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驾龄驾驶人论文-王丰元,陈晓婷

低驾龄驾驶人论文-王丰元,陈晓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驾龄驾驶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驾龄,危险感知,眼动仪,虚拟试验

低驾龄驾驶人论文文献综述

王丰元,陈晓婷[1](2018)在《虚拟试验下驾龄对驾驶人危险感知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行车安全,设计危险场景并进行虚拟试验,选择眼动参数作为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衡量指标,利用Face LAB眼动仪测试了37名驾驶人的眼动参数,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平均注视时长及注视次数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不同驾龄驾驶人注视行为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驾龄的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有显着差异:当发生突发危险状况,驾龄短的驾驶人的紧张程度较高,平均注视时长相对较小,注视点分布比较集中;而驾龄长的驾驶人对危险区域的关注范围更大,注视点分布分散而密集;就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而言,驾龄短的驾驶人对危险的感知水平要明显低于驾龄长的驾驶人,其视觉搜索策略有待改善。(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刘霞[2](2016)在《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在逐年增加,而驾驶人是造成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不同驾龄的驾驶人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不同,通过研究二者的相关性,针对高发交通事故的驾驶人群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许多驾驶人的驾龄与其实际驾驶经验并不相符,所以很有必要对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进行修正。为了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首先在未央区交警大队和陕西省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交通事故案卷调研,共获得1360起交通事故案例。此外为了获得驾驶人的驾驶频率,修正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选择西安市东郊、西郊、北郊以及南郊等地进行了一个月的驾驶人驾驶频率问卷调查,共获得1502份有效问卷。接着,根据驾驶人驾驶频率的调查结果,采用均值加权的方法,对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进行修正,剔除了无驾驶经验者的干扰,并以交通事故责任和损伤严重程度为指标,建立驾驶人交通事故危害度模型。然后,利用SPSS对交通事故危害度在正态分布检验的基础上,计算驾龄与交通事故的危害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MATLAB软件对驾驶人驾龄对交通事故危害度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道路类型,事故车型以及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通过研究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危害度高度相关,交通事故危害度随驾驶人驾龄的变化曲线符合叁次函数曲线,随着驾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道路、低等级道路、乘用车的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危害度高度相关,而高等级道路和商用车的相关系数较低,属于中度相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4-27)

刘文超,周志强,牛清宁,刘硕[3](2015)在《国内外低驾龄驾驶人安全管理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驾龄驾驶人由于心理素质、驾驶经验、性格特征等原因,驾驶安全性、交通违法及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低驾龄驾驶人安全管理制度法规、模式方法,提出渐进式驾驶证体系、实习期驾驶条件限制、差异化交通违法惩处、防御性驾驶奖励教育等创新管理机制建议,为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预防交通事故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与安全》期刊2015年05期)

于志青[4](2015)在《低驾龄驾驶人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是一个开放、动态、复杂的系统,低驾龄驾驶人由于开车经验、开车常识等和其他驾驶人之间存在差距,在行车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本文对影响低驾龄驾驶人行车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五个结合"有效提高低驾龄驾驶人在道路上的行车安全。(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25期)

邓毅萍,常宇,高岩[5](2014)在《不同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驾驶人的驾驶经验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变化情况,以及2013年不同驾龄驾驶人肇事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某省持证驾驶人肇事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事故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率为10.6/万人,明显高于其他驾龄组;3年以下低驾龄驾驶人和11年以上驾龄的营运车辆驾驶人是驾驶人管理的重点人群。基于分析得到的肇事特征,从完善驾驶培训内容和重点、改进驾驶培训考试方式方法、提升再教育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驾驶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4年05期)

季宏林[6](2014)在《给低驾龄驾驶人念好安全“紧箍咒”》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驾龄是指驾龄在3年以内的驾驶人(包括实习期驾驶人)。低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公安部123号令对低驾龄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作出了严格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公安交管部门要特别加强对低驾龄驾驶人的安全宣传教育,念好交通安全的“紧箍咒”。 公安部1(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期刊2014-04-08)

张开冉[7](2013)在《低驾龄驾驶人在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的驾驶心理—行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道路平面交叉口是交通事故较集中的地方。据资料统计,约1/3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如法国24%、英国33%、荷兰28%、德国11%、日本41%、瑞典17%、奥地利34%),国内的城市交通事故抽样统计也显示发生在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约占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30%。究其原因主(本文来源于《学术动态》期刊2013年02期)

吴宏雄[8](2013)在《驾龄叁年内发生重大事故 驾驶人培训机构将被处罚》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员拿到了驾驶证,并不意味着其今后完全与培训机构脱离关系。驾驶人在年内发生一起较大以上事故负有责任或3起(含)以上死亡事故负同等(含)以上责任的,且驾龄在叁年内的,其驾驶培训机构将被暂停考试预约。此外,机动车驾驶遵守交规情况将与保险费率挂钩。这是近日印发(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3-04-02)

黎竹[9](2013)在《四川省低驾龄驾驶人事故特性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快速普及,叁年以下驾龄的低驾龄驾驶人数量迅猛增长。由于大量低驾龄驾驶人驾车参与交通,其驾驶技能尚未完全形成,加之安全意识还较为淡薄,因此给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论文对四川省近年来一年以内、一年以上二年以下、二年以上叁年以下叁个驾龄段的低驾龄驾驶人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统计;对低驾龄驾驶人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比例、驾车参与交通的比例、发生事故的比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甄别出了低驾龄驾驶人中的高危人群;对低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的控制措施。一年以下驾龄的驾驶人相对交通事故率远远大于1,属于驾驶人中的高危人群,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也是控制事故源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009年以后各驾龄段的低驾龄驾驶人参与交通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逐年缓慢降低。2013年《机动车驾驶人教学大纲》开始正式运行,低驾龄驾驶人驾车参与交通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会有望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09-2012年,叁个低驾龄段的经常驾车参与交通的驾驶人的比例快速增长;从未驾车参与交通的低驾龄驾驶人的比例持续减少;经常和偶尔驾车参与交通的驾驶人比例之和逐渐增大。一年以内的低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成因主要包括因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而导致交通事故;因驾驶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发生交通事故;因驾驶技能不合格而发生交通事故等。通过进一步加强学员的驾驶技能培训,规范车管部门监管工作,加强驾校的监管力度、堵流截源,抓好机动车驾驶人源头责任管理,加强学员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等预防措施;加强一年以下驾龄的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加强一年以下驾龄的机动车驾驶人多发肇事路段的监控等控制策略,能使一年以下驾龄的机动车驾驶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增强安全意识、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度过危险期,从而有效地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3-04-01)

石臣鹏[10](2013)在《低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宜性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低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宜性,采用包括速度估计检测仪和选择反应检测仪在内的驾驶适宜性检测设备,对筛选出的200名年轻低驾龄人进行多项心理、生理指标检测。统计整理各项指标的检测数据。并将检测结果与普通职业驾驶人相应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低驾龄驾驶人驾驶适宜性分布特征明显,低驾龄人驾驶适宜性与普通职业驾驶人不同,例如:其速度估计值偏大,左侧处置判断错误次数大于右侧;选择反应错误次数、处置判断和深度知觉检测结果方差均明显高于普通职业驾驶人相应指标值;暗适应、处置判断和选择反应特性优于普通职业驾驶人;速度估计、深度知觉和动体视力特性劣于普通职业驾驶人。(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低驾龄驾驶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在逐年增加,而驾驶人是造成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不同驾龄的驾驶人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不同,通过研究二者的相关性,针对高发交通事故的驾驶人群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许多驾驶人的驾龄与其实际驾驶经验并不相符,所以很有必要对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进行修正。为了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首先在未央区交警大队和陕西省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交通事故案卷调研,共获得1360起交通事故案例。此外为了获得驾驶人的驾驶频率,修正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选择西安市东郊、西郊、北郊以及南郊等地进行了一个月的驾驶人驾驶频率问卷调查,共获得1502份有效问卷。接着,根据驾驶人驾驶频率的调查结果,采用均值加权的方法,对不同驾龄的驾驶人数进行修正,剔除了无驾驶经验者的干扰,并以交通事故责任和损伤严重程度为指标,建立驾驶人交通事故危害度模型。然后,利用SPSS对交通事故危害度在正态分布检验的基础上,计算驾龄与交通事故的危害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MATLAB软件对驾驶人驾龄对交通事故危害度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道路类型,事故车型以及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通过研究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危害度高度相关,交通事故危害度随驾驶人驾龄的变化曲线符合叁次函数曲线,随着驾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道路、低等级道路、乘用车的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危害度高度相关,而高等级道路和商用车的相关系数较低,属于中度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驾龄驾驶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丰元,陈晓婷.虚拟试验下驾龄对驾驶人危险感知特性的影响[J].现代交通技术.2018

[2].刘霞.驾驶人驾龄与交通事故相关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

[3].刘文超,周志强,牛清宁,刘硕.国内外低驾龄驾驶人安全管理对比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5

[4].于志青.低驾龄驾驶人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视界.2015

[5].邓毅萍,常宇,高岩.不同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特征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

[6].季宏林.给低驾龄驾驶人念好安全“紧箍咒”[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

[7].张开冉.低驾龄驾驶人在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的驾驶心理—行为特性研究[J].学术动态.2013

[8].吴宏雄.驾龄叁年内发生重大事故驾驶人培训机构将被处罚[N].福建日报.2013

[9].黎竹.四川省低驾龄驾驶人事故特性及预防对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3

[10].石臣鹏.低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适宜性试验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

标签:;  ;  ;  ;  

低驾龄驾驶人论文-王丰元,陈晓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