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含沙水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DG过饱和,泥沙,鲤,中位生存时间
高含沙水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冯翠霞,王俊杰,刘晓庆[1](2019)在《TDG过饱和高含沙水体对鲤幼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坝泄洪后产生的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威胁着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以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为实验对象,中值粒径为7μm的泥沙为实验用沙,开展不同规格鲤幼鱼受TDG过饱和含沙水体胁迫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不久,鲤幼鱼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行为和气泡病症状;在无沙和含沙量为1 500 mg/L的TDG过饱和(饱和度为125%、130%、135%)水体中,无沙水体第一批实验鱼[体长(6.40±0.10) cm、体重(5.80±0.20) g]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3 h、10.3 h、9.1 h,含沙水体(1 500 mg/L)第一批实验鱼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 h、9.8 h、7.1 h,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沙量为1 500 mg/L的TDG过饱和(饱和度为125%、130%、135%)水体中,第二批小规格实验鱼[体长(5.80±0.25) cm、体重(2.00±0.31) g]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6 h、10.2 h、7.4 h,第叁批大规格实验鱼[体长(8.50±0.57) cm、体重(9.50±0.48) g]中位生存时间为11.2 h、8.6 h、4.5 h,两者也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规格实验鱼对TDG过饱和含沙水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P>0.05)。即使含沙量达到1 500 mg/L,泥沙单独作用并未造成实验鱼异常或死亡,但高饱和度(135%)的过饱和TDG与泥沙共同作用对实验鱼影响较大,降低了实验鱼的中位生存时间(最小值为4.5 h)。(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庆,王俊杰,孙井沛,王远铭,施浩然[2](2017)在《TDG过饱和高含沙水体对岩原鲤的急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坝泄洪水体具有泥沙浓度高且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的特点,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威胁着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正成为日渐突出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影响之一。为进一步探讨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对鱼类影响的规律,选一年龄岩原鲤幼鱼为实验对象,以中值粒径为7μm的泥沙为实验用沙,对TDG饱和度为100%、125%、130%、135%、140%的水体,分别设置0、200、600、800、1000 mg/L的含沙量实验工况,开展含沙水体TDG过饱和的持续暴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受TDG过饱和含沙水体胁迫时,TDG饱和度越高,含沙量越大,岩原鲤幼鱼半致死时间越小,泥沙加速了该鱼类在过饱和TDG含沙水体中的死亡,但过饱和TDG仍是引起岩原鲤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TDG饱和度为100%的各含沙实验组(200~1000 mg/L)中,泥沙单独作用未造成岩原鲤幼鱼死亡。(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刘猛,胡志锋,张宏伟[3](2016)在《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流动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的流动规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近底高含沙水体的密度和厚度是影响其在北槽航道两侧边坡上流动快慢的关键因素;与近底高含沙水体密度、厚度等因素相比,长江口北槽边坡坡度因素对近底高含沙水体流速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北槽航道两侧边坡上难以形成明显浮泥现象。首次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计算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流动速度的公式。(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张岚,倪晋仁,孙卫玲,赵蓉[4](2003)在《高含沙水体中黄土吸持和释放铜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含沙体系中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黄土中铜的吸持和释放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黄土对铜的专性吸附和对铜的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的沉淀作用很强 ,使黄土对铜有很强的吸持能力 .黄土中铜的吸持量随着水体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且支持电解质阳离子电荷数不同对铜吸持的影响也不同 .黄土中吸持的铜在中性盐溶液中释放率小于 4 % ,且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pH是影响铜释放的最重要因素 ,酸性溶液中铜的释放量大于70 % ,铜释放量随释放溶液 pH的降低而增加 .水土体系 pH恒定时 ,铜吸持量相同的等量黄土 ,释放溶液体积越多 ,铜的释放量和释放率越高 ;相同含沙量条件下 ,吸持量越大 ,释放量和释放率也越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赵学英,马浩禄,张在厚[5](1985)在《黄河高含沙水体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实测资料进行的高含沙水体光谱特性研究得出:随着水体含沙量增大,光谱反射率增大,其峰值向近红外波段移动;当水体含沙量为10~(-1)公斤/米~3量级时,泥沙粒径大小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比较显着。如泥沙粒径大于10微米的粉粒和沙粒所占比例增大时,产生非选择散射。泥沙粒径小于10微米的软泥和粘粒所占比例增大时,产生米氏散射,使400~600毫微米波段光谱反射率增大。水体含沙量在10~0~10~2公斤/米~3量级时,泥沙粒径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为水体高含沙量本身的影响所淹没;含沙水体光谱反射率R(%)与水体含沙量(S)有较好的对数关系;分析表明:波长600~800毫微米是研究黄河高含沙水体的较好波段,900~1020毫微米(或Mss_7波段)更是判别含沙量在10~2公斤/米~3以上的高含沙水体的重要波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1985年02期)
高含沙水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坝泄洪水体具有泥沙浓度高且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的特点,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威胁着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正成为日渐突出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影响之一。为进一步探讨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对鱼类影响的规律,选一年龄岩原鲤幼鱼为实验对象,以中值粒径为7μm的泥沙为实验用沙,对TDG饱和度为100%、125%、130%、135%、140%的水体,分别设置0、200、600、800、1000 mg/L的含沙量实验工况,开展含沙水体TDG过饱和的持续暴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受TDG过饱和含沙水体胁迫时,TDG饱和度越高,含沙量越大,岩原鲤幼鱼半致死时间越小,泥沙加速了该鱼类在过饱和TDG含沙水体中的死亡,但过饱和TDG仍是引起岩原鲤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TDG饱和度为100%的各含沙实验组(200~1000 mg/L)中,泥沙单独作用未造成岩原鲤幼鱼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含沙水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娜,冯翠霞,王俊杰,刘晓庆.TDG过饱和高含沙水体对鲤幼鱼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9
[2].刘晓庆,王俊杰,孙井沛,王远铭,施浩然.TDG过饱和高含沙水体对岩原鲤的急性效应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7
[3].刘猛,胡志锋,张宏伟.长江口北槽边坡近底高含沙水体流动规律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16
[4].张岚,倪晋仁,孙卫玲,赵蓉.高含沙水体中黄土吸持和释放铜的机理[J].环境科学.2003
[5].赵学英,马浩禄,张在厚.黄河高含沙水体光谱特性研究[J].人民黄河.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