学策略。基于"会能度"理论,设计4个练习方法依次展开教学:双手着地,俯撑顶球;手脚着地,仰卧,展体收腹顶球;跪姿,腰摆"鞭打"顶球;立姿顶球。4个练习方法目标一致、衔接连贯、层层递进。一、从"会能度"视角分析教材运动技能的"会能度"是指运动技能"会"与"不会"之间的区分度,代表学会运动技能的难易(本文来源于《校园足球》期刊2018年08期)
陶光华,耿献伟,张治远[7](2018)在《女子足球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录像观察统计、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六届女足世界杯赛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头顶球进攻技术的运用特征。研究表明:头顶球技术已成为争夺制空权的重要技术手段、决定比赛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比赛下半时头顶球的成功率及射门率均高于上半时;罚球区是头顶球运用次数、射门次数及进球数最多的区域,而前场中路和边路多为配合传球;不同部位头顶球技术运用中,前额正面头顶球运用次数做多且进球最多;不同动作头顶球运用情况中,原地跳起头顶球运用次数最多,跑动跳起头顶球次之。(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卫新,王秋平[8](2018)在《水平叁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的教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技术动作说明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是利用空间优势,用头部前额正面完成的进攻技术。其技术特点是让进攻队员通过头部前额正面顶空中球来改变足球的飞行路线,从而在比赛中获得优势。此项技术动作不仅弥补了队员脚部难以处理空中球的缺失,而且还利用了队员身高与头球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攻击性的进攻技术,并能够连同脚下运控球技术构建(本文来源于《校园足球》期刊2018年02期)
李志翔[9](2017)在《试析前额头顶球的足球“九多”教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头顶球动作在足球比赛中屡见不鲜,在足球课堂中,对于前额头顶球的足球动作,不少体育教师因学生难以掌握且感到枯燥乏味而忽视。文章介绍了前额头顶球的足球"九多"教学法,旨在唤醒体育教师确立应有的足球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足球爱好者和足球运动参与者。(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36期)
杨铁林[10](2017)在《生态成长:唤醒学生学习自觉 提升个人运动素养——对足球头顶球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生态课堂的理念出发,对足球头顶球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体育课堂应该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唤醒学生的运动学习自觉性,实现学生个人运动素养生态式的成长。(本文来源于《体育教学》期刊2017年12期)
头顶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少儿足球训练也得到了各级足协,体育局,少先队组织,学校等社会各层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少儿足球比赛层出不穷,通过参加比赛促进了少儿足球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少儿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而"头顶球"作为足球比赛中运用广泛且非常重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头顶球论文参考文献
[1].亓晶,张胜年.羽毛球头顶球后退步法对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晓文.“头顶球技术”在少儿足球比赛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余方亮,温阳.背景干扰效应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
[4].杨铁林.水平五足球正面头顶球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8
[5].路正祥,郝莹.足球头顶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综述[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6].姜全林,吴国军.基于“会能度”视角的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教学探索[J].校园足球.2018
[7].陶光华,耿献伟,张治远.女子足球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特征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
[8].赵卫新,王秋平.水平叁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的教学方法[J].校园足球.2018
[9].李志翔.试析前额头顶球的足球“九多”教学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7
[10].杨铁林.生态成长:唤醒学生学习自觉提升个人运动素养——对足球头顶球教学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