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蔗内生固氮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蔗,内生固氮菌,促生长作用,菌种筛选
甘蔗内生固氮菌论文文献综述
史国英,曾泉,农泽梅,叶雪莲,岑贞陆[1](2019)在《一株高效甘蔗内生固氮菌NN08200的鉴定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生产上过高的氮肥投入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利用生物固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植物内生固氮菌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的】筛选高效甘蔗内生固氮菌,并对其联合固氮效率及促生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从广西甘蔗茎基部组织分离筛选到一株内生固氮菌株NN08200,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通过菌落PCR扩增nif H基因确定菌株为固氮菌;通过菌株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Biolog细菌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的分类;采用盆栽接种测定菌株对甘蔗的实际促生长作用,并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其相对固氮效率。【结果】菌株NN08200的固氮酶活性达到2445nmolC2H4/(h·m L),菌株的nif H基因长度为339bp,与甘蔗内生固氮醋酸杆菌Gluconacetobacter diazotrophicus PAL5菌株的nif H相似性达99%;根据菌株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Biolog细菌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NN08200属于泛菌属(Pantoeasp.)细菌;盆栽接种菌株NN08200能显着提高甘蔗幼苗的株高和干重,15N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该菌株甘蔗植株的根、茎和叶从空气中获得氮素的百分率分别为7.49%、15.02%和10.79%,其联合固氮效率显着优于甘蔗内生固氮模式菌株G. diazotrophicus PAL5,利用后者接种的甘蔗根、茎和叶从空气中获得氮的百分率分别为3.53%、9.44%和4.87%。【结论】菌株Pantoea sp. NN08200是高效甘蔗内生固氮菌,其固氮促生长效果明显高于G. diazotrophicus PAL5菌株,可望研发成为优良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并可进一步用于甘蔗联合固氮菌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佳慧[2](2017)在《氮肥对不同品种甘蔗叶片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生长周期长且需肥量大,氮肥是影响甘蔗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大量氮肥的投入使用,虽然保证了甘蔗的生长发育,但是对土壤和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研究利用甘蔗的联合固氮能力,对甘蔗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甘蔗与联合固氮菌的互作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受到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nifH基因编码固氮酶铁蛋白,被认为是固氮微生物含有的最保守的功能基因。本研究以大田生长的甘蔗为材料,用不同引物在DNA、蛋白质水平检测叶片和茎中nifH基因,同时在RNA水平、蛋白质水平分析氮肥对不同品种甘蔗叶片nifH表达的影响,欲揭示氮肥对甘蔗固氮菌发挥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以大田ROC22甘蔗叶片和茎为材料:用叁对nifH通用引物UedaR/UedaF、ZehrF/ZehrR、PolyF/PolyR PCR 检测nifH基因,发现 PolyF/PolyR 引物对 nifH基因的扩增效果较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ifH蛋白,在叶片中检测到了nifH蛋白,但是在茎中未检测到2.以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的叶片为材料:用PolyF/PolyR引物检测nifH基因,结果在DNA水平和RNA水平都检测到了nifH基因;用I引物和P引物两对巢式PCR引物,在RNA水平,对不同处理下甘蔗叶片中的nifH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发现虽然两对引物扩增到的nifH基因序列差异很大,但各自不同样品间序列比对结果却较相似,结果均显示施氮处理降低了甘蔗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表达的多样性,施氮处理不和不施氮处理下扩增到的nifH序列差异较大,氮肥影响其体内内生固氮种类及nifH基因的表达。3.以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盛期、伸长末期,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叶片为材料,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了nif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下,甘蔗叶片nif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要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在甘蔗生长的伸长盛期、伸长末期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取样的前两个时期。4.以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盛期、伸长末期,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叶片为材料,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其叶片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在第一个时期(分蘖期)固氮酶活性为不施氮处理下较高,其他时期为施氮处理下较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魏春燕[3](2016)在《内生固氮菌DX120E与甘蔗互作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生长周期长,需肥量大,尤其是氮肥。广西是甘蔗种植大省,蔗糖年产量约占全国的70%。然而广西的甘蔗种植地区大量施用氮肥,不仅成本高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减少氮肥施用的有效途径,生物固氮则是最佳的选择。目前,已有研究人员从广西主栽甘蔗品种中分离和鉴定到一批固氮菌并对部分几个固氮菌做了初步的接种试验。然而,至今尚未发现有对联合固氮菌与甘蔗互作开展比较系统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从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中分离鉴定的一株固氮菌DX120E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用该固氮菌接种两个不同甘蔗品种后比较该固氮菌对甘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了该固氮菌与固氮模式菌株PAL5的固氮能力,同时还进行了固氮菌DX120E与甘蔗组培苗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探讨固氮菌DX120E促进甘蔗生长和固氮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固氮菌DX120E在2个甘蔗品种(B8和GT21)的根、叶鞘和叶内均能定殖,定殖的细菌量依次为根>叶鞘>叶。DX120E可以从甘蔗根表面的裂隙、主根和侧根发生处及根的断裂处入侵,主要在根表面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大量定殖,同时也可迁移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细胞中定殖;不同接种浓度下,最大定殖数量无显着差异,1×102 CFU mL-1的接种量足够侵入甘蔗并积累定殖。2.接种固氮菌DX120E可以有效促进甘蔗植株生长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显着提高甘蔗植株体内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加硝态氮含量,接种固氮菌DX120E还能显着提高两个甘蔗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固氮菌DX120E与固氮模式菌株PAL5比较接种试验表明两种固氮菌均具有固氮能力,并且固氮菌DX120E表现出具有比固氮菌PAL5更高的固氮效率。3.根据16SrRNA、rpoB和gyrA叁个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固氮菌DX120E归属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显示DX120E基因组包含一条环状染色体和两个质粒。其中包含了5,718,434个核苷酸,GC含量57.1%,5 17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5个rRNA基因,87个tRNA基因,25个假基因和2个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GOC数据库对菌株DX120E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的结果显示在已知的基因功能分类中,糖类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和转录这叁个功能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占预测总蛋白总数的11.3%、10.4%和9.5%。4.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共找到固氮菌DX120E与甘蔗组培苗在1/10 MS液体培养基共培养48 h后固氮菌的差异表达蛋白共22个,质谱鉴定成功18个,其中有8个上调表达,10个下调表达。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了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防卫反应和细胞转运这4种功能,各类功能蛋白分别占总差异蛋白质的38.9%、27.8%、22.2%和11.1%。利用ITRAQ结合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共获得与固氮菌DX120E共培养48 h后甘蔗组培苗根以上部分的差异表达蛋白246个,其中上调表达240个(已知蛋白109个),下调表达6个(已知蛋白4个)。这些已知差异表达蛋白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功能主要分成11类,其中参与防卫反应占23.9%,参与代谢反应占16.5%,参与蛋白质转化(包括蛋白质合成、折迭加工以及蛋白质水解)占12.8%,参与能量代谢以及光合作用的均占10.1%,参与细胞内转运的占6.4%,转录相关的蛋白占5.5%,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占4.6%,细胞结构相关的蛋白和未知分类蛋白,均占3.7%。比例最少的是细胞生长和分化,占2.8%。(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韦莉萍,吴凯朝,邢永秀,李杨瑞[4](2016)在《接种内生固氮菌A01(Pantoea agglomeras)对甘蔗伸长期固氮生理特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甘蔗接种内生固氮菌A01的固氮生理特性表现,为内生固氮菌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内生固氮菌株A01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于伸长期调查甘蔗固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氮含量。【结果】接种固氮菌A01后,不同时期不同甘蔗品种的+2叶、+3节间和根系的固氮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表现均有不同;GT24、F172、GT9和GT24等4个甘蔗品种的节间、叶片和根系固氮酶活性均明显上升,GT24、GT18和F172的+2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明显增加,其中以GT18增加最明显,其次为F172;GT9、GT24、GT18、F172和CP65/357等5个品种的+3节间、+2叶和根的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06%~0.20%、0.02%~0.22%和0.02%~0.15%(绝对值)。【结论】接种固氮菌A01对F172和GT18的固氮生理特性有显着影响,可能是F172和GT18的内部环境更适于该菌生长。(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张琨琨[5](2015)在《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固氮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为主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之一,从甘蔗体内分离获得大量内生固氮菌已有较多报道。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是本实验室从广西大新县种植的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根内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高固氮活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该菌可在甘蔗体内的定殖,接种DX120E对不同甘蔗品种具有明显的促生效应,但关于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固氮酶分子方面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在固氮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固氮酶基因(nifH, nifD, nifK)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同时检测了DX120E的nifH基因在ROC22组培苗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X120E与甘蔗的互作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克隆DX120E固氮酶(nifH, nifD, nifK)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含有酶切位点的nifH, nifD和nifK基因的ORF。结果表明,nifH基因ORF为882 bp, GenBank登陆号为KF732646; nifD基因ORF为1452 bp, GenBank登陆号为KF732648; nifK基因ORF为1563 bp, GenBank登陆号为KF732647。叁个基因功能区域保守性均很高。进化树分析表明叁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与Klebsiella sp,聚于同一进化分支。2.本研究成功构建了nifH, nifD和nifK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nifH, pET-nifD和pET-nifK。在28℃条件下,用1.0mmol/LIPTG诱导的nifD和nifK基因均可表达与预期大小一致的融合蛋白,nifD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nifK蛋白以可溶性蛋白存在,经质谱检测鉴定为nifD和nifK蛋白,为今后深入研究两个基因的功能及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3.采用Western blot技术,用nifH基因多克隆抗体[AS01-021AAnti-NifH(nitrogenase) antibodies]检测固氮菌DX120E与ROC22共培养3天和6天后nifH基因在甘蔗组培苗地上部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nifH基因多克隆抗体可与固氮酶的nifH亚基特异性识别,表现出较强的亲和性,对共培养3天和6天甘蔗组培苗的地上部均能较清晰的识别出一条分子量约为32.0 kDa的多肽,且DX120E接种甘蔗苗ROC22后,第3天nifH的蛋白表达量要高于第6天时的蛋白表达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固氮微生物与甘蔗的互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琨琨,邵敏,吴朝兴,杨丽涛,李杨瑞[6](2015)在《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D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CBI数据库中固氮菌nif 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以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为模板,通过PCR方法获得了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 D基因的ORF;以p ET30a(+)为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30a-nif D。将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在28℃培养条件下经1 mmol/L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ly-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得到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 D基因的ORF为1 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原核诱导表达后经提纯和质谱鉴定,该蛋白等电点为5.90,分子量为53.87 k D,与预期大小一致。该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以包涵体的形式成功表达。利用Ni柱亲和层析方法进一步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为今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蛋白质印记杂交检测(Western Bloting)等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3期)
张琨琨,牛俊奇,魏春燕,邢永秀,杨丽涛[7](2014)在《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甘蔗内生固氮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为揭示甘蔗内生固氮菌DX120E的固氮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其他固氮菌株的nif H序列设计引物,对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菌进行PCR扩增;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X120E nif H基因的ORF为882bp,Gen Bank登录号为KF732646.1,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Klebsiella variicola At-22等6种固氮菌的nif H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5.0%~99.0%。DX120E nif H蛋白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342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非克雷伯氏菌固氮菌的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菌株DX120E的nif H基因编码293个氨基酸,起特别重要的氨基酸残基非常保守。该基因在N端有11个氨基酸残基即酪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苏氨酸,其属于典型结合ATP的基序结构。nif H蛋白分子量为32.07k D,p I为4.92,为酸性蛋白;其具有2个ASN糖基化位点,1个CAMP磷酸化位点,6个CK2磷酸化位点,6个PKC磷酸化位点。疏水性预测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结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DX120E nif H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克雷伯氏菌固氮菌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基因在甘蔗生物固氮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杨丽涛,胡春锦,林丽,邢永秀,罗霆[8](2014)在《广西甘蔗内生固氮菌资源及其应用的相关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世界主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氮素是甘蔗生产最主要的限制营养元素,它的有效利用对甘蔗高产量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是中国的甘蔗主导产区,目前的蔗地施氮量是500-700kg/ha,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氮肥用量是巴西的8-10倍。大量的氮肥投入增加了甘蔗生产的成本,降低了甘蔗糖业的效益,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甘蔗的氮高效利用与生物固氮密切相关,我国甘蔗生物固氮效率明显低于甘蔗生产发达国家如巴西。因此,开展甘蔗内生功能固氮菌多样性和固氮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挖掘甘蔗内生固氮潜能,通过生物固氮而降低氮肥使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9)
吴凯朝,梁俊,韦莉萍,罗霆,邢永秀[9](2013)在《内生固氮菌对甘蔗伸长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联合生物固氮是有效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途径之一。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将内生固氮菌株A01(Yantoea Agglomeras)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基因型甘蔗(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甘蔗伸长期测定+1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Pn)、胞问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IIR),探讨内生固氮菌A01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固氮菌A01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不同程度上有促进的效应;在暗适应下,对Fv/Fm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在光适应下,能提高PSII量子效率(φPSIIR)。(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吴凯朝,梁俊,韦莉萍,罗霆,邢永秀[10](2011)在《内生固氮菌对甘蔗伸长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联合生物固氮是有效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途径之一。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将内生固氮菌株A01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基因型甘蔗(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甘蔗伸长期测定+1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IIR),探讨内生固氮菌A01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固氮菌A01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不同程度上有促进的效应;在暗适应下,对Fv/Fm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在光适应下,能提高PSII量子效率(φPSIIR)。(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1年05期)
甘蔗内生固氮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生长周期长且需肥量大,氮肥是影响甘蔗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大量氮肥的投入使用,虽然保证了甘蔗的生长发育,但是对土壤和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研究利用甘蔗的联合固氮能力,对甘蔗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甘蔗与联合固氮菌的互作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受到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nifH基因编码固氮酶铁蛋白,被认为是固氮微生物含有的最保守的功能基因。本研究以大田生长的甘蔗为材料,用不同引物在DNA、蛋白质水平检测叶片和茎中nifH基因,同时在RNA水平、蛋白质水平分析氮肥对不同品种甘蔗叶片nifH表达的影响,欲揭示氮肥对甘蔗固氮菌发挥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以大田ROC22甘蔗叶片和茎为材料:用叁对nifH通用引物UedaR/UedaF、ZehrF/ZehrR、PolyF/PolyR PCR 检测nifH基因,发现 PolyF/PolyR 引物对 nifH基因的扩增效果较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ifH蛋白,在叶片中检测到了nifH蛋白,但是在茎中未检测到2.以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的叶片为材料:用PolyF/PolyR引物检测nifH基因,结果在DNA水平和RNA水平都检测到了nifH基因;用I引物和P引物两对巢式PCR引物,在RNA水平,对不同处理下甘蔗叶片中的nifH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发现虽然两对引物扩增到的nifH基因序列差异很大,但各自不同样品间序列比对结果却较相似,结果均显示施氮处理降低了甘蔗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表达的多样性,施氮处理不和不施氮处理下扩增到的nifH序列差异较大,氮肥影响其体内内生固氮种类及nifH基因的表达。3.以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盛期、伸长末期,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叶片为材料,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了nif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下,甘蔗叶片nif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要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在甘蔗生长的伸长盛期、伸长末期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取样的前两个时期。4.以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盛期、伸长末期,施氮处理和不施氮处理下大田生长的GXB9、ROC22和GT11叁个甘蔗品种叶片为材料,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其叶片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在第一个时期(分蘖期)固氮酶活性为不施氮处理下较高,其他时期为施氮处理下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蔗内生固氮菌论文参考文献
[1].史国英,曾泉,农泽梅,叶雪莲,岑贞陆.一株高效甘蔗内生固氮菌NN08200的鉴定及其对甘蔗的促生长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李佳慧.氮肥对不同品种甘蔗叶片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表达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7
[3].魏春燕.内生固氮菌DX120E与甘蔗互作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广西大学.2016
[4].韦莉萍,吴凯朝,邢永秀,李杨瑞.接种内生固氮菌A01(Pantoeaagglomeras)对甘蔗伸长期固氮生理特性的影响(英文)[J].南方农业学报.2016
[5].张琨琨.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variicolaDX120E固氮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5
[6].张琨琨,邵敏,吴朝兴,杨丽涛,李杨瑞.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variicolaDX120EnifD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7].张琨琨,牛俊奇,魏春燕,邢永秀,杨丽涛.甘蔗内生固氮菌KlebsiellavariicolaDX120Enif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J].南方农业学报.2014
[8].杨丽涛,胡春锦,林丽,邢永秀,罗霆.广西甘蔗内生固氮菌资源及其应用的相关基础研究[C].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9].吴凯朝,梁俊,韦莉萍,罗霆,邢永秀.内生固氮菌对甘蔗伸长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吴凯朝,梁俊,韦莉萍,罗霆,邢永秀.内生固氮菌对甘蔗伸长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1