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吸附论文-姜洋,李倩,李熙,侯莉,董森

苯吸附论文-姜洋,李倩,李熙,侯莉,董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苯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相原位还原,Pd-Ni吸附剂,叁维纳米线网状结构,脱硫率

苯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姜洋,李倩,李熙,侯莉,董森[1](2019)在《Pd-Ni/γ-Al_2O_3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苯吸附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市售Pd吸附脱硫剂成本高、深度脱硫效果偏低的现状,本文以改性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液相原位还原法制备出一种低成本、高脱硫能力的负载型叁维纳米线网状结构的Pd-Ni吸附剂。利用XRD、TEM、SEM、BET等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催化剂评价装置和GC-MS考察了不同原子比的Pd-Ni/γ-Al_2O_3吸附剂对苯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Pd-Ni纳米线直径为4~5 nm,长达数微米,纳米线与Al_2O_3载体紧密结合,形成负载型叁维网状结构吸附剂(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为1%)。当Pd∶Ni原子比为1∶1时,经0.5 h吸附脱硫后可使苯原料中噻吩含量由300μg/L降至10μg/L以下,脱硫率达95%以上,是工业Pd/Al_2O_3(69.2%)的1.40倍,吸附剂中Pd的使用量约减少50%,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可控度高,为高效苯深度脱硫吸附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磊,高尚,龙涛[2](2018)在《土壤有机质的芬顿氧化对4-硝基氯苯和六氟苯吸附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芬顿氧化的方法去除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采用批量平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4-硝基氯苯(p-Nitrochlorobenzene,p-NCB)和六氟苯(Hexafluorobenzene,HFB)在氧化前后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NC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明显非线性,HF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线性较好,两者呈现显着差异,说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是影响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氧化前土壤,p-NCB和HFB在氧化后土壤上的吸附拟合结果logKf和n均减小,表明SOM的氧化可影响疏水性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导致吸附量的减少和吸附非线性的增强。同时,芬顿氧化对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的影响还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以及SOM极性有关。在批量平衡实验体系中加入等量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mcMatter,DOM),结果表明:DOM对有机物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作用受有机化合物的极性和DOM来源影响。此外,随着有机化合物液相浓度的增加,DOM可能表现出与低浓度时截然相反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有机化合物和DOM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8-08-03)

王磊,高尚,龙涛[3](2018)在《土壤有机质的芬顿氧化对4-硝基氯苯和六氟苯吸附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芬顿氧化的方法去除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采用批量平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4-硝基氯苯(p-Nitrochlorobenzene,p-NCB)和六氟苯(Hexafluorobenzene,HFB)在氧化前后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NC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明显非线性,HF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线性较好,两者呈现显着差异,说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是影响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氧化前土壤,p-NCB和HFB在氧化后土壤上的吸附拟合结果logK_f和n均减小,表明SOM的氧化可影响疏水性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导致吸附量的减少和吸附非线性的增强。同时,芬顿氧化对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的影响还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以及SOM极性有关。在批量平衡实验体系中加入等量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结果表明:DOM对有机物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作用受有机化合物的极性和DOM来源影响。此外,随着有机化合物液相浓度的增加,DOM可能表现出与低浓度时截然相反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有机化合物和DOM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8-08-03)

佟国宾,徐州,李伟,刘守新[4](2018)在《载钼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苯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H_4)_6Mo_7O_(24)·4H_2O溶液对椰壳活性炭掺杂改性,制得对苯蒸气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载钼活性炭(Mo/AC),当钼盐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和0.7%时,改性活性炭分别标记为AC-1、AC-2、AC-3和AC-4。采用扫描电镜(SEM)、N_2吸附-脱附等温线、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Mo/AC进行表征,以常温动态吸附装置考察浸渍钼盐质量分数对Mo/AC吸附苯蒸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在活性炭表面主要以MoO_3形式存在;改性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有不同程度提高,AC-2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最大,分别为1 372.12 m~2/g和0.74 cm~3/g,但平均孔径变化不大,维持在2.16 nm左右;表面醚键和羧基含量明显下降;随着浸渍钼盐溶液质量分数增加,活性炭样品对苯蒸气的平衡吸附量增加,但钼盐质量分数过高(>0.3%)时吸附性能下降,质量分数为0.3%时,制得改性活性炭AC-2的吸附性能最好,平衡吸附量高达332.80 mg/g,较原炭(267.20 mg/g)提高24.55%,理论吸附时间为110.93 min,较原炭提高24.54%。AC-2循环吸附5次后,平衡吸附量仍达306.99 mg/g,理论吸附时间为101.27 min。(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张萍,文科,王钺博,苏小丽,何宏平[5](2018)在《酸处理对坡缕石结构及其苯吸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酸化粘土矿物在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酸处理对坡缕石结构的影响,以及酸化坡缕石对典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苯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坡缕石晶体有较强的抗酸性,酸活化明显提高其比表面积与孔容,但其最可几孔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盐酸对坡缕石的溶蚀主要发生在端面及外表面,硅溶出产生的无定型二氧化硅仍保持原坡缕石的棒状形貌。酸活化可提高坡缕石在低压区与高压区内对苯的吸附量,分别比原土提高了35.2%和19.9%。低压区吸附占主导作用的是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而吸附剂表面对有机物的亲和性在中压区占主导,高压区吸附则以介孔与大孔为主。(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任卓然,李强,张乐,秦玉才,宋丽娟[6](2017)在《REY中稀土种类对苯吸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Y型分子筛是催化裂化等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在工业使用中常加入稀土离子进行改性,改性后的分子筛其传质性能会有影响,而系统的研究稀土影响传质的规律对催化剂的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不同RE(OH)~(2+)(RE=La、Ce、Nd、Gd、Ho、Lu)改性的Y分子筛,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了苯分子在303 K下不同稀土离子改性后的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扩散行为,并对苯分子在改性后的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扩散规律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期刊2017-10-24)

邓亮亮,袁鹏,刘冬,杜培鑫,周军明[7](2016)在《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微结构对其苯吸附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天然矿物作为环境处理材料的潜在应用得到了很多研究关注。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aganic Compounds,VOCs)治理领域,矿物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研究前景广阔。层状硅酸盐矿物(即粘土矿物)属于天然矿物,其分布范围广,储量高,成本低廉,且具有耐高温和表面活性高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其对VOCs的吸附性还少有报道。(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10-21)

巫红平,李勇[8](2015)在《叁种活性炭陶瓷的苯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选用椰壳活性炭、木质活性炭、煤质活性炭和硅藻土为主要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烧结等工艺制备活性炭功能陶瓷材料。通过体积密度、抗压强度、气孔率和碘吸附值性能指标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对比分析了烧成温度、环境温度、吸附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叁种不同活性炭陶瓷材料苯吸附的影响。实验表明:煤质活性炭30%,硅藻土70%,烧结温度为800℃时制备的煤质活性炭陶瓷材料,在环境温度为30℃,吸附时间24h时,苯的吸附率为12.68%,48h时吸附达到饱和状态。(本文来源于《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于文彬[9](2015)在《孔结构改型及硅烷化改性对硅藻蛋白石的苯吸附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VOCs治理方法中,吸附法因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是目前VOCs治理中应用最广、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决定吸附法应用的关键是吸附剂的选择。活性炭因具有广谱吸附性以及价格低廉等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的VOCs吸附剂。然而,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孔道易堵塞、热稳定性低、受空气湿度影响大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研发高效、廉价、耐用的新型吸附材料是实现VOCs有效治理和减排的关键所在。硅藻蛋白石是一种由硅藻生物的遗骸(硅藻壳体)沉积堆积后形成的矿产资源。硅藻是水体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单细胞藻类,其壳体的主要无机成分为无定型二氧化硅,在矿物学属于A型蛋白石(Opal-A)。硅藻壳体具有以大孔为主的天然大孔/介孔型孔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高耐热性、耐酸性、低堆积密度和强吸附性等),因此,硅藻蛋白石已被广泛用作吸附剂、过滤剂及载体等。然而,硅藻蛋白石的孔结构单一、比表面积低,用于吸附领域时,其吸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其表面富含硅羟基,亲水性较强,故对疏水性的有机分子吸附能力较弱。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论文工作探索通过孔结构改型来改善硅藻蛋白石的孔结构、提高其比表面积,进而增大其吸附容量;通过硅烷化改性来提高硅藻蛋白石的疏水性、增强其与有机分子间的作用力。1.孔结构改型。孔结构改型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对硅藻壳体进行扩孔预处理,然后通过表面沸石化技术(晶种法),在保持其大孔骨架的同时,在其表面“生长”出一层微孔MFI型沸石膜,制备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2)采用气固相转晶(VPT)法将硅藻蛋白石的部分无定型二氧化硅转化为MFI型沸石,制备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然后采用碱处理脱硅的方法在沸石颗粒内部引入介孔,优化复合材料孔结构。通过系列表征手段和苯吸附实验,来研究孔结构改型对硅藻蛋白石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及苯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2.硅烷化改性。选用苯基叁乙氧基硅烷对硅藻蛋白石的表面羟基进行硅烷化改性,在硅藻蛋白石表面引入一层功能基(苯基),来改善其表面疏水性,进而提高其与有机分子间的作用力。通过系列表征手段和苯吸附实验,研究硅烷化改性对硅藻蛋白石的结构、表面性质以及苯吸附性能的影响和相关机理。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具体结论如下:一、提出了对硅藻壳体进行碱扩孔预处理、然后在其表面“生长”微孔沸石的硅藻蛋白石孔结构改型新方法,并探明了使用该方法改型对硅藻蛋白石的孔结构及苯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1)碱刻蚀处理可以对硅藻壳体起到明显的扩孔作用。碱刻蚀后,硅藻壳体中心部位的大孔孔径由200~500 nm增大到400~1000 nm。(2)对硅藻蛋白石进行碱处理扩孔,然后通过表面沸石化在其表面“生长”MFI型沸石,可显着改善硅藻蛋白石的孔结构、提高其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所制备的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具有多级孔结构:来源于硅藻壳体的大孔、来源于MFI型沸石的微孔同时还具有MFI型沸石颗粒之间堆积形成的介孔。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可达325.4 m2/g和0.125 cm3/g,显着高于原始硅藻蛋白石的16.8m2/g和0.006 cm3/g。(3)微孔体积对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的苯动态吸附量具有重要影响。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对苯的最大动态吸附量为0.649mmol/g,远高于原始硅藻蛋白石的0.087mmol/g。(4)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中单位质量沸石的苯吸附量受沸石颗粒的粒径及样品的孔结构两方面因素影响。沸石颗粒的粒径越小其单位质量的苯吸附量越大;同时具有大孔结构的硅藻壳体对沸石颗粒的吸附效率具有增强作用,这是因为沸石颗粒在硅藻壳体表面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二、提出了以硅藻蛋白石为原料制备硅藻蛋白石/沸石复合材料、然后通过碱处理脱硅优化复合材料孔结构的硅藻蛋白石孔结构改型新方法,并探明了使用该方法改型对硅藻蛋白石的结构及苯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1)使用气固相转晶法可以硅藻蛋白石为主要原料,制备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硅藻的圆盘状形貌和大孔结构,同时具有沸石的微孔结构。该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分别为295.7 m2/g和0.095 cm3/g,显着高于原始硅藻蛋白石的16.8 m2/g和0.006cm3/g。(2)选择最优的碱处理脱硅条件:0.2 M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于60℃下处理1小时,可在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中新引入孔径约为7 nm的介孔。碱处理脱硅后的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的总孔体积可达0.255 cm3/g,远高于脱硅处理前样品的0.164 cm3/g。(3)经最优的碱处理脱硅条件制备的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苯静态吸附性能:吸附容量较脱硅处理前更大,气体扩散速率更高。这归功于碱处理脱硅在硅藻蛋白石/MFI型沸石复合材料中形成了孔径约为7nm的介孔,并在其表面形成新的孤立硅羟基。叁、揭示了表面硅烷化改性对硅藻蛋白石的苯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理(1)硅烷化改性后,硅藻蛋白石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硅藻蛋白石表面富含硅羟基,为亲水性表面,其与水的接触角为0o。硅烷化改性后,在硅藻壳体表面引入了一层功能性有机硅烷层,显着提高了其疏水性,硅烷化改性硅藻蛋白石与水的接触角为120±1o。(2)硅藻蛋白石及硅烷化改性硅藻蛋白石对苯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改性硅藻蛋白石对苯的Langmuir吸附容量为28.1 mg/g,比改性前硅藻蛋白石提高了4.5倍。此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硅烷化改性硅藻蛋白石在相对压力0.118~0.157范围内,对苯的吸附可迅速达到平衡。这归因于改性硅藻蛋白石与苯之间通过π键形成的强吸附作用力。此外,本论文研究工作基于孔结构改型及硅烷化改性,制备了一系列对苯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硅藻蛋白石基吸附材料,这些吸附材料不仅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还具有较快的气体传输及扩散速率。本工作为硅藻蛋白石在VOCs污染物吸附、回收等领域中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对于实现硅藻蛋白石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促进VOCs吸附处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5-05-01)

方彦,杨文芬,宫国卓,张斌[10](2015)在《活性炭表面改性和苯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用N2和NH3对四种不同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分别进行了苯吸附实验、碘值和亚甲基兰值表征以及贝姆滴定实验后,结果发现:表面还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四种活性炭中的羧基含量都比较高,改性后羧基含量大幅下降;表面改性对煤质活性炭的苯吸附值变化不大,但对木质活性炭的防护性能提高明显,NH3改性比N2改性更能提高活性炭对苯的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苯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芬顿氧化的方法去除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采用批量平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4-硝基氯苯(p-Nitrochlorobenzene,p-NCB)和六氟苯(Hexafluorobenzene,HFB)在氧化前后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NC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明显非线性,HFB在原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线性较好,两者呈现显着差异,说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是影响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氧化前土壤,p-NCB和HFB在氧化后土壤上的吸附拟合结果logKf和n均减小,表明SOM的氧化可影响疏水性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导致吸附量的减少和吸附非线性的增强。同时,芬顿氧化对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的影响还与有机化合物的极性以及SOM极性有关。在批量平衡实验体系中加入等量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mcMatter,DOM),结果表明:DOM对有机物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作用受有机化合物的极性和DOM来源影响。此外,随着有机化合物液相浓度的增加,DOM可能表现出与低浓度时截然相反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有机化合物和DOM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姜洋,李倩,李熙,侯莉,董森.Pd-Ni/γ-Al_2O_3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苯吸附脱硫性能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9

[2].王磊,高尚,龙涛.土壤有机质的芬顿氧化对4-硝基氯苯和六氟苯吸附行为的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8

[3].王磊,高尚,龙涛.土壤有机质的芬顿氧化对4-硝基氯苯和六氟苯吸附行为的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8

[4].佟国宾,徐州,李伟,刘守新.载钼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苯吸附性能[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8

[5].张萍,文科,王钺博,苏小丽,何宏平.酸处理对坡缕石结构及其苯吸附性能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8

[6].任卓然,李强,张乐,秦玉才,宋丽娟.REY中稀土种类对苯吸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2017

[7].邓亮亮,袁鹏,刘冬,杜培鑫,周军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微结构对其苯吸附性的影响[C].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

[8].巫红平,李勇.叁种活性炭陶瓷的苯吸附特性研究[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5

[9].于文彬.孔结构改型及硅烷化改性对硅藻蛋白石的苯吸附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

[10].方彦,杨文芬,宫国卓,张斌.活性炭表面改性和苯吸附性能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

标签:;  ;  ;  ;  

苯吸附论文-姜洋,李倩,李熙,侯莉,董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